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战争只能根据概然性的
规律推断
★ 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
手段的继续
★ 消灭敌人军队的企图是
战争的长矛
★ 战争理论不是死板的规定而应是
一种考察
★ 运用战争史例的两条原则:
一是必须详举史例,二是尽量选择最近的史例
★ 精神要素
是战争中重要的问题之一
★ 民众战是战争发酵过程的
扩大和加强
★ 进攻和防御
两种作战形式是相互交错的
★ 战略上重要又简单的准则是
集中兵力
克劳塞维茨是普鲁士军事学术界的一流人物,在军事方面同若米尼一样,是全世界公认的人士。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交战双方之所以能发生冲突,肯定是存在一个敌对因素使他们做出这样的行为的。如果交战双方没有放下武器、握手言和的话,就说明这个敌对因素依然是存在的。要使这个敌对因素的作用暂时中止的话,只能等交战双方的每一方都暂停行动以等待有利时机的时候。稍作思考一下,似乎这种等待有利战机的时机只能被交战双方中的一方所把握,另一方的意图则与之相反。如果一方的处境是等待时机的话,那么另一方的处境就应该是快速地行动。
另外就算双方力量处于势均力敌的局面时,军事行动的间歇也不会出现,因为那个抱有积极目的的一方不一定会积极地采取攻势。
但还有这样的一种情况存在,如果处于均势的双方中,有一方的目的是积极的,但是他们可用于进攻的力量却不多,也就是说双方的力量与动机之积还是一样的,那么在这种均势局面不被打破的情况下,双方一定会选择停战讲和。如果这种局面发生变化,且这种变化只对一方有利,那么另一方必然会拼死相博。由此可见,双方的势均力敌并不能致使军事行动出现间歇。归根到底,间歇还是源于等待有利时机的意图。
如果在一场战争中,交战两国中有一个国家抱着占领对方国土以增加和谈的筹码的积极目的的话,那么,当它实现了对对方某一国土的占领时便达到了它既定的政治目的,而军事行动也就没有继续的必要。而另一个国家恰好也接受这种结果的话,握手言和就是双方共同的选择了,否则军事行动还是会继续的。但是丧失国土的一方如果认为再给他一个月的时间,他就能把对方打垮,那么他一定会毫不犹豫地推迟行动的时间以做更多的准备。但从理论上讲,这时进攻的一方应该珍惜时间立即发动猛攻让对方没时间去准备反击。当然,这种假设的前提是,双方都能做到知己知彼。十四、军事行动再次出现了连续性,一切又朝着极端的方向发展
如果军事行动的连续性再次出现的话,那么一切就会自然而然地趋向极端。因为这种连续性能挑拨出双方更为激动的情绪,使战争变得更加的惨烈,不但如此,这种连续性还会导致行动衔接得更为紧密,加深彼此之间的因果联系。于是,每一次行动都会变得更加重要并且极具危险性。
……
我们平时所说的科学不仅仅是那些体系和完整的理论大厦,这也不是我们现在需要讨论的问题。在本书中,我们要讨论的不是什么完整的体系,这里也没有完整的理论大厦,只有建筑大厦的材料。
本书主要就是为了探讨战争现象的实质,我们要指出它们和构成它们的那些事物之间有着什么样的联系。在本书中,作者没有回避哲学的结论。但是当它们不能说明什么问题的时候,作者宁愿放弃它们,而采用一些人们乐意接受有道理的现象来说明问题,就像某些植物一样,在枝干还没有长高的时候就结出了许多的果实。因此在实际生活中也不能让理论的枝叶和花朵长得太高,而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让它们变得更加有经验,要让它们接近固有的土壤。如果我们用麦粒的形状去研究麦穗的形状,这样做完全是非常幼稚的。毫无疑问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其实我们要做的事情非常简单,你要是想知道麦穗的形状,只要去田地看看就知道了。
哲学和经验,研究和观察,既不应该彼此轻视,更不能彼此排斥,它们通常是相得益彰和互为保证的。因此,本书中具有内在的必然性的一些原则,或者是建筑在经验的基础上,或者是建筑在战争概念本身的基础上,就像拱形屋顶建筑在支柱上一样。因此我们可以说,这些原则是不缺乏根据的。
要想写一部好的战争理论是不容易的,但是并不是不可能的,我们现有的理论还与此存在着一些差距。首先,这些理论都缺乏科学精神,因为它们只是一味地追求一个体系的完整性和连贯性,而忽略了一些细节上的问题,而且我们很容易发现在它们的陈述中早就已经充满了各种陈词滥调。如果有人真的想看到它们的真面目,就请读一读李希滕贝格从一篇防火规程中摘出的一段话吧。
“如果一幢房子着了火,那么人们必然首先会想到去防护位于左边的房子的右墙和位于右边的房子的左墙,因为,如果人们,比如说,想要防护位于左边的房子的左墙,那么这幢房子的右墙位于左墙的右边,因而火也在这面墙和右墙的右边(因为我们已经假定,房子位于火的左边),所以,这幢房子的右墙比左墙离火更近,而且在火烧到受到防护的左墙以前如果不对右墙加以防护,那么这幢房子的右培就可能烧毁。因此可以得出结论说,未加防护的东西就可能烧毁,而且可能在其他未加防护的东西被烧毁以前先烧毁。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一种沉浸式的思想体验。作者的叙述风格独特,时而旁征博引,时而深入浅出,总能牢牢抓住读者的注意力。他并没有回避战争的残酷性,但更重要的是,他揭示了战争的“为什么”和“如何”。那些关于国家意志、战略目标、以及资源分配的讨论,让我对国际政治的运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我发现,许多看似突如其来的事件,其实都遵循着某种内在的逻辑。作者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穿越迷雾,看到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真相。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战略机遇”的探讨,它让我认识到,在困难和挑战中,往往也蕴藏着巨大的可能性。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现成的答案,而在于激发你独立思考的能力,让你学会如何去提问,如何去分析。
评分很难用寥寥数语来概括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它不是那种能够让你在短时间内掌握某种技能的书籍,而是一种能够潜移默化地改变你思维方式的书。作者的语言精炼而富有力量,每一个句子都像一把锋利的解剖刀,精准地剖析着事物的本质。我常常在阅读的过程中停下来,反复咀嚼作者的观点,思考它与我自身经历的联系。书中关于“长期战略”和“短期战术”的区分,让我对许多成功的案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仅仅是关于战争,更是关于如何在复杂环境中做出最优决策的智慧。我发现,作者的很多观点,其实可以迁移到生活的其他领域,比如商业竞争、人际关系,甚至是个人成长。这种跨领域的适用性,恰恰证明了这本书思想的普适性和深刻性。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目标和方法,思考如何才能更有效地实现自己的愿望。
评分初读此书,我被它那严谨而又充满洞见的论证所折服。它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智者,娓娓道来,将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概念,用清晰的逻辑和生动的比喻呈现在我面前。书中对权力、利益、以及人类动机的剖析,让我深感共鸣。我仿佛看到了历史长河中那些宏伟的决策背后,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博弈。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战争描绘成善与恶的对抗,而是揭示了其背后更为复杂和多元的驱动因素。他笔下的每一个观点,都经过了深思熟虑,仿佛一块块精心打磨的宝石,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冲突的必然性”的讨论印象深刻,它并非宿命论,而是对人类社会结构和互动模式的一种深刻洞察。读完这一章节,我仿佛醍醐灌顶,对很多历史事件的发生有了全新的理解。这本书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对世界认知中的盲区,让我能够以一种更加成熟、更加客观的态度去分析和理解当下。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让我一度以为会充斥着硝烟弥漫的战场描述,或是运筹帷幄的军事策略分析。然而,当我翻开它,映入眼帘的却是一种截然不同的景象,一种更加宏大、更加深邃的思考。它并非直接描绘战火纷飞的场面,而是将视角拉得更远,探讨的是战争的本质、根源,以及它在人类历史和社会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作者以一种近乎哲学家的姿态,剖析了驱动冲突的深层力量,那些政治、经济、文化甚至心理层面的复杂交织。我惊叹于作者能够将如此宏大的主题,用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出来,让我忍不住一口气读下去,仿佛被带入了一个全新的思想领域。书中对于“战争”这一概念的界定,就足以颠覆我原有的认知,它不再是简单的暴力冲突,而是一种更加复杂、更加动态的存在。我开始思考,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否也暗藏着不为人知的“战争”?那些看不见的较量,那些无声的对抗,是否也在悄然改变着世界的格局?这本书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让我能够以一种更加批判、更加深入的眼光去审视周围的世界。
评分坦白说,一开始我对这本书的期待并不高,总觉得军事类的书籍会比较枯燥。然而,当我真正沉浸其中时,才发现自己错得离谱。作者的文字极具感染力,他能够将抽象的理论,用一种极具画面感的方式呈现出来。我仿佛能够感受到决策者们在重压之下的思索,能够体会到不同势力之间的角力。书中关于“战争的经济基础”的分析,尤其让我印象深刻,它让我认识到,许多宏大的冲突,其根源往往是物质利益的争夺。这种贴近现实的论述,让这本书的理论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是有了坚实的支撑。我发现,这本书不仅适合对军事历史感兴趣的人阅读,对于任何想要理解人类社会复杂运作机制的人来说,都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它让我能够以一种更全面的视角,去理解世界,去判断形势,去做出更明智的决定。
评分书很不错,翻译得还可以。
评分一直听说的一本好书,是时候花点时间好好拜读下
评分脸色:青黑为痛;赤黄为热;白为寒。
评分书的质量还是很不错啊,内容慢慢品读。
评分好书,值得认真读读。
评分书很不错,翻译得还可以。
评分西方的孙子兵法,很多现代战争的概念,但是没有孙子兵法深刻
评分内容就算到现在也是很实用的书
评分书优点脏,凡是没用那薄薄的塑料包装的都是旧书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