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 独特的理论架构,涵盖主流类型片、纪录片以及先锋电影发展脉络,全面解析电影与社会文化。
★ 上至电影草创之初,下到数字技术领衔的3D时代,纵览电影百年风云嬗变。
★ 数百张精彩图片,直观展现经典影片场景与台前幕后花絮。
★ 新版增加深度解析环节,囊括电影大事年表、经典场景分析、重要电影人介绍以及相关电影运动主要作品表,为读者提供更丰富的研究细节与更翔实的资料库。
★ 扩充了对亚洲、非洲、拉美地区以及中国电影的研究篇幅,建构更广博的知识体系。
内容简介
《世界电影史(第二版)》围绕下述三个基本问题展开:
电影媒介的使用怎样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以及形成了怎样的规范?
电影工业的状况对电影媒介的使用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电影媒介自身和电影市场中的国际性趋势是怎样出现的?
作者简介
克里斯汀·汤普森(Kristin Thompson)和大卫·波德维尔(David Bordwell)夫妇目前生活于威斯康星州麦迪逊市。克里斯汀·汤普森,威斯康星一麦迪逊大学传播艺术系的名誉教授。她拥有爱荷华大学电影专业的硕士学位以及威斯康星一麦迪逊大学电影专业的博士学位。她出版的著作包括:《爱森斯坦的<伊凡雷帝>》(1981)、《输出娱乐:美国在世界电影市场中的位置,1901-1934》(1985)、《打破黑暗盔甲:新形式主义电影分析》(1988)、关于P.G.伍德豪斯的研究专著Wooster Proposes,Jeeves Disposes; or, Le Mot Juste(1992),以及《好莱坞电影中的叙事:理解古典叙事技巧》(1999)。目前她正在研究刘别谦的无声长片。
大卫·波德维尔,威斯康星一麦迪逊大学传播艺术系雅克·勒杜电影研究教授。他也是希尔代尔(Hilldale)人文教授。他拥有艾奥瓦大学电影专业的硕士和博士学位。著作包括:《卡尔·德莱叶的电影》(1981)、《故事片中的叙述》(1985)、《小津与电影诗学》(1988)、《制造意义:电影阐释中的推理与修辞》(1989)、《爱森斯坦的电影》(1993)、《论电影风格史》(1997)、《香港电影的秘密》(2000)、《电影中的视觉风格》(2001)等。两位作者此前的合著有《电影艺术:形式与风格》(2001)以及与珍妮特·斯泰格(Janet Staiger)合作的《古典好莱坞电影:1960年之前的电影风格与制作模式》(1985)。
范倍,重庆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曾就读于北京电影学院,获电影学硕士及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电影历史与理论、数字媒体艺术及视听文化;主要译著包括《剪辑节奏》,以及《吸引力电影:早期电影及其观众与先锋派》等学术译文若干。亦从事编剧、剪辑、导演等工作。
精彩书评
提纲挈领呈现百余年世界电影脉动的主流,精微处描画重要历史情境的丰富褶皱。
如果电影史是一种生产性的、自我更新的行动,那我们就不能仅仅提供一种“所有先在知识”的浓缩版。在某种意义上,我们是把我们的发现铸造为一种新的形式……我们相信,这本书为电影历史的塑造提供了一个相当新颖的版本,既有整体的勾勒,也有翔实的细节。
——作者
目录
序言
引论 电影史和做电影史的方法
我们为何关注老电影?
电影史学家做什么?
提出问题,寻求解答
作为描述与解释的电影史
证据
解释往昔:基本方法
解释往昔:组织证据
我们做电影史的方法
作为叙事的历史
第一部分 早期
第1章 电影的发明与初期发展:1880年代-1904年
电影的发明
电影诞生的先决条件
重要的电影先驱
电影发明的国际化进程
早期电影制作与放映
景观片、时事片和故事片
创造一种吸引人的节目
法国电影工业的成长
深度解析
深度解析 电影在世界范围内的扩散一些典型例子
深度解析 乔治·梅里爱,电影魔术师
英国和布莱顿学派
美国:行业竞争与爱迪生的东山再起
笔记与问题
早期电影的鉴别与保存
重新激活对早期电影的兴趣:布莱顿会议
延伸阅读
第2章 电影的国际化进展:1905-1912
欧洲的电影制作
法国:百代与高蒙
意大利:依赖于奇观电影的成长
丹麦:诺帝斯克和奥尔·奥尔森
其他国家
极力扩张的美国电影工业
镍币影院的兴盛
独立制片与电影专利公司的对抗
社会压力与自我审查
长片的兴起
明星制
电影中心移向好莱坞
叙事的清晰度问题
走向古典叙事的早期步伐
一种国际化风格
深度解析 动画片的开端
笔记与问题
格里菲斯在电影风格发展中的重要性
延伸阅读
第3章 民族电影、好莱坞古典主义与第一次世界大战:1913-1919
美国电影占领世界市场
民族电影的兴起
德国
意大利
俄罗斯
深度解析 系列片的短暂繁荣
法国
丹麦
瑞典
古典好莱坞电影
大制片厂开始形成
操控电影制作
1910年代好莱坞的电影制作
深度解析 欧洲电影精确的场面调鸭
电影与电影制作者
美国动画片的流水线化
制作电影较少的国家
笔记与问题
1910年代的不断再发现
延伸阅读
第二部分 无声电影后期:1919-1929
第4章 1920年代的法国电影
一战后的法国电影工业
来自进口影片的竞争
电影工业内部的矛盾
陈旧的制作设施
战后重要的电影类型
法国印象派运动
印象派与电影工业的关系
法国印象派电影年表
印象派电影理论
印象派电影的形式特征
法国印象派的终结
电影制作者走向自己的拍片方式
电影工业内部的问题
笔记与问题
法国印象派理论与批评
《拿破仑》的修复工作
延伸阅读
第5章 1 920年代的德国电影
一战之后德国的处境
战后德国电影的类型与风格
奇观电影
德国表现主义运动
德国表现主义电影年表
室内剧
德国电影在国外
1920年代中期到晚期的重要变化
德国片厂的技术更新
通货膨胀结束
表现主义运动的终结
新客观派
……
第三部分 有声电影的发展:1926-1945
第四部分 战后时期:1945年-1960年代
第五部分 1960年代以来的当代电影
第六部分 电子媒体时代的电影
精彩书摘
创造一种吸引人的节目
看着这些早期影片,我们也许会感到十分隔膜,以至于会惊讶它们对于观众的吸引力何在。尽管,只需一点点想象力,我们就会明白,很可能那时候人们对于电影的兴趣,与我们现在对电影的兴趣,在很大程度上是一样的。早期电影的每一种类别在当代媒介中都有一些对等物。比如,关于新闻事件的短片,看上去也许粗糙,但却可以跟电视新闻节目中的简讯相比较。早期的景观片使观众一睹遥远之地,正如今天的大学、教堂演讲以及电视纪录片使用电影展示类似的异国风光。一个晚间电视节目提供的各种表演的混合,与早期电影节目颇为相似。尽管早期的类型多种多样,但故事片逐渐成为最具吸引力的流行类别——自那以后,它们一直占据着这一位置。
早期的大多数电影都是由一个镜头组成。摄影机放在一个固定的位置,动作在一个持续的镜头拍摄中展开。在某些情况下,电影制作者确实拍摄了同样题材的一系列镜头。随后,拍摄的这些镜头被当成一系列不同的影片。放映商可以购买整套镜头,把它们放在一起放映,因此很像是一种连拍电影(multishot Film),他们也可以只选择购买几个镜头,将它们与其他影片或幻灯片相结合,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节目。在早期,放映商挖空心思操控着他们的节目形态——这种操控在1899年之后逐渐消失,制片人开始制作由多个镜头组成的更长的电影。
相当多的早期放映商都有经营幻灯节目或其他形式大众娱乐的经验。很多放映商都把景观片、时事片和故事片混合在单个而又多样态的节目中。典型的节目都会有音乐伴奏。在更正式的放映中,也许会有钢琴师伴奏;在杂耍歌舞剧场,则有室内管弦乐队提供音乐。在某些时候,放映商会使用一些噪声配合银幕上的动作。在节目的某一部分,放映员也许会进行讲解,描述异国风光、当时的事态和银幕上发生的简单故事。至少,放映商会宣告影片的标题,因为早期电影还没有使用片头字幕表和插入字幕来解释银幕动作。某些放映人员还把影片放映与幻灯片相结合,或者在幕间休息时用留声机提供音乐。在早期的这些年月里,观众的反应非常依赖放映商组织和呈现节目的技巧。
在电影的第一个十年,电影是在世界上许多国家放映的。但是,电影的制作集中于三个发明电影摄影机的重要国家:法国、英国和美国。
法国电影工业的成长
卢米埃兄弟的早期放映是相当成功的,但他们却认为这只会是一种短暂的时尚。因此,他们迅速转向了活动电影摄放机(Cinema to graphe)的价值开发。起初,他们并不出售机器,而是派出摄影机操作员到世界各地,在租借的剧院和咖啡馆里放映影片。这些操作员也制作一些当地景点的单镜头景观片。从1896年,卢米埃兄弟的影片目录迅速扩大,包括了西班牙、埃及、意大利、日本以及许多其他国家的风景。尽管卢米埃兄弟通常是因为他们的景观片和时事片被记住的,但他们也制作了很多舞台片,且大都是简单的喜剧场景。
……
前言/序言
图书简介:电影的未来与重塑 书名: 电影的未来与重塑 作者: [此处留空,以保持客观性] 出版社: [此处留空,以保持客观性] 页数: 约 550 页 定价: 人民币 128.00 元 --- 内容概述:超越银幕的边界与视听革命 《电影的未来与重塑》是一部深度剖析当代电影媒介、技术、叙事结构以及文化影响力的前沿学术著作。本书摒弃对传统电影史的线性梳理,转而聚焦于21世纪以来,数字技术、流媒体平台和全球化浪潮如何根本性地颠覆了电影的生产、发行、消费和艺术表达。 全书以批判性视角审视了“电影”这一概念在当下的困境与新生。它探讨了从胶片到数字化的彻底转型所带来的美学后果,研究了沉浸式体验(如VR/AR)对传统叙事弧线的挑战,并深入分析了流媒体巨头对好莱坞工业体系的结构性重构。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后电影时代”的思维框架,揭示影像艺术在新的技术和市场生态中的可能性与局限性。 --- 详细章节内容 本书分为五个核心部分,层层递进地构建了对当代电影现象的全面考察: 第一部分:媒介的消融与定义的重构 (The Blurring of Mediums and Redefinition of Cinema) 本部分着手解决一个核心问题:在人人皆可制作和观看影像的时代,“电影”究竟意味着什么? 章节 1.1:屏幕本体论的转向:从影院到口袋 详细分析了电影放映场所的变迁对观众感知和电影结构的影响。探讨了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个人屏幕”如何改变了光影的接收方式,以及由此产生的景深、画幅和节奏上的适应性变化。重点分析了特定电影(如依赖IMAX体验的作品)在小屏幕上传播时的美学损耗与适应性重构。 章节 1.2:算法策展与“发现”的悖论 深入研究流媒体平台(如Netflix, Disney+, Amazon Prime)的推荐算法如何成为新的“守门人”。讨论了算法驱动的内容生产模式——“大数据驱动的叙事”——对原创性和艺术风险承担能力的影响。研究了“内容库”的无限性与观众“选择疲劳”之间的矛盾关系。 章节 1.3:跨媒介叙事与“世界构建” 考察了IP宇宙(如漫威、星战)如何将电影、剧集、游戏、漫画等多种媒介编织成一个连贯的叙事生态。分析了这种“世界构建”模式如何挑战了传统单部电影的完整性和封闭性,并将观众转化为长期的、多平台的参与者。 第二部分:技术飞跃与视觉语言的革新 (Technological Leaps and the Renewal of Visual Language) 本部分专注于探讨先进技术如何不仅仅是工具,而是重塑了电影的语法。 章节 2.1:虚拟制片(Virtual Production)与“数字布景”的崛起 详细分析了LED墙技术(如“The Volume”)在降低物理布景依赖性方面的革命性作用。探讨了这种技术如何模糊了实拍与CGI的界限,使导演能够即时调整环境光线和背景,从而对表演和摄影指导产生了深刻影响。 章节 2.2:高帧率(HFR)与超高分辨率的感知实验 批判性地考察了尝试使用高帧率(如48fps)拍摄的案例。分析了人类视觉系统对超清晰、超流畅影像的生理反应,以及这种清晰度对传统电影“梦幻感”和“时间性”的破坏作用。 章节 2.3:沉浸式体验的设计:VR/AR与空间叙事 本书将VR和互动电影(Interactive Cinema)视为电影的延伸而非替代品。分析了叙事主体在三维空间中的分散化,以及如何通过“凝视”和“参与”来取代传统的“观察”。探讨了如何在一个没有固定景框的结构中保持叙事焦点。 第三部分:全球化、身份政治与叙事焦点 (Globalization, Identity Politics, and Narrative Focus) 本部分关注电影内容在全球语境下的生产、流动和接受,特别是身份政治对内容创作的推动作用。 章节 3.1:去中心化的制作与“跨国电影”的新定义 研究了独立于传统好莱坞体系之外的电影生产中心(如韩国、西非、拉丁美洲)的崛起及其对全球叙事主流的挑战。分析了资本的全球流动如何影响了主题的选择和演员的国际化配置。 章节 3.2:代表性(Representation)的权力与“配额叙事” 系统探讨了近年来对屏幕上种族、性别和性少数群体代表性要求的提高。本书区分了有意义的文化探索和为满足市场配额而进行的表面化叙事,分析了电影如何成为文化冲突与和解的载体。 章节 3.3:非英语电影的爆炸式增长与文化语境的挑战 以具体案例分析了非英语影片(如亚洲、欧洲艺术电影)如何通过流媒体进入全球视野。讨论了翻译、字幕和文化转译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意义流失与重构。 第四部分:电影作为一种经济结构 (Cinema as an Economic Structure) 此部分聚焦于电影产业的商业逻辑和权力结构的变化。 章节 4.1:院线模式的衰退与“窗口期”的瓦解 详细分析了疫情加速的院线发行窗口期(Theatrical Window)的收缩乃至消失对电影投资回报率的影响。探讨了高预算电影回归影院的必要性及其市场定位的困难。 章节 4.2:垂直整合与垄断风险 考察了大型媒体集团(如Disney/Fox, Warner Bros. Discovery)的合并如何加剧了内容创作的集中化。分析了这种垂直整合对独立制片人、发行商和影院的长期挤压效应。 章节 4.3:预售、数据分析与风险规避 深入揭示了当代电影投资如何越来越依赖早期数据反馈和“可预测性”指标,而非导演的个人愿景。分析了超级英雄电影、续集和翻拍片占据主导地位背后的金融逻辑。 第五部分:未来的艺术可能性与伦理困境 (Future Artistic Possibilities and Ethical Dilemmas) 收尾部分展望了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长期前景,并提出了紧迫的伦理问题。 章节 5.1:AI在内容创作中的角色:从辅助到生成 这是本书最具前瞻性的章节之一。探讨了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I)在剧本创作、角色动画、数字替身等方面的应用。评估了AI对编剧、演员和后期制作人员的冲击,并讨论了创意所有权和“作者性”在AI时代的新边界。 章节 5.2:时间感知的重塑:慢电影与碎片化剪辑的对立 对比了那些刻意拉伸时间以达到冥想效果的“慢电影”趋势,与社交媒体驱动的、高度碎片化的、反应迅速的影像风格之间的张力。论证了电影艺术正在分裂为两种极端的回应模式。 章节 5.3:深度伪造(Deepfake)与真实性的危机 探讨了深度伪造技术在娱乐内容中的滥用(或潜在应用),以及它对观众信任和历史影像记录构成的严峻伦理挑战。本书呼吁建立新的影像素养教育体系以应对这一挑战。 --- 本书特色 跨学科视角: 融合了媒体研究、经济学、技术哲学和社会学理论。 前沿案例分析: 摒弃了对经典老片的重复分析,聚焦于近十年的关键技术、发行模式和美学转向。 批判性平衡: 既不盲目赞美技术进步,也不固守对传统电影形式的怀旧,力求提供一个复杂而均衡的评价。 《电影的未来与重塑》是面向电影专业学生、行业从业者、数字媒体研究人员以及所有对影像艺术的下一个十年充满好奇的严肃读者的必备参考书。它要求读者跳出舒适区,以全新的方式思考影像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