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161】故宫文物月刊15:1984年6月第2卷第3期

【B1161】故宫文物月刊15:1984年6月第2卷第3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国立故宫博物院 著
图书标签:
  • 故宫博物院
  • 文物
  • 期刊
  • 1984年
  • 6月
  • 中国文物
  • 艺术史
  • 历史
  • 收藏
  • 文化
  • 故宫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国际图书快线专营店
出版社: 国立故宫博物院 H221
ISBN:9925000019672
商品编码:1134841865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1993-04-01
页数:144
正文语种:繁体竖版

具体描述

商品详情


品名:
故宫文物月刊15:1984年6月第2卷第3期
作者:国立故宫博物院
出版社:国立故宫博物院
ISBN13:
9925000019672

ISBN10:
页数:144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日期:
1993-04-01
语种:中文(繁体)


编辑推荐

 

             故宮文物月刊,创办于民国72年(1983年)至今已有三十三年的历史.月刊以浅近的文字,精美的图片,深入的介绍中华五千年来艺术精华。

本刊有别于故宫博物院的其他专业书刊,以平易近人为要旨,文章内容,力求简单易懂,并以图为证,使之更为生活化。

主要栏目有:故宫掌故、每月专题、典籍漫谈、古玉鉴赏、名画欣赏等其中{特展报道}就是当时故宫博物院的特展,作有系统且详实的解说与介绍。

 

国立故宫博物院

台北故宫博物院(又称台北故宫,中山博物院)。是中国大型综合性博物馆、台湾规模*的博物馆,也是中国三大博物馆之一,研究古代中国艺术史和汉学重镇。台北故宫博物院座落于台北市士林区,建造于1962年,1965年夏落成。占地总面积约16公顷。为仿造中国传统宫殿式建筑,主体建筑共4层,白墙绿瓦,正院呈梅花形。院前广场耸立五间六柱冲天式牌坊,整座建筑庄重典雅,富有民族特色。台北故宫博物院内收藏有自南京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国立北平故宫博物院和国立北平图书馆等所藏来自北京故宫、沈阳故宫、避暑山庄、颐和园、静宜园和国子监等处的皇家旧藏。所藏的商周青铜器,历代的玉器、陶瓷、古籍文献、名画碑帖等皆为稀世之珍。展馆每三个月更换一次展品。截至2014年底,馆藏文物达69.6万余件文物。

国立故宫博物院历史变迁

北平成立1911年,清帝溥仪退位、民国成立之初。溥仪与*签台北故宫博物院
台北故宫博物院1914年民国政府将热河避暑山庄和沈阳故宫的文物迁移至紫禁城的外廷,设立"古物陈列所"开放参观 。清帝暂居紫禁城,日后移居颐和园 。1924年11月,清逊帝溥仪被冯玉祥逐出紫禁城,溥仪居住紫禁城这段期间,因赏赐、故臣借观、拍卖点押、窃取盗卖,使1200多件书画精品、古籍善本和大量珍宝流失。随后于紫禁城成立清室善后委员会,整理宫内珍藏文物 。1925年9月,成立清室古物保管委员会,由李石曾出任委员长。10月10日,在北京紫禁城建立"故宫博物院",为国立故宫博物院前身 。

抗战南迁

故宫博物院于抗日战争的前夕,选择重要文物南迁。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东北后,国民政府开始计划将博物院文物南运。隔年,日军攻占热河、进逼北平,故宫理事会要求博物院选择院藏文物菁华装箱储置,开始南运。1933年2月6日,北平、华北情势告急,DI一批南迁文物抵达上海,期间南迁文物共五批19,557箱,包含古物陈列所、颐和园、国子监等单位文物的6,066箱。隔年2月,1936年12月,南迁文物由上海转运首都南京。1937年8月,上海爆发淞沪会战,南迁文物再由庄尚严等人DI一批80箱南京文物迁至长沙;隔年11月再转运至贵阳安顺暂置(1944年再运往四川巴县)。1937年11月,第二批9,369箱以水路,经由长江至汉口;1939年5月再移往宜昌、重庆至四川乐山。第三批7,286箱文物由那志良走陇海铁路运至陕西宝鸡;1939年7月,再转卡车经汉中运抵成都,随后又运往峨眉古庙安置,成立故宫博物院峨眉办事处。最后南迁至南京的文物,约2,900箱文物因来不及运送,滞留在南京。北平沦陷后,北平故宫仍留有许多文物,沦陷期间还在继续清点未曾登记的文物,并又广泛征集了一批珍贵文物 。

文物迁台

抗战结束后,杭立武向日本索回许多珍贵的图书和艺术品,随后运往台湾的精品文物之中就有这部分图书和艺术品。包含了北平故宫博物院2,972箱,中央博物院852箱书画、瓷器、玉器,另外加上国立北平图书馆的善本图书和外交部条约档案等共5,422箱。国共内战后期,杭立武负责抢运这批故宫国宝至台湾,*政府迁运台湾的文物本来计划共运送五次,但因战争形势突变一共只运了三次。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南迁文物先集中运至重庆。1947年6月,南迁文物由重庆循水路运回南京,至12月全数运抵。1948年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在即,国民政府令故宫博物院挑选贵重文物以军舰转运台湾。DI一批文物772箱(包括国立故宫博物院文物320箱、中央博物院筹备处212箱、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20箱、中央图书馆60箱、外交部重要档案60箱)由中鼎舰运抵基隆港。1949年,1月6日第二批由招商局海沪轮于1月6日运出,1月9日到达基隆,共计3,502箱(包括国立故宫博物院1,680箱、中央博物院筹备处486箱、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856箱、中央图书馆462箱、北平图书馆明清舆图18箱)。第三批文物由昆仑号军舰于1月29日运出,2月22日运抵基隆港,共1,244箱;第三次原本计划搬运2,000箱(包括国立故宫博物院1,700箱、中央博物院筹备处150箱、中央图书馆150箱),但军舰一到海军部眷属就抢先上船,杭立武只好找海军司令桂永清解决,最后下令拆除办公桌,但由于运输舰舱位有限,最后只能运出1,244箱(包括国立故宫博物院972箱、中央博物院筹备处150箱、中央图书馆28箱),剩下的国立故宫博物院728箱和中央图书馆28箱被迫留在南京。至此,总共有2,972箱国立故宫博物院文物运台,南京还剩11,178箱故宫文物,其中大部分在五十年代运回北京故宫,剩下两千多箱暂存南京至今 。为阻止文物迁台,南京中央博物院共产党员陶孟和曾发动群众阻止,但未成功。1949年8月23日,文物迁入台中县雾峰乡吉峰村,并成立"国立中央博物图书院馆联合管理处",隶属于教育部,由杭立武部长兼任主任委员,并于台中县雾峰乡北沟觅地建筑库房(隔年4月落成,文物随即迁入)。11月,战时河南省存放在重庆中央大学柏溪分校的68箱出土文物,亦抢运到台湾并存放在台中市糖厂仓库。1950年4月,台中郊外雾峰乡吉峰村仓库落成,运台文物随即迁入新库存贮。1951年6月,成立两院存台文物清点委员会,延聘学者、专家为委员,进行重编箱号、抽查箱内文物,直到1954年才完成。这次清点也编制了《点查清册》,成为存台两院文物的原始清册。1954年,"国立中央图书馆"在台北复馆,联管处改组,并开始出版重要资料。1956年,"北沟文物陈列室"正式开放(后毁于九二一地震)。1956年,早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国民党当局在台湾建立DI一座博物馆"文物美术馆",收藏来自河南的38箱文物,加上日本归还掠夺的文物51箱,奠定了史博馆的"家底" 。1957年,在亚洲协会赞助下,在库房之外又建一小型陈列室,公开展览所藏文物。蒋介石巡视"文物美术馆",并改馆名为"历史博物馆" 。

博物馆40余扩建

1965年,在现址建成新馆。新址为纪念孙中山先生百岁诞辰,命名为中山博物院。后中央博物院归并故宫博物院后,故宫博物院全部文物由台中运至台北中山博物院。1964年至2007年,台北故宫博物院展分四期建设,览空间达到9,613.91平方米正馆开始兴建。有"张大千先生纪念馆",仿乾隆养心殿西室书斋于正馆设"三希堂",仿宋明庭园设"至善园"、"至德园"。1967年-2008年8月期间,透过其它机关移交1,651件,受赠32,326件册,收购12,751件册,合计46,728件册。

出版作品

该院出版定期刊物《故宫文物月刊》和《故宫学术季刊》、《中华五千年文明集刊》、《国之重宝》、《惠风和畅》、《文物光华》、《故宫宝藏》、《元四大家》、《唐寅的研究》、《山水画皴法点苔之研究》、《清代通鉴长编》等著作,并影印出版了文渊阁《四库全书》。


院内藏品大类:

铜器-6,044件     法帖-474件       雕刻-651件         成扇-1,651件       满蒙藏文文献-11,501件    

绘画-5,287件     漆器-707件       拓片-895件         钱币-6,953件       善本书籍-198,459册  

丝绣-306件        文具-2,379件    书法-3,046件      玉器-12,104件     清宫档案文献-386,729册件     

 

 

内容推荐


                故宫文物月刊的诞生,是故宫博物院全体同仁和关爱故宫文物的艺文界朋友,今年对社会所作 的一份诚挚献礼。

                故宫文物自民国三十七年年底迁运来台,至今已有三四十年了。在过去三十多年岁月中,故宫的精美文物,虽经迭次更换展出,蜚声国际,并获得海内外各界人士普遍的赞誉,然而,我们并不敢以此自满,我们深感过去对社会所作的仍然太少,而社会对我们的认识,亦未必有深刻的瞭解,因此,决定创办这份刊物,用极浅显而又简明的文字,配合精美的照片和插图,深入浅出的将中华五千年精致的文物,作有系统的介绍出来。深信由于这一份通俗性的刊物诞生,不仅仅是作为故宫向社会传递传统文化艺术讯息之媒介,同时也未始不可作为沟通社会与传统艺术心神交往的桥梁。

                 我们诚挚的期望这份包容艺术的、趣味的、知识的、并兼具学术价值的月刊,在未来能走进广大社会的每一个层面,使人人都能从这本刊物上创造出属于现代民族风格的艺术,使中华文化在内涵上,更充实,更光大。当然这一期望,并不是一蹴可成,我们也很清楚现实存在的种种困难,但深信只要继续不断的,将优良的传统文化,技术智能,广泛而深入的加以介绍,必能引起社会大众对固有文化的孺慕之爱。

                  本刊在编辑选刊文物介绍方面,是以故宫现藏之六十二万余文物为基础,并将视野扩张及到世界每一个收藏中华文物的角落,因此,我们在编辑内容上,将做到*的充实。我们更有意将过去宫廷独有的艺术、外间难得一见的珍品,作全面性的公开,使全民都能分享祖先创造的成果,并借此以提升人们精神上的感受。从编排内容上,我们采用专栏介绍的方式,运用大小不同的三十余个专栏,将各类文化精华,一一导引于读者的面前,例如:故宫掌故、古玉鉴赏、典籍漫谈、艺术随笔、名画欣赏、珍玩丛谈、民俗锁闻、铭文导读、册府杂说、法书选粹、院画管窥、名瓷欣赏、海外遗珍、古物鉴定、科技新知、艺文趣谈、华夏之光、艺文活动......等等都是。

                  从以上三十余个专栏,当可见出本刊对各类文物透视、介绍之安排。当然往后我们还会作适度的调整。本刊文字上要求其有可读性,以达到雅俗共赏的理想目标,也希望社会人士能参与我们的工作,共同灌溉这片园地。这份兼具艺术、趣味、知识、学术的刊物,在撰稿人方面,我们除了动员故宫全体具有专业知识的研究人员,作为特约文字的基本撰述人之外;同时对艺术界以及各大学或研究机构之学者专家,亦欢迎其作为本刊之特约撰述人。因此本刊在撰稿作者方面,当属一时之选。在编排印刷上,采缪式装订。如此豪华大型刊物,不仅便于保存,且可作为馈赠的佳礼。

                    本刊在编印设计中,会一再强调这是一本通俗刊物,发行的皆趣也有别于本院其他书刊,我们希望由于这本刊物的发行,能全面带动社会认识我们自己优良的传统文化,维护美好的生活方式,使我们的社会呈现一片祥和与复的气象,进一步负起推动世界新文化的责任。

作者简介


国立故宫博物院

台北故宫博物院(又称台北故宫,中山博物院)。是中国大型综合性博物馆、台湾规模*的博物馆,也是中国三大博物馆之一,研究古代中国艺术史和汉学重镇。台北故宫博物院座落于台北市士林区,建造于1962年,1965年夏落成。占地总面积约16公顷。为仿造中国传统宫殿式建筑,主体建筑共4层,白墙绿瓦,正院呈梅花形。院前广场耸立五间六柱冲天式牌坊,整座建筑庄重典雅,富有民族特色。台北故宫博物院内收藏有自南京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国立北平故宫博物院和国立北平图书馆等所藏来自北京故宫、沈阳故宫、避暑山庄、颐和园、静宜园和国子监等处的皇家旧藏。所藏的商周青铜器,历代的玉器、陶瓷、古籍文献、名画碑帖等皆为稀世之珍。展馆每三个月更换一次展品。截至2014年底,馆藏文物达69.6万余件文物。

国立故宫博物院历史变迁

北平成立1911年,清帝溥仪退位、民国成立之初。溥仪与*签台北故宫博物院
台北故宫博物院1914年民国政府将热河避暑山庄和沈阳故宫的文物迁移至紫禁城的外廷,设立"古物陈列所"开放参观 。清帝暂居紫禁城,日后移居颐和园 。1924年11月,清逊帝溥仪被冯玉祥逐出紫禁城,溥仪居住紫禁城这段期间,因赏赐、故臣借观、拍卖点押、窃取盗卖,使1200多件书画精品、古籍善本和大量珍宝流失。随后于紫禁城成立清室善后委员会,整理宫内珍藏文物 。1925年9月,成立清室古物保管委员会,由李石曾出任委员长。10月10日,在北京紫禁城建立"故宫博物院",为国立故宫博物院前身 。

抗战南迁

故宫博物院于抗日战争的前夕,选择重要文物南迁。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东北后,国民政府开始计划将博物院文物南运。隔年,日军攻占热河、进逼北平,故宫理事会要求博物院选择院藏文物菁华装箱储置,开始南运。1933年2月6日,北平、华北情势告急,DI一批南迁文物抵达上海,期间南迁文物共五批19,557箱,包含古物陈列所、颐和园、国子监等单位文物的6,066箱。隔年2月,1936年12月,南迁文物由上海转运首都南京。1937年8月,上海爆发淞沪会战,南迁文物再由庄尚严等人DI一批80箱南京文物迁至长沙;隔年11月再转运至贵阳安顺暂置(1944年再运往四川巴县)。1937年11月,第二批9,369箱以水路,经由长江至汉口;1939年5月再移往宜昌、重庆至四川乐山。第三批7,286箱文物由那志良走陇海铁路运至陕西宝鸡;1939年7月,再转卡车经汉中运抵成都,随后又运往峨眉古庙安置,成立故宫博物院峨眉办事处。最后南迁至南京的文物,约2,900箱文物因来不及运送,滞留在南京。北平沦陷后,北平故宫仍留有许多文物,沦陷期间还在继续清点未曾登记的文物,并又广泛征集了一批珍贵文物 。

文物迁台

抗战结束后,杭立武向日本索回许多珍贵的图书和艺术品,随后运往台湾的精品文物之中就有这部分图书和艺术品。包含了北平故宫博物院2,972箱,中央博物院852箱书画、瓷器、玉器,另外加上国立北平图书馆的善本图书和外交部条约档案等共5,422箱。国共内战后期,杭立武负责抢运这批故宫国宝至台湾,*政府迁运台湾的文物本来计划共运送五次,但因战争形势突变一共只运了三次。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南迁文物先集中运至重庆。1947年6月,南迁文物由重庆循水路运回南京,至12月全数运抵。1948年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在即,国民政府令故宫博物院挑选贵重文物以军舰转运台湾。DI一批文物772箱(包括国立故宫博物院文物320箱、中央博物院筹备处212箱、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20箱、中央图书馆60箱、外交部重要档案60箱)由中鼎舰运抵基隆港。1949年,1月6日第二批由招商局海沪轮于1月6日运出,1月9日到达基隆,共计3,502箱(包括国立故宫博物院1,680箱、中央博物院筹备处486箱、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856箱、中央图书馆462箱、北平图书馆明清舆图18箱)。第三批文物由昆仑号军舰于1月29日运出,2月22日运抵基隆港,共1,244箱;第三次原本计划搬运2,000箱(包括国立故宫博物院1,700箱、中央博物院筹备处150箱、中央图书馆150箱),但军舰一到海军部眷属就抢先上船,杭立武只好找海军司令桂永清解决,最后下令拆除办公桌,但由于运输舰舱位有限,最后只能运出1,244箱(包括国立故宫博物院972箱、中央博物院筹备处150箱、中央图书馆28箱),剩下的国立故宫博物院728箱和中央图书馆28箱被迫留在南京。至此,总共有2,972箱国立故宫博物院文物运台,南京还剩11,178箱故宫文物,其中大部分在五十年代运回北京故宫,剩下两千多箱暂存南京至今 。为阻止文物迁台,南京中央博物院共产党员陶孟和曾发动群众阻止,但未成功。1949年8月23日,文物迁入台中县雾峰乡吉峰村,并成立"国立中央博物图书院馆联合管理处",隶属于教育部,由杭立武部长兼任主任委员,并于台中县雾峰乡北沟觅地建筑库房(隔年4月落成,文物随即迁入)。11月,战时河南省存放在重庆中央大学柏溪分校的68箱出土文物,亦抢运到台湾并存放在台中市糖厂仓库。1950年4月,台中郊外雾峰乡吉峰村仓库落成,运台文物随即迁入新库存贮。1951年6月,成立两院存台文物清点委员会,延聘学者、专家为委员,进行重编箱号、抽查箱内文物,直到1954年才完成。这次清点也编制了《点查清册》,成为存台两院文物的原始清册。1954年,"国立中央图书馆"在台北复馆,联管处改组,并开始出版重要资料。1956年,"北沟文物陈列室"正式开放(后毁于九二一地震)。1956年,早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国民党当局在台湾建立DI一座博物馆"文物美术馆",收藏来自河南的38箱文物,加上日本归还掠夺的文物51箱,奠定了史博馆的"家底" 。1957年,在亚洲协会赞助下,在库房之外又建一小型陈列室,公开展览所藏文物。蒋介石巡视"文物美术馆",并改馆名为"历史博物馆" 。

博物馆40余扩建

1965年,在现址建成新馆。新址为纪念孙中山先生百岁诞辰,命名为中山博物院。后中央博物院归并故宫博物院后,故宫博物院全部文物由台中运至台北中山博物院。1964年至2007年,台北故宫博物院展分四期建设,览空间达到9,613.91平方米正馆开始兴建。有"张大千先生纪念馆",仿乾隆养心殿西室书斋于正馆设"三希堂",仿宋明庭园设"至善园"、"至德园"。1967年-2008年8月期间,透过其它机关移交1,651件,受赠32,326件册,收购12,751件册,合计46,728件册。

出版作品

该院出版定期刊物《故宫文物月刊》和《故宫学术季刊》、《中华五千年文明集刊》、《国之重宝》、《惠风和畅》、《文物光华》、《故宫宝藏》、《元四大家》、《唐寅的研究》、《山水画皴法点苔之研究》、《清代通鉴长编》等著作,并影印出版了文渊阁《四库全书》。


院内藏品大类:

铜器-6,044件     法帖-474件       雕刻-651件         成扇-1,651件       满蒙藏文文献-11,501件    

绘画-5,287件     漆器-707件       拓片-895件         钱币-6,953件       善本书籍-198,459册  

丝绣-306件        文具-2,379件    书法-3,046件      玉器-12,104件     清宫档案文献-386,729册件     

织品-138件        杂项-12,347件  珐琅器-2,510件   瓷器-25,423件       

插图:












【B1162】故宫文物月刊15:1984年7月第2卷第4期 一、 杂志概述与本期焦点 《故宫文物月刊》创刊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旨在向公众系统介绍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丰富馆藏,普及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史知识,并及时反映博物院的最新研究成果与展览动态。本期,即【B1162】1984年7月,第2卷第4期,紧随上期(1984年6月刊)的步伐,继续深化对院藏精品的多维度解读,尤其在本期,我们聚焦于夏季的艺术主题——“清代园林与造办处工艺的精妙融合”,并特别开辟专栏探讨近期自海外归还的几件重要书画的鉴定细节。 二、 本期专题:清代造办处工艺与宫廷生活 本期篇幅重点聚焦于清代皇室生活艺术的集中体现——造办处工艺。造办处作为清代宫廷艺术品的集散地与制造中心,其产出代表了当时工艺技术的巅峰水平。 1. 专题论文:《乾隆盛世的“意匠”体现:论紫禁城内务府造办处督造的珐琅与玉器》 本篇论文深度分析了乾隆时期造办处档案中关于珐琅(特别是画珐琅和金胎珐琅)与玉器的制作记录。文章细致对比了宫廷工匠与民间作坊在材料选择、纹饰设计和烧制工艺上的差异。重点展示了数件从未在公开发表中完整记录的珍品,如一件“白玉交龙砚盒”的雕刻技法,其“镂空叠雕”的处理方式,展现了对玉石“因材施艺”的极致追求。文章指出,造办处的艺术风格是集全国之大成的“集权式审美”的体现,而非单纯的民间风格的延续。 2. 专题图录:《夏日雅集:清宫陈设中的“竹木牙角”四艺》 本部分以图录形式呈现了博物院收藏的以竹、木、牙、角为材质的陈设品。特别关注了夏季使用的器具,如竹编的“凉席套件”和象牙雕刻的“折扇骨”。其中,一篇短文详细介绍了清代如何通过蒸煮和烫压技术,处理珍贵木材(如黄花梨、紫檀)以达到最佳的稳定性和光泽度。对一件清早期嵌螺钿的紫檀香几的制作工艺进行了步骤拆解,突显了其复杂性远超同期江南地区的同类作品。 三、 书画部精选解读:归藏与辨伪 故宫博物院的书画收藏一直是研究的重中之重。本期特辟专栏,详细介绍了数件近期通过特定途径回归的古代书画的初步鉴定过程。 1. 《元四家之一:赵孟頫尺牍的新辨识》 针对一幅新入藏的赵孟頫小楷尺牍,本文从墨色洇散程度、纸张的纤维结构(采用紫外光检测分析)以及行款布局中的特定避讳习惯等方面进行了交叉比对研究。文章强调,虽然该尺牍在书法风格上与赵氏中年风格高度吻合,但其用印(印泥的成分分析)显示出晚于其生年的痕迹,提示该件可能是高明的“拟古”之作,而非原作。此种严谨的考证方法为学界提供了新的参照系。 2. 《明中晚期“院派”山水的细节:董其昌的“淡墨皴法”再探讨》 本节深入分析了明末清初董其昌一幅大幅山水画的笔墨语言。通过高清晰度图像的局部放大,研究者重点剖析了董其昌如何运用“淡墨皴法”在不失层次感的前提下,营造出空灵、萧散的意境。文章对照了同时期其他吴门画派画家的处理方式,论证了董氏在继承古法基础上的“减法美学”。 四、 陶瓷与青铜器部动态 1. 陶瓷部:《康熙朝“甜白釉”的化学成分重测报告》 陶瓷专家团队利用先进的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技术,对康熙朝仿制永乐甜白釉的一批官窑瓷器进行了成分分析。报告详细记录了釉料中铁、钛、钙元素的含量波动,并将其与故宫早期经典甜白釉进行了量化对比,为判断官窑体系中不同烧造批次的微小风格差异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 2. 青铜器部:《商代“饕餮纹”的地域性变异研究》 本部分聚焦于商代晚期青铜器上的饕餮纹饰。研究人员从器形、铭文的地域分布着手,结合对纹饰线条粗细、兽角卷曲角度的量化测量,探讨了殷墟中心区域与周边方国在祭祀礼器制作上的文化交流与风格分化。特别指出了一件新出土的鼎,其纹饰的“夸张性”特征,暗示了当时特定的军事或祭祀背景。 五、 展览信息与学术动态 1. 专题展览预告:《“盛夏避暑”——清代宫廷服饰与陈设展》(八月开幕) 本期预告了即将到来的重点展览,该展览将展出清代皇帝、后妃在避暑山庄及行宫所使用的轻薄丝织品、桦皮画以及用于消夏的宫廷戏曲服饰。展览将首次展出三套完整的“纱罗朝服”。 2. 学术交流动态 简要介绍了本月博物院举办的两次海峡两岸小型文物保护研讨会的内容摘要,涉及清宫档案整理、古籍修复技术(特别是对蝶装、经折装的保护策略)的交流成果。 六、 读者来信与编辑手记 本期“读者来信”栏目收录了几则关于如何正确维护家中传统木器家具的咨询,由文物修复师给予了专业建议。编辑手记则回顾了上个月博物院组织的一次针对年轻学者的“文物审美入门”讲座,表达了对推广文物教育的期望。 本期《故宫文物月刊》秉承严谨的学术态度和生动的图文结合方式,力求为读者呈现一个立体、深入的中国古代艺术世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故宫文物月刊》以其精美的装帧和严谨的学术态度,再次展现了故宫博物院深厚的文化底蕴。翻开它,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紫禁城的辉煌之中。每一页都凝聚着文物研究者的心血,从瓷器、书画到宫廷生活用品,都得到了详尽的考证和深入的解读。我尤其对那篇关于明清时期皇家园林布局的文章印象深刻,作者不仅细致地分析了不同园林的风格特点,还结合了历史文献,勾勒出了皇帝们休憩游赏的理想图景。那些精美的插图,更是让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文物的魅力,仿佛触手可及。对于我这样对中国古代艺术史充满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月刊无疑是一份宝贵的精神食粮,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文化的熏陶,让我更加热爱和珍惜这份民族瑰宝。每一次阅读,都能在字里行间发现新的惊喜,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评分

这是一份充满智慧与美感的刊物。本期内容的一大亮点是对几件重要珐琅器文物的深入剖析,从其制作工艺、材料成分到装饰纹样,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考证。作者旁征博引,结合了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对这些珍贵文物的来源、流传以及在宫廷中的使用情况进行了鞭辟入里的阐述。其中关于景泰蓝工艺的演变历程的论述,尤为精彩,让我对这项古老技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那些色彩鲜艳、造型典雅的珐琅器,不仅仅是器物,更是历史的见证,是中国古代工匠智慧的结晶。通过阅读,我不仅增长了见识,更对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发展有了全新的认识,对故宫所珍藏的这些瑰宝充满了崇敬之情。

评分

这份刊物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其学术深度,更在于它所传递出的那份对文化传承的敬意。本期的一些文章,聚焦于故宫珍藏的古籍善本,对其中一些稀见的版本进行了详细介绍和考证。我了解到,这些古籍不仅仅是历史文献,更是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的珍贵遗产。作者们通过严谨的学术研究,揭示了这些古籍的价值所在,以及它们在中国思想史、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对我而言,这不仅是一次知识的增长,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深刻体会到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这份刊物,就像一座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让更多人能够跨越时空,去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与精深。

评分

不得不说,《故宫文物月刊》总能给我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这次的专题,侧重于清代宫廷中的一些生活场景,通过对各类器物的解读,生动地勾勒出了帝后们日常生活的细节。我特别喜欢那篇关于宫廷用茶的文章,从茶具的材质、形制,到饮茶的礼仪,都进行了详尽的介绍。那些精美的瓷器茶具,古朴的紫砂壶,以及描绘着精致图案的漆器茶盒,都诉说着那个时代独特的品味和生活方式。阅读的过程,仿佛置身于一个雅致的宫廷茶室,能闻到淡淡的茶香,感受到那份宁静与闲适。这种从细微之处展现历史的视角,往往比宏大的叙事更能打动人心,让我对故宫的了解更加立体和真实。

评分

读完这期《故宫文物月刊》,心中涌动着一股对历史的敬畏之情。这次的专题似乎聚焦于明代宫廷的服饰文化,光是看那些精美的织绣文物图片,就已经令人惊叹不已。那些龙纹、凤纹、祥云纹的繁复图案,在现代工艺看来也是难以企及的。文章的论述也十分到位,不仅从材质、工艺上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更深入探讨了服饰在当时的礼制、等级以及审美意义。我了解到,一件看似华丽的龙袍,背后承载的不仅仅是精湛的技艺,更是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力象征。阅读过程中,我脑海中不断浮现出明朝那些风华绝代的帝王将相,以及他们生活在那个时代的情景。这种将历史与实物相结合的解读方式,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趣味性和感染力,让枯燥的学术研究变得生动有趣,仿佛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之中,亲眼见证着那些曾经的辉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