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史(套装1-3册)

世界史(套装1-3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德] 兰克 著
图书标签:
  • 世界史
  • 历史
  • 通史
  • 套装
  • 文化
  • 文明
  • 全球史
  • 历史书籍
  • 知识
  • 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ISBN:9787558120398
版次:1
商品编码:12177492
包装:精装
丛书名: 汉阅史学经典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000
套装数量:3
字数:1395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史学经典的里程碑,国内首次中文全译本;“美国历史学会”推荐的必读书;开启一个时代治学风气的伟大作品。

内容简介

  《世界史》(1-3)(全名《世界史:从古老的种族到前现代过渡时期的西方历史》)是“现代史学奠基人”兰克的呕心沥血之作,全书从早期人类历史开始,一直写到12世纪初,兰克身后其门生根据兰克生前讲稿,将这段历史一直叙述到1453年为止。这部书是兰克对自己多年思想演变的一次大总结,他在这部书中提出了“历史与哲学的关系”以及历史中的一般与个别等重要观念。中译本共计三册,第一册是原书的前三卷,讲述从古老的种族、希腊人到罗马帝国形成的历史;第二册是原书的第四卷,讲述古罗马帝国、君士坦丁堡的帝国和罗曼-日耳曼王国起源的历史;第三册是原书的后五卷,从阿拉伯人的世界霸权、查理大帝的帝国到前现代过渡时期的历史。

作者简介

  兰克(1795—1886),德国历史学家,被称为19世纪德国和西方著名的历史学家,用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研究历史的兰克学派创始人,近代客观主义历史学派之父。“批判的历史哲学”思潮的鼻祖。作品已经成为欧洲史学的经典著作。

目录

前言 /001
第一卷 最古老的种族和希腊人
第一部分
第一章 阿蒙-拉,巴尔,耶和华和古埃及 / 005
第二章 以色列十二支派/ 031
第三章 提尔和亚述/057
第四章 米提亚-波斯帝国/081
第五章 早期希腊/101
第六章 希腊人和波斯世界帝国相遇/127
第七章 希腊民主及其领袖/151
第八章 希腊文学中有关神圣事物的观念之对立和展开/203
第九章 公元前4世纪上半叶的波斯和希腊之纠葛/247
第十章 马其顿的世界帝国/263
第十一章 马其顿-希腊王国的起源/305
第十二章 迦太基和叙拉古概览/321
第二卷 罗马共和国及其在地中海沿岸的统治
第一章 四世纪之前(罗马历)的传统罗马历史/331
第二章 罗马武力塑造的意大利民族性/361
第三章 高卢人入侵时期的希腊王国;哲学的绝响以及希腊政治独立的尾声/377
第四章 与迦太基对抗中建立的西方的罗马势力/395
第五章 罗马建立在东方的统治/427 第六章 彻底征服/447
第三卷 内战;罗马帝国的形成
第一章 格拉库斯动乱/471
第二章 努米底亚和高卢的军事成功;朱古达和辛布里人/483
第三章 马里乌斯第六次当选执政官;同盟者战争/493
第四章 第一次内战;压制米特里达梯(前88—前84年)/501
第五章 苏拉的独裁;他的宪法以及克拉苏和庞贝对它的调整/509
第六章 马加比家族和哈希曼的犹大地;东方的复杂局面/517
第七章 新一轮米特里达梯战争;庞贝在亚洲/525
第八章 喀提林阴谋和第一次三头同盟(前66—前60年)/535
第九章 恺撒在高卢/547
第十章 第二次内战(前49—前46年)/557
第十一章 恺撒的独裁、被暗杀及其后果/573
第十二章 恺撒派和阴谋派之争/583
第十三章 恺撒派内斗/593
第十四章 奥古斯都的元首制/605

精彩书摘

  古时关于它们的诸多想象无不与时代的生活处境以及国家 的制度精神相符,但与其逐条列举其内容和建制,不如整 体把握其精神和思想。作为理念(das Ideale)的神圣事 物(das G?ttliche)是人类永恒的明灯,尽管人类的实践 活动天然地倾向于现实存在,对神圣事物的追求却永不 停息。
  我们先来看看古埃及有关神圣事物的三种意识形 态。第一种形态孕育于这块土地的自然本身,并透射出其 种种属性。一切世代的神性都直接地接受诸如此类的地 区性影响,从而也就理所当然地被那里的人们供奉。这些 埃及的宗教崇拜里最常见的名号反映了当地生活的基本面貌和国家的兴起建立。各族人民争先恐后地展开土地争夺战,富裕的埃及人 自给自足,临近的族群便心生嫉妒,这些被称作畜牧民族(Hirtenv?lker)的族 群和王朝统治埃及人达数世纪之久。畜牧民族们改旗易帜,信仰巴尔(Baal) 神,这却并非他们的专属,而为近东各大民族所共享。它被埃及人唤作“赛特”(Sutech),且受到诅咒,因为被称为“恶的原则”(Das b?se Prinzip)。两种侍 奉?间的争斗必然是你死我活的,然而最终并非只有埃及的一方幸存,这种逐 鹿和争斗的形式继续在埃及本土不断上演,二者的纠缠博弈最终催生了第三种 形态——一种超越自然存在的神圣观念。这第三种形态并非埃及人的创造,而 毋宁说是凭一己之力脱颖而出的,它一旦独立,便提出对各种崇拜形式的统治 诉求,并构成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世界的基本原则,可以说,它成形的过程是整个 普遍历史(Universalgeschichte)中最光辉的时刻之一。这种超自然的宗教思想 从诞生之日起就已经朝着与古埃及传统祭祀相对立的方向发展开来了。
  埃及宗教的发源时期离现世如此遥远,我们试图理解那个时代,也通过它 追溯人类之源起,却缺乏能够支持这一伟业的工具。既然如此,埃及宗教的意 义和内涵又从何谈起?我们必须承认本书的任务并非要以现有之证据驱除远 古的种种迷雾。可是,埃及毕竟终结了人类的史前时期——其宏伟遗迹便是见 证,诞生自这无法想象的洪荒的埃及宗教也就肩负着特定的普世性意义。
  ……

前言/序言

  黑字之记载,但唯有这白纸黑字能够成 为历史的载体,历史之所能及,实乃凭此载体之所能及。 那么史家们何以自信能揭示出太古(Urwelt)的奥秘,也 即人与上帝、与自然的关系?诸如此类的问题不得不交 由自然科学和宗教学说来得到解答。
  与太古相毗连的那些无法追忆的时代的遗迹,则构 成通往历史的入口,也是过往的世代神往和疑惑的对象。 有关它们的知识和理解在近百年来取得长足进步,而凭 借当今对于被掩埋的城池废墟之中的建筑遗迹的考古挖 掘,镌刻其上的昔日世界统治者们的丰功伟绩也得以重见天日。于是人们纷纷投身于对古代遗迹的研究当中,而这一研究通过一种殡 仪馆(Piet?t)的形式获得源源不断的生命力。这种风气几乎与艺术等同了, 学者们小心翼翼地拼接着手头的碎片,也就是那些古代礼拜仪式、宗教和国家 法律的遗物。 每一项新的发现都令人欢欣鼓舞。围绕着不同的重点问题,不 同的学术共同体得以建立,并配以各自的专业方向和事业(lebenst?tigkeit)。 同时还伴随着一种普遍语言学的兴起,它以广博且细致的学术性为基础,成功 地将具备亲缘性的种群加以区分、对比和确认。
  不仅仅是对于民众的教化,尤其是在为历史学工作者们指点迷津的意义 上而言,没有什么比对这些学术共同体的起源和关系的梳理更值得期待的了。 这种梳理可以为历史知识的百科全书增光添彩,却不会被世界史研究所采纳, 因为只有研究后得出的明确(evident)结论才可以充当世界史的材料。历史 只能在对遗迹的充分理解和可信的文字记载的基础上展开,因而也就变成无 法量化(unerme?lich)的一个领域。我们赋予话语(w?rte)以意义(bedeutung), 而世界史则在此意义中把握一切世代国度的诸多事件,同时又对它们做进一 步限定(bestimmung),这一限定使得历史研究本身成为可能。
  直到 17 世纪 , 人们的世界史认知还停留在先知书中所记世界四大君 主国(vier Weltmonarchien)的水平?;但随着日常生活的进步,这一印象已 在 18 世纪遭到质疑。通过这种观念的颠覆(umschwung),世界史的概念也 随之被世俗化。一系列冠名“世界的历史”(Geschichte der Welt)的民族史(V?lkergeschichte)在英国得以出版,随后被德语学界纷纷效仿,在此推波助 澜之下,旧有的世界史观再难立足。
  然而我们不应在民族历史面前驻足不前,即使在或大或小的范围内的各 民族史之集合也不足以构成任何一部世界史,因为它并不能体现各自之间的关系性(Zusammenhang),而世界史学的任务恰恰是认识这一关系性,并展示 出能够将各民族联系起来的占统治地位的大境遇(Begebenheiten)下的历史 发展。显而易见,这种共同体(Gemeinschaft)是存在的。
  我们无力解答文化起源时代的谜团,然而其后续发展构成了诸时代的决 定性的现象,关于这些现象的表述却是可信的。不过仅凭某个单一概念是无法 穷尽它们的本质的,因为这同时涉及宗教的和政治的生活,以及法律和人类社 会之根基。
  远承自上古某一东方民族的特质属性也许偶尔会被看作是构成其他所有 民族的基石,然而世界历史的内在原理绝不可能被还原为某些亘古不变的民 族性。对诸民族间的关系性的唯一正解便是:它们互相影响,交替出现,一起构 成了一个生命的契合(eine lebendige Gesamtheit)。
  历史内在发展的最强大动力之一,便在这被我们唤作文化或文明的对象 之中。一旦它被赋予某个既定目标,其未来将不再光明,而世界范围的历史性 运动也将失去其无限的可能。历史研究的范围内所涉及的只是这一要素展现 的不同阶段,当然还有其反面,即不同族群和部落各自特有的自然特质——它 们也具备天生的合法性(Recht)和不可否定的内在(Innere)。不过,历史发展绝不仅仅依靠文化的突进,它还有其他的动力,尤其是不同种族间的敌对性(Antagonism):为了开疆扩土,为了享有超越他者的特权。这种斗争——也体 现于文化领域——造就了历史上的世界性大国,强者从它们无休止的权力斗 争中脱颖而出,当然也随时少不了取代强者的企图和姿态。
  一方面,世界史不能够和民族史完全脱离,否则就会蜕变成奇幻和哲思(Phantasien und Philosopheme);另一方面,它也不可指望依附于民族史。人类的历史(die Geschichte der Menschheit)从诸民族自身脱颖而出,一个历史性的生命在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穿行跳跃。诸民族之斗争,实乃一部共同历史, 各民族的自我意识就在其中觉醒,因为诸民族并非自然生发(naturwüchsig)。与其说这些被打上各自特质烙印的大国之民族性者(如英国的和意大利的)是一种国家和种族的创造,毋宁说是大境遇的演变(Abwandlungen der Begebenheiten)之产物。
  那么现在的问题便是,对人类共同生活和至少是主流民族的研究与理解 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们不应该把贯穿于每一项具体研究中的历史批判法(die Gesetze der historischen Kritik)抛之脑后。 只有批评的历史才成其为历史。我们应放眼于大前提(das Allgemeine),但错误的前提只能导致错误的结论。只有这样,批判性的研究和整全式的理解(das zusammenfassende Verst?ndnis) 才可以互相支持。
  在与挚友们的交谈中我时常发问:此种意义上的世界史写作是否可能? 结论便是:即使没有可能,我们也应该尽量尝试向最严苛的标准看齐。眼前拙 作便是这样一种尝试。
  另外,此书的写作还出于以下重要考虑:人类的物质和社会财富在近百年 来取得巨大进步,这也特别体现在宗教的发展之中。其中的贝阙珠宫,即诸多 天才们在诗歌和文学、科学与艺术领域的不朽创作,以有限之时空展现人类普遍之精神。此普遍之人类精神也和对史前事迹、制度和人物的回忆紧密相关。 这些回眸代代相传,人类之共同记忆就此被不断唤醒,赋予我们纵横其间的勇气和信念。



好的,下面是一份关于不包含《世界史(套装1-3册)》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实,力求自然流畅。 --- 聚焦中华文明的璀璨星河:一部立足本土视角的宏大叙事 书名:《华夏五千年:文明的兴衰与流变(套装共四卷)》 作者:[此处可填入虚构的学者名称,例如:陈子安、李明德] 出版社:[此处可填入虚构的出版社名称,例如:鸿儒文化出版社] 装帧:精装/函套/内含定制书签 字数:约180万字 【内容简介】 《华夏五千年:文明的兴衰与流变》并非一部简单的编年史,而是一次深度挖掘中华文明核心精神的壮阔旅程。本套书(共四卷)将读者的目光牢牢锁定在东亚大陆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以系统而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从远古的曙光到近现代转型期,中华民族如何孕育、发展、冲突与重塑的完整图景。我们拒绝宏观的、泛泛而谈的全球比较视角,而是致力于呈现中华文明内部深刻的连续性、内在的张力以及其独特的演化逻辑。 第一卷:洪荒初辟与青铜的辉煌——文明的奠基(约公元前21世纪前) 本卷聚焦于中华文明的“童年时期”。我们从黄河、长江流域的史前文化遗址出发,细致梳理了新石器时代不同文化圈的相互渗透与融合,而非简单地将焦点放在“中原”的单一叙事上。重点描绘了陶寺文化、良渚文化等多元并存的社会形态。 进入夏商周时期,本书着重分析了“礼乐文明”的构建过程。青铜器的铸造技术不仅是物质的进步,更是精神秩序和政治权威的象征。我们深入探讨了神权与王权如何结合,以及“天命观”如何被儒家学派逐步内化、理性化,成为此后两千多年政治哲学的核心基石。分册中对周代分封制的瓦解及其内在矛盾进行了详尽的剖析,为理解后来的“大一统”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历史语境。本卷的结尾,标志着一个高度复杂、具备自我调节能力的早期国家形态的形成。 第二卷:帝国的心跳与思想的熔炉——大一统的形成与巩固(公元前221年—公元907年) 秦汉的统一,被视为中华文明史上的第一个“断裂与连续”的交汇点。本书并不停留于秦始皇的功绩罗列,而是深入剖析了郡县制相对于分封制的制度优势,以及法家思想在国家机器运行中的实践与局限。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事件,被视为一场深刻的文化认同工程,而非简单的思想钳制。我们详细考察了儒家经典是如何被重新阐释,并融入到选官制度(察举制、太学)之中,从而塑造出独有的士大夫阶层。 魏晋南北朝的“乱世”,在本书中被赋予了积极的意义。这不是简单的分裂,而是民族大迁徙和文化大交融的“黑暗的剧场”。佛教的传入和本土化,对既有的儒家伦理结构产生了强烈的冲击与互补。本卷详尽描述了玄学思潮的兴起如何反映了士人阶层对现实政治的疏离与反思,以及门阀制度对中央集权的长期制约。 隋唐时期的再造,展现了中华文明最开放、最自信的阶段。科举制的成熟,被视为打破世族垄断、重塑社会流动的关键制度创新。本书细致考察了唐代长安城的城市规划、中外贸易(丝绸之路的盛衰与内部转型)以及对周边国家(如日本、朝鲜)的文化辐射力,着重探讨了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如何从根本上动摇了盛唐的中央集权基础。 第三卷:内敛与变革——宋元明清的转型与挑战(公元960年—公元1840年)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关键的“近世开端”。本书强调了宋代在商业革命、技术革新(活字印刷、指南针、火药的大规模应用)以及城市生活繁荣方面的独特地位。我们深入分析了“重文抑武”政策的深层逻辑及其对军事防御体系的长期影响。理学的兴盛,被视为儒家思想在面对佛教和道教挑战后进行的自我辩护和哲学升级,对后世的道德规范产生了深远影响。 元朝的建立,构成了一个特殊的研究案例——一个非汉族政权如何有效地继承和管理了庞大的农耕帝国。本书考察了元代在维持原有官僚结构的同时,在民族政策和赋税制度上的创新与保守之处。 明代早期政治的高度集权(废丞相、内阁的崛起)与中后期的社会经济活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们详细考察了商品经济在江南地区的深入发展,资本的原始积累现象,以及海禁政策对国家战略选择的长期束缚。 清代的前期盛世,建立在对前朝制度的继承与改良之上。本书重点分析了“摊丁入亩”等税制改革对社会结构的影响,以及文字狱对知识分子思想空间的挤压。在描绘康乾盛世的同时,也警醒地指出了其在面对全球工业化浪潮前夜所展现出的制度性僵化和对外部世界的认知滞后。 第四卷:冲击、重塑与展望——近代中国的艰难突围(公元1840年—当代) 本书的第四卷,拒绝将近代的屈辱史简单地归咎于外力,而是将其视为中华文明内部在面对新的全球体系冲击时,寻求自我调适的痛苦过程。我们从鸦片战争的表层冲突,深入剖析了清朝中央政府在财政、军事和观念上遭遇的结构性困境。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都被置于一个连续的“救亡图存”的叙事框架下进行审视。重点讨论了儒家思想在面对“科学”、“民主”等新概念时的解构与重构。我们详细梳理了民国时期不同政治派系(从军阀到国民政府)对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探索与失败的经验教训。 新中国的建立,被视为一次根本性的社会革命和文化重塑。本书以审慎的态度,分析了这一时期在政治体制、土地制度以及工业化进程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与付出的沉重代价,着重探讨了在快速现代化进程中,如何保持对自身历史文化根源的深度连接。 《华夏五千年》的独特价值: 本套书的撰写,始终恪守“立足本土,深挖内因”的研究原则。我们摒弃了以西方现代化模式为唯一标尺的评判标准,力求从史料的细微之处,还原古人决策的逻辑、士人思想的挣扎、庶民生活的艰辛与韧性。它不仅是知识的梳理,更是一部关于“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的深刻民族精神探源之作。读者将在这四卷书中,体验到中华文明持续不断的内在张力与永恒的生命力。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体验上,我必须强调这套书在史料运用上的考究程度。你能够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在浩如烟海的第一手资料中反复锤炼、去芜存菁的努力。不同于很多历史书倾向于依赖二手资料进行转述,这本书里引用的考古发现、碑文解读甚至是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片段,都经过了审慎的核实和精妙的融入。比如,当讲述早期人类迁徙的篇章时,作者巧妙地结合了基因学研究的最新成果,让史前史的描绘也充满了科学的严谨性。这种跨学科的整合能力,使得历史不再是孤立的叙事,而是与人类学、地理学、社会学紧密相连的综合性学科。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让读者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也获得了极高的知识密度和可靠性。每一页都承载着深厚的学术功底,读起来踏实、充实,让人对作者的专业能力深信不疑。

评分

这部史诗般的著作,简直是打开了一扇通往人类文明璀璨图景的古老之门。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叙事上的那种游刃有余的笔法,他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船长,带领我们穿越历史的滔天巨浪,从美索不达米亚的泥板文字,到古希腊的哲学思辨,再到罗马帝国的辉煌与衰落。书中对不同文明兴衰的对比分析,充满了深刻的洞察力,让人不禁反思现代社会的根基究竟源自何处。比如,它对早期农业社会结构演变的描述,细致入微,远超我以往读过的任何通史读物,那种对早期人类如何组织社会、建立秩序的追溯,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感染力。我记得有段写到汉谟拉比法典的形成过程,那种权力与社会需求的微妙平衡,简直像在看一出精彩的政治戏剧。它不是简单地罗列时间点和人名,而是试图挖掘驱动历史齿轮转动的深层逻辑,让人在阅读过程中,思维也随之被拓宽,对“历史”二字有了全新的、立体的认识。这本书的厚度本身就预示着其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每一次翻阅,都像是与千年前的智者进行跨时空的对话,获益良多。

评分

老实说,一开始我对如此宏大的历史著作是有些畏惧的,怕它充斥着枯燥的年代和拗口的理论,但这本书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它的文字流畅,节奏感把握得极好,即便是讲述那些极其复杂的政治体制变迁,也显得清晰明了。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作者在构建历史框架时,加入了大量的“微观史”的切片。比如,书中穿插的关于普通罗马士兵的服役记录,或是某个古城手工业者的生活侧写,这些“小人物”的命运与时代洪流交织在一起,让整个历史立体了起来,不再是冰冷的皇室诏令和战争地图。这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沉浸感和代入感,让我能更真切地感受到历史的温度。我感觉自己不是在阅读一本学术专著,而是在跟随一位博学多识的长辈,听他娓娓道来那些英雄与凡人的传奇故事。这种叙事技巧,使得即便是对于历史不甚了解的读者,也能轻松进入这个宏大的历史场景,并被其深深吸引。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冲击,在于其对历史解释的思辨性。它并非一味地赞颂“进步”,而是冷静地剖析了每一个“黄金时代”背后隐藏的社会矛盾和结构性缺陷。例如,对于古希腊城邦民主制的探讨,作者深入挖掘了其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脆弱性,这种不回避问题的勇气,在通史写作中是十分罕见的。我尤其欣赏它对“历史的偶然性”的尊重,书中不断强调那些看似微小的个人选择或自然灾难,是如何将历史的走向导向完全不同的岔路口。这种对宿命论的反思,促使我不断审视我们当下所处的境地,思考我们今日的决策将如何塑造遥远的未来。它教会了我,历史不是一条单行道,而是一个充满无数可能性的复杂网络,理解过去,就是在更好地理解我们自己面临的选择。这种哲学层面的深度,让这本书远超一般历史读物的范畴。

评分

读完这套书,我的感受就像是完成了一次精神上的马拉松,酣畅淋漓却又意犹未尽。我特别喜欢它在处理不同文化交汇点时的那种细腻和克制,没有过度渲染冲突,反而更侧重于相互借鉴和融合的复杂性。举个例子,书中对丝绸之路沿线文化传播的论述,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精彩。它没有将贸易仅仅视为货物的交换,而是将其视为思想、宗教乃至疾病传播的动脉。那些关于粟特商人、犍陀罗艺术的篇幅,简直是充满了异域风情的画面感,让我仿佛能闻到香料和驼毛的味道。作者在描绘中世纪早期欧洲的“黑暗时代”时,也一反常态地强调了拜占庭和伊斯兰黄金时代的光芒,这种平衡的视角,非常难得。它打破了传统历史叙事中欧洲中心论的窠臼,展现了一个更加多元、互相依存的古代世界。对我这个历史爱好者来说,这种宏大叙事下对细节的精准把握,简直是无与伦比的享受,让人对人类文明的韧性和创造力油然而生敬意。

评分

期盼已久大家名作,希望翻译给力,

评分

很新鲜,一部不错的世界史,刚开始读,填补了中世纪的史料,世界史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尤其是古代史很乱,读了这部对中世纪的世界史有种模型的构建。

评分

书不错,特别是翻译的很到位

评分

史学大师之作,汇集一生的心血,值得细心品读~

评分

最烂购书体验,尽在京东!为什么在京东买书,就是图快!一次几百册,打给团购的,两天之后(休息日)居然告诉我让我自己在京东选,那要你们干什么?一个订单会分到好几个发货地,被硬分成几个订单,居然还有10几天没发货的,那我在京东买有什么意义!手里还有几百册要买,再也不会在京东买书了!(其他商品图快,还有可能!)

评分

这次活动下了三单,书单都是反复挑选的,有的书书角有磕碰,但瑕不掩瑜,京东购书体验一流!

评分

商品大大出乎我的意料!

评分

实证主义史学大师的作品,绝对值得一读!不过阿克顿勋爵对此评价认为,尽管史实考证确实,然而里面却没有什么思想

评分

活动购书,价格实惠,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