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中医名家经典医著丛书:未刻本叶天士医案发微》所选入的医案均由叶桂门人周显侍师诊治时所录,天士归道山收,书稿堙没200余年后方得以出版,故名"未刻本",十分珍贵。
《中医名家经典医著丛书:未刻本叶天士医案发微》充分体现了叶天士辨证精细、立法妥帖、处方中肯、用药灵活的学术特点,且由上海中医药大学潘华信教授详加点评,对于初学者大有提点作用。
全书共纳入医案1181则,且颇多复诊,价值极高。首次对所选医案进行编号排序,并根据不同病症名称,建立索引目录,方便读者检索查阅。
内容简介
《中医名家经典医著丛书:未刻本叶天士医案发微》共收入叶氏医案一千一百余则,病种范围不甚广,以时温、暑疟、咳逆、虚损、血证为多,内颇多复诊。该医案是研究叶氏独特的临证经验和学术思想的重要文献,程门雪先生曾叹其为“未经修饰”之“浑金璞玉”,并玩味点校。但因其案语过简,令人不能据证明理析药,难以领略叶氏妙谛,故本书由上海中医药大学潘华信教授在其多年精研叶天士学术的基础上发微而成,以原其学术之本、析其证治之理、申达其未尽之旨,可供参考广大临床中医师及中医爱好者参考使用。
作者简介
潘华信,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专家委员会委员。1938年生上海,幼耽诗文字画,及长,奉祖、父命学医,先后师从沪上名医朱小南、严苍山、陈苏生、裘沛然诸公。于心、肺、消化科证治,俱有深究。著作多种如《管蠡集-名中医潘华信教授学验录》、《叶天士医案大全》、《未刻本叶天士医案发微》、《内科名家严苍山学术经验集》、《柳选四家医案评校》、《中国医籍统考》、《中国医籍大辞典》等。《新民晚报》"夜光杯"辟有"灵兰剔藓"专栏。
内页插图
目录
自序
朱序
未刻本叶天士医案
保元方案
余医案数则
附录
程门雪校读记
叶天士传记资料选辑
叶天士学术渊源探
医史刍议
索引
精彩书摘
1.嗽而脉数,藏阴亏矣,金水同治。第参之色脉,恐延损怯。
熟地甜北参麦冬茯神川石斛天冬
【潘按】晚近临床治嗽极少用熟地,或列为禁忌,以熟地柔腻,有恋邪滞痰之弊,而与天士治验颇相径庭,此问题值得深究。纵观天士医案,咳嗽而用熟地者有近半数之多,《临证指南》某案与本案诊治相类:“脉数,冲气咳逆,当用摄纳肾阴,滋养柔金,为金水同治之法。熟地、白扁豆、北沙参、麦冬、川斛、茯神。”据天士之见,凡病久嗽,往往咳嗽是标,脏阴亏损是本,治疗“当培肝肾之阴以治本,清养肺胃气热以理标”,强调“非泛常治咳消痰所可投”,所以就将熟地、沙参、麦冬等滋养之味作为主药,甚至治嗽化痰的标药一味也不用。对于叶氏这种独特的治疗经验,徐灵胎极为反感,曾指责说:“用此方以治咳,大谬。此老终不悟也。”他不仅反对用熟地,且认为麦冬、沙参、玉竹、桔梗等也不可轻用,如称:“咳呛而用麦冬是毒药也”;“(玉竹)能滞肺气”;“桔梗升提,凡嗽症、血症非降纳不可,此品却与相反,用之无不受害。”这些观点对后世影响极大,习俗相沿,以至晚近临床治嗽就很少问津这些养阴药物了。鉴于咳嗽乃常见病,疗效尚未尽如人意,深入研究叶氏学术颇具现实意义。当前临床借鉴天士学验有两个关键问题,其一为外邪,其二为多痰。是否也可用熟地等药呢?今日慢性咳嗽之迁延发作者,几无不伴有外邪之羁留,而天士诸案也明显地表明熟地、沙参、麦冬都是在邪恋的病情下投用的,即说明外邪咳嗽完全可用此类药物,与徐灵胎观点枘凿不相合,究其理则着眼于治本,通过金水同治或益土生金之法,滋润肺金而提高其抗病能力,达到治嗽止咳之目的,显然,这种治疗思路与晚近医界的用药习惯是不可同日语的,此其一。其二,多痰是否可用熟地等滋腻养阴药物?凡咳嗽多痰之症,今日临床每从痰饮对待,白痰为寒,黄者为热,多取青龙或麻杏石甘法治之,而忽略了一个燥痰、燥咳问题,如论及燥咳,皆从干咳无痰或少痰来认识,把燥咳证治束缚在一个极为狭隘的范围里,这是不全面的。事实上判断燥痰、燥咳不能简单地从痰量上来认识,而是应该从痰的性质和患者体液的消涸程度而定,凡痰液粘稠,如牵丝状,附着于深邃之气道,不能咳出,不论其痰量多寡,皆属燥痰,其为咳,亦即燥咳,这就是喻嘉言所说:“伤燥之咳,痰粘气逆”。其形成之原因,一是外感风燥之邪,二是久咳,反复不愈的咳嗽,大量耗伤气道水液,原先如属湿痰、寒痰,亦可转燥化火,即所谓六淫之邪皆从火化之理。以患者体质言,久咳必伤阴,严重的肺部感染及肺心病的继发感染者,验之于舌,十之八九为红绛、深紫,了无津液。管见认为天士就是在这种病理情况下用滋肾养阴药物的,如果投以温药和之,岂非以火益火?何况,滋养治嗽之法,自古有之,唐宋方书惯用阿胶、熟地,如《千金》麻子汤以人参、阿胶与桑皮、紫苑同用;《圣济》石膏汤治肺胀,以熟干地黄与麻黄、石膏为伍,类此甚多,乃其嚆矢。晚明张介宾制贞元饮、金水六君煎,喻西昌制清燥救肺汤,俱各树一帜,垂范后世,亦皆叶氏学术之滥觞。天士之后,杭垣名家魏玉璜,治嗽辄持二地、二冬等为依托,《续名医类案》中尽载其验,可谓此中之独擅胜场者。魏氏之后,其术逐渐废置。窃观晚近临床之咳嗽,燥咳者极多,殆运气之变,今人内热居多,凡嗽皆痰粘而多,不易略出,不已则继之以气逆,凡嗽愈久、愈剧则燥愈显而液愈涸。近年以来,我曾诊治病例计以数百,大抵冬春之际,宿嗽举发,咳逆倚息不得卧,其痰液虽白而稠粘不能咳出,或深踞肺络无力咳出,审之于舌则什九红绛干燥,了无津液,此时岂可据痰白而妄投温药?遂依天士此法,重用熟地,少佐杏仁、瓜蒌、川贝等清润之品,制为膏剂,观察其效,辄收痰松、喘平、咳减之验,未见一例有所谓痰滞、胃碍、邪恋之弊。因叹天士之术信不诬也,亦俗套之不可盲从、治法之不可自窒焉。
2.脉数咳嗽,盗汗形寒,营卫交虚矣。
小建中汤
【潘按】本案所称盗汗,乃据古义,《金匮·血痹虚劳》:“男子平人脉虚弱细微,喜盗汗也”。理赅殊广,总言元气不足而致汗出,细推之则阴虚、阳虚皆可盗汗也。张介宾所谓:“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自汗与盗汗之区别乃在汗出之时间与状态不同,《三因方》:“无间昏醒,浸浸自出者,名曰自汗;或睡著汗出,名曰盗汗,或云寝汗。”由是观之,本案之盗汗,乃元气不足之寐中汗窃出也,与晚近临床阴虚舌绛之盗汗者不可混作一谈。元气既虚,遂遵《灵枢》“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之旨,予仲景建中法治之,盖亦《临证指南》所谓(甘药)“培生生初阳,是劳损主治法则”也。
……
前言/序言
《未刻本叶天士医案发微》图书简介 溯源经典,洞见医心:一场跨越时空的叶氏医术探寻之旅 在中医药浩瀚的宝库中,叶天士之名,宛如一颗璀璨的明星,历经数百年光辉依旧。他的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其医案更是后世医家学习的楷模。然而,囿于史料的限制,许多珍贵的叶氏医案鲜为人知,散落在不同的文献之中。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一套名为《中医名家经典医著丛书》应运而生,而其核心卷册——《未刻本叶天士医案发微》,则肩负着一项更为艰巨而充满意义的任务:发掘、整理、梳理并深入解读那些未曾正式刊刻、流传于世的叶天士医案,为我们揭示这位医学巨匠更为全面、更为真实、更为鲜活的临床智慧。 一、 寻踪觅迹,拨开迷雾:未刻本医案的价值所在 叶天士,字樟,号畏斋,清代著名医家,以其“治验如神”、“辨证精确”而闻名于世。他所著的《临证指南医案》等已刻医案,早已成为中医学子必读的经典。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总有一些珍贵的文献,因种种原因未能广泛流传,或仅存于家族传承、秘本收藏之中。《未刻本叶天士医案发微》所关注的,正是这些“未刻本”中的叶氏医案。 这些未刻本医案,往往蕴含着更为直接、更为原始的临床记录,它们未经过后人的筛选、提炼或改编,因而更能原汁原味地展现叶天士的临床思路。它们可能记录了更为复杂、更为罕见的病案,揭示了叶天士在面对疑难杂症时的独到见解和创新方法。同时,未刻本也可能承载着更多关于叶天士与患者、与同行之间的互动细节,从而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他的医德风范和学术思想的形成过程。 发掘这些未刻本,如同在历史的长河中打捞失落的珍宝,其价值不言而喻。它们不仅是对叶天士医学成就的补充与完善,更是对中医药历史研究的重要文献。通过对这些未刻本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填补学术空白,纠正可能存在的误解,从而构建一个更加完整、更加立体的叶天士医学形象。 二、 精心梳理,拨云见日:编纂者的匠心独运 《未刻本叶天士医案发微》的编纂,绝非简单的文献堆砌,而是一项严谨而富有挑战性的学术工程。编纂者们怀揣着对经典的敬畏和对学术的严谨,踏上了这段艰难的寻访与考证之路。 他们首先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浩如烟海的古籍善本、私人收藏、家族传承中搜寻可能存在的叶天士未刻本医案。这需要深厚的古籍整理功底,敏锐的辨识能力,以及对叶天士医案风格的精准把握。每一次的发现,都可能是一段艰辛跋涉后的喜悦,但也伴随着对文献真伪的反复考证。 在收集到原始资料后,编纂工作进入了更为核心的阶段——梳理与解读。这包括: 文献考订: 对每一个医案的来源、版本、真伪进行严谨的考证,辨别其是否确为叶天士亲笔或其弟子所记录,以及其所属的历史时期。 文字校勘: 对可能存在的残缺、错讹、模糊之处进行细致的校勘,力求恢复原文的原貌。 医案分类: 根据病种、症型、治法等不同维度,对大量的医案进行科学的分类,以便读者更好地把握其内在联系。 深入发微: 这是本书的重中之重。编纂者们并非止步于文献的整理,而是深入挖掘每一个医案背后所蕴含的医学思想。他们将结合叶天士已有的经典理论,分析其在具体病案中的应用,解读其辨证论治的精妙之处,阐释其遣药用方的独到之处。对于那些特别精彩或具有创新性的医案,将进行重点阐述,揭示其“发微”之处。 学术探究: 在解读医案的同时,编纂者们还会结合当时的医学背景、社会环境,以及叶天士的学术传承与发展,进行多维度的学术探讨。这有助于读者更全面地理解叶天士的医学成就,以及他在中医药发展史上的地位。 三、 洞察精髓,启迪后学:本书的独特贡献 《未刻本叶天士医案发微》的出版,将为中医药界带来多方面的积极影响: 丰富叶氏医学文献: 极大地拓展了我们对叶天士医学思想的认知范围,填补了研究的空白。 提供鲜活的临床范例: 这些未刻本医案,是宝贵的临床实践素材,为后世医家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范例,有助于提升临床诊疗水平。 深化医学理论研究: 通过对这些医案的深入分析,可以更清晰地看到叶天士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方式,以及其在中医理论发展中的贡献。 传承中医经典智慧: 继承和发扬叶天士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为当代中医的发展提供宝贵的精神财富。 推动中医古籍研究: 本书的编纂过程本身,就是对中医古籍整理与研究方法的一次实践与探索,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借鉴。 结语 《未刻本叶天士医案发微》不仅仅是一部汇集了珍贵医案的书籍,更是一扇通往叶天士医学世界的大门,是一次与这位医学先贤跨越时空的对话。它邀请每一位对中医怀有深厚情怀的读者,一同踏上这段充满发现与启迪的旅程,去感受叶天士那颗悬壶济世的仁心,去领略他那精妙绝伦的医术,去汲取那源远流长的中医智慧。这套丛书,以及其中的《未刻本叶天士医案发微》,必将成为当代中医药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文献,为中华传统医药的传承与创新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