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卷(套装1-3册)/红军长征纪实丛书

日记卷(套装1-3册)/红军长征纪实丛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 编
图书标签:
  • 长征
  • 红军
  • 历史
  • 纪实
  • 回忆录
  • 战争
  • 革命
  • 中国近现代史
  • 日记
  • 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共党史出版社
ISBN:9787509838013
版次:1
商品编码:1206097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红军长征纪实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353
套装数量:3
字数:1054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红军长征纪实丛书》是红军长征历史亲历者回忆录、口述史料、长征日记等的大型历史文献资料集辑。在选材内容上,要求必须是亲历者自己撰写或本人口述资料,以保证文献的史料价值。

目录

长征日记(节选)(1935年8月1日-11月30日)
长征大事记(1934年10月12日-1935年1月1日)
陈伯钧日记(节选)(1934年10月1日-1936年10月27日)
赖传珠日记(节选)(1934年10月16日-1935年10月21日)
彭绍辉日记(节选)(1934年10月2日-1936年12月31日)
长征路程日记(节选)(1935年6月13日-10月20日)
一个红军战士的日记(节选)(1934年9月1日-12月14日)
长征日记(节选)(1934年10月1日-1936年10月24日)
伍云甫日记(1934年10月8日-1936年10月31日)
军中日记(节选)(1934年10月1日-1935年12月31日)
一位老红军的长征日记(节选)(1934年9月24日-1936年10月14日)
长征日记(1934年10月16日-1936年11月23日)
由金沙江到大渡河
——一页日记(1935年5月5日-30日)
关向应日记(节选)(1935年10月17日-12月31日)
张子意日记(节选)(1936年7月10日-11月20日)
王恩茂日记
——红军长征到七七事变前夕(节选)(1934年10月23日-1936年12月2日)
第二次长征日记(1935年11月19日-1936年12月1日)

精彩书摘

  10.抢渡金沙江
  5月4日 晴,稍阴。
  行军。由团街经龙海塘到二道河,约45里。
  我军有掩护我野战军渡汀之任务。
  今日以一营留龙海塘,筑工事,扼止追敌。其余则进至二道河宿营。
  5月5日 晴。
  行军。由二道河经坎凳、三米那、石板河到龙郎河,约35里。
  我中、右纵队均在绞平渡一处渡河,所以今日我除以一营掩护我后方部队先接近江边,准备七号渡江外,其余主力只进至石板河、龙郎河之线,并以一营在坎凳东南山地筑工事,扼止追敌。
  5月6日 晴,夜雨。
  驻军备战。龙郎河、石板河地域。
  中、右纵队要在8号才能渡江完毕,所以,军委令我今日仍在原地停留一天,扼止由武定追来之万敌①。并以侦察部队前出二道河游击侦察。
  是日黄昏,敌之侦察队约百人,已进至二道河南岸,与我卅九团侦察排稍有接触,余主力尚在龙海塘、团街之线。
  5月7日 阴,夜微雨。作战。石板河、坎凳、二道河之线。
  因一、三军团架桥不成,船只亦找不到,大家都挤在绞平渡渡江。因此,我们今日掩护任务更为重要。当即以卅九团主力在坎凳西南山地顽强地扼止敌人,侦察连亦配合该团作战。
  是日,敌之别动队约一营,自7时起即与我警戒部队接触,后被我侦察连及卅九团之二营全部击溃,退至二道河以南山地。
  是晚,我仍以一营扼守坎凳西南山地。余均在石板河、龙郎河宿营。
  5月8日 阴,夜大雨。
  行军。由龙郎河经绞西、沙老树、大村到洪门场,约90里。
  是日,我仍以一营及侦察排留坎凳阻敌。卅七团之主力则留赵村附近,余则开往绞西。
  本来准备阻敌于绞西以南,后得电报,一军团已于今日开始渡河,明(9)日晨可以渡完。因此,我们只以一营留沙老树,扼止敌人。余则星夜赶至大村、洪门场,准备渡江。
  是晚,天雨,路滑,很不好走,直到次日1时才大部赶到。
  5月9日 (国耻纪念)始阴,继晴。
  行军。由洪门场经中屋山(渡金沙江)、大山、通安到平山,约70里。
  几天来悬而未决的渡江问题,今天总算解决了!这是中国革命紧急关头的大事。渡江后与渡江前的形势将完全两样。这一渡江的胜利,是很值得我们庆祝的!
  是日,因直属队先渡江,所以我率直属队先经通安到平山宿营,我侦察连则留中屋山扼阻追敌。
  11会理会议
  5月10日 晴。
  上午休息,下午行军。由平山经张官冲、张古良桥、黄福滕、大卷洞到仙人洞,约60里。
  ……
《长征:一段不朽的史诗》 卷一:熔炉炼金——红军初创与战略转移 1931年,风雨如晦的中国大地。帝国主义的铁蹄践踏着神州,国内的政治局势如同即将爆发的火山。在严峻的现实面前,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正在经历一场生死攸关的考验。这绝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军事行动,更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一场意志的淬炼,一场关乎民族命运的伟大征程的序幕。 本卷将带领读者穿越回那段峥嵘岁月,探寻红军初创的艰辛与探索。我们聚焦于早期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与巩固,那里不仅是武装斗争的摇篮,更是共产主义理想生根发芽的土壤。您将看到,如何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信念支撑下,无数热血青年投身革命,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革命的基石。从井冈山到中央苏区,从土地革命的烽火硝烟到反“围剿”的生死搏杀,我们深入剖析当时中国共产党面临的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形势,以及在残酷斗争中,党如何不断总结经验,调整策略,逐渐走向成熟。 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革命的道路从非坦途。当第五次反“围剿”的硝烟散尽,昔日辉煌的苏区成为一片焦土。面对国民党军队的重兵围剿和战略上的绝境,中国共产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死抉择。本卷将详细阐述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的背景、原因以及最初的决策过程。我们将还原那个历史瞬间,感受红军将士们在绝望中寻找出路的艰难与决绝。 这并非简单的“逃跑”,而是一次关乎生死的战略突围,一次对中国革命前途命运的伟大赌博。我们将重点描绘红军如何在敌人的重重封锁和围追堵截下,艰难地迈出战略转移的第一步。您将了解到,在那最初的几百里路程中,每一寸土地都洒满了战士们的汗水和鲜血,每一次突围都凝聚着领导者们的智慧和勇气。我们不仅关注宏大的战略决策,更注重还原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与抉择,让您感受到那个年代普通红军战士的坚韧与不屈。 从赣江边的艰难跋涉,到湘江战役的血染河山,本卷将以详实的史料为依据,以生动的笔触,为您呈现红军初创时期和战略转移初期那段极其艰难却又充满转折意义的岁月。它是一场熔炉,将无数革命者锻造成坚不可摧的钢铁;它是一次涅槃,为中国革命的浴火重生积蓄力量。 卷二:血与火的洗礼——长征路上的惊涛骇浪 战略转移的号角已经吹响,但前方的道路,却比任何人想象的都要崎岖和残酷。中国工农红军,这支在血与火中淬炼出的革命武装,即将踏上一段举世闻名的史诗般的征程——二万五千里长征。本卷将带领您,沿着红军的足迹,亲历那场惊心动魄、可歌可泣的伟大斗争。 翻越雪山,是人与自然的殊死搏斗。那巍峨的雪山,冰封万里,寒风呼啸,氧气稀薄,仿佛是上天对革命者的终极考验。我们将还原红军战士如何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克服身体的极限,用血肉之躯攀登高峰。您将看到,战士们是如何在饥寒交迫中相互搀扶,如何在高反的折磨中咬牙坚持,如何在皑皑白雪中默默倒下,将生命献给崇高的理想。那些关于雪山上的真实故事,充满了人性的光辉与英雄的悲壮。 跨越草地,是生命与绝境的较量。茫茫的草地,地势低洼,泥泞遍布,沼泽密布,仿佛是生命的禁区。我们将为您描绘红军如何在饥荒、疾病和迷路的双重威胁下,艰难地穿越这片人迹罕至的土地。您将了解到,战士们是如何靠野菜、树皮充饥,是如何在泥潭中奋力前行,是如何在迷失方向时,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一步一步地走出绝境。草地上的每一天,都是对生命极限的挑战,每一次生存的奇迹,都凝聚着无数革命者的智慧与勇气。 突破乌江,飞夺泸定桥,抢渡金沙江……这些耳熟能详的战斗,在本卷中将得到细致入微的还原。我们将深入分析这些关键战役的战略意义,还原当时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让您身临其境地感受红军将士们是如何在敌人的严密布防下,以非凡的智慧和英勇无畏的精神,一次次地打破封锁,冲破险境。我们将重点挖掘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展现普通战士在关键时刻的非凡表现,以及指挥员们是如何在枪林弹雨中做出艰难的战略决策。 长征,不仅仅是军事上的行军作战,更是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下,红军战士们对革命的信仰更加坚定,对党的领导更加拥护。本卷将穿插描绘红军内部的思想交流和政治教育,展现革命乐观主义如何在苦难中绽放,如何成为支撑红军走过漫漫长路的强大精神动力。您将看到,长征不仅是一次物质上的转移,更是一次精神上的升华。 《血与火的洗礼》将为您呈现一个真实、立体、感人的长征画卷,让您深刻理解,这条用鲜血和生命铺就的道路,是如何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锻造成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并为后来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卷三:星火燎原——长征精神的传承与回响 长征,并非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当红军最终抵达陕北,完成了那场举世瞩目的战略转移,他们带回的,不仅仅是数万幸存的战士,更是宝贵的革命火种和不朽的长征精神。本卷将聚焦于长征的胜利及其深远影响,以及长征精神如何在新中国的建立和发展中,发挥着指引和激励作用。 抵达陕北,红军面临的是新的挑战与机遇。尽管疲惫不堪,但他们从未停下革命的步伐。本卷将重点阐述红军如何抵达陕北后,迅速建立新的根据地,如何与其他革命力量汇合,如何积极应对国内外的复杂局势,特别是如何为全民族抗日战争的爆发做好准备。您将了解到,陕北的岁月,是红军休养生息、积蓄力量的关键时期,也是中国共产党逐步成熟、确立其在中国革命领导地位的重要阶段。 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的企图,为中国共产党的生存和发展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本卷将深入分析长征的军事意义、政治意义和国际影响,解释为何这场史诗般的远征,能够成为中国人民心中的一座巍峨丰碑。 然而,长征的意义远不止于军事和政治上的胜利。它最宝贵的,是锻造出一种独特的“长征精神”。这种精神,体现在“万水千山只等闲”的革命乐观主义,体现在“坚定信念,勇往直前”的理想主义,体现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实干精神,体现在“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的集体主义,体现在“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的为民情怀。本卷将深入剖析长征精神的内涵,并通过大量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故事,生动地展现这种精神是如何在长征中形成,又如何在后来的革命斗争和新中国建设中,不断传承和发扬光大。 您将看到,长征精神如何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前赴后继;如何指引着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的硝烟中披荆斩棘;如何在新中国成立后,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强大动力。从“两弹一星”的研制,到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再到脱贫攻坚的宏伟成就,长征精神的基因,始终贯穿其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注入了不竭的力量。 《星火燎原》不仅仅是对一段历史的回顾,更是对一种精神的追寻。它告诉我们,伟大的事业,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它需要坚定的信念,需要不屈的意志,需要顽强的奋斗。长征精神,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阔步前进。 这三卷内容,共同构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史诗图景,从战火纷飞的起点,到艰难卓绝的远征,再到胜利回响的未来,它将带给您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礼和灵魂的触动。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军事史一直情有独钟,尤其喜欢那些能够深入剖析战役细节的作品。最近我读了一本关于红军在长征过程中某一场关键战役的书。作者对当时的战略部署、战术运用、兵力对比、以及战场地形进行了非常细致的分析。他通过引用大量的军事文献和战役回忆录,将当时的战斗场面还原得十分生动。我记得其中一章详细描述了红军如何利用地形优势,以少胜多,成功突破敌人的重围。作者对双方指挥官的决策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也探讨了这场战役对于整个长征进程的深远影响。这本书不仅仅是简单的战事记录,更包含了对军事思想和指挥艺术的探讨。它让我看到了红军指挥员的智慧和胆略,也让我对战争的残酷和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读完这本书,我仿佛亲历了那场惊心动魄的战斗,对长征中的军事斗争有了更直观的理解。

评分

我最近读的一本书,虽然不是直接描写长征本身,但它深刻地影响了我对于那个时代的理解。这本书讲述的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它描绘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思想界活跃但又充满矛盾的景象。书中记录了许多知识分子在国家危难面前的选择,有的投身革命,有的流亡海外,有的则在夹缝中求生存。作者通过对这些个体命运的刻画,展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所面临的困境和挣扎。其中有一位主人公,在经历了思想的碰撞和现实的残酷后,最终选择了参加红军。虽然书中没有详细描写他的长征经历,但他的选择和转变,让我看到了长征吸引和凝聚了一大批有识之士的原因。这本书让我明白,长征不仅仅是一场军事行动,它也是一个时代的精神象征,吸引着那些渴望改变中国命运的人们。它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视角,让我理解长征在当时社会思潮中的位置。

评分

长征,这两个字在我心中一直承载着太多沉重而又激昂的情感。从儿时听过的故事,到影视作品里的画面,再到教科书上的只言片语,总觉得那是一段遥远而模糊的历史。直到最近,我才真正开始主动去了解这段史诗。之前我读过一本关于长征的书,作者是一位亲历者,他的文字朴实无华,没有太多华丽的辞藻,却用最真实的细节描绘了当时的艰苦。我记得其中一章详细描写了过草地的情景,那种饥饿、寒冷、瘴气弥漫的环境,以及战士们互相搀扶、坚持前进的画面,至今想起来都让我心悸。作者还记录了许多感人的小故事,比如战士们如何分享仅有的食物,如何在绝境中寻找希望,这些微小的瞬间,却最能触动人心。他并没有回避战争的残酷和牺牲,而是以一种平静的笔触,将那些血与火的记忆呈现出来,让我对革命先辈的付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在于它的“人情味”,它让我看到了那些伟大的历史事件背后,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他们的恐惧、他们的痛苦、他们的坚韧、他们的信仰,都如此真实地展现在我面前,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与他们一同经历。

评分

我对历史类的书籍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能够深入挖掘时代背景和社会细节的作品。我最近读了一本关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书,其中有一部分内容就涉及到长征时期的社会状况。作者通过大量的史料分析,描绘了当时中国农村的贫困景象,地主阶级的剥削,以及普通民众在战乱和饥荒中的艰难生活。这本书让我对长征爆发的历史必然性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它不仅仅是一场军事行动,更是那个时代社会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作者在分析中穿插了许多当时的报刊、文献、以及一些底层民众的口述史料,这些细节的呈现,让冰冷的史料变得生动起来。我特别记得其中关于土地改革的讨论,以及不同阶层对革命的态度,这些分析让我看到了革命的复杂性,也让我对革命者的动机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这本书的视角非常宏观,它帮助我从更广阔的历史长河中去理解长征的意义,而不仅仅停留在个体英雄主义的层面。

评分

我一直是个对细节特别看重的人,所以在阅读关于历史事件的书籍时,我尤其喜欢那种能够“看见”的描写。我最近读过一本关于长征时期红军后勤保障的书,它详细记录了当时部队的供给情况,包括粮食、弹药、衣物等等。书中列举了大量具体的数字和数据,比如平均每人每天的粮食定量,每匹马的饲料消耗,甚至连修补衣物所需的针线数量都有记载。作者还分析了当时后勤部门所面临的巨大挑战,比如物资的短缺、运输的困难、以及敌人的封锁等等。他通过对这些琐碎但至关重要的细节的梳理,展现了红军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如何通过顽强的努力,维持了部队的正常运转。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不打无准备之仗”的真正含义,也让我看到了在宏大的历史叙事背后,无数后勤人员默默无闻的奉献。它让我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审视长征,让我看到了后勤保障对于一场决定性的军事行动是多么的关键。

评分

还没有看

评分

书很好?就是价格太贵了!不很亲民!

评分

书很好?就是价格太贵了!不很亲民!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包装不错

评分

品相优

评分

不错 包装精美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送货速度很快,质量很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