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画传(1893-1976)

毛泽东画传(1893-1976)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素华,许蕾 编
图书标签:
  • 毛泽东
  • 历史人物
  • 传记
  • 中国近现代史
  • 政治人物
  • 革命家
  • 历史
  • 人物传记
  • 传记文学
  • 红色经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央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7317930
版次:1
商品编码:1138477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1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毛泽东画传(1893-1976)》是迄今为止收编毛泽东照片最多的一部画册。画传中的图注均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研究组的专家们编撰与审定,画传在图和图注的基础上,还穿插了近10年来最新披露的毛泽东本人、亲属、身边的工作人员以及友人的回忆文字15万字。这些图注和传记文字紧扣照片主题,详尽地为读者解说着图片背后的故事并用新鲜生动的历史提供了更深一层的信息。


《光影流转:二十世纪中国画坛群星掇英》 一卷穿越时空的画卷,浓缩近百年中国艺术的波澜壮阔 本书并非聚焦于单一人物的生平勾勒,而是一部宏大叙事下的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的侧影剪辑。它以独特的视角,将目光投向了二十世纪风云变幻的中国画坛,选取了数十位对中国艺术发展轨迹产生深远影响的绘画大师,通过他们的创作历程、艺术主张的碰撞与融合,展现了传统与现代激烈交锋的时代脉络。 上卷:旧邦新貌与启蒙之光 (约1900-1937) 本书的开篇,将读者带回那个社会巨变、思想觉醒的年代。清末民初,传统的文人画体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冲击。我们详细描摹了早期留日学习的艺术家们,如何将东瀛带来的西方写实主义和学院派理念引入本土。 首先聚焦的是“海上画派”的余晖与转型。吴昌硕的晚年精神,如何为后来的海派精英——尤其是其弟子们的创新奠定了基调,避免了僵化的摹古。书中深入剖析了齐白石如何以“红花墨叶”的独特语言,将民间艺术的生命力融入文人画的骨架之中,形成一种朴拙而又极具现代感的审美体系。对于黄宾虹的“黑密厚重”的理论探索,我们做了详尽的考证,阐释了他如何试图从传统笔墨的深层结构中寻找超越时代的哲学支撑,而非仅仅停留在表象的描摹。 本卷着重探讨了“中国画学研究会”与“狮子林画社”等早期革新团体的形成与矛盾。例如,对周庆华、王梦白等人在探索水墨写生,以及如何借鉴素描结构来加强传统山水画体积感的努力,进行了细致的梳理。我们还收录了早期艺术教育家如何将西方的解剖学和透视学引入国画教育的珍贵史料,这些尝试构成了现代中国画的第一个基石。 中卷:战火中的坚守与流派的熔铸 (约1937-1950年代) 战争的硝烟并未阻碍艺术的生命力。这一时期的叙事,充满了流亡、坚守与精神的淬炼。本书不再以地域划分,而是以艺术追求的内在逻辑展开。 我们细致描绘了“岭南画派”的两位巨擘——高剑父与陈树人的艺术思想差异,以及他们如何倡导“折衷中外、融汇古今”的理念,尤其是在花鸟画中引入鲜亮的色彩和西洋光影的处理手法。 另一条重要的线索是长安画派的萌芽。虽然“长安画派”的成熟期稍晚,但其先驱如徐悲鸿的写实主义教育理念,以及他如何通过对敦煌壁画的深入研究,来重塑中国人物画的造型基础,成为本卷的重中之重。他的“素描为基”的论断,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被赋予了强大的民族复兴的文化内涵。 同时,本书也关注了身处沦陷区或后方,坚持传统文脉的画家们。如张大千在敦煌临摹的壮举,这不仅是艺术的抢救,更是对中国传统壁画艺术的“激活”。他对青绿山水和泼墨泼彩技法的探索,在本卷中被视为对传统在极端环境下的自我超越。 下卷:时代的交响与多元的探索 (约1950年代至今) 新中国成立后,艺术创作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主题性、人民性和时代精神成为主流。然而,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其内在的张力与多元表达。 本卷聚焦于几条清晰的艺术发展路径: 一、写实主义的普及与深化: 描绘了傅抱石“抱石皴”在新题材创作中的应用,尤其是在描绘新生活场景时如何保持其笔墨的灵动性。同时也分析了李可染在山水画中融入了对新中国建设场景的描绘,以及他如何将写生与传统“黑密厚重”的哲学思考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时代山水。 二、水墨现代化与抽象的探索: 详细介绍了港台地区与海外华人艺术家群体对水墨媒介的先锋性实验。例如,对刘国松等人如何挑战水墨的二维平面性,引入肌理、撕纸等技法,使其更贴近现代抽象艺术的思潮,进行了深入的论述。在中国大陆内部,虽然有严格的主题限制,但仍有艺术家在人物画和山水画的笔墨语言上进行微妙的“内在革新”,寻找在既定框架下表达个人情怀的路径。 三、现代书法与篆刻的并行发展: 本书并非只谈绘画,还穿插了对沈尹默、吴平等书法大家在提倡“法度”与“气韵”上的争论,以及篆刻家如何在新材料和新工具的运用中,保持古老的艺术形式的生命力。 全书通过大量的历史照片、珍贵手稿的首次公开(或深度解读),勾勒出这些艺术巨匠们在时代洪流中如何坚守、如何创新、如何对话。它是一部关于中国艺术如何回应现代性、并在世界艺术史上找到自己独特位置的群像史诗,充满了对艺术生命力的赞颂与对复杂历史选择的尊重。全书力求以学术的严谨,展现艺术家的个体魅力与时代的宏大背景之间的复杂张力。

用户评价

评分

对我而言,阅读这类历史画传的乐趣,很大程度上在于发现那些“不被强调的细节”。这本画册在这方面可以说是下了深功夫。我不是在看那些被无数次重复展示的经典定格画面,而是在那些不起眼的边角料里发现了惊喜。比如,有一张照片捕捉到了一次户外活动中,他身边工作人员的站位和表情,那种微妙的权力距离感和集体氛围,比主角本人的形象更能说明问题。又比如,在某些描绘战略布局的场景中,背景板上的地图细节被保留了下来,虽然模糊,但能依稀辨认出一些地名,这让我忍不住会去查阅地图,将书中的画面与现实地理联系起来,极大地增加了互动的乐趣。这种深挖细节的能力,表明编者在资料搜集时非常用心,不满足于表面的光鲜,而是力求展现历史的肌理。总而言之,这本画册不仅仅是一本“看图说话”的书,更像是一份邀请函,邀请那些有心人一同去挖掘历史文本背后那些被隐藏起来的、更具深度和广度的信息矿藏。

评分

从装帧设计的角度来评价,这本画册无疑是下足了本钱的,体现了出版方对这个主题的敬畏。纸张的选择非常考究,厚实而有质感,使得照片的色彩还原度极高,尤其是那些彩色照片,饱和度控制得恰到好处,既有历史的沉淀感,又不失视觉的冲击力。装帧的工艺也值得称赞,书脊的坚固程度显然是为了适应反复翻阅和长期保存的需求。但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在处理历史照片的“配文”上采取了一种非常克制的态度。很多图片下方只有简洁的日期和地点,或是寥寥数语的说明,这使得画面本身的叙事功能被最大化了。它似乎在告诉读者:“你看,这就是那个时刻,你自己去感受吧。” 这种“留白”的艺术处理,恰恰激发了我作为读者的主动思考,而不是被动接受解读。对我来说,这本画册更像是一份高质量的影像档案,其物理形态本身就赋予了内容以重量和尊严,是一件可以长期置于书架中央的作品。

评分

这本关于毛泽东生平的画册,坦白说,我抱着一种复杂的心态翻开它的。它首先吸引我的是那种宏大叙事的气场,封面和内页的装帧设计就透露出一种庄重感,仿佛在向你展示一个时代的侧影。初看之下,那些选取的照片质量极高,大多是历史档案中的精品,清晰度远超我预想中的老照片。尤其是一些早年的影像,比如他青年时期在湖南求学时的那些留影,眼神里充满了锐气和对未知的渴望,与后来那种领袖的威严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画册的编排显然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时间线的推进非常平稳,没有那种跳跃感,让人可以很自然地跟随着他的足迹,从一个湖南湘潭的乡村青年,逐步走到历史舞台的中心。我特别欣赏它在处理那些重大历史事件时,插图的选择倾向于侧重于人物的微表情和环境的烘托,而非仅仅是事件本身的大场面,这使得人物的内心世界似乎更容易被触摸到,尽管文字介绍相对简略,但画面本身已经提供了足够多的解读空间,引导读者去思考那个特定时刻他所背负的重量。总而言之,作为一本视觉化的传记,它成功地营造了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艺术的美感,让人愿意驻足细品每一帧画面背后的故事。

评分

这本书在时间脉络的呈现上,有着一种近乎于纪录片式的严谨与细致。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照片,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心挑选的视觉片段,构建了一个充满张力的叙事弧线。我特别留意了几个关键转折点——比如某次会议的场景,画册会并置不同角度拍摄的照片,甚至可能包含与会人员的侧影,这种多重视角的切换,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事件的理解。而且,它的跨度非常广,从很早期的白描风格的画像,到后来清晰度极高的彩色新闻照片,这种视觉媒介的演变本身,也折射出中国社会自身的现代化进程。每组照片之间,过渡得非常自然,没有生硬的跳跃,即便是内容上相隔甚远的两个阶段,也能通过某种隐晦的视觉主题(比如光影、构图或人物姿态的呼应)联系起来。这种编排手法,使得阅读体验如同观看一部精心剪辑的史诗电影,而非枯燥的图文对照,让人在浏览中不由自主地沉浸其中,体会那种历史洪流推着个体前进的复杂感受。

评分

我个人关注的焦点更多集中在那些“不那么主流”的照片上,因为它们往往能折射出历史人物更为真实、更具烟火气的一面。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出色,它没有将毛泽东塑造成一个高不可攀的神像,而是努力去捕捉他作为“人”的瞬间。比如,有几张他在办公桌前伏案疾书、略显疲惫的照片,光线打在他脸上,能清晰地看到眼角的细纹,那种深入骨髓的疲惫感,一下子就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还有一些描绘他与家人,哪怕是短暂相聚的画面,虽然表情可能很克制,但那种流露出的亲情意味,是任何官方文宣都难以替代的。更让我感到意外的是,画册对一些非常生活化的场景也有所收录,像是他阅读、散步甚至是在简朴的居所里沉思的场景,这些瞬间的捕捉,让整个“形象”变得立体起来,不再是教科书上那个符号化的形象。这本画册的价值就在于,它通过视觉语言,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个体,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特定历史巨人内心深处那些柔软或挣扎的角落,这比单纯的文字叙述要来得直接而有力得多。

评分

好好好,图片介绍比较多

评分

不错的一本书,就是价位有点虚高,活动价还三十多元。

评分

速度快,质量好,快递给力,看了继续评价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非常好的图书,真是物有所值!

评分

信赖京东,非常满意。

评分

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湖南湘潭人。1893年12月26日生于一个农民家庭。辛亥革命爆发后在起义的新军中当了半年兵。1914~1918年,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求学。毕业前夕和蔡和森等组织革命团体新民学会。五四运动前后接触和接受马克思主义,1920年,在湖南创建共产主义组织。1921年7月,出席中国共产党建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后任中共湘区委员会书记,领导长沙、安源等地工人运动。1923年,出席中共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参加中央领导工作。1924年国共合作后,在国民党第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都当选为候补中央执行委员,曾在广州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主编《政治周报》,主办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1926年11月,任中共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1925年冬至1927年春,先后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著作,指出农民问题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地位和无产阶级领导农民斗争的极端重要性,批评了陈独秀的右倾思想。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后,在1927年8月中共中央紧急会议上,他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即以革命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并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会后,到湖南、江西边界领导秋收起义。接着率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发动土地革命,创立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1928年,同朱德领导的起义部队会师,成立工农革命军(不久改称红军)第四军,他任党代表、前敌委员会书记,朱德任军长。以他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在国民党政权统治比较薄弱的农村发展武装斗争,开创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和全国政权的道路。他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著作中对这个问题从理论上作了阐述。 1930年5月,写《反对本本主义》,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同年8月,红军第一方面军成立,任总政治委员。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在江西瑞金成立,被选为主席。1933年,被补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从1930年底起,同朱德领导红一方面军战胜了国民党军队的多次“围剿”。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路线领导集团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以后,将毛泽东排斥于党和红军的领导之外,他们执行不同的战略和政策,导致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失败。1934年10月,参加红一方面军长征。长征途中,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召开扩大会议(即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领导。10月,中共中央和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结束长征。12月,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阐明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1936年10月,红四方面军和红二方面军经过长征到达甘肃境内,先后同红一方面军会师。同年12月,同周恩来等促使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这成为由内战到第二次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时局转换的枢纽。1936年12月,写《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1937年夏,写《实践论》和《矛盾论》。

评分

物流很快,搞活动买太合适了

评分

字迹清晰,正版包装精美!送货快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