编辑推荐
历史是本教科书。《抗日战争中的川军》是四川人民在民族危亡时刻书写的壮丽诗篇,是四川人民保家卫国的辉煌历史,是四川人民在外敌入侵时挺身而出的伟大壮举!
内容简介
本书叙述了抗日战争时期我国军民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在正面和敌后战场奋起反抗日寇法西斯侵略者,谱写出的感天动地的战斗诗篇。重点讲述了在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四川儿女为了保家卫国,义无反顾奔赴抗战前线,在8年抗战中,川军在全国10余个省的主要抗战历程。书中既有父亲送“死”字旗给其子,鼓励儿子为国捐躯,奋勇杀敌的感人事迹,又有川军著名抗日将领李家钰、王铭章、饶国华等以身殉国的战斗经过等,浓墨重彩的叙述了30万巴蜀子弟从“淞沪会战”到抗战全面胜利奋勇抗战的光荣与悲壮历史。
作者简介
何允中,川军抗战将领何煋荣之子。生于1944年3月,1967年毕业于成都地质学院。曾在西藏爬冰卧雪工作了十三年,2004年在四川地矿局退休。
何允中曾是一位高级工程师,父亲何煋荣作为团长参加过台儿庄滕县战役、作为师参谋长参加过武汉会战等战役。从父亲口中、资料收集和采访中,他知道了不少川军英勇抗日的故事,在震撼之余,对发掘这段历史、传承和宏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产生出强烈的使命感,于是停薪留职,一心寻访川军抗战的历史
何允中骑着自行车到过成都周边县市、开着摩托去过川东及重庆,跑遍了四川几乎主要的县市档案馆、图书馆和文史资料馆,查阅资料数千册,将川军抗战历史写成一部100多万字的纪实文学《抗日战争中的川军》,记述了川军六大集团军在全国十余个省、从淞沪抗战开始到全面胜利的抗战历程。
内页插图
目录
目 录(上)
第一篇 血肉筑长城:抗日战争初期的川军
第一章 山雨欲来风满楼:抗战前夕的川康整军会议 003
第二章 刘湘出席南京国防会议,川军在成都慷慨誓师 023
第三章 川军第一仗,杨森第二十军激战上海蕴藻浜 037
第四章 刘雨卿师十伤其九,第二十六师血战上海大场 062
第五章 邓锡侯第二十二集团军兵败晋西娘子关 083
第六章 第二十三集团军在南京保卫战中 114
第七章 武汉刘湘之死 148
第二篇 台儿庄战役中的悲壮之役
第八章 第二十二集团军在洪洞整训遇到八路军,朱德总司令帮助川军
整顿 167
第九章 韩复榘丢了山东,第二十二集团军转战鲁南 177
第十章 悲壮的滕县保卫战全面展开 201
第十一章 气壮山河的最后一日:滕县决战 234
第三篇 李家钰转战晋南
第十二章 第四十七军守备战略要地上党七县 265
第十三章 李宗昉第一七八师激战东阳关 274
第十四章 李克源第三一二旅喋血长治城 287
第十五章 第四十七军晋南游击战 299
第四篇 四省硝烟:武汉会战中的川军
第十六章 血染皖中,杨森第二十军守备安庆 335
第十七章 刘雨卿第二十六师血染鄱阳湖,李宗鉴独立旅撤走半壁山
360
第十八章 王陵基第三十集团军在江西万家岭大战中 381
第十九章 第二十二集团军在鄂北豫南战役中 404
第二十章 长江北岸许绍宗第二十九集团军 434
第二十一章 惊涛拍岸:长江岸边的唐式遵第二十三集团军 464
目 录(下)
第五篇 局部反攻
第二十二章 具有历史意义的第一次南岳军事会议,蒋介石散发毛泽东
的《论持久战》 003
第二十三章 日军发动南昌作战,我军第九战区反攻南昌 008
第二十四章 遍地狼烟鄂西北,第五战区第一次随枣会战 036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三集团军炮兵打游击,冬季攻势反攻贵池 060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二集团军随县攻坚,史沫特莱访问川军 075
第六篇 相持战场
第二十七章 鄂西北再起战火,第五战区枣宜会战 103
第二十八章 困守大洪山根据地,王缵绪“老王推磨” 118
第二十九章 第九战区长沙保卫战(一) 144
第三十章 第九战区长沙保卫战(二) 175
第三十一章 第九战区长沙保卫战(三) 191
第三十二章 第二十三集团军转战江南三省,陈万仞攻克马垱 221
第三十三章 第二十六师参加上高会战,八百壮士所剩无几 261
第三十四章 第二十九集团军在鄂南湘北,常德会战许国璋殉国 284
第三十五章 范绍增第八十八军参加浙赣会战,第二十三集团军地雷阵
炸毙日军师团长 310
第七篇 鲜血换来的胜利,川军各部最后一役
第三十六章 第二十二集团军再守孤城,鄂西北老河口保卫战 355
第三十七章 血沃中原,集团军总司令李家钰豫西殉国 382
第三十八章 杨森第二十七集团军在湖南长衡会战中 428
第三十九章 王泽浚第四十四军在湖南长衡会战中 457
第四十章 王陵基第三十集团军在湖南长衡会战中 494
第四十一章 范绍增第八十八军丽水、温州之战 529
第四十二章 第二次衢州保卫战中的第一四五师和第二十六师 554
后 记 571
精彩书摘
一章
山雨欲来风满楼:
抗战前夕的川康整军会议
蒋介石要何应钦主持川康整军会议。瓦解川军,顾祝同手里还有一个撒手锏。整军会议剑拔弩张,中央、地方两军对峙。范绍增发难倒刘。整军会上传来“七七事变”的消息。
1937年6月的南京,太阳已经有些烤人了。在中央军校内校长官邸的树荫下,阳光透过树叶照射下来,把那斑斑点点的光线洒落在绿草坪上、茶几上和人身上,显得格外柔和。在这里坐上一会儿,真可让人心中绷紧了的弦松弛下来。
这天上午,从庐山下来的蒋介石在这里召见军政部长何应钦,指示(四)川(西)康整军会议的要领。离预定召见的时间还有一会,难得有今天这么好的心情。这些日子,和中共的谈判进展顺利,得到的筹码超过了原来的想象。蒋介石坐在这儿,翻一翻侍卫官送来的早报。
蒋介石一边轻轻松松地翻着报纸,心里一边想着,现在看来解决刘湘的事已经水到渠成了。对付刘湘须有两手。蒋介石一向精于此道,台上的一手和台下的另一手都已经准备就绪。台上的事由何应钦来负责,这是他军政部长分内的事;另一手由顾墨三来完成,以他军委会重庆行营主任的身份干这件事再恰当不过。三个月来事情进展还算顺利,已报称刘湘手下三个军长已经有两个答应配合中央,再加上那个远近闻名的范绍增,只等到时候一声令下,共同发难。
蒋介石眼睛浏览着报纸的大标题,脑子里又浮现出四川的那个大个子的形象。
1933年,四川发生了刘湘对刘文辉的“二刘之战”,这是四川历史上最大的一场内战,也是四川历史上最后一场内战。刘湘在这场战争中击败他的族叔刘文辉,统一了地方实力派割据的四川。其势力日愈强大,现在是集四川省主席、川康绥靖公署主任、国民革命军第六路军总司令和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的头衔于一身,全省军政大权在握。在他手下,直接拥有三个军九十六个团,还有十多架飞机和几艘在长江中巡弋的炮艇,算是“海、陆、空”齐备。再加上保安团,队伍总计近二十万人。真可谓兵多将广,雄心勃勃。
除了刘湘的三个军外,四川全省(包括西康省)还有孙震的第四十一军、邓锡侯的第四十五军、九十五军、李家钰的第四十七军和刘文辉的第二十四军。这些军队加起来也有十几万。虽然这些军队都各据一方,各有各的地盘,但名义上都受刘湘调度。
因此,刘湘手中掌握着近三十万大军,为全国各省之冠。
封疆大吏拥兵自重,古来之鉴啊。
刘湘,字甫澄,四川大邑县人,生于1890年5月15日。1906年考取陆军弁目队,1909年毕业于四川陆军速成学堂,后被保送到四川陆军讲武堂。1912年升任营长。此后,其势力不断壮大,最后一统全川。
近来中日局势日益恶化,驻在华北的日军步步进逼,不断挑起事端,中日一战已是势在难免。如果战端一开,四川必然成为抗战大后方。这场战争一旦打起来,只要守住四川,守住西南,即使丢了关内的十五个省,也一定能打败日本。现在中央已经放弃了迁都洛阳的打算,拟以重庆为战时首都。这样,解决四川的问题就愈感急迫。这个手握重兵的刘甫澄现在是愈来愈不听招呼,事事与中央对着干。他这个四川王的事情一定要解决,否则,倘若中央迁都重庆,能任他几十万重兵布防在陪都周围吗?
正在这时,何应钦到了。
蒋介石努努嘴,让何应钦坐下。虽说何应钦是黄埔系中的第二号人物,此时仍是规规矩矩地坐下来,眼睛望着蒋介石那冷峻的面孔,等着他开口,一副聆听教诲的样子。自从去年“西安事变”后,何应钦在蒋介石面前就格外小心,谨言慎行。当蒋介石被扣在西安的时候,尽管张学良、杨虎城通电表示保证蒋介石人身安全,但何应钦错估形势,坚持要对张、杨进行武力讨伐,调动军队包围西安,置蒋介石的性命于不顾,并下令空军准备对西安进行轰炸。“西安事变”迅速和平解决,张学良亲自护送蒋介石回到南京。何应钦大感惶恐,不知蒋介石对自己坚持用兵的举措是肯定还是否定。虽然蒋介石表面上看来对何应钦重用如常,但蒋介石那深邃的目光里保不准什么时候就会露出凶光来。此事被蒋介石拿捏着,不得不处处小心谨慎。深谙驭人之术的蒋介石知道,把柄在手上更具威慑力,是与不是都不当面挑破。
蒋介石开口了:“刘甫澄的这个事应该尽快解决,再也不能让他在四川独树一帜、拥兵自重了。下月初召开川康整军会议准备得如何了?先通过整军会议把他的军队减掉三分之一。这件事我已经叫墨三来协助你。”
“墨三”是顾祝同的字,他当时是重庆行营主任兼西安行营主任。他一身二职,在陕西对付共产党,在四川对付刘湘。
这次川康整军会议被提到议事日程是从这年3月份开始的,是继1935年后的第二次川康整军。
当时,刘湘接到蒋介石的电话,要刘湘派一个全权代表来南京,说有要事相商。
刘湘搁下电话,陷入沉思。从就近的情况来看,四川同蒋介石中央政权的关系已是越来越紧张,眼见已到了鱼死网破的地步。此时老蒋要四川派人到南京“相商”,必无好事可言,但他老蒋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又要从哪里出招?在他那哼哼哈哈的浙江官话里一点听不出头绪。刘湘找来邓汉祥商量,邓汉祥抓了半天脑壳,也是一样不得要领。于是,刘湘要邓汉祥到南京走一趟,一来探听虚实,二来先行应付一番再看下文。刘湘嘱咐邓汉祥:“无论他老蒋要出什么题目,我们总抱定一个‘拖’字,以拖来应付。拖一天就会有一天的机会。总以避免冲突为上策。”
邓汉祥,贵州盘县人,在中国现代史上也算得上是一个人物(新中国成立后,任全国政协委员,逝世后葬于北京八宝山公墓)。在武昌读陆军中学时,恰逢1911年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发生,时年二十三岁的邓汉祥投身革命,被推为学生军队长。革命事定之后,邓在都督府充任一等参谋,深为都督黎元洪所赏识。此后又随之进入北洋军政府,在历任总统之下任总统府咨议及国务院秘书长等职。
后来邓汉祥加盟刘湘阵营。凭借其深谙官场之道和各方面的人事关系,常在刘湘为难之际打开僵局,化险为夷。刘湘统一四川并兼任省主席之职后,即委任邓汉祥为省政府委员兼秘书长。省府内大小事务几乎都由邓汉祥自主办理,还常为刘湘运筹大事。
邓汉祥受刘湘之命,于3月18日乘飞机到南京面见蒋介石。
一到南京刚下飞机,顿时感到一股寒气逼人。一大群记者蜂拥而至,围了上来。众人熙熙攘攘,七嘴八舌,一位《中央日报》的女记者挤到前面,樱桃小嘴里吐出来的声音像一串连珠炮,又尖又响,一句话问得邓汉祥倒抽了一口凉气:
“请问邓秘书长,首都有传闻说四川要造反对抗中央,果有其事吗?秘书长可否就此事发表自己的声明?”
不久前的“两广事变”、西安事变等几桩事如翻江倒海,迅速在邓汉祥脑子掠过。想到这里,已经心中有数,于是双手向下按了按,做了一个大家安静的动作。咳嗽一声,清了清嗓子,先把造反之说推得一干二净,向众记者说道:
“大家少安毋躁。诸位所指,我是毫无所闻。现在,我这里代表四川省政府刘湘主席,郑重声明:四川军民一贯竭诚拥护中央,全省军民生活工作平静如常。自从前年刘主席来京面见委员长后,中央与地方关系一向极为融洽,配合良好。望诸位不要轻信市井传言,以免误导。”
说完之后,又解释了一通,待这些记者散去,立即被引进早已等候在旁的总统府汽车,同蒋介石派来接他的总统府副官长一同乘车进城,直驱总统府。
到了总统府被引进一间小会客室,刚一坐下,蒋介石就匆匆走了进来。一口带着很重的浙江口音的话语已经在邓汉祥的耳朵里如雷鸣般地响起来:
“四川军队太多,应该缩编!”
声音冷峻坚定,毋庸商量。一双冷冰冰的目光直视邓汉祥,像是在下命令。
因为有备而来,邓汉祥听到这话,心中依然平静,他知道蒋介石的脸色会依人、依时、依地而变化。此时见蒋介石的作态,心下琢磨;果然应了机场上的那番话,想来这便是今天的主题了。于是说:
“关于缩编军队事,只要川内各军都一视同仁,在同样的标准下进行,自无问题。刘主席一直都是同意的,不难遵委员长之命照办。”
四川省内除了刘湘的军队,还有四个军,相互间常是推诿扯皮,要大家一同坐下来商定挖自己根基的各项细节,待达成一致,也要费去相当时日了。
邓汉祥的这点小把戏自然瞒不过蒋介石,不待邓汉祥继续往下说,蒋介石的浙江口音又在耳边响起来:
“四川一省,相当于欧洲一个大国,甫澄身体多病,兼管军民两政,深恐他体力不逮。中央拟派能同他合作的人去任省主席,让甫澄专负绥靖地方的责任,使他便于休养,对地方和他个人都是有利的。”
显然,蒋介石这番讲话,理由冠冕堂皇。
对于这个题目,邓汉祥早有腹案,答道:
“关于军民分治一事,拟请中央再加考虑。因川省在防区时代混乱多年,人民深受其苦,自前年省政府成立,川政统一后,关于地方治安及用人用钱各方面,始稍有眉目。今若截然划分,军政民政分由两人负责,恐难收辅车相依之效,转增中央西顾之忧。”
邓汉祥说的也是实情。但蒋介石不为所动,一点没有妥协的余地:
“四川情况复杂,甫澄军政一统,各方多有微词,于他于国都是十分不利的。今天这个问题,中央已经作了决定,不必多说了。”
邓汉祥见对方毫无退让,继续谈下去,恐成僵局自断后路,于是婉转说道:
“委员长日理万机,不能多来麻烦,可否指定一位负责要员从长研讨,使汉祥多有陈述的机会?”
蒋介石知道,刘湘未到,今天的谈话是不会有结果的,这个开场白只是一个敲山震虎、隔墙传声,于是表示同意:
“你去找敬之谈,你们是同乡,又是故交,我会交代给他的。你在中央政府部门负过责,知道要以中央大局为重的。”
邓汉祥与何应钦都是贵州人,而且还有一段深交。
光绪末年,贵阳兴办陆军小学堂,邓汉祥和何应钦都先后进入了这所学校,两年后两人陆军小学毕业,又都升入武昌陆军中学。何应钦在一年后被派往日本读士官学校,直到辛亥革命回国。后来在1919年,邓汉祥在黔军总司令部任高等顾问时,何应钦在黔军任旅长。
1921底,何应钦在贵州的一场权力纷争中失败,一时彷徨无奈,栖身上海。此时,邓汉祥在浙江省做总参议。他不仅接济何应钦,还为他指出了一条金光大道:到广州孙中山那里去,帮助孙中山组织革命军。
何应钦不忘这段历史。此后,大凡邓有所请,何应钦在权力之下都为其大开方便之门,处处关照。因此,邓汉祥也视何为打开各种关节的一把钥匙,为了刘湘的事情,多次找他帮忙。
从蒋介石的会客室出来,邓汉祥径直找到何应钦:“缩编军队和军民分治两件事,何不分两个步骤来办理?即先缩编军队,稍后再提分治,同样可以达到中央的愿望;如必欲同时进行,逼得太急,或恐另生事端,反倒不好办了。”
何应钦也希望此事要留有余地,不要把刘湘逼得无路可走。他也清楚地知道,在西安事变时,他曾暗中派他的胞弟何缉伍亲自去成都游说刘湘,要刘湘支持自己对西安的军事行动。如果能取代蒋介石坐上黄埔系的第一把交椅,一定重报。此时如果把刘湘逼急了,这件事抖出来,岂不对自己是雪上加霜?
于是,何应钦求见蒋介石,反复说明邓汉祥提到的两点理由。当邓汉祥再去见蒋介石时,蒋介石退了一步,就再也没有提到军民分治的事,只是强调川康整军会议必须在7月初进行,不得再拖。
邓汉祥回到四川,向刘湘报告了在南京会见蒋的全部经过。刘湘清楚,蒋最忌恨自己在“两广事变”和西安事变中的表现。此事虽经邓汉祥和自己多次说明和解释,以蒋的城府,哪里就能轻易搪塞得过去?
其实,刘湘也不是完全抵制整军。从道理上讲,四川是一省,省即必须服从中央。如果各省都自行其是,国家岂不分裂?这一点,刘湘是清楚的。问题在于,刘湘要在政令和军令统一的过程中,让自己和自己的集团利益最大化。而实现这一点,抓牢手中的枪杆子就是关键。
现在,蒋介石通过何应钦拿出了川省的整军方案。但这个方案的条件实在太苛刻,如果全案照搬,川中各军的团长以上军官都由中央委任,相当于要刘湘将全部军队拱手相让,赖以起家的本钱全部变成蒋介石的了。
刘湘当然不能接受这样的方案,于是变着花样通过何应钦向蒋介石竭力讨价还价。从3月到6月,双方的讨价还价一直在进行,在主要的问题上,双方都在坚持自己的原议,尚没有结果。
何应钦将情况汇报完毕,蒋介石的鼻子里哼哼了两声便没有了下文。何应钦转了一个弯,探探蒋介石的底,问道:“依委座的意思,是不是川省内其他几个军也都一视同仁?”
“这个,这个由你看着办。”
听到这句话,何应钦心中轻松了许多。他知道蒋介石给自己留有余地。于是又说道:“开会的日期就定在下月初,会上的一些细节,我再和顾墨三商量一下。”
“好的,好的,这个,事情要抓紧。”
“我担心刘甫澄会顶着不干,他那个人我是知道的,性子来了也犟得很。”
“你和他那个邓鸣阶不是故交吗?听说刘甫澄对他是言听计从,你可以多和他谈谈,这个,要他深明大义。”
于是,整军会议的事就这样定了下来。何应钦告辞,起身走了。蒋介石知道,何应钦在内部以心慈手软著称,望着这位何应钦的背影,蒋介石摇了摇头。
……
前言/序言
序
伟大的抗日战争胜利了,这是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共同抵御外侮的伟大胜利!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的日子里,本书经过十余年的努力终于完成了。
开初,我并没有想到写这样一本书,而只是打算写一篇文章。起因是这样的:
脍炙人口的电影《血战台儿庄》中有一个情节:川军保卫滕县,全军覆没,直至战到最后一兵。第二十二集团军第一二二师师长王铭章面对凶残的敌人镇定自若,在堆满尸体的城墙上举枪自戕。王铭章悲壮殉国,场面震撼人心。
影片所描绘的过程几乎无可挑剔,惟有这一点,我却未能苟同。因为战场中的实际情况是,王铭章将军是在战火中阵亡,而非自戕。
先父作为团长参加了王铭章指挥下的滕县战役,仅因接受王铭章指定的任务,在最后时刻突出城外而幸存,又在第一时间得到总指挥王铭章阵亡的报告。当我还在少年时,就从先父的口述中知道这一详情。于是,我决定写一篇文章纪念滕县保卫战,同时昭告王铭章阵亡的经过。尽管王铭章无论是阵亡或自戕,都是令人肃然起敬的壮烈殉国英烈。
我没想到,当我在整理滕县战役的有关资料时才发现,王铭章虽然令人崇敬,但是他仅是第二十二集团军与日军浴血奋战中的数万将士的一位代表人物。如果仅仅表现了王铭章,何以表现集团军全体将士在抗日战争中的丰功伟绩?
于是,我决定写一本书,记述第二十二集团军在抗日战争中八年抗战的历程。
殊不知,令我更没有想到的,在我收集第二十二集团军的资料时才进一步发现,在八年的抗日战争中,川军(当然也包括巴蜀地区的人民)所做出的牺牲是如此惨重,贡献是如此巨大。
在八年的抗日战争中,川军常年在前方作战的队伍保持有六个集团军,计十一个军二十余万人;作战区域遍及全国十余个省,参加了从淞沪会战开始的几乎所有的各大会战(甚至还有个别官兵经历了1931年在沈阳发生的“九一八事
抗日战争中的川军(套装上下册)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