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谭其骧
定价:688元
出版社:中国地图出版社
出版日期:1982年10月第1版,1996年6月第3次印刷
开本:16开(19cm*27cm)
套装:全套共八册,
整体规格为20.5cm*27.5cm*14cm*9cm*2盒
纸张:胶版纸
印刷:全彩印刷
ISBN:9787503118401
《中国历史地图集》(以下简称《图集》)按历史时期分为8册:册:原始社会·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第二册:秦·西汉·东汉时期;第三册:三国·西晋时期;第四册: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第五册:隋·唐·五代十国时期;第六册:宋·辽·金时期;第七册:元·明时期;第八册:清时期。按年代分为20个图组,共有304幅地图(不另占篇幅的插图不计在内),549页。地图上的内容包括:已知原始社会遗址和其他时期重要遗址的分布,中国历史上各民族建立的政权的疆域政区或活动范围、民族分布,秦以前见于记载的全部可考地名,自秦代开始全部县以上地名、一二级政区的界线,可考的长城、关津、堡寨、谷道、陵墓、庭帐等,主要的河流、湖泊、山岭、海岸线、岛屿等,共收地名7万多个。各册均有中、英文的编例和地名索引。 本书出版后在国内外均受到关注和好评,其理论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两千多年前就出现了疆域辽阔的统一政权,但由于封建正统观念和大汉族主义的影响,也由于少数民族的历史大多未得到足够的记载和研究,以往的历史地图集只画中原王朝或汉族政权,抹煞了少数民族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图集》以充分反映几十个民族共同缔造伟大祖国的历史事实为目的,确定以19世纪40年代帝国主义入侵中国以前的清朝版图为历史上中国的基本范围,各历史时期所有在此范围中的民族建立的政权,无论是汉族或其他民族,都得到了显示。一些边疆少数民族政权如突厥、吐蕃等也尽量选用它们的极盛疆域的年代。《图集》既反对只承认汉族政权、中原王朝为主的谬论,也否定了把少数民族政权、边疆地区政权都当作中原王朝附庸的错误观点,有利于正确了解历史,增强爱国主义、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观点。 2.以前的历史地图集大多以文献资料为定点上图的依据,而历史记载极为浩繁,编者精力有限,错漏很多。在文献记载本身错误的情况下,地图上的差异更难避免。《图集》尽量吸收了80年代中期以前的考古学、地理学及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用于核实校正文献记载。边区图的编绘还吸收少数民族文献资料,参考国外研究成果,因而内容更加完整。对基本靠文献确定的点线,也组织认真研究,尽可能纠正前人的错误。 3.我国以往的历史地图,一般都以一个朝代为一幅全图,内容非常简略,地名位置也不准确。杨守敬《历代舆地图》才采用了将全国分解为数十幅图的方法,但因所有图幅采用同一比例尺,而历史时期各地区开发程度和记载的详略极不均衡,因此中原地区往往地名过密,几乎难以辨认,而边疆地区却显得空白过多。同时这种平均分割往往将同一政区分属不同图幅,查阅十分不便。《图集》在总结了杨图经验的基础上,采用以各历史时期大行政区(或监察区、地理区)分幅,按内容密度确定不同比例尺,彻底解决了问题。由于采用高精度地图为底图,古今对照 科学性强,便于查阅。 4.历史上疆域、政区、地名变化很大,大多在同一政权时期内屡有改易,而各正史《地理志》对时间断限一般不够重视,往往混淆一朝不同年代的建置,前后相差数十、百余年。《图集》无论总图或分幅图,都确定标准年代(个别无法确定的,尽量确定一较短的标准时期),各时期尽量显示同一年代的政权疆域和政区建置。对时间较长的朝代,使用多幅总图显示不同年代的形势。 5.《图集》编者在河流、湖泊、海岸线等历史上变化较大的自然要素的处理上,进行了一系列专题研究,吸收了新研究成果,改正了不少传统的错误说法,如云梦泽、洞庭湖、郡阳湖、黄河、长江、海河的变迁过程都在经过深入研究的基础上,采用了新结论。这对于正确认识自然环境变化的规律,进行国土整治的长远规划都具有积极意义。 《图集》不愧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结合的一项重大成果,不仅是以往历史地理研究和历史地图制作的科学总结,也为今后进行编绘反映历史时期各种地理要素及其动态变化的专门地图和综合地图奠定了基础
坦白说,当我第一次捧起这套《中国历史地图集》时,我对“国家”这个词的理解,更多的是停留在现代政治意义上的边界划分。然而,随着对这套书的深入阅读,我才真正开始理解“国家”在漫长历史进程中的演变和概念的复杂性。谭其骧先生在地图上对不同时期国家疆域的精确标注,以及对民族分布、迁徙、融合的细致呈现,让我看到了一个动态的、不断变化的“国家”概念。从周朝的分封制,到秦汉的统一帝国,再到后来的多民族政权并存,每一次疆域的扩张、收缩,每一次民族的交融、对抗,都在地图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它让我认识到,今天的中国并非是凭空而来,而是历经了无数次的整合、发展和演变。这套地图集,对于理解中国国家观念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它让我看到了历史的厚重,也看到了民族的韧性。
评分读完《中国历史地图集》全八册,我的脑海里仿佛穿越了千年的时空,与无数古老的文明擦肩而过。这套书不仅仅是一堆纸张的堆砌,更是一扇窥探中华民族波澜壮阔历史的窗口。从遥远的史前时代,到近代的风云变幻,每一个朝代,每一次更迭,都在谭其骧先生精妙绝伦的笔触下生动呈现。翻开第一册,那粗犷而神秘的史前遗址地图,就足以让人惊叹于祖先的智慧和勇气;接着,秦汉的统一、魏晋的风流、隋唐的盛世、宋元的繁华、明清的演变,每一张地图都凝聚了无数史料的考证,细节之处更是令人拍案叫绝。我尤其喜欢它在不同历史时期对疆域变迁、行政区划、民族分布的细致描绘,这让我对中国这片土地的认识不再是平面化的概念,而是充满了立体感和纵深感。它不仅仅是给历史学者的参考,更是每一个对中国历史感兴趣的普通人手中不可或缺的指南。它帮助我理解了许多历史事件背后的地理逻辑,为何某个王朝能在此地兴盛,为何某个战役会在此地发生,这一切都仿佛有了更清晰的脉络。
评分“五千年文化地图”这个副标题,准确地概括了这套《中国历史地图集》的核心价值。它不仅仅是一部历史地理的巨著,更是一部浓缩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精华的画卷。我常常沉浸在那些描绘不同时代文化中心、思想传播路径、宗教发展区域的地图之中。例如,在解读唐朝的地图时,我会看到长安作为当时世界的文化熔炉,其辐射的范围之广;而到了宋代,南方经济和文化的繁荣,在地图上得到了生动的体现。那些关于教育机构、文学创作区域、艺术流派发源地的标注,都让我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刻的体悟。这套地图集将抽象的文化概念,转化为了具象的地理空间,让我们可以看到文化的根脉是如何扎根在这片土地上,又是如何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地传承和发展的。它让我明白,中华文明并非是空泛的概念,而是实实在在与这片土地的地理环境、人文活动紧密相连。
评分这套《中国历史地图集》全八册,真可谓是一部令人震撼的史诗。作为一名普通读者,我可能无法一一辨识所有精密的地理符号和史料出处,但其整体的宏大气魄和严谨的态度,足以让我肃然起敬。每翻阅一册,都像是在进行一次穿越时空的旅行,从远古的蛮荒走向文明的曙光,从分裂的割据走向统一的辉煌,从封闭的疆域走向开放的交流。它不仅仅是地图,更承载着无数的历史故事、文化传说、民族记忆。我尤其欣赏它在细节上的考究,比如对古代河流故道的追溯,对重要战役发生地点的标注,都让我得以更生动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背景。这套书就像是一位博学的老师,用最直观的方式,将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展现在我眼前,让我对自己的祖国有了更深沉的敬意和更清晰的认知。它是我书架上最珍贵的藏品之一,也是我反复翻阅、从中汲取知识的源泉。
评分作为一个对中国古代科技和文化发展情有独钟的读者,这套《中国历史地图集》无疑满足了我对“考古文物研究”部分极大的期待。虽然书名更侧重于历史地理,但其中对于古代城市遗址、重要考古发现地点以及与文化传播相关的地理要素的标注,都为我提供了宝贵的线索。例如,在描绘汉唐时期丝绸之路的地图上,不仅仅标注了主要的商道,还常常伴随着对沿线重要城池、遗址的介绍,这让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那些曾经繁华一时的古城是如何支撑起东西方文明交流的。还有关于古代水利工程、冶炼中心、陶瓷产地的地图,都让我看到了中华民族在物质文明和技术发展上的卓越成就。这些地图不仅仅是静态的地理信息,更蕴含着动态的历史文化信息。它们仿佛是一本立体的考古报告,将那些沉睡在地下的文物和遗迹,通过地理坐标的方式重新唤醒,并置于宏大的历史背景之下,让我得以窥见祖先们是如何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创造出辉煌灿烂的物质文明。
评分和想的一样
评分不错哦 书友值得拥有
评分发生点小问题:卖家发错书了。但是卖家很负责任,没有回避问题反而积极处理,点个赞?
评分《中国历史地图集》,市面上有两种装帧,均为82版96年印。一种为一函八册纸面精装,定价428;一种为两函,红色函套,布面精装,定价688。一分钱一分货吧,布面的果然比纸面的更加厚实,更加精美。至于内页印刷质量看起来是差不多的。不过总的感觉还是布面精装的更好,值得拥有!
评分内容不错
评分好书!好工具,研究历史必不可少
评分好评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