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看人间:李渔传

戏看人间:李渔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杜书瀛 著
图书标签:
  • 李渔
  • 戏曲
  • 明清文学
  • 传记
  • 文化史
  • 世情小说
  • 风俗
  • 文学批评
  • 戏说
  • 人物传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ISBN:9787506371155
版次:1
商品编码:1138209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12
字数:35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李渔,一位勇于背离传统科举卖赋为生的孤独文人、一位妙笔生花戏说人间的喜剧大仙,一位疲于打假苦心经营的出版家,一位意趣高妙的园林建筑艺术家,一位风流好色却情深意重的魅力男,一位深谙日常生活美学的养生达人,一位著作等身却死无葬资的逝者……本传依据翔实的历史资料,以叙事夹议的手法,纵向描写了李渔坎坷、丰富而独特的一生;同时对其作品的内容与写作背景进行赏析,横向展现了其所处时代的文化与社会风貌。是一本兼具可读性与学术性的传记佳作。

内容简介

  李渔(1611-1680),中国清初杰出的喜剧作家,同时也是戏曲理论家、小说家、散文家、诗人、园林艺术家、日常生活美学家、编辑家、出版家、养生家和史论家……可谓名副其实的艺术多面手和学术杂家;一生穷愁却风流倜傥,卖赋糊口,奋斗拼搏,著作等身,誉满青史,其《笠翁十种曲》和《闲情偶寄》等自问世以来畅销数百年,至今不衰;自17世纪起他的作品即传到日本,并流布英美各国,成为世界性的文化名人。本书作者广泛地搜集和占有历史资料,文字畅达文雅,真实地记述了李渔坎坷而光辉的生命历程。

作者简介

  杜书瀛,男,1938年生,山东省宁津县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有学术著作《文学原理——创作论》《中国2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价值美学》《李渔美学思想研究》《〈闲情偶寄〉注评》,散文集《忘不了的那些人和事》《说文解艺》,翻译作品《滑稽与笑的问题》(普罗普著)等。

精彩书评

  作为第1个敢于挑战传统人生模式的文人,李渔是勇敢的。他试图逃离士子们已走了千年之久的“学而优则仕”的道路,以自己的笔为生。于是,瞄准了观众和读者需求,他写戏,演戏,经营戏;他写书,编书,经营书……本传中他那充满活力的生命形态,使你能够清晰地触摸到来自历史深远处的层层微澜。
  ——文史专家 刘彦君

  作者将平易的语言与严谨的学术性融合起来,朴实中透出典雅。本传强烈突出了传主的具有“不安定”灵魂以及永远着眼于创造和创新的性格魅力。
  ——文学专家 贺绍俊

目录

前言
第一部
从如皋到兰溪:科举梦及其幻灭
第一章 聪颖儿童 另类青年
第二章 五经童子
第三章 乡试:追求与受挫
第四章 战乱
第五章 乡居
第二部
走杭州:踏上“卖赋糊口”之路
第六章 寻找人生新起点
第七章 从《李氏五种》到《笠翁十种曲》
第八章 从《无声戏》到《十二楼》
第九章 成功的畅销书作家及其面临的困境
第三部
到南京:生命在奔波中辉煌
第十章 从翼圣堂到芥子园
第十一章 “一生多半在车船”
第十二章 李家班与生死恋
第十三章 《闲情偶寄》
第十四章 《一家言》
第四部
晚归西湖:生命不息,笔耕不止
第十五章 一个打不垮的老人
第十六章 写作,直到最后一息
附录一 李渔年表
附录二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第一节 “渔虽浙籍,生于雉皋”
  中国人自古就惯于寻根索源,特别是对自己的祖宗血脉,总要刨根问底儿,正本清源。那些有头有脸的人物尤其如此。两千多年前的大诗人屈原《离骚》第一句话就说自己是“帝高阳之苗裔兮”,把自己的根儿追溯到古帝“高阳”(即黄帝之孙“颛顼”)那里,并以此而倍觉荣耀。几千年来,这形成了一种传统,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无形中渗透在生活的各个方面。譬如,中国人相识、交朋友,一般情况下先通姓名,紧接着就会问:“府上哪里?”“府上”者,就涉及家族来源、籍贯、出生地。那么,读者诸君阅读这本《李笠翁传》,初识传主李渔——李笠翁,自然想知道他“府上”(籍贯)哪里,出生何地。
  通常一个人的籍贯和出生地是同一的,而我们的传主李笠翁,籍贯和出生地却是两个地方。他在成为一个著名作家之后出游楚地时,曾写给荆州太守李雨商一封信,里面白纸黑字确凿无疑地说:“渔虽浙籍,生于雉皋。”①即老家是浙江,出生在雉皋。
  李笠翁籍贯的确是浙江。他的老家在金华城西五十里外兰溪县下李村,瀫水西鄙,龙门山下,一个盛产佛手、风景优美的地方。他家乃世代平民。查他们老李家《龙门李氏宗谱》:其远祖李炭在唐代从福建汀州长汀迁居浙江寿昌(今属建德市);李炭的二十四世孙李颂(字可大、号南冈居士,人们尊称万三公),于宋理宗宝祐三年乙卯(1255)从寿昌搬来兰溪龙门山下,即今之下李村,是为龙门李家始祖。从万三公到李笠翁,已经是第十四代了。我们也曾仔细寻找《龙门李氏宗谱》中有无光耀门庭的记载,结果所获甚微。人们发现,始祖万三公,是作为一位有能耐的客商在此扎根繁衍的,而商贾在那个重农抑商的时代,虽能聚集一定的财富,却总是被人低视一等。此外,祖上无人有过显赫功名,也无人做过高官。只是到近几世,李笠翁的一个名叫李体忠的同房叔祖还算有些经历:《年谱》说这位叔祖万历二十八年和万历四十三年准岁贡乡试两登副榜,初任鄜州判官,陛升潼关卫参军——这算是他们龙门李家所得最高功名和最大官职了;然而同朝廷重臣和封疆大吏相比,他的官阶也不过七品上下,区区芝麻官而已,犹如今天的科长、处长,多如牛毛;从血统上讲,李笠翁离这位叔祖家似乎比较近,但仅沾了个同族之光。再从《龙门李氏宗谱》搜寻,还发现一个远房叔祖名叫李廷佐,《宗谱》记载他治《易经》,例贡入监,任北京南城副兵马;再还有一两个县学生员和府学生员;再后来,就是李笠翁这样在院试中被提学大人亲自点为“院案首”,在全金华上上下下获得相当大的荣耀。还有,在李笠翁晚年或者身后,他有两个儿子中过秀才,但从未做过官。
  李笠翁所说的“雉皋”,也就是如皋②,明清时代江苏北部、长江三角洲内一个商业相当发达的小城,这才是他的出生地。而且李笠翁从出生到青少年时代,虽然也回过几趟金华府兰溪县下李村老屋小住,而在如皋却生活了二十来年,连说话也操着苏北腔——他后来写的小说和传奇作品中的语言,也常常使用苏北方言。
  为什么一个祖籍浙江的人会出生在距老家有千里之遥的异地呢?要说清楚,得费些口舌。
  翻检史籍,我们知道,原来浙江金华一带在历史上向有外出“壮游”和经商的风气。明代有一位著名地理学家,名叫王士性①,他曾各地为官,深入考察风俗民情,在他晚年所著《广志绎》卷四中这样描述浙江民风:绍兴、金华二郡,人们大多壮游在外,如山阴、会稽、余姚人口繁多,本地房屋田地,大半不足以供养,于是那些心眼儿活泛、灵巧敏捷者进入都城找个差事度日,自九卿高官至闲曹细局无非越地之人,次等的做买卖,成为商贾,因此都门西南一隅,山阴、会稽、余姚三邑人的居所鳞次栉比。东阳、义乌、永康、武义万山之中,其人桀骜不驯、鸷悍飞扬,不乐于田间劳作,岛夷倭寇乱后,此地人多以白衣之身而至横玉挂印、做官为宦,次者亦立致千金之富,所以九塞、五岭满地浙兵,岛夷倭寇亦感到害怕。这里所说的金华郡,东阳、义乌、永康、武义万山之中,就是李笠翁的家乡一带;人们大多壮游在外,经商做买卖,是那里的风气。而且龙门李家的始祖万三公就是个商人,从那时起,这个家族就有经商传统。《龙门李氏宗谱》明确说:“本族外出商贾者多,故流寓于外者几三之二。”其中很多在江苏长江三角洲地区例如如皋、泰州、扬州等地经商乃至定居。李笠翁的父亲李如松就是一个从兰溪来如皋做药材生意的商人,而他的伯父李如椿则是如皋有名的“冠带医生”。何谓“冠带医生”?就是被官方认定、具有正式行医资格、医术高明的医生。他首先是给官员看病,给显贵看病,给有钱有势的人看病;其次,有余暇当然也给一般人看病,给农、工、士、商看病。李如椿、李如松兄弟,一个是有名望的医生,一个是会赚钱的药材商人,在如皋小城彼此照应,相得益彰,小有家产,日子过得还算富裕、惬意。
  明万历三十九年辛亥(1611)农历八月,差几天就到中秋节了,李如松家传出喜讯:他的第二个儿子降生了。据《龙门李氏宗谱》记载,这个孩子生日是农历八月初七①,名仙侣字谪凡号天徒,他就是后来改名李渔字笠鸿号笠翁的大戏剧家、大作家——当然这都发生在三十多年以后。
  特别有趣的是,也是在如皋,也是在万历三十九年,还出生过另一位名人冒辟疆(名襄),他的生日比李笠翁早了差不多一百天,是农历四月二十七日。当年冒家可比李家风光多了,世代官宦,有权有势,拥有一座名闻四海的豪华园林——水绘园。冒辟疆也不比李笠翁名气小,他工诗能文,著述甚多,是明末复社成员,与桐城方密之(名以智)、宜兴陈定生(名贞慧)、商丘侯朝宗(名方域),并称“四公子”,明清易代,誓不为官,富有民族气节,毛泽东曾有一段话称赞他:“所谓明末四公子中,真正具有民族气节的要算冒辟疆,冒辟疆是比较着重实际的,清兵入关后,他就隐居山林,不事清朝,全节而终。”②而且冒辟疆与秦淮名妓董小宛之间曲折凄美的爱情故事,几乎尽人传诵。冒辟疆也与李笠翁一样痴迷戏曲,拥有家庭戏班。奇怪的是,这两位同年、同地出生,有着共同爱好,又都是著名作家,而且有差不多一二十年的时间在同一座城市生活,却并无交往。冒辟疆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八十三岁时去世,比李笠翁多活了十四年。在他们活着的时候,有着共同的朋友:钱牧斋、吴梅村、龚芝麓、余澹心、尤展成、陈维崧……令人不解的是,无论李笠翁、冒辟疆两人的著作,还是他们两人共同朋友的著作,以及当时其他人的任何著作,却从中找不见片言只语记载冒、李二人交往活动。我们现在也许只能从他们之间的家庭出身、文化环境等的巨大差异找原因了:一家是商人,一家是官宦,地位过分悬殊;李笠翁家当年在如皋的药店,与冒辟疆家水绘园相比,不可同日而语。李笠翁家这个药店虽然离冒辟疆家的水绘园只有一二里地,然而水绘园的一堵墙把他们隔开,两种文化环境,两种生活方式,两种家庭教育……等级森严,界限分明,墙里墙外两重天。后来,他们的生活和作品风格,一雅一俗,又有天壤之别,相交也难。
  由此更可见出李笠翁家的确是平民。
  平民药商李如松一生有三个儿子,长名茂,次名仙侣,季名皓。老大李茂,老实本分,自幼随父学做生意,继承父业,死后葬于如皋①。老三李皓,无明确记载,不知所终,可能早年夭折。而唯独老二李仙侣从小聪明伶俐,有“神童”之称,招得家里上上下下,包括他的伯父李如椿,宠爱有加。全家人都说,这是块读书的料,指望他将来攻取功名,光宗耀祖。仙侣后来在署名李渔——李笠翁的许多著作中,还颇为得意地回忆儿时情况,说:“我在孩童时就识字,少年时就能作文成篇,对于诗书六艺等各种文章,虽然未能精穷其意义,但都粗浅涉猎过一遍。”②在他的传奇《比目鱼》中,也曾借男主角谭楚玉之口自喻:“襁褓识之无,曾噪神童之誉;髫龄游泮水,便腾国瑞之名。”③他的朋友黄鹤山农④为其《玉搔头》作序时,说他“髫岁即著神韵之称,于诗赋古文罔不优赡,每一振笔,漓漇(líxǐ)风雨,倏忽千言”⑤。
  ……

前言/序言

  李笠翁何许人?清代初期家喻户晓的大戏剧家、今人誉之为“中国的莎士比亚”也。他活着的时候常常被称为“怪物”、“异人”,以其行为不合时俗而作品标怪立异也。
  李笠翁生在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卒于清康熙十九年(1680),名渔,笠翁是他的号。他虽主要以喜剧噪世,却同时也是戏曲理论家、小说家、散文家、诗人、园林艺术家、日常生活美学家、编辑家、出版家、养生家和史论家……可谓名副其实的艺术多面手和学术杂家;但他杂而能专,专而能精。
  他出生在一个药商家庭,生活于明清变革之际,饱受战乱之苦而在时世煎熬之下挣扎着闯荡出一个有声有色的人生。自四十岁左右,由于各种机缘,李笠翁在杭州开始了他“卖赋糊口”的职业写作生涯,创作传奇(即当时的戏曲,主要是喜剧)、小说和诗文等,成为中国古代最早的职业作家之一。五十岁左右移家南京,继续写作,并且开办“芥子园”书社——集编辑、出版、销售于一身,还组织家庭戏班演出。其间,他数度以著名戏剧家、作家身份遍游祖国东西南北,广泛结交达官贵人、社会名流,为生计而奔忙不息。约六十七岁,以“首丘之念”而归杭州西湖边上的层园,仍笔耕不止。康熙十九年庚申阴历正月十三日,于负债累累、穷愁潦倒之中去世,由其好友钱塘县令梁冶湄捐资办理后事,享年六十九岁。但直至停止呼吸前一两个月,还在操笔为《芥子园画谱》和毛纶(号声山,毛宗岗之父)批本《三国志演义》等书撰写序言。
  李笠翁一辈子以写作维生,而写作也即他的生命。
  也许是由于天性,也许是商人家庭的某种影响,也许是被不安定的时代不安定的生活所熔铸,也许是所有这些因素综合发生作用,赋予了李笠翁一颗不安定的跃荡的灵魂和过分活泛却又坚忍不拔、熟悉传统而又“自我作古”(颇类似于近代西方卢梭、托克维尔等人所谓“自我统治”,即个体不服从他人的意志)的性格。他一生不断流转四方,迁徙居所,像一个逐水草而居的草原牧民,挑选“水草丰盛”之地就食。他从不满足现状,总是不守常规,违反时俗,不断追求新异,想人所不敢想,道人所未曾道,醒人、骇人、雷人。他的传奇和小说总是语破天惊,能“救得人活,又笑得人死”(杜濬《无声戏》第一回眉批)。
  李笠翁所创作的喜剧让人们一直笑到现在,他的许多剧目今天还在以昆曲形式或改编为京剧和其他剧种而反复上演。而且李笠翁早就走出国门,十七世纪起他的作品就流布于日本,“德川时代之人,苟言及中国戏曲,无不立举湖上笠翁者”(青木正儿《中国近代戏曲史》);之后的二三百年,笠翁作品又被译成各种文字越过重洋,远达法兰西、英吉利、德意志、意大利、俄罗斯和美利坚等国。他已经成为世界性的作家。
  李笠翁“卖赋糊口”的职业创作之路,在十七世纪的中华帝国茫茫黑夜之中,透露出一丝未来季节的曙光。他是严寒里奇迹般飞出来的一只未来季节的燕子。他是专制体制下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时代的精神异己者。他是市场经济自然萌生期在精神领域长出的一根幼苗,不管它多么稚嫩脆弱而且浑身沾满帝国专制体制下的精神痕迹,却代表了一种未来事物的萌芽。他的道路是超前的道路——几乎超前了三四百年,直到二十世纪,中国的职业作家才在种种压制之下开始成批出现;直到二十一世纪,中国市场经济下的职业写作道路才逐渐成为许多作家不得不走的道路。
  虽然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李笠翁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甚至毁誉参半,但是经过历史的沙淘和沉淀,今天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他的确是一位大家;而且,在他生活的时代,他也实在不合流俗——他是一个敢于挑战世俗观念,不唯书、不信邪的名副其实的“怪物”。
  读者诸君,如果你有兴趣,是否乐于同本书作者一起,走进这位大家和“怪物”的生活世界,窥探他的艰辛和浪漫,眼泪和欢笑,看看他究竟有着怎样的人生故事呢?



《戏看人间:李渔传》的读者,您好: 很高兴能与您分享一本关于一位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却又常常被人们忽略的人物——李渔的书籍。这本书,名为《戏看人间:李渔传》,并非直接讲述李渔的作品内容,而是试图以一种更为宏观和深入的视角,去描绘他跌宕起伏的一生,探究他作为一位集戏曲家、小说家、出版家、剧院经营者等多重身份于一身的奇才,如何在那个时代激荡起生命的涟漪,又如何以他独特的方式“戏看人间”。 我们常常在谈论中国古典文学时,会提及唐诗宋词,也会对元曲明清小说津津乐道。而在这些辉煌的星辰中,李渔无疑是一颗耀眼却又带着几分神秘色彩的巨星。他活跃于十七世纪的中国,这是一个风云变幻、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在这个时期,社会结构正在经历深刻的变革,市民阶层逐渐崛起,为文学艺术的繁荣提供了土壤。而李渔,正是这个时代孕育出的杰出代表。 《戏看人间:李渔传》这本书,将带领您穿越时空的阻隔,走进李渔的生活。我们不会拘泥于对某一具体作品的字句分析,而是着力于勾勒他的人生轨迹。从他早年的家道中落,到他如何凭借智慧与才华白手起家,创立自己的戏班,经营自己的剧院,再到他如何以笔为犁,创作出影响深远的戏曲与小说。这本书的目的,在于展现一个鲜活的李渔,一个有血有肉、有爱有恨、有理想也有失落的李渔。 首先,让我们关注李渔的“戏”。李渔被誉为“戏曲发展史上的巨擘”,他的戏曲创作,尤其是“李渔十二种”,在中国戏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这并非仅仅是他写下了多少出戏,更在于他如何用他的人生经验和对人情世故的洞察,注入到他的戏剧之中。这本书将探讨李渔在戏曲创作上的创新之处,比如他对剧本结构的梳理,他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他对舞台效果的追求。他如何打破传统的藩篱,如何将市井的活力和文人的雅致巧妙地融合,为当时的观众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受。我们也会深入研究他戏曲中的思想内涵,他对于社会现实的隐晦批判,他对人性的复杂描摹,以及他对于情感世界的细腻刻画。这些作品之所以能够穿越数百年的时光,至今仍能引起我们的共鸣,正是因为李渔对人类普遍情感的深刻理解。 其次,让我们谈谈他的“看”。“看”是这本书的核心视角之一。李渔不仅仅是一个创作者,他更是一个敏锐的观察者。他的小说,如《肉蒲团》、《聊斋志异》的某些篇章(注:此处是泛指,并非说《聊斋志异》是他创作的,而是说他对小说创作的贡献,以及后世将他作品风格与之并列讨论的现象),以其大胆的想象力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在当时引起了轰动。这本书将重点分析李渔是如何通过他的笔,去“看”这个人间百态的。他如何描绘官场的腐败,如何揭露社会的虚伪,如何捕捉市井小民的喜怒哀乐,以及如何探究男女情爱的微妙之处。他的小说,既有奇幻的色彩,又充满了现实的张力,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当时社会风貌的独特窗口。我们会分析他笔下人物的复杂性,他对于情欲的坦率描写,以及他作品中蕴含的对传统伦理的某种挑战。这些“看”的视角,并非冷冰冰的审视,而是带着一种人生阅历的沉淀和对生活本质的追问。 再者,我们要深入李渔的“人间”。“人间”是李渔生活和创作的舞台。他的一生,本身就是一部跌宕起伏的传奇。他曾经富甲一方,也曾潦倒落魄;他曾经在官场有所图,也曾对功名利禄心存疏离。他的人生充满了矛盾与挣扎,也充满了对自由的向往和对生命的激情。这本书将不仅仅是把他放在书斋里进行研究,而是将他放置在他的时代背景下,去理解他所处的社会环境,他所经历的政治风波,以及他与当时文人雅士、商贾百姓的交往。我们会探讨他在出版事业上的贡献,他如何通过印刷术的发展,让更多的书籍得以流传,让知识和思想得以传播。他不仅仅是一个写作者,更是一个文化的推动者。这本书将力图展现一个立体、丰满的李渔,一个在时代洪流中不断搏击,用他的才华和智慧,书写自己人生的“李渔”。 《戏看人间:李渔传》这本书,旨在打破人们对李渔的刻板印象,还原他作为一个真实个体在历史长河中的身影。我们希望通过对李渔生平的深入挖掘,以及对他作品精神内核的解读,让读者能够更全面、更深刻地认识这位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瑰宝。这本书并非仅仅是一本传记,它更像是一次与李渔精神的对话,一次对那个时代“人间”的重新审视。 通过这本书,您可以了解到: 李渔的早期经历与人生转折: 究竟是什么样的经历,造就了李渔独特的人生观和创作风格?他的家道中落,是否是他日后更加珍视生命,更加投入创作的催化剂? 戏曲艺术的革新者: 李渔的戏曲创作,在结构、语言、人物塑造等方面有哪些突破?他如何将市井的趣味与文人的情趣相结合,创作出脍炙人口的作品? 小说艺术的探索者: 他的小说,为何能在当时引起如此巨大的反响?他笔下的世界,又折射出当时社会的哪些侧面?他对情欲的坦率描写,是否是对传统道德观念的一种挑战? 出版事业的先行者: 李渔在出版领域的贡献,如何推动了当时文化的传播?他与印刷术的发展,又有着怎样的联系? 时代的观察者与记录者: 李渔的生活,如何与当时的社会变迁紧密相连?他如何通过他的作品,对当时的社会现象进行评说? 一个不被定义的文化巨匠: 除了作为作家,李渔在剧院经营、词学研究等方面,又有着怎样的成就?他多重身份的交织,如何塑造了他独特的文化人格? 这本书并非要您去阅读李渔的每一部作品,而是希望通过对李渔人生经历、思想脉络和创作轨迹的梳理,让您能够“看”懂李渔,理解他“戏看人间”的态度。他的人生,本身就是一部充满戏剧性的长卷;他对世情的洞察,便是对“人间”最真实的写照。 我们相信,阅读《戏看人间:李渔传》,您将收获的不仅仅是关于一位文学家的知识,更可能是在他的人生轨迹中,看到我们自己生活的影子,体会到他对生命的热爱与对世事的洞明。这本书,是献给所有对中国古典文学、对历史人物、对“人间”百态充满好奇的读者的。 愿您在翻阅这本书的过程中,也能如李渔一般,以一种“戏看人间”的豁达与智慧,去品味生活,去理解人性,去感悟生命的无限可能。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刚拿到手,就被它厚重的纸页和古朴的书名吸引住了。我一直对明清时期的文人雅士颇感兴趣,尤其是那些在历史洪流中留下独特印记的大家。《戏看人间:李渔传》这个名字,光是听上去就充满了故事感,似乎预示着一段关于人生百态、戏剧人生的大戏即将展开。我脑海中已经勾勒出那个时代的画面:雕梁画栋的宅院,衣袂飘飘的文人,以及那些在舞台上或悲或喜、唱念做打的艺人。李渔,这个名字本身就带有几分传奇色彩,我好奇他究竟是怎样一个人物,他的人生经历又是如何丰富多彩,能配得上“戏看人间”这样的概括。这本书,我预感它不会仅仅是一本生平传记,更像是一把钥匙,能打开通往那个时代大门,让我得以窥见那个风云变幻、思想活跃的社会图景。我对书中可能涉及的时代背景、社会风俗、文学艺术等方面都充满了期待,相信作者一定花费了大量的心思去考据和描绘,力求呈现一个真实而鲜活的李渔形象。

评分

《戏看人间:李渔传》这个书名,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素来对那些能够洞悉世情、玩味人生的人物十分着迷,而“戏看人间”这四个字,恰恰传达了一种超然物外、洞察一切的姿态。李渔,这个名字,我虽然有所耳闻,但对其生平的了解却知之甚少。这本书的到来,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去深入地认识这位才华横溢、风流倜傥的明清文人。我猜想,书中会详细地勾勒出他如何将自己的生活经历、对人情世故的观察,巧妙地融入到他的戏剧创作之中。我特别期待能够看到书中对于他作品的深度解读,不仅仅是故事内容,更是其背后所蕴含的哲学思想、社会批判以及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同时,我也希望作者能够通过细致的笔触,展现李渔作为一个人,他的情感世界、人生际遇,以及他在那个时代所扮演的独特角色。

评分

拿到这本《戏看人间:李渔传》,我迫不及待地翻开,立刻就被一股浓厚的历史氛围包裹。作者的文字功底可见一斑,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了那个时代特有的风貌,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对历史的敬畏和对人物命运的深思。书中的描述,让我感觉仿佛置身于那个古色古香的年代,能感受到市井的喧嚣,能听到戏楼里的丝竹之声,更能体会到文人心中的那份才情与忧愁。我尤其期待书中关于李渔创作生涯的详细描述,他的那些作品,我虽然读过一些,但对其创作的背景、灵感来源以及在当时社会的反响,却知之甚少。这本书,无疑将为我揭开这些谜团,让我更深入地理解他的艺术成就和思想价值。此外,对于一个传记来说,人物的性格塑造至关重要。我希望作者能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李渔多面的性格,他的聪明才智,他的豁达不羁,他的艺术追求,甚至是他在生活中的一些不为人知的细节。

评分

这本书的包装设计就充满了古典韵味,书名《戏看人间:李渔传》也十分吸引人。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戏曲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而李渔作为一位重要的戏曲家和文学家,他的生平事迹自然是我想深入了解的。这本书的出现,让我觉得仿佛是在通往那个时代的桥梁。我设想,书中会细致地描绘李渔的成长环境,他如何接触到戏曲,如何一步步成为一代大家。我期待能够从中了解到当时的戏曲表演形式、观众的构成、剧本的创作流程等等,这些细节往往是书本上很难直接获得的。同时,我也希望这本书能够挖掘出李渔作为普通人的生活,他的喜怒哀乐,他的困境与机遇,他的情感世界。毕竟,再伟大的成就,也离不开一个鲜活的个体。我相信,通过这本书,我能对李渔有一个更立体、更饱满的认识,不仅仅是他的作品,更是他这个人。

评分

初翻《戏看人间:李渔传》,就被其精美的装帧和古朴的书名所吸引,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我一直对明清时期的文人生活和文化思潮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在各自领域内留下了深刻印记的人物。李渔,这位被誉为“中国古代的莎士比亚”的文学巨匠,其人生经历本身就充满了传奇色彩。我迫切地想知道,他的一生是如何在“戏看人间”中度过的,他的创作灵感从何而来,他又是如何看待当时的社会百态与人情世故。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地描绘他作为一个文人,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寻觅创作的灵感,如何通过戏曲等艺术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一个人的传记,更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独特的社会风貌、文化氛围以及文人心中的独特思考。

评分

没考之前,不知道这个人。学一学

评分

他喜欢搬家。每一次搬家,都会让他接触新的人和事物。他喜欢新鲜的一切。每次选址,他都是慎之又慎。每一次新宅,都经过他精心策划,力争在有限的财力下,做到尽善尽美。

评分

读书能陶冶人的情操,给人知识和智慧。所以,我们应该多读书,为我们以后的人生道路打下好的、扎实的基础!读书养性,读书可以陶冶自己的性情,使自己温文尔雅,具有书卷气;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多读书可以提高写作能力,写文章就才思敏捷;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读书可以提高理解能力,只要熟读深思,你就可以知道其中的道理了;读书可以使自己的知识得到积累,君子学以聚之。

评分

挺好的,凑了一个系列的书

评分

他喜欢搬家。每一次搬家,都会让他接触新的人和事物。他喜欢新鲜的一切。每次选址,他都是慎之又慎。每一次新宅,都经过他精心策划,力争在有限的财力下,做到尽善尽美。

评分

我是说给懂得专业的人听得 毕竟是小范围交流 挺好,粘合部分不是太好,纸质还是不错的,质量好,封装还可以。虽然价格比在书店看到的便宜了很多,质量有预期的好,书挺好!之前老师说要买 但是是自愿的没买 等到后来说要背 找了很多家书店网上书店都没有 就上京东看看 没想到被找到了。过了些日子,我自己又上网购书,但下订单后,左等右等不来。以前从来不超过一星期的。原来我下订单的时候,忘了把地址改过来,送到她那儿去了。这下可把她乐死了,把我先前对她的嘲笑全还给我了。不过京东送货确实很快。我和女友都很满意。好了,废话不说。|好了,我现在来说说这本书的观感吧,网络文学融入主流文学之难,在于文学批评家的缺席,在于衡量标准的混乱,很长一段时间,文学批评家对网络文学集体失语,直到最近一两年来,诸多活跃于文学批评领域的评论家,才开始着手建立网络文学的评价体系,很难得的是,他们迅速掌握了网络文学的魅力内核,并对网络文学给予了高度评价、寄予了很深的厚望。随着网络文学理论体系的建立,以及网络文学在创作水准上的不断提高,网络文学成为主流文学中的主流已是清晰可见的事情,下一届的“五个一工程奖”,我们期待看到更多网络文学作品的入选。

评分

我最欣赏的,却是李渔对事业的孜孜不倦和勤奋努力。无论是在歌舞升平的时代,还是在兵荒马乱的避难,他都没有放弃和停止他的写作与思考。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不做作,没有一般文人那样的酸腐和清高。他用心写作,也用心推销自己的作品,以赚取钱财,提高生活品质,扩大交往圈,以便写出更好的作品,献给世人。

评分

还没看,不过貌似不错

评分

书来得快,不错,满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