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审判研究丛书(3):梅汝璈东京审判文稿 [The Tokyo Trial Manuscripts of Mei Ru'ao]

东京审判研究丛书(3):梅汝璈东京审判文稿 [The Tokyo Trial Manuscripts of Mei Ru'ao]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梅小璈,梅小侃 编
图书标签:
  • 东京审判
  • 梅汝璈
  • 历史
  • 法律
  • 二战
  • 远东国际军事法庭
  • 中国
  • 文稿
  • 档案
  • 审判记录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13104335
版次:1
商品编码:1136161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东京审判研究丛书
外文名称:The Tokyo Trial Manuscripts of Mei Ru'ao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55
字数:369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东京审判研究丛书(3):梅汝璈东京审判文稿》收录了东京审判中国法官梅汝璈先生在东京审判期间往来国内的函电和所作的日记、审判结束之后就东京审判进行回顾和反思的重要著述,如《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关于谷寿夫、松井石根和南京大屠杀事件》等。这些文献不仅珍贵稀缺,且可读性强,从中我们可以充分领略到梅先生深厚的法学功底和强烈的爱国情怀,更能对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二战期间的累累罪行以及东京审判的正义与合法性有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作者简介

  梅汝璈,1904年出生于江西南昌,1924年毕业于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旋即留学美国斯坦福大学,后以优异成绩在芝加哥大学获法学博士学位。1929年,梅汝璈学成归国,先后在山西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中央政治学校等院校担任教授,讲授政治学、民法概论、刑法概论、英美法和国际法等课程;并自1934年起长期担任国民政府立法院委员,曾代理立法院外交委员会委员长。抗日战争胜利后,梅汝璈受国民政府派遣,于1946年代表中国出任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法官。在近三年的审判工作中,他努力维护民族尊严,伸张国际正义,为实现大体公正的审判结果作出了贡献。1948年底,国民政府任命梅汝璈为行政院政务委员兼司法部长,他拒不到任,避居香港,且于1949年12月初在中共有关机构安排下抵达北京。从1950年起,他先后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顾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及法案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委员、世界和平理事会理事、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政法学会理事等职。梅汝激在“反右”和“文革”中曾遭受不公正待遇。1973年病逝于北京。

内页插图

目录

东京审判期间的部分函电
东京审判日记(1946年3月20日至5月13日)
远东国际军事法庭

第一章 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设立及其管辖权
一、主要战犯的国际审判: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创举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犯国际审判的失败经验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准备工作
四、两个国际军事法庭设立的经过
五、国际军事法庭的管辖权
六、甲级战犯与国际审判

第二章 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宪章及组织
一、宪章的内容概述
二、法庭的地址及布置
三、法庭的成员:法官与庭长
四、起诉机关:国际检察处
五、被告辩护组织:日美辩护律师
六、法庭的行政事务与人事安排

第三章 日本主要战犯的逮捕与起诉
一、盟军总部对主要战犯的四次逮捕令
二、国际检察处对战犯们的调查工作及起诉准备
三、二十八名被告战犯的挑选及其简历
四、中美英苏等十一国对日本主要战犯的起诉书
五、起诉书的特点和缺点

第四章 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审讯程序
一、法庭宪章中关于审讯进程的基本规定
二、作证文件的提出及采纳的程序
三、证人出庭作证及受讯的程序
四、不出庭证人的宣誓书及被告的侦讯口供
五、对法庭审讯程序的批评
“生死权之一票”——远东国际法庭十一国法官素描
关于谷寿夫、松井石根和南京大屠杀事件

附录
1.《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旧序一(倪征噢)
2.《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旧序二(王铁崖)
3.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宪章
4.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程序规则
5.十一国法官简介——盟军最高统帅部民事情报教育处发布
6.梅汝璈著述要目

精彩书摘

  我们听了这个消息很是高兴,决定命总指挥向观众报告延期半小时开庭,免得改日再为那个犯人再要重新“表演”一次。
  十一点已经过了十分,他俩还没到,电话过问机场说方才动身二十分钟,至少要一个钟头才得到。我们为免使观众失望起见,决定马上开庭,下午续开时再读起诉书。
  法官们入场顺序和座次早已没有问题,今天到院的时候庭长已有书面通知,除庭长领首外,行列和坐席都以美中英苏加法荷纽印菲为顺序。我们鱼贯而行,我是介于美苏之间,到了门口,总指挥口喊“静!”(Silence!)我们进门时,他又高喊“观众起立!”(Spectator srise!)我们依次步上审判台,各人站在自己的大高椅后面,全都站齐了方才坐下。我们几个人坐定了之后,总指挥才喊“坐下!”(Beseated!)在场的检察官,职员,以及全体观众才落座。
  因为法庭很大,走廊很长,台子又高,法官人数又多,穿着法衣在身上行动又缓,所以这一小小节目便占了近十分钟。这时最紧张,全场电光四射,就同在太阳里的广场上一样,摄影机、照相机不断地扫射。
  庭长卫勃爵士开始读他预备好的开幕词,继之以翻译,因为照宪章,这个审判的一切都要用两种文字进行的。
  在读庭长开幕词的时候,我仔细用目光扫射了一下法庭的情形。
  在法官台的下一层坐的是法院秘书长、干事长、书记官和各法官的秘书。方秘书坐在靠右手的第三个位子。
  面对着法官台和秘书座,是检察官席,季南检察长坐中间,中英苏澳加法荷纽印菲各国的陪席检察官依次围着一张长方桌子坐着。检察官席之左右也是两张大长方桌,一张坐的是被告律师,一张坐的是法院记录和翻译人员。发言放大器置于检察官席和被告律师席之间。
  在这三张大方桌之后,面对着法官台的便是犯人座席,是一个比地面高出数尺的长方形的台子。
  ……

前言/序言


东京审判研究丛书(3):梅汝璈东京审判文稿 丛书概述:深入透视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世纪审判 “东京审判研究丛书”旨在系统、深入地梳理和研究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即东京审判)的历史进程、法律实践、关键人物及其所留下的丰富档案。本丛书集合了多学科研究成果,力求从历史学、法学、外交史乃至个体记忆的多个维度,全景式地展现这场对二战主要战犯进行审判的宏大司法行动。丛书的宗旨是,不仅要记录“审判发生了什么”,更要探讨“审判的意义何在”,及其对战后国际秩序构建、战争罪行认定标准确立、以及历史记忆传承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本丛书力求超越传统的叙事框架,注重文献的挖掘、口述史的整理以及比较研究的展开。它将涵盖对审判庭运作机制的解析、对特定罪名(如侵略罪、反人道罪)的法理辨析、对各国代表团表现的细致考察,以及对战败国司法反思过程的追踪。通过对这些复杂议题的全面梳理,本丛书试图为理解这一重要的国际法里程碑提供扎实、多维的学术支撑。 本卷专题聚焦: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中的中国声音与法律构建 本卷作为丛书的重要组成部分,聚焦于中国代表团的核心成员之一——梅汝璈先生——在东京审判期间所撰写和留存的全部文稿。这些文稿构成了研究中国参与国际司法实践、以及对审判程序和实体法建构施加影响的珍贵第一手资料。 一、法庭的构建与角力:程序的正当性之辩 东京审判的合法性与程序正当性,自始至终都是一个充满争议的焦点。本卷所收录的文稿,细致记录了中国代表团在法庭设立初期,对于审判管辖权、适用法律的范围、以及审判组织结构等一系列关键性程序议题上的立场与论据。 审判的法律基础——基于《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以及同盟国对日宣言的后续发展——如何被转化为法庭的正式诉讼依据,是研究的重中之重。梅汝璈先生的文稿,展现了在缺乏明确国际刑法典的背景下,如何通过“共谋”和“侵略”的构建,努力将日本军国主义领导层的决策行为,纳入可审判的范畴。这不仅是法律条文的适用,更是对国家行为进行道德和法律约束的艰难尝试。读者可以从中洞察,在具体的庭审实践中,如何平衡“事后法”的批评与追究战后责任的紧迫需求。 二、罪名的适用与证据的锤炼:对战争罪行的法律认定 本书稿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对《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宪章》中各项具体罪名的法律阐释与应用。这些罪名包括传统的战争罪(违反战争法规和惯例)、反人道罪,以及最具争议性的“阴谋发动侵略战争罪”。 梅汝璈先生的文稿,特别侧重于如何通过翔实的证据链,将宏观的战争决策与具体的犯罪行为相连接。这涉及对南京大屠杀、七三一部队生化武器实验、以及“慰安妇”制度等一系列暴行的法律定性。文稿中对每一份关键证据的分析、对交叉询问策略的思考,以及对同盟国对证据采纳标准的异议,都清晰地反映出中国代表团在确保审判力度和维护国家尊严方面的努力。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他对“侵略罪”的深入论述,试图将这一概念从纯粹的外交政治范畴提升至国际刑法的核心层面,为后世的国际刑事司法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三、对法庭判决的审视与批判性反思 本卷收录的文稿,不仅包含了审判进行中的记录,更包含了对最终判决的早期评估和深度思考。梅汝璈先生对于判决中未能完全采纳中国方面的部分主张,以及在某些关键责任人追究上的保留意见,均有详尽的论述。 这些批判性反思是理解东京审判局限性的重要窗口。例如,对“甲级战犯”范围的界定、对裕仁天皇是否应被追诉的考量,以及对赔偿和责任分担的法律定位,都在文稿中得到了体现。通过阅读这些文稿,研究者可以清晰地看到,在胜利者姿态的背后,参与国司法团队是如何进行艰难的权衡,以期在司法公正与国际政治现实之间寻求一个脆弱的平衡点。 四、法律思想的遗产:中国法学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声音 梅汝璈先生作为中国著名法学家,其文稿所展现的法律素养和批判精神,是本卷的另一大价值所在。这些文稿不仅是审判记录,更是中国在战后国际法秩序构建中,一次重要的理论贡献和实践参与。 丛书精选的文稿片段,展示了其如何运用中国传统法理思维,结合国际公法理论,来构建和论证中国在审判中的核心观点。它们是研究中国近代司法思想如何与西方法律体系进行对话、冲突与融合的极佳文本。这些文稿体现了法学家在面对历史性司法挑战时,所展现出的专业精神与使命感,为后来的国际法学研究者提供了深入考察中国参与国际司法构建的独特视角。 通过对“梅汝璈东京审判文稿”的系统整理和研究,本丛书旨在为学界提供一个未经修饰、直抵核心的视角,以期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东京审判这一历史性事件的法律遗产与复杂面向。

用户评价

评分

翻开这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些泛黄的复印件和梅先生亲笔书写的文字,那种穿越时空的质感扑面而来,让人油然而生一种敬畏之情。我一直认为,历史的真相往往藏匿在个体的经历和记录之中,那些宏大的叙事固然重要,但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他们的观察、判断和行动,才能真正还原历史的面貌。梅汝璈先生,作为中国在审判席上的代表,他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承载着中国人民对正义的期盼和对侵略者的控诉。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他在庭审现场是如何应对那些复杂的法律攻防,是如何捍卫中国在国际法庭上的话语权,又是如何面对那些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和政治立场的同僚。这本书不仅仅是历史文献的堆叠,更是一份关于良知、责任和正义的思考,它将带领我们走进一个中国知识分子在历史关键时刻的内心独白,去感受他所承受的压力与他所坚持的信念。

评分

对于很多对二战历史,尤其是亚洲战场感兴趣的读者来说,东京审判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但真正深入了解其过程和细节的资料却相对有限。而《东京审判文稿》这本书的出现,无疑填补了这一重要空白。梅汝璈先生作为亲历者,他的文稿所包含的信息量和真实性,是任何二手研究都无法比拟的。我一直认为,要理解一场审判,不仅要看最终的判决,更要关注审判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论证,每一次辩论。这本书似乎就提供了这样一个宝贵的视角,让我们能够近距离地观察这场波澜壮阔的审判是如何一步步走向终结。我想,通过阅读梅先生的文稿,我们不仅能了解到审判本身的法律技术,更能感受到那个时代背景下,中国作为一个战败国的代表,在国际舞台上争取公平和正义所付出的努力。这对于我们理解中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演变,以及国家尊严的象征意义,都具有深刻的启示。

评分

这本书,单从其名字和所属的丛书系列,便能感受到其沉甸甸的分量。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门。我一直对那些能够穿越时空,让我们直接与历史现场对话的文献情有独钟。梅汝璈先生,这位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上代表中国发声的法官,他的文稿,无疑是解读那段复杂历史的钥匙之一。我特别好奇的是,在那些看似枯燥的法律条文和庭审记录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民族情感,怎样的国际博弈,以及怎样的个人思考。这本书是否会展现出梅先生在面对复杂局面时的内心挣扎,他在坚持原则时所承受的压力,以及他在捍卫国家利益时所展现出的智慧和勇气?对于我这样一个普通读者而言,能够通过这样一份珍贵的文献,去感受历史的温度,去理解那些为正义而战的先辈们的付出,本身就是一种难得的体验。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便透着一种庄重而肃穆的气息,沉甸甸的纸张和内敛的色彩运用,仿佛在诉说着那段沉重的历史。我一直对那场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审判充满兴趣,因为它不仅仅是对战犯的审判,更是对一个时代罪恶的清算,是国际正义的一次重要实践。梅汝璈先生作为中国法官的代表,他的经历和思考,无疑是我们了解这场审判不可或缺的视角。我期待能在这本书中,跟随梅先生的笔触,重返那个充满辩论与博弈的法庭,感受那份为民族尊严和历史正义而战的决心。从这本书的标题来看,它似乎更侧重于梅先生个人的审判记录与思考,而非对整个东京审判的宏观叙述。这让我更加好奇,在那些冗长的庭审记录背后,梅先生是如何消化、理解并最终形成自己的判决意见的?那些看似冰冷的法律条文,在他手中又承载了怎样的情感与道义?这本书的出现,对于我们这些希望深入理解这段历史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份珍贵的馈赠,它提供了一个独一无二的窗口,让我们得以窥探历史事件的深层逻辑和参与者的内心世界。

评分

作为一名历史爱好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让我更深入地理解那些重大历史事件的材料,尤其是那些能够提供第一手视角和深入分析的书籍。东京审判,作为二战后的一场重要审判,其影响深远,但我们对其细节的了解却往往停留在概括性的层面。而《东京审判文稿》的出现,似乎为我们打开了一个全新的窗口。梅汝璈先生的文稿,不仅仅是文字的记录,更是他作为中国法官,在那个特殊历史时期,对正义、对法律、对民族尊严的深刻思考和不懈追求的体现。我非常期待通过这本书,能够窥见审判过程中那些不为人知的细节,理解中国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梅先生如何在国际舞台上,为中国人民争取应有的公正。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记录了历史,更在于它能够引发我们对当下和未来的思考,让我们铭记历史,珍惜和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