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作品集2 禅与生命的认知初讲

南怀瑾作品集2 禅与生命的认知初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南怀瑾 著
图书标签:
  • 南怀瑾
  • 禅学
  • 生命
  • 认知
  • 哲学
  • 文化
  • 宗教
  • 国学
  • 人生
  • 智慧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ISBN:9787506064804
版次:1
商品编码:11350197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6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生命“原在呼吸之间”,而人们苦苦探求的禅则羚羊挂角,无处找寻,二者究竟有着怎样的神秘关联?南怀瑾先生从儒、释、道出发,结合现代生命科学的研究方式及成果,层层揭开了安那般那、六妙门、十六特胜等诸多修行法门的神秘面纱,用平实朴素的语言向大众讲述了禅与生命的真相及意义。

内容简介

  

  《禅与生命的认知初讲》是南怀瑾先生在太湖大学堂讲座的辑录,是关于如何实证佛法的基本阐述。在此次讲述中,南先生结合现代生命科学,现身说法,揭示了安那般那、六妙门、十六特胜、白骨观、禅净双修等佛教诸多修行法门的奥秘,并现场解答了一些听众修证过程中的疑惑。
  因南先生一生勤于实证,这次讲座更多的是亲述自己在修证之路上所经历的传奇,以及实证过程中的百转千回和柳暗花明,是“过来人”的“苦心”之作,弥足珍 贵。在探寻禅与生命的真相的道路上,孰可为,孰不可为?如何取舍?如何少走弯路,识破虚妄的假象并避免风险?相信有缘、有心的读者在南师的启发下自会意会。

作者简介

  南怀瑾(1918年-2012年),国学大师,诗人,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传播者,其著作多以演讲整理为主,内容往往将儒、释、道等思想进行比对,别具一格。出生于中国浙江温州乐清南宅殿后村,20世纪80年代末筹资兴建金温铁路,并于1998年建成通车。现居江苏。

目录

出版说明

第一日
第一堂
膝盖的保健
温度六气养生
此次聚会的起因
说禅凳说打七
第二堂
洞山的诗
静坐的书《瑜伽师地论》的五道
瑜珈和打坐
失传的七支坐法
第一支
第二支
三、四、五、六、七支
第三堂
比丘与福田
佛法是科学
追求生命根本的人
说发心
佛说的什么法
第四堂
学佛成就者的生老病死
生死不生不死
树洞中的行者
宋徽宗的诗
天下无藏道可亲
有情身定里身

第二日
第一堂
爱人如己
佛学里的生命科学
第二堂
你的学问工夫上身了吗
纯苦无乐——一转
求解脱——二转
十二因缘——三转
第三堂
因缘因果
十二时辰与十二因缘
最重要的两个缘
三种相三种识
流注的功能决定生死
第四堂
诸葛亮的名言
儒家的教育宗旨
第五堂
古道与禅
顿悟渐修
小偷和死囚的脱逃
说夹山
洛甫和夹山
洞山和影子
第六堂
普茶千僧结缘
洞山禅师的圆寂
天下曹洞宗

第三日
第一堂
有关生死的书
学佛要找问题
修拙火谁说的
释迦牟尼教的两大法门
各种定境
出入息发
展出的一切
第二堂
大乘小乘与修证的关系
物理最后的空
不同的空
火水风的灾难
善行数变的风
第三堂
人的开始
风动了
谁是转世活佛
呼吸根本
依种子依
呼吸与气
第四堂
消息止息真息出入息
《修行道地经》的故事
老子也说出入息
修成神仙最多的时代
六妙门的问题
第五堂
清洗内外
数息的秘密
为什么要数息
止息的状态
忍与智
六字诀

第四日
第一堂
日本为何推介禅宗
生命科学和认知科学
神与光
念佛与悟道
六妙门与永嘉大师
你懂呼吸吗
第二堂
修色身转化
变相生灭的感受
生命生理的变化
第三堂
修定时的跳动
呼吸闻时间的人
罗汉们的呼吸法
第四堂
自力和他力
怎么念
第五堂
说风
穿过身心的一切
把思想意识拉住
知性在哪里
第六堂
出家僧众居士菩萨
秘密中的秘密
真正的修持——十六特胜
进入初禅

第五日
第六日
第七日

精彩书摘

  膝盖的保健
  诸位打坐的,尤其是这个天气,不一定要把两腿包得那么多。为什么打坐要盖腿呢?因为我们常被气候影响。平常不打坐也都是这样,大家 不注意。人在睡眠、打坐、静止的时候,体温就下降。因此睡眠要盖被子,打坐也是一样,怕风寒从膝盖或后脑进来,所以后面领子包好,保护两个膝盖稍微盖一 点,不是围被子一样围住。
  如果夏天不需要,可以不盖。大家现在有一个毛病,禅堂到处看到,夏天打坐也包得好好的,不晓得干什么,那是不合理 的,所以要懂得这个道理。假定在东南亚、印度,出家在家的修行人,全身光的,在旷野里头也可以,因为他有本能的习惯,已经适应了。所以打坐盖腿一切等等, 要自己知道调整,这个观念要搞清楚。
  至于有些禅堂正统的规矩,包这两个腿不是这样随便一盖,要很规矩,两个膝盖头好像包成四方块一样,不然就犯了规矩,就要挨香板了。我们这里没有这个规定,只是告诉大家一个道理。
  温度 六气 养生
  现在人都是在冷气问里得病的,这里冷气可以很冷很冷,但是试了几天了,认为温度不能低于二十六度。冷气是给你凉快凉快,夏天要按照自然的规律,身体有一 点微汗是最好,最健康了。贪着凉快会得冷气病。下午灯开多了有一点热。他们说要调一下。所以这里气温是控制的,不像一些地方,把冷气开着玩,冷得像冬天, 那是死路一条,不可以的。像我坐在这里,背上在流汗,我还喜欢呢!如果不流汗,我的习惯认为生病了,那就不得了啦。
  我以前同美国的教授谈,你们讲卫生是消极的,中国文化是讲养生之道,道家叫“摄生”,摄就是抓来,自己把生命控制住,就叫摄生。所以道书上叫摄生之道,这是积极的。
  既然讲到中国文化,我们这里有西医,像黄医师,须眉皆白的大医师坐在这里,差不多是古稀之年,他是经常骂我的,我们老朋友说笑话惯了。
  我现在不是讲西医,是讲中医第一部要读《黄帝内经》。其中第一篇就是要人了解阴阳六气,现在的人都不相信,学中医的也不肯读,认为是空洞的理论。阴阳就 是正面、反面,阴阳两个字是代号,什么事都有正反两面,是相对的。甚至每天的气候,每件事情也都是相对的。整个宇宙大气层跟着太阳月亮的行度,十二个月当 中有六种变化,所以说是六气。
  哪六气呢?风、寒、暑、湿、燥、火。现在假设不开冷气坐在这里,或到外面晒一下太阳,是什么感觉呢?现在梅雨季节快要过了,马上到三伏天了,就是《黄帝内经》讲的燥、热、火这个季节,身上难受,所以梅雨季到三伏天最严重。这是讲身体外面的感受。
  如果学医的就要知道,夏天身体里面反而是寒的,我们的胃是寒的;可是大家喜欢夏天吃冰凉的东西。以养生之道来讲,修道的人不干这个事,夏天反而要喝热的,吃热的。这是地球自然的物理,夏天手伸到井里去,地下水是凉的。
  所以我们讲山西人不但会发财,还聪明;你到山西那个古房子一看,有地窖,还有冰窖呢。冬天把冰放到地窖,到夏天还没有化。我们夏天觉得热,因为受大气的 影响,身体体能的温度向外发散,表皮上感觉很热流汗,内部就寒了,这是养生的道理。所以很高明的医师,有时候夏天的病,不是给你吃凉药,反而是吃大热药。
  我现在还没有开始哦!因为看到你们盖腿这件事情,就先讲起这方面了。燥跟热不同,中国人自己要懂中国字哦!不要以为这些课程你们都听过,你要晓得我是八 九十岁的人,算不定明后天就走了,所以你们这一次听课,要慎重一点,听了要记住,不要靠记录,不要靠计算机。脑子不记,光靠记录、计算机都没有用。所以讲 到阴阳,燥跟热不同,你不要以为听懂了,不要玩聪明,因为中国字你们没有一个字一个字学过。
  暑湿,现在还没有到三伏天呢,我们是讲黄梅天的 湿。现在我们觉得热啊、冷啊,气候不舒服啊,那是湿度的关系。这个空气里头有水,而这个水被太阳一晒变热水,我们现在的身体像是泡在洗澡池的热水里,因而 不大舒服。所以暑天有湿。尤其上海在海边,这里是太湖,暑湿蛮严重的,最严重的是南京、武汉,西湖边上,有水汽的都是暑湿。所以学医,保养身体就要注意这 个。现在是告诉大家自己保养,所以才讲阴阳六气。
  我们过去读书,也读《黄帝内经》,我是十二岁半开始读的,我怎么读起这个呢?我有个老师,他 也信佛,一部《金刚经》摆在那里,另外也有一部《黄帝内经》。我们年轻嘛,站在旁边,听到黄帝很稀奇,他就笑一笑,告诉我一句话,这是医书啊!“先生啊!我看一下好不好?”“要看拿去嘛,最好你能背更好。”那个时候就接触《黄帝内经》了。我现在讲中国人学文也好,学医也好,学政治也好,如果《黄帝内经》都 不摸,都不懂,够不上谈中国文化。你不要认为那个是医学用的,里头许多人生的道理,政治的道理。
  刚才说温度已下调一二度了,太多一点了吧?你 们马上要调回来,现在已经到下午了,太阳一下去就凉快了,我是贡献你们意见。还有一句话,刚才进来大家热,现在还是三点钟呢,为什么现在会觉得凉快一点 呢?刚才你们报告感觉难受,所以把温度调低一点。是这个原因吗?不是。什么原因呢?中国文化一句老话“心静自然凉”,要注意这个,非常重要。我还记得年轻 时,站在操场看兵操练,自己站五个钟头,全身武装,还穿着皮马靴,在大太阳下,里头的汗像雨水一样的流,外面看不出来。我静静站在那里,屹然不动。
  那个时候没有体会那么深,只好把自己忘了,要装英雄嘛,要领导别人,做模样。什么叫心静自然凉?对热啊、冷啊,不在乎它,不理它。你说热得不得了,想到 热得不得了,你更热了,所以不能心静自然凉。你看大家因为有个老头子坐在这里给你们乱吹,一听话把这个热的观念一忘,就好多了,这是心静自然凉,修养的道 理就是这样。换句话说,你碰到烦恼或危险的时候,只好放下,所以禅宗讲“放下”,你不理就没有事,那就轻松多了。就是为了盖腿,为了打坐,给大家讲了那么 多哕嗦的话,要大家注意。
  你们现在都自动盘腿了,但是现在大家自由,不一定要盘腿,最好平常每天规定自己时间打坐。坐不住的腿先放下,后面还准备有藤椅,坐着听也可以。不过这几天当中很严格规定打坐时间,到那时你慢慢体会吧。
  此次聚会的起因
  我这一次发给大家的通知,诸位有些看到,有些没有。本来我那个信,是照我的话记录的。这是我当时想,因为辛苦了那么久,这个地方也差不多初步可以用了。 还有外面要求我们这个课堂马上讲课啊,要求很多事情,都没有启动。这一次想到是对内部自己人,我讲“自己人”,是跟着我们一起筹备庙港这个地方的,大家在 一起讲一些东西。
  第二个观念呢,我想到我年纪大了,古文讲“耄耋之年”,八十称耄,九十称耋,所以古人讲“风烛残年”,蜡烛点在风口一样,算不定一口气就吹没有了。风烛,风前的蜡烛;残年,等于剩下没有多少时间,像花一样,已经开得差不多了,这是中国文学的形容。
  好多年前我修好金温铁路时,当然骂我的也有,恭维的也很多。我说不要恭维,区区一条人世问的铁路算什么;吹牛吹大一点,如果我还活着,想为中国人,想为人类做出一条路来,叫做“人道之路”,那是我几十年的愿望。现在这个地方,是修这一条路开始的基地,所以我想启动,试用一下。
  其次呢,想到自 己这个风烛残年,再想到认识的一批朋友,学佛的,做学问的,用功的也很多,但我讲句真心话,在我内心感觉很悲哀。我今天讲这个是真话,因为不管出家在家, 没有一个有成就的。尤其这一次,古道听我的话,去了江西,禅宗五宗的祖庭都去了。我特别叫他在每一个禅宗祖庭,都住半个月体会体会,看深山古刹里面有没有 真正大修行的人。我讲大修行人哦!大修行人那就不是打打坐了,而是大彻大悟,得道的人。古道出去还写日记报告,几个月回来对我笑一笑、摇摇头;我也只好对 他笑一笑、摇摇头。这个笑是很痛苦的笑,我们中国传统的文化怎么办?都没有人!自己感到非常的悲哀。因此也想到,大家有些都是大师了,大教授,我今天讲很 不客气的话,在我内心感觉很严重!
  我那个信发出去,上面没有名字,结果可能搞错了,名单露了出去,有些朋友看到自己不在名单中,就起分别心难 受了。其实不是这样,有些朋友并不一定走这一条路。是针对比较肯走这一条路的,想让他们回转来检讨检讨,不要自欺欺人,一无成就。所以是以这个心情发通知 的。如果说我要教人学佛打坐啊、谈修养啊,那来的人很多很多,我们这个课堂容纳不下的。所以这次都非常秘密,好像见不得人一样,偷偷摸摸地做。我原来预算 只有十几个人,后来通知下去,算一算二十多个不到三十,结果现在满堂八十个人。所以这一次我们要真反省,真研究,真讲一点东西。虽然你们都听过了,但是不 深人,尤其我们前面这一些老同学,很多都五六十了,没有出家已经光头了。所以看到你们没有成就,心里更难过。为了这个,在这里做这个事;换句话说是自我内 心的检讨。可是这个检讨很重要,看起来我像在交代后事一样,也差不多;人生到这里没有什么,你们要真正好好去体会,这是报告这次活动的前因。
  ……

前言/序言


《禅与生命的认知初讲》:一场穿越古今的心灵探索之旅 南怀瑾先生,一位被誉为“通才”的国学大师,其思想深邃,洞察世事,尤其在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上,贡献卓著。他的著作,如同一盏盏明灯,照亮了无数人在迷茫中前行的道路。而《禅与生命的认知初讲》,便是他思想精髓的一次集中呈现,一场关于生命本质、宇宙奥秘,以及如何安顿心灵的深度对话。这本书并非高高在上的学术论著,而是以一种极其贴近生活、通俗易懂的方式,引导读者走进禅的境界,去体悟生命的真谛。 一、 破除迷雾,直指人心:禅的入门之路 “禅”字,对于许多人而言,或许带着几分神秘与遥不可及。人们常常将其与寺庙、僧侣、打坐等意象联系在一起,认为它是某种脱离现实的修行。然而,南怀瑾先生在这部作品中,却将禅的本质还原到最根本的层面:它是生命内在的一种觉醒,一种对自身与宇宙关系的清晰认知。 本书的“初讲”,便是在为读者铺设一条通往禅的入门之路。南怀瑾先生并没有一开始就抛出晦涩难懂的禅宗公案或典籍,而是从最生活化的角度切入,譬如人们日常的思虑、情绪的起伏,以及生活中遇到的种种困境。他指出,我们之所以会感到烦恼、焦虑,根源在于我们对“我”的认知不清,对生命的真相缺乏了解。我们总是在追逐外在的名利、物质,却忽略了内心深处的真正需求。 他用通俗的语言,剥去“禅”的外衣,展现其内在的核心——“觉”。觉察到自己的念头,觉察到身体的感受,觉察到周遭的环境,更重要的是,觉察到生命最根本的那个“真我”。这种觉察,并非通过刻意的压抑或逃避,而是通过一种平和、开放的态度去观察和体验。 书中,南怀瑾先生巧妙地运用了许多生动的比喻和故事,将抽象的禅理具象化。比如,他可能会将散乱的心比作一匹脱缰的野马,需要耐心引导而非强力驯服;将执着的心比作紧握的拳头,只有松开才能获得解脱。这些贴切的比喻,让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逐渐理解禅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就在我们每一个当下。 二、 生命的本源与宇宙的规律:超越有限的认知 《禅与生命的认知初讲》的野心,远不止于简单的“心灵鸡汤”。它试图引导读者跳出现有的、被社会和文化所塑造的有限认知框架,去探索生命的本源,以及宇宙运行的根本规律。 南怀瑾先生在书中,深入浅出地阐释了许多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思想,如“道”、“气”、“阴阳”、“五行”等。但他并非机械地复述,而是将这些古老的智慧与现代人的生活体验相结合,赋予它们新的生命力。他告诉我们,这些并非只是哲学概念,而是对生命运作方式的深刻洞察。 例如,在谈论“道”时,他可能不会直接引用《道德经》,而是从万事万物的联系性、无常性入手,让读者体会到一种超越个体、超越时空的整体性。当谈论“气”时,他可能会将其与生命能量、生理运作联系起来,让读者认识到身体和心灵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 本书尤其强调了“无我”的观念。这并非是要否定个体的存在,而是要破除那种狭隘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执念。当我们将自己视为宇宙的一部分,与万事万物息息相通时,许多烦恼便会烟消云散。南怀瑾先生会引导读者去体会,那种超越小我的大我境界,所带来的平静与喜悦。 他也会探讨宇宙的起源、生命的轮回等宏大议题,但这一切都是为了服务于对当下生命的深刻理解。他通过阐述这些宏观的规律,来帮助读者理解个体生命的渺小与伟大,以及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活出无限的意义。 三、 在日常中修行:让禅融入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禅与生命的认知初讲》最令人称道的,便是其强烈的实践性。南怀瑾先生并非提倡一种隐居山林的修行方式,而是鼓励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在繁忙的工作、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去实践禅的智慧。 他会教导读者如何运用“觉”来应对生活中的挑战。例如,当遇到愤怒的情绪时,不是去压抑,而是去观察愤怒的来源,去理解它,然后让它自然消散。当面临压力时,不是去抗拒,而是去接受,去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契机。 书中,南怀瑾先生可能会分享一些简单易行的练习方法,例如通过呼吸的调整来安抚身心,通过静观来培养专注力,通过感恩来提升幸福感。这些方法,都来自于最朴素的生命体验,无需特殊的场合和道具,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 他强调“活在当下”,这并非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指将生命的注意力,从对过去的懊悔和对未来的担忧中,拉回到此时此刻。当我们将全部的生命能量投注于当下,我们会发现,每一个瞬间都充满了生机与可能性。 本书还会引导读者去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我们是否被物欲所奴役?我们是否将宝贵的生命浪费在无谓的争执和琐碎的烦恼中?南怀瑾先生通过温和的提醒,唤醒读者内心深处的反思,鼓励大家去构建一种更健康、更有意义的生活。 四、 跨越时代,连接古今的智慧 《禅与生命与认知初讲》的魅力,还在于它能够跨越时代,连接古今的智慧。南怀瑾先生博采众长,将佛教的禅宗思想、道家的自然哲学、儒家的伦理精神,以及他自己对人生的深刻体悟融为一体。 他并非固守某一种学说,而是从中汲取最有价值的部分,形成一种融会贯通、包罗万象的智慧体系。读者在阅读时,会发现书中既有禅宗的简洁明快,又有道家的逍遥自在,更有儒家的入世情怀。 这种跨越式的智慧,使得本书能够触及不同人群的需求。无论你是对人生感到迷茫的年轻人,还是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却感到空虚的职场人士,抑或是对传统文化充满好奇的求知者,都能从中找到共鸣和启发。 南怀瑾先生以其睿智的洞见和充满人文关怀的语言,引领读者进行一次深刻的自我探索。他告诉我们,生命的意义并非来自外在的成就,而是来自内心的觉醒和与宇宙的连接。通过《禅与生命的认知初讲》,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禅”,更能深刻地理解“生命”本身,并找到安顿心灵、活出真我的道路。 这本书,是一场静谧而又澎湃的心灵旅程。它不是一本读完就可以束之高阁的书,而是一本需要反复品味、在实践中体会,并最终融入生命的书。它提供给我们的,是一种全新的视角,一种看待世界和看待自己的方式,一种让生命回归纯粹、回归本真的智慧。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独特,南怀瑾先生的笔触时而如春风拂面,时而又如惊雷贯耳,让人在不知不觉中被他的思想所吸引。我一直对佛教的很多概念感到困惑,尤其是“缘起性空”这样的说法,总是觉得抽象难懂。但在这本书里,南老师用非常形象的比喻,将这些深奥的道理一一解释清楚。他讲到,我们生活中遇到的很多事情,都是由各种因缘和合而生,如果因缘改变,事情的结果也会随之改变,这就是“缘起”。而“性空”并不是说事物不存在,而是说事物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本体,它们都是在不断变化的。这个观点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对“拥有”和“失去”的看法,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痛苦,是因为我们想要抓住那些本质上就一直在变化的东西。南老师的讲解,让我感觉像是在一个古老而智慧的宝库中寻宝,每翻一页,都能挖掘出新的闪光点,对生命的理解也随之更加透彻。

评分

这本书真的给我带来了太多惊喜!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接触到南怀瑾先生的书的,本来对禅宗的了解并不深,甚至有些误解,觉得它高深莫测,离生活很远。但这本书的标题,“禅与生命的认知初讲”,听起来就非常亲切,好像是为我们这些初学者量身定做的。拿到书后,我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立刻就被南老师那种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所吸引。他没有用晦涩难懂的术语,而是用非常生活化的语言,结合大量的历史典故和故事,把禅宗的智慧娓娓道来。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放下”的部分,以前总觉得放下是很难的事情,需要刻意的去压抑自己,但南老师讲,放下不是一种剥夺,而是一种获得。当你真正明白什么是执着,并且认识到执着带来的痛苦后,放下的念头就会自然而然地生起,这是一种解脱,一种轻松。书里还讲了很多关于如何观察自己内心的内容,让我意识到我们平时的很多烦恼,其实都源于我们对外界的看法和对自己的不了解。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好像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对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更有勇气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

评分

最近读完《南怀瑾作品集2 禅与生命的认知初讲》,感觉就像是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我一直觉得生活就是忙碌和奔波,每天都在为了各种目标而努力,却很少停下来思考人生的意义。这本书真的给了我一个机会,让我慢下来,去感受生命本身。南怀瑾先生的语言非常有力量,他不是在讲道理,而是在引导你 into 自己的内心深处。他讲到“生死大事”,这听起来很沉重,但他的讲解并没有让人感到恐惧,反而充满了智慧和一种超然的态度。他教我们如何去面对死亡,不是回避,而是理解它也是生命的一部分,是生命循环的必然。这让我对生命的长度和宽度有了全新的认识。书中关于“觉悟”的论述,也让我明白,觉悟并非遥不可及,而是一种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的可能性。当我们能够用一种更清醒、更客观的眼光看待事物,不再被情绪所左右,那就是一种小小的觉悟。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禅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活得更明白、更自在的人生指南。

评分

这本书真的让我大开眼界,颠覆了我之前对“禅”的很多认知。我一直以为禅是一种非常神秘、遥不可及的东西,是那些得道高僧才能参悟的境界。但南怀瑾先生在这本书里,把禅宗的精髓用一种非常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就好像一位老朋友在耐心教导你,一点点拨开你心中的迷雾。他讲到“参禅”,并不是要你去坐多久的蒲团,也不是要你念多少经,而是要你学会如何真正的“看”自己,看透人生的本质。他用了很多生动的比喻,比如把人的心比作一个巨大的海洋,而我们的妄念就像是海面上的波浪,一阵阵涌起,又一阵阵落下。学会观察这些波浪,不去追逐,也不去抗拒,让它们自然流过,就是参禅的一种方式。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无我”的探讨,这听起来好像很消极,但南老师讲,无我恰恰是一种圆满,当你不再执着于那个“我”,你才能真正地与世界融为一体,感受到真正的自由和喜悦。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进行一场深刻的自我对话,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生命”这个词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不再是单纯地活着,而是开始思考“如何活着”。南怀瑾先生以其特有的幽默和智慧,将禅宗的哲学思想融入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尤其喜欢他关于“认识自己”的论述,他认为,很多人活了一辈子,都没有真正地认识过自己,只是活在别人给我们的定义里,或者活在社会的评价里。他引导读者去探索自己内心的真实需求,去分辨什么是真正的自己,什么是被后天环境所塑造的“假我”。这让我反思了自己过去很多行为的动机,是不是真的出于自己的意愿,还是受到了外界的影响。书里还提到了很多关于“智慧”的来源,南老师认为,真正的智慧不是从书本上获得的,而是通过不断的实践和体悟,在生活中磨砺出来的。这本书真的像一位慈悲的导师,指引我走向一条更具觉知和深度的生命之路。

评分

感恩南老师感恩南老师

评分

南怀瑾老师的书很好,很喜欢精装版,收藏

评分

每一本书都用塑料封装,书的质量很好!

评分

活动买的,很实惠,物流也很快,箱子很完整,没有损坏。

评分

长辈推荐阅读,书质量很好,字大清晰!

评分

装帧差强人意吧,普通的硬纸书皮,档次不高,残胶略多。纸质尚可,跟平装本差不多。价格虚高,怪不得14年1版1印的书依然在售~~~

评分

14年1版2印,纸张很好,淡黄色看着很舒服,装帧一般,残胶到处都是,定价49,确定不是搞笑的吗?

评分

正版,质量很好,值得购买,感谢快递师傅

评分

质量好,很好很实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