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上美术馆1:羅浮宮必看的100幅画 /港台繁体中文美术艺术图书

手上美术馆1:羅浮宮必看的100幅画 /港台繁体中文美术艺术图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金榮淑 著
图书标签:
  • 美术馆
  • 罗浮宫
  • 绘画
  • 艺术史
  • 艺术欣赏
  • 西方艺术
  • 经典作品
  • 港台图书
  • 繁体中文
  • 文化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善本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商業周刊
ISBN:9789869468022
商品编码:14147076438
开本: 15cmx23cm
出版时间:2017-05-04
页数:176
正文语种:繁体中文

具体描述

內容簡介
到羅浮宮不要看蒙娜麗莎!
☆手上美術館——好看、好懂又好帶,你的隨身藝術導覽員
☆很會說畫、解畫的韓國藝術導師
☆一生必看的100幅畫、一定要認識的62個藝術大師
——從此看展不再走馬看花、徒留遺憾!


該看的不僅是藝術,更是歐洲貴族的信仰、文化與生活
羅浮宮自12世紀末起,歷經監獄、城堡、王室寶庫與宮殿等用途,直到法國大革命才以博物館姿態為大眾敞開,展示皇室珍藏的豐富作品,涵蓋歐洲諸文化大國的傑出畫作,讓人因賞畫而徜徉於其歷史、信仰與貴族和藝術家的生活之中。
除了蒙娜麗莎,羅浮宮的畫作還有何看頭?
◎封面上〈戴著額飾的美麗女子〉是很容易錯過的達文西傑作之一,女子銳利的眼神令人心頭一跳。她究竟是誰?為何流露這副神情?

◎訴說耶穌施展奇蹟填滿葡萄酒桶的〈迦納的婚禮〉,竟充滿貴族華服的虛榮景象,有違宗教畫慣例,畫家委羅內塞憑什麼這般大膽?

◎描繪真實船難的〈梅杜莎之筏〉,情感張力與人物體態令人難忘,原來畫家為求真實感,甚至曾親訪倖存者與到醫院研究屍體!

◎公爵夫人在掛著窗簾的浴室裡捏著另一個女人的乳頭,〈加布莉埃爾和姊妹維拉公爵夫人的肖像畫〉究竟暗喻什麼意涵?

◎乍看是描繪市民日常瑣事的〈貸款人與他的妻子〉,主角從事傳統上遭基督教禁止的高利貸,細節中卻透露出該時空下的信仰樣貌。

別讓你的藝術之旅空手而回

羅浮宮是世界zuida的博物館之一,步行動線超過60公里,光是走完全程就得耗費大半天。若是費盡千辛萬苦來到名畫前,卻因「看無」只好以拍照留念結束旅程,豈不是徒留空虛?
本書介紹羅浮宮6000件畫作中不可錯過的100幅,重點解說作品與畫家的背景故事、繪畫技巧與畫中意涵,助你快速看懂,建立賞畫自信心。

【羅浮宮專文推薦】

「在羅浮宮,我們看見人類如何創造,如何實踐夢想,如何讓人們看見美的典範。」
——謝哲青,作家、節目主持人

【手上美術館套書推薦】
「我常說看畫能保養眼睛、呵護靈魂,這套書讓許多人找到了在畫作前逗留更久的好方法。走進三大美術館,面對真正大師的原作、體驗藝術出自靈魂的高頻正向能量感染力,就是這麼簡單!」
——陸潔民,畫廊協會資深顧問、藝術品拍賣官

「百年以來,某些類型的視覺之所以成為經典,甚至於要被珍藏,自有它的道理。創作廣告的點子裡,有五款視覺jue對吸引人眼球:美女、小孩、裸體、殘肢、動物。
現在它們都在手上的美術館裡,值得細細體會。」
——胡至宜,PPAPER 發行人/營運長

「打開美術館的場景,進行全民的藝術普及教育,除了是社會責任也是增加文化自信的必要途徑,追尋知識的奧妙與探索美感經驗是豐富人生的不二法門。
我們在前人的才情與無私當中仰望領受,感知色彩、光線、構圖、比例、思想、歷史,經驗美和藝術所給予的感官開發,成就真正富足的人生。」
——翁美慧,富邦藝術基金會執行長

【本書特色】
1. 手上美術館——好看、好懂又好帶,你的隨身藝術導覽員
本書彷彿你的隨身導覽員,以CP值zuigao的方式,讓你一次看懂100幅名畫&62個藝術大師,不論是行前準備、現場按圖索驥,都能不留遺憾、滿載而歸!

2.「韓國藝術導師」zuiju親和力與魅力的「說畫.解畫」書
完全沒有藝術基礎與藝術天分的人,也能愉快讀完本書,建立大方談藝術的自信。

3. 內容分類與文字版面,易讀美感與藝術質感兼具
依館區、年代、重要藝術流派分門別類,以一頁圖、一頁文的方式依序介紹100幅名畫,便於讀者親近大師經典,沉浸藝術之美。

目錄
各界盛讚
【前言】一生必去的歐洲美術館之旅,如何不留遺憾?
羅浮宮行前須知

德農館Denon
波提切利〈年輕人在自由藝術大會前〉
安傑利科〈被釘在十字架上的基督〉
波提切利〈聖母子與施洗者約翰〉
邦多納〈接受聖痕〉
西埃納〈耶穌降生與聖殿奉獻〉
畢薩內洛〈年輕公主的肖像畫〉、弗朗切斯卡〈西吉斯蒙多.潘多爾弗.馬拉泰斯塔〉
美西納〈男人的肖像(傭兵隊長)〉、〈角柱的耶穌〉
貝里尼〈耶穌受難〉
曼特尼亞〈聖巴斯弟盎〉
吉爾蘭戴歐〈老人與男孩〉、〈拜訪〉
索拉里亞〈莎樂美接受施洗者約翰的頭〉、〈施洗者約翰的頭〉
培尼〈提著面紗的聖母〉
拉斐爾〈施洗約翰與聖母子(美麗的園丁)〉
達文西〈戴著額飾的美麗女子〉
達文西〈聖母子與聖安妮〉
達文西〈施洗者約翰(巴克斯)〉、〈施洗約翰〉
達文西〈蒙娜麗莎〉
丁托列多〈自畫像〉
丁托列多〈蘇珊娜與長老〉
委羅內塞〈迦納的婚禮〉
多西〈切薩雷.波吉亞的肖像畫〉
提齊安諾〈基督下葬〉、〈頭戴荊棘冕旒冠的基督〉
提齊安諾與喬久內〈田園合奏〉
提齊安諾〈弗朗索瓦一世的肖像畫〉、〈戴手套男人的肖像畫〉
阿爾欽博托〈春〉、〈夏〉、〈秋〉、〈冬〉
彭托莫〈聖安娜與聖母子〉
菲奧倫蒂諾〈聖殤〉
卡拉瓦喬〈聖母之死〉
卡拉契〈聖殤與聖方濟和抹大拉的瑪利亞〉
雷尼〈瞧這個人〉、〈半人馬涅索斯綁架黛安妮拉〉
桂爾契諾〈聖彼得之淚〉、〈拉撒路的復活〉
帕尼尼〈古羅馬風景的畫廊〉、加納萊托〈從聖馬可港看摩羅〉
雷諾茲〈海雷肖像〉
庚斯博羅〈公園的對話〉
威廉.透納〈遠處帶河與灣的風景〉
大衛〈荷拉斯兄弟之誓〉、〈薩比諾婦女出面調停〉
大衛〈拿破崙一世皇帝的加冕禮〉
德拉克羅瓦〈薩爾丹那帕勒斯之死〉、〈但丁與維吉爾〉
傑利柯〈梅杜莎之筏〉

黎胥留館Richelieu
范艾克〈羅林大臣的聖母〉
范德魏登與其學生〈聖母領報〉
梅姆林〈讓.迪.賽利爾的兩幅畫〉
杜勒〈手持刺薊花的自畫像〉
昆丁.馬西斯〈貸款人與他的妻子〉
魯本斯〈瑪麗皇后在馬賽港登陸〉、〈瑪麗與亨利四世於里昂會面〉
范戴克〈查理一世狩獵像〉
喬登斯〈黛安娜的休憩〉、〈男人的肖像〉
哈爾斯〈彈魯特琴的小丑〉、〈波西米亞少女〉
萊斯特〈愉快的人們〉
考夫曼〈克雷戴納男爵夫人與兒子〉
林布蘭〈戴著貝雷帽和金飾的自畫像〉、〈畫架前的自畫像〉
林布蘭〈沐浴中的拔示巴〉、〈福音書作者馬太與天使〉
維梅爾〈天文學家〉、〈織蕾絲的女人〉
夏隆東〈亞維農的聖殤〉
富凱〈查理七世肖像畫〉
楓丹白露畫派〈加布莉埃爾和姊妹維拉公爵夫人的肖像畫〉
尚帕涅〈黎胥留樞機卿肖像畫〉、〈奉獻物:皇家港口的兩位修女〉、〈裹屍布上的基督〉
烏偉〈財富寓言〉
普桑〈阿爾卡迪的牧人〉、〈自畫像〉
洛蘭〈埃及豔后在塔爾蘇斯登陸〉、〈有帕里斯與歐諾涅的景色〉
普桑〈春(人間天堂)〉、〈夏(路得與波阿斯)〉、〈秋(應許之地帶回的葡萄串)〉、〈冬(洪水)〉

敘利館Sully

布朗〈法國大法官埃爾.塞吉埃的肖像畫〉
華鐸〈西堤島巡禮〉、〈公園的群眾〉、〈丑角吉爾〉
布雪〈黛安娜出浴〉、〈宮女〉
弗拉戈納爾〈想像的人物:聖.農修道院長〉、〈想像的人物:學習〉、〈沐浴的女人們〉、〈門閂〉
夏爾丹〈魟魚〉、〈餐前禱告〉
安格爾〈瓦平松的浴女〉、〈土耳其浴女〉
盧梭〈楓丹白露森林的日落〉、米勒〈捆麥草者〉、柯洛〈摩特楓丹的回憶〉

註釋作品

序跋
【前言】造訪一生必去的歐洲美術館,如何不留遺憾?

  從歐洲回來的人,如果說自己沒去過羅浮宮、奧塞美術館、倫敦國家美術館或普拉多美術館,我一定會很訝異。但這也情有可原,要是能待在一個城市數個月也就罷了,但僅能安排一天或半天時間參觀博物館或美術館的人,每每只能望著入口處長長的人龍焦急不已。羅浮宮或普拉多博物館就更不用說了,即便是相較之下規模較小的奧塞博物館,想看完所有館藏也很吃力。因為不是只有韓國人會列出「歐洲必去美術館清單」,結果幾乎每一座都擠滿了來自全球各地的遊客。

  法國大文豪司湯達(Stendhal)到義大利佛羅倫斯旅行時,曾造訪聖十字聖殿(Chiesa di Santa Croce),因那裡的藝術作品大受感動,心跳加快、頭昏眼花到難以站直身體,甚至出現幻覺,而這種症狀便被命名為「司湯達症候群」。許多人都曾在藝術作品前感到暈眩,也常因為自己不知道哪一幅才是好作品、為何毫無感覺而覺得慚愧。有些人甚至會將司湯達症候群誤以為是單純的飢餓或口渴,就這麼走出了美術館。儘管因為「至少我看過了」而某種程度上覺得安心,但仍多少會遺憾自己只是走馬看花,徒然浪費了寶貴的時間與金錢。

  真正具有果斷力、判斷力與行動力的「理性旅人」,多半會直搗黃龍,以各美術館的鎮館之寶為目標。造訪巴黎時,到了羅浮宮一定要看達文西名畫〈蒙娜麗莎的微笑〉,在奧塞美術館則要看米勒的〈晚禱〉,以及梵谷的〈隆河上的星夜〉。來到馬德里的普拉多美術館,務必欣賞維拉斯奎茲的〈侍女〉,以及哥雅的〈著衣的瑪哈〉與〈裸體的瑪哈〉。倫敦國家美術館必看的名畫當屬范艾克的〈阿爾諾芬尼夫婦〉,在梵諦岡則要到西斯廷禮拜堂看米開朗基羅的穹頂畫……當你全力奔向鎖定目標時,途中偶會碰見好像在學校教科書上看過的作品,視線不自覺受到某些作品吸引而停下腳步,但多半會因趕行程而不得不放棄大部分作品,留下不知何時能再訪的「依戀」,抱憾離去。

  結果,就算你的確去了「一生必去的歐洲美術館」,也看到了偉大的作品,但除了帶著尷尬笑容、擠在人群中拍了紀念照之外,毫無記憶點的美術館之旅,事後回想只是遺憾……與其這樣,倒不如利用這段時間,仿效巴黎人坐在塞納河畔小憩,或學學倫敦人在特拉法加廣場啜飲紅茶。

  本書專為兩種人而寫:擔心行前毫無準備,歐洲美術館之旅會留下遺憾的人,以及身在美術館的茫茫藝術大海之中,因來自四方的視覺衝擊而呆住的人們。本書將為你們事先施打好「防呆疫苗」,讓夢想有趟充實歐洲之旅的人們,能夠做好萬全的準備,帶著這本書出發。

  同時,本書也鎖定在美術館內被人潮擠得暈頭轉向,旅行結束後,帶著千頭萬緒解開行李的人們,像是自己究竟看了什麼、應該有什麼感受、錯過了哪些作品等。看過本書後,讀者將會發現,當初來不及用心觀賞的作品,竟是一幅藏著驚人故事的名畫,而著迷不已!

  畫作是畫家想向你傳達的故事。畫家透過色彩與線條構成的幾何形體,向世人展現自身宇宙的偉大語言,往往需要有人為你翻譯與解析。雖說一般多認為畫作比文字更容易理解,但仍然有人因看不懂而感到鬱悶,因此,我希望本書能讓人就算不去美術館,也能汲取偉大藝術家想傳達的訊息。

內文試閱
達文西〈戴著額飾的美麗女子〉

  這幅〈戴著額飾的美麗女子〉,是過度把焦點放在〈蒙娜麗莎〉時,很容易錯過的李奧納多.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1452 ~ 1519 年)的其他傑作之一。雖然至今關於畫中人物的資訊還停留在推測階段,沒有確切解答,但zui有說服力的說法是——這是李奧納多在米蘭時,以都市首長盧

多維科.伊爾.莫羅(Ludovico il Moro)(雖然他的本名是盧多維科.斯福爾扎 Ludovico Sforza,卻因為黝黑的皮膚很像阿拉伯人,所以大家通常都暱稱他為「伊爾.莫羅」)的情婦鲁克雷齊亞.克里薇莉(Lucrezia Crivelli)為模特兒所畫的。

  這幅畫被稱作「帶著額飾的美麗女子」(La belle ferronnière), 是18 世紀以後的事。法國女人稱呼畫中女人額頭上的漂亮鐵製飾品為「ferronnière」,不過, ferronnière 原本也帶有「Le Ferron」的意思,而這樣的說法建立在畫中女人並非盧多維科.斯福爾扎的情婦,而是法國國王法蘭索瓦一世(Francis I of France)的情婦——鐵飾業者「Le Ferron」妻子的推測之上。查找法語字典時,會發現 ferronnière di一個意思是「女人戴在額頭上的金屬鍊寶石裝飾」,di二個意思則是「鐵器製作(販賣)業者的妻子」。

  黑漆漆的背景,讓觀賞者目光全都集中在這位美麗的女人身上,她的身體微微側身,沒有轉向正面,因此看起來更加自然;此外,下方畫的窗框給人一種跳脫圖畫、彷彿真的在某扇窗另一頭看見美麗女子的錯視效果。畫中女人微微往上斜視的眼神,給人一種不好惹的感覺——當然,偶爾也會有長相和個性差很多的情況。

  畫中女子有著知性而銳利的眼神、堅挺的鼻子、緊閉的雙唇,整個臉部線條相當完美,使人聯想起古希臘雕像。

傑利柯〈梅杜莎之筏〉

  〈梅杜莎之筏〉以真實事件為基礎,利用戲劇性方式表現出身陷困境的慘況,使觀者陷入憤怒、憐憫、恐懼等情感漩渦。

  1816 年,法國大型船舶梅杜莎號在塞內加爾遇難,原本150 名要來占領塞內加爾、身分地位不高的軍人,雖然坐上了與救生船(只有船長在內的上級者和地位較高的人才能搭)相連的木筏,但之後救生船的繩索卻被剪斷,導致他們在茫茫大海中漂流了13 天,zui後只有14 人倖存。

  製作這幅畫時,西奧多.傑利柯(Théodore Géricault,1791 ~ 1824 年)親自拜訪倖存者,打聽當時的詳細情況,並在打好草圖後透過敘事型態將這件木筏慘事呈現在大型畫面上。除此之外,為了畫死去的屍體,他甚至還到巴黎市內的幾家醫院研究了一番,致力於提升真實感。

  畫面左邊有個頭上披著紅布、單手扶著屍體的男人,他那種彷彿放下一切的漠然表情,甚至比癱軟的屍體還要jue望;而另一邊有群人正朝著救難船揮舞旗子,這樣的行動與其說是古典主義繪畫中人類的偉大情操或崇高的英雄之舉,不如說更趨近於淒厲的吶喊。

  基於種種原因,這幅畫被認為屬於訴諸情感的浪漫主義,而非以理性及合理為重點的新古典主義。不過,畫中無論是已死、瀕死或是吶喊著要活下去的人,他們都有著猶如雕像的精實身材、大理石般蒼白的膚色,使人自然聯想到強調精準線條、理想形態、完美配色的古典主義。

  整體來說,〈梅杜莎之筏〉帶有一種陰暗不明的褐色調,讓遇難者的情況顯得更加戲劇化;而畫中融合了卡拉瓦喬的明暗對比、拉斐爾及米開朗基羅的完美人體、魯本斯的激烈動作,對後代包括德拉克羅瓦在內的浪漫主義畫家有著深遠的影響。

延伸內容

不具藝術背景亦能受偉大作品震懾

◎文/姚詩豪(「大人學」共同創辦人)

  工程背景的我,一直以來對藝術的愛好排名di一是建築,di二是文學,di三則是音樂。直到多年前我在一場故宮舉辦的畫展中,被一幅畢卡索的畫作深深吸引,才讓我首度感受到那種震懾!老實說我根本沒看懂畢大師那幅畫在表達什麼,但我的雙腿竟然就直挺挺地釘在地上,視線再也無法離開畫框中的天地。更離奇的是,我開始微微地感到暈眩,緊接著,兩行眼淚就這麼流了下來……那是一種難以言喻的悸動:既深刻、又飛揚;既喜悅、又感傷。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我毫無頭緒。直到我閱讀本書後才瞭解,原來這種反應叫做「司湯達症候群」,是人們受到偉大藝術作品感動的反應。有趣的是,當時極少涉獵名畫的我,竟也在因緣際會下出現這樣深刻的感動。我想,那是我們與畫家穿越時空,達到頻率共振的一刻!

  如果你是藝術的門外漢,但也想一窺經典名畫的jue妙之處,這本書是jue佳入門的途徑,它扮演了「頻率調整器」的角色,讓你在親臨真跡之前,透過作者的文字提前感知這些名畫的背景故事。有一天,等你終於踏入羅浮宮時,你可以用老朋友的口吻,向這些名作說聲:「久等啦!我終於來看你了!」

作者資料
金榮淑
高麗大學西班牙語系畢業,曾服務於智利駐韓大使館與玻利維亞大使館。大學時以業餘身分參加管弦樂團,熱愛古典與爵士音樂。邁入不惑之年時,由於對繪畫的熱情,進入梨花女子大學研究所攻讀藝術史,致力於寫出任何人都能輕鬆了解的藝術趣味故事。

著作包括:《手上美術館2:奧塞美術館必看的100幅畫》、《手上美術館3:倫敦國家美術館必看的100幅畫》、《羅浮宮與奧塞美術館名畫漫步之旅》、《佛羅倫斯藝術漫步》、《荷蘭/比利時美術館漫步之旅》、《現代藝術家的無禮抵抗》、《畫作漫談》、《在畫中遇見耶穌》、《巴黎布洛瓦》、《熱愛自然的畫家們》(合著)等。此外,作者也專為孩童寫了《看完這本書就想去美術館》、《在美術館閱讀希臘神話》、《在美術館閱讀西洋藝術史》等書。

基本資料
作者:金榮淑
譯者:金榮淑
出版社:商業周刊
出版日期:2017-05-04
ISBN:9789869468022
規格:平裝 / 全彩 / 176頁 / 15cm×23cm

艺术的殿堂:穿越时空的鉴赏之旅 一本全面探索西方艺术史的深度导览,聚焦文艺复兴至20世纪的标志性杰作与艺术思潮。 本册巨著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深入且引人入胜的西方艺术史脉络,从文艺复兴的辉煌开端,历经巴洛克、洛可可的繁复绚烂,穿越新古典主义的庄严肃穆,直至印象派、后印象派对光影与色彩的革命,直至现代艺术的多元爆发。它不仅是一部作品的集合,更是一部关于人类审美变迁、社会思潮涌动的百科全书。 第一部分:启蒙与复兴——人文精神的觉醒 (约1400年至1600年) 本部分深入剖析了欧洲艺术史上最关键的转折点——文艺复兴。我们将细致考察佛罗伦萨和罗马如何成为艺术的熔炉,以及“人”的主体性如何取代中世纪的神权中心。 1. 早期文艺复兴的奠基者: 重点阐述乔托(Giotto)对空间感和情感表达的突破,以及马萨乔(Masaccio)在透视法上的革命性贡献。我们将分析透视法(Linear Perspective)如何从数学原理转化为艺术语言,赋予画面前所未有的真实感。 2. 盛期文艺复兴的“三巨头”: 莱昂纳多·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的作品不再仅仅是描绘,而是对自然、解剖学与心理学的综合探索。我们将深入解读他作品中“晕染法”(Sfumato)的运用及其带来的神秘感。米开朗基罗(Michelangelo)不仅是雕塑家,其在西斯廷教堂天顶画中的人体力量与精神高度,展现了“超人”的理想。拉斐尔(Raphael)则代表了和谐、典雅与古典美学的完美统一,尤其在其群像作品中,人物间的互动达到了教科书般的平衡。 3. 北方文艺复兴的精微世界: 与意大利的宏大叙事相对,尼德兰的艺术家们,如扬·凡·艾克(Jan van Eyck)和阿尔布雷希特·丢勒(Albrecht Dürer),将目光投向了微观世界的精确描摹。油画媒介的成熟使得对光泽、纹理和细节的捕捉达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程度。本章特别分析了象征主义在北方艺术中的隐藏运用,以及宗教改革对艺术赞助结构带来的冲击。 第二部分:激情与戏剧——巴洛克与洛可可的时代 (约1600年至1750年) 随着宗教改革的深化与反宗教改革的兴起,艺术风格转向了更具感染力、更强调动态和情感的巴洛克时期。 1. 巴洛克的震撼力: 卡拉瓦乔(Caravaggio)开创的“明暗对照法”(Tenebrism)不仅是光影的处理技巧,更是一种强烈的戏剧化手段,将神圣的场景拉入凡尘的真实感之中。我们将对比意大利巴洛克(如贝尼尼的雕塑)与西班牙巴洛克(如委拉斯开兹对宫廷现实的敏锐捕捉)的地域差异。 2. 荷兰黄金时代的市民艺术: 这是一个艺术赞助体系去中心化的时代。伦勃朗(Rembrandt)对光线的掌握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其肖像画深入人性的幽微之处。维米尔(Vermeer)则以对室内光线的精准捕捉,构建了宁静、私密且充满数学美感的画面,揭示了日常生活的诗意。 3. 洛可可的轻盈与享乐: 告别巴洛克的沉重,洛可可是法国贵族审美的体现。华托(Watteau)和弗拉戈纳尔(Fragonard)的作品充满了柔和的色彩、优雅的曲线和对爱恋、游戏的赞美,标志着启蒙运动前夕的享乐主义思潮。 第三部分:理性、情感与变革——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 (约1750年至1850年) 启蒙运动的思想冲击了既有的艺术规范,艺术开始承担起教化、叙事和表达强烈个体情感的责任。 1. 新古典主义的回归与革命: 庞贝遗址的发掘激发了对古希腊罗马艺术的推崇。雅克-路易·大卫(Jacques-Louis David)将清晰的线条、坚实的结构和崇高的道德主题作为旗帜,他的作品是法国大革命的精神写照。 2. 浪漫主义的爆发: 浪漫主义是对新古典主义僵硬理性的反叛。强调主观情感、想象力和对崇高(The Sublime)的追求。德拉克洛瓦(Delacroix)用奔放的色彩表达对异域风情和政治抗争的热情。特纳(J.M.W. Turner)则探索了自然界中无序、浩瀚的力量,将风景画推向了近乎抽象的边缘。戈雅(Goya)的作品则以其深刻的人道主义关怀和对战争残酷的尖锐批判,成为连接古典与现代的桥梁。 第四部分:光影、色彩与现代性的开端 (约1850年至1900年) 工业革命、摄影术的发明以及都市化进程,彻底改变了艺术家观察世界的方式,艺术焦点从“描绘什么”转向了“如何观看”。 1. 现实主义的诚实: 库尔贝(Courbet)宣称“我画我所见”,拒绝一切理想化,直面劳动阶级的生活和自然的粗粝感。马奈(Édouard Manet)则以其对传统题材的颠覆性处理,以及大胆的平面化处理,被誉为现代艺术的先驱。 2. 印象派的瞬间捕捉: 莫奈(Monet)、雷诺阿(Renoir)和德加(Degas)走出画室,专注于光线在不同时间、不同天气下的瞬时效果。他们对色彩的分解与重组,以及对巴黎现代生活的描绘,彻底解放了笔触。本章将详述“光学理论”是如何影响他们的调色板的。 3. 后印象派的多重路径: 后印象派是对印象派过度强调瞬间视觉的修正,艺术家们开始重新引入结构、情感和象征意义。塞尚(Cézanne)对几何形态的简化,预示了立体主义的来临;梵高(Van Gogh)通过扭曲的线条和强烈的色彩来表达内心激荡的情感;高更(Gauguin)则转向了对原始文化和象征意义的探索。 第五部分:多元化的现代世界 (20世纪初至今的艺术语境概述) 本部分将简要概述20世纪艺术如何急剧分化,从立体主义对视角的彻底解构,到抽象表现主义对画布的解放,以及后现代艺术对“艺术”本身的质疑。它为读者建立了一个理解后续所有当代艺术流派的基础框架。 核心特色: 跨媒介分析: 本书不仅仅关注绘画,也适当地纳入了雕塑、建筑和版画领域中与特定时期艺术思潮紧密相关的作品,以提供更立体的理解。 文化语境植入: 每位大师的创作都被置于其所处的社会、政治和哲学背景中进行考察,解释了艺术如何回应时代挑战。 鉴赏指南: 提供了针对每幅关键作品的“看点解析”,帮助读者超越简单的“美丑”判断,学会欣赏构图、笔触、色彩运用的具体技巧和意图。 本书是艺术爱好者、学生以及所有希望深度理解西方文明精神脉络的读者不可或缺的指南。它邀请读者走入历史的长廊,与那些伟大的心灵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手上美术馆1:羅浮宮必看的100幅画》的过程,就像是进行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旅行。我常常会在某个画作前驻足良久,想象着画家下笔时的心境,体会着画面传递的情感。例如,当看到那幅《蒙娜丽莎》时,书中的文字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她神秘的微笑上,而是深入挖掘了达芬奇的创作过程、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这幅画是如何一步步成为传世之作的。这种解读方式,让我对画作的理解不再流于表面,而是有了更深层次的触动。而书中对其他画作的介绍,也同样精彩。有关于宗教题材的宏伟叙事,有描绘日常生活的细腻笔触,还有歌颂英雄主义的磅礴气势。每翻过一页,都是一次新的发现,一次新的震撼。我觉得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用一种非常亲切的方式,将那些遥不可及的艺术瑰宝带到了我的手中,让我能够随时随地,细细品味。

评分

我一直对历史上的女性形象在艺术作品中的呈现方式很感兴趣,而《手上美术馆1:羅浮宮必看的100幅画》恰好满足了我的这一好奇心。书中收录的多幅作品,都以女性为主角,她们或端庄典雅,或英姿飒爽,或忧郁深邃,展现了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女性的多样魅力。我特别喜欢书中对那些描绘历史事件或神话传说的画作的解读,它们不仅是艺术品的鉴赏,更是一堂生动的历史课。例如,通过一幅描绘古希腊神话的画作,我不仅欣赏到了画家的构图和色彩运用,还了解到了相关的神话故事,以及这些故事在当时社会所扮演的角色。这种知识的叠加,让阅读体验变得更加丰富和立体。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不仅仅是一本画册,更是一个引人入胜的知识库,让我能在欣赏美的同时,增长见闻。

评分

作为一名在艺术领域摸索的爱好者,我常常会遇到一些困惑,比如如何分辨不同画派的风格,如何理解画家想要传达的深层含义。而《手上美术馆1:羅浮宮必看的100幅画》在这方面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它挑选的100幅画作,几乎涵盖了西方艺术史上的重要时期和流派,从文艺复兴的辉煌,到巴洛克时期的华丽,再到印象派的光影变幻,都有精彩的呈现。更重要的是,书中并没有简单地罗列这些画作,而是通过对每幅画的深入剖析,让我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不同画派的特点。例如,在比较几幅不同时期描绘同一题材的画作时,我能清晰地看到色彩、构图、以及情感表达上的巨大差异,从而加深了对艺术演变的理解。这本书的讲解方式,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引导我一步步走进艺术的殿堂。

评分

读完《手上美术馆1:羅浮宮必看的100幅画》后,我最大的感受是,艺术真的无处不在,也并非高不可攀。这本书用一种极其民主化的方式,将这些珍贵的艺术品呈现在我的面前,让我能够在家中就能“逛”罗浮宫。我尤其欣赏书中对细节的关注,不仅有画作本身的精美呈现,还有对画框、背景等周边细节的描述,这让我仿佛置身于展览现场。书中的文字,充满了人文关怀,它不仅仅是在介绍画作,更是在讲述一个又一个关于人、关于历史、关于情感的故事。这种温度,让我在阅读时感到非常亲切和愉悦。我觉得,对于任何想要初步了解西方艺术,或者想要重温经典的人来说,这本书都是一个绝佳的选择。它就像一位忠实的伙伴,随时准备与你分享艺术的魅力。

评分

拿到这本《手上美术馆1:羅浮宮必看的100幅画》时,心里是既期待又有些许忐忑。期待是因为罗浮宫的名号本身就自带光环,而“必看100幅画”的标签则像是精准的导航,能帮助我这个艺术小白迅速抓住重点。我一直觉得,要真正欣赏艺术,光看图片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背景、故事,更需要一种沉浸式的体验。这本实体书,厚重的手感,精美的印刷,一下子就拉近了我与这些世界级艺术品的距离。翻开第一页,那些熟悉的、或是初次谋面的画作,在细腻的纸张上焕发出别样的光彩。我尤其喜欢书的装帧设计,有一种古朴而又不失现代的美感,拿在手上,仿佛捧着一扇通往另一个时空的窗户。书中对每幅画的介绍,都力求简洁而又信息量十足,不会用过于专业的术语把人吓跑,而是从历史背景、创作技法、画作的独特之处娓娓道来,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窥得门径,感受到艺术家的匠心独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