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中醫名傢經典醫著叢書:未刻本葉天士醫案發微》所選入的醫案均由葉桂門人周顯侍師診治時所錄,天士歸道山收,書稿堙沒200餘年後方得以齣版,故名"未刻本",十分珍貴。
《中醫名傢經典醫著叢書:未刻本葉天士醫案發微》充分體現瞭葉天士辨證精細、立法妥帖、處方中肯、用藥靈活的學術特點,且由上海中醫藥大學潘華信教授詳加點評,對於初學者大有提點作用。
全書共納入醫案1181則,且頗多復診,價值極高。首次對所選醫案進行編號排序,並根據不同病癥名稱,建立索引目錄,方便讀者檢索查閱。
內容簡介
《中醫名傢經典醫著叢書:未刻本葉天士醫案發微》共收入葉氏醫案一韆一百餘則,病種範圍不甚廣,以時溫、暑瘧、咳逆、虛損、血證為多,內頗多復診。該醫案是研究葉氏獨特的臨證經驗和學術思想的重要文獻,程門雪先生曾嘆其為“未經修飾”之“渾金璞玉”,並玩味點校。但因其案語過簡,令人不能據證明理析藥,難以領略葉氏妙諦,故本書由上海中醫藥大學潘華信教授在其多年精研葉天士學術的基礎上發微而成,以原其學術之本、析其證治之理、申達其未盡之旨,可供參考廣大臨床中醫師及中醫愛好者參考使用。
作者簡介
潘華信,上海中醫藥大學教授,專傢委員會委員。1938年生上海,幼耽詩文字畫,及長,奉祖、父命學醫,先後師從滬上名醫硃小南、嚴蒼山、陳蘇生、裘沛然諸公。於心、肺、消化科證治,俱有深究。著作多種如《管蠡集-名中醫潘華信教授學驗錄》、《葉天士醫案大全》、《未刻本葉天士醫案發微》、《內科名傢嚴蒼山學術經驗集》、《柳選四傢醫案評校》、《中國醫籍統考》、《中國醫籍大辭典》等。《新民晚報》"夜光杯"闢有"靈蘭剔蘚"專欄。
內頁插圖
目錄
自序
硃序
未刻本葉天士醫案
保元方案
餘醫案數則
附錄
程門雪校讀記
葉天士傳記資料選輯
葉天士學術淵源探
醫史芻議
索引
精彩書摘
1.嗽而脈數,藏陰虧矣,金水同治。第參之色脈,恐延損怯。
熟地甜北參麥鼕茯神川石斛天鼕
【潘按】晚近臨床治嗽極少用熟地,或列為禁忌,以熟地柔膩,有戀邪滯痰之弊,而與天士治驗頗相徑庭,此問題值得深究。縱觀天士醫案,咳嗽而用熟地者有近半數之多,《臨證指南》某案與本案診治相類:“脈數,衝氣咳逆,當用攝納腎陰,滋養柔金,為金水同治之法。熟地、白扁豆、北沙參、麥鼕、川斛、茯神。”據天士之見,凡病久嗽,往往咳嗽是標,髒陰虧損是本,治療“當培肝腎之陰以治本,清養肺胃氣熱以理標”,強調“非泛常治咳消痰所可投”,所以就將熟地、沙參、麥鼕等滋養之味作為主藥,甚至治嗽化痰的標藥一味也不用。對於葉氏這種獨特的治療經驗,徐靈胎極為反感,曾指責說:“用此方以治咳,大謬。此老終不悟也。”他不僅反對用熟地,且認為麥鼕、沙參、玉竹、桔梗等也不可輕用,如稱:“咳嗆而用麥鼕是毒藥也”;“(玉竹)能滯肺氣”;“桔梗升提,凡嗽癥、血癥非降納不可,此品卻與相反,用之無不受害。”這些觀點對後世影響極大,習俗相沿,以至晚近臨床治嗽就很少問津這些養陰藥物瞭。鑒於咳嗽乃常見病,療效尚未盡如人意,深入研究葉氏學術頗具現實意義。當前臨床藉鑒天士學驗有兩個關鍵問題,其一為外邪,其二為多痰。是否也可用熟地等藥呢?今日慢性咳嗽之遷延發作者,幾無不伴有外邪之羈留,而天士諸案也明顯地錶明熟地、沙參、麥鼕都是在邪戀的病情下投用的,即說明外邪咳嗽完全可用此類藥物,與徐靈胎觀點枘鑿不相閤,究其理則著眼於治本,通過金水同治或益土生金之法,滋潤肺金而提高其抗病能力,達到治嗽止咳之目的,顯然,這種治療思路與晚近醫界的用藥習慣是不可同日語的,此其一。其二,多痰是否可用熟地等滋膩養陰藥物?凡咳嗽多痰之癥,今日臨床每從痰飲對待,白痰為寒,黃者為熱,多取青龍或麻杏石甘法治之,而忽略瞭一個燥痰、燥咳問題,如論及燥咳,皆從乾咳無痰或少痰來認識,把燥咳證治束縛在一個極為狹隘的範圍裏,這是不全麵的。事實上判斷燥痰、燥咳不能簡單地從痰量上來認識,而是應該從痰的性質和患者體液的消涸程度而定,凡痰液粘稠,如牽絲狀,附著於深邃之氣道,不能咳齣,不論其痰量多寡,皆屬燥痰,其為咳,亦即燥咳,這就是喻嘉言所說:“傷燥之咳,痰粘氣逆”。其形成之原因,一是外感風燥之邪,二是久咳,反復不愈的咳嗽,大量耗傷氣道水液,原先如屬濕痰、寒痰,亦可轉燥化火,即所謂六淫之邪皆從火化之理。以患者體質言,久咳必傷陰,嚴重的肺部感染及肺心病的繼發感染者,驗之於舌,十之八九為紅絳、深紫,瞭無津液。管見認為天士就是在這種病理情況下用滋腎養陰藥物的,如果投以溫藥和之,豈非以火益火?何況,滋養治嗽之法,自古有之,唐宋方書慣用阿膠、熟地,如《韆金》麻子湯以人參、阿膠與桑皮、紫苑同用;《聖濟》石膏湯治肺脹,以熟乾地黃與麻黃、石膏為伍,類此甚多,乃其嚆矢。晚明張介賓製貞元飲、金水六君煎,喻西昌製清燥救肺湯,俱各樹一幟,垂範後世,亦皆葉氏學術之濫觴。天士之後,杭垣名傢魏玉璜,治嗽輒持二地、二鼕等為依托,《續名醫類案》中盡載其驗,可謂此中之獨擅勝場者。魏氏之後,其術逐漸廢置。竊觀晚近臨床之咳嗽,燥咳者極多,殆運氣之變,今人內熱居多,凡嗽皆痰粘而多,不易略齣,不已則繼之以氣逆,凡嗽愈久、愈劇則燥愈顯而液愈涸。近年以來,我曾診治病例計以數百,大抵鼕春之際,宿嗽舉發,咳逆倚息不得臥,其痰液雖白而稠粘不能咳齣,或深踞肺絡無力咳齣,審之於舌則什九紅絳乾燥,瞭無津液,此時豈可據痰白而妄投溫藥?遂依天士此法,重用熟地,少佐杏仁、瓜蔞、川貝等清潤之品,製為膏劑,觀察其效,輒收痰鬆、喘平、咳減之驗,未見一例有所謂痰滯、胃礙、邪戀之弊。因嘆天士之術信不誣也,亦俗套之不可盲從、治法之不可自窒焉。
2.脈數咳嗽,盜汗形寒,營衛交虛矣。
小建中湯
【潘按】本案所稱盜汗,乃據古義,《金匱·血痹虛勞》:“男子平人脈虛弱細微,喜盜汗也”。理賅殊廣,總言元氣不足而緻汗齣,細推之則陰虛、陽虛皆可盜汗也。張介賓所謂:“自汗、盜汗亦各有陰陽之證,不得謂自汗必屬陽虛,盜汗必屬陰虛”。自汗與盜汗之區彆乃在汗齣之時間與狀態不同,《三因方》:“無間昏醒,浸浸自齣者,名曰自汗;或睡著汗齣,名曰盜汗,或雲寢汗。”由是觀之,本案之盜汗,乃元氣不足之寐中汗竊齣也,與晚近臨床陰虛舌絳之盜汗者不可混作一談。元氣既虛,遂遵《靈樞》“陰陽形氣俱不足,勿取以針,而調以甘藥”之旨,予仲景建中法治之,蓋亦《臨證指南》所謂(甘藥)“培生生初陽,是勞損主治法則”也。
……
前言/序言
《未刻本葉天士醫案發微》圖書簡介 溯源經典,洞見醫心:一場跨越時空的葉氏醫術探尋之旅 在中醫藥浩瀚的寶庫中,葉天士之名,宛如一顆璀璨的明星,曆經數百年光輝依舊。他的醫術精湛,醫德高尚,其醫案更是後世醫傢學習的楷模。然而,囿於史料的限製,許多珍貴的葉氏醫案鮮為人知,散落在不同的文獻之中。正是基於這樣的背景,一套名為《中醫名傢經典醫著叢書》應運而生,而其核心捲冊——《未刻本葉天士醫案發微》,則肩負著一項更為艱巨而充滿意義的任務:發掘、整理、梳理並深入解讀那些未曾正式刊刻、流傳於世的葉天士醫案,為我們揭示這位醫學巨匠更為全麵、更為真實、更為鮮活的臨床智慧。 一、 尋蹤覓跡,撥開迷霧:未刻本醫案的價值所在 葉天士,字樟,號畏齋,清代著名醫傢,以其“治驗如神”、“辨證精確”而聞名於世。他所著的《臨證指南醫案》等已刻醫案,早已成為中醫學子必讀的經典。然而,曆史的車輪滾滾嚮前,總有一些珍貴的文獻,因種種原因未能廣泛流傳,或僅存於傢族傳承、秘本收藏之中。《未刻本葉天士醫案發微》所關注的,正是這些“未刻本”中的葉氏醫案。 這些未刻本醫案,往往蘊含著更為直接、更為原始的臨床記錄,它們未經過後人的篩選、提煉或改編,因而更能原汁原味地展現葉天士的臨床思路。它們可能記錄瞭更為復雜、更為罕見的病案,揭示瞭葉天士在麵對疑難雜癥時的獨到見解和創新方法。同時,未刻本也可能承載著更多關於葉天士與患者、與同行之間的互動細節,從而幫助我們更深入地理解他的醫德風範和學術思想的形成過程。 發掘這些未刻本,如同在曆史的長河中打撈失落的珍寶,其價值不言而喻。它們不僅是對葉天士醫學成就的補充與完善,更是對中醫藥曆史研究的重要文獻。通過對這些未刻本的深入研究,我們可以填補學術空白,糾正可能存在的誤解,從而構建一個更加完整、更加立體的葉天士醫學形象。 二、 精心梳理,撥雲見日:編纂者的匠心獨運 《未刻本葉天士醫案發微》的編纂,絕非簡單的文獻堆砌,而是一項嚴謹而富有挑戰性的學術工程。編纂者們懷揣著對經典的敬畏和對學術的嚴謹,踏上瞭這段艱難的尋訪與考證之路。 他們首先需要耗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在浩如煙海的古籍善本、私人收藏、傢族傳承中搜尋可能存在的葉天士未刻本醫案。這需要深厚的古籍整理功底,敏銳的辨識能力,以及對葉天士醫案風格的精準把握。每一次的發現,都可能是一段艱辛跋涉後的喜悅,但也伴隨著對文獻真僞的反復考證。 在收集到原始資料後,編纂工作進入瞭更為核心的階段——梳理與解讀。這包括: 文獻考訂: 對每一個醫案的來源、版本、真僞進行嚴謹的考證,辨彆其是否確為葉天士親筆或其弟子所記錄,以及其所屬的曆史時期。 文字校勘: 對可能存在的殘缺、錯訛、模糊之處進行細緻的校勘,力求恢復原文的原貌。 醫案分類: 根據病種、癥型、治法等不同維度,對大量的醫案進行科學的分類,以便讀者更好地把握其內在聯係。 深入發微: 這是本書的重中之重。編纂者們並非止步於文獻的整理,而是深入挖掘每一個醫案背後所蘊含的醫學思想。他們將結閤葉天士已有的經典理論,分析其在具體病案中的應用,解讀其辨證論治的精妙之處,闡釋其遣藥用方的獨到之處。對於那些特彆精彩或具有創新性的醫案,將進行重點闡述,揭示其“發微”之處。 學術探究: 在解讀醫案的同時,編纂者們還會結閤當時的醫學背景、社會環境,以及葉天士的學術傳承與發展,進行多維度的學術探討。這有助於讀者更全麵地理解葉天士的醫學成就,以及他在中醫藥發展史上的地位。 三、 洞察精髓,啓迪後學:本書的獨特貢獻 《未刻本葉天士醫案發微》的齣版,將為中醫藥界帶來多方麵的積極影響: 豐富葉氏醫學文獻: 極大地拓展瞭我們對葉天士醫學思想的認知範圍,填補瞭研究的空白。 提供鮮活的臨床範例: 這些未刻本醫案,是寶貴的臨床實踐素材,為後世醫傢提供瞭豐富的學習範例,有助於提升臨床診療水平。 深化醫學理論研究: 通過對這些醫案的深入分析,可以更清晰地看到葉天士理論聯係實際的思維方式,以及其在中醫理論發展中的貢獻。 傳承中醫經典智慧: 繼承和發揚葉天士精湛的醫術和高尚的醫德,為當代中醫的發展提供寶貴的精神財富。 推動中醫古籍研究: 本書的編纂過程本身,就是對中醫古籍整理與研究方法的一次實踐與探索,為相關領域的研究提供藉鑒。 結語 《未刻本葉天士醫案發微》不僅僅是一部匯集瞭珍貴醫案的書籍,更是一扇通往葉天士醫學世界的大門,是一次與這位醫學先賢跨越時空的對話。它邀請每一位對中醫懷有深厚情懷的讀者,一同踏上這段充滿發現與啓迪的旅程,去感受葉天士那顆懸壺濟世的仁心,去領略他那精妙絕倫的醫術,去汲取那源遠流長的中醫智慧。這套叢書,以及其中的《未刻本葉天士醫案發微》,必將成為當代中醫藥學術研究和臨床實踐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參考文獻,為中華傳統醫藥的傳承與創新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