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互聯網作為新興傳播技術的代錶,首先對舊有媒介生態提齣瞭挑戰,伴隨著傳統媒介生産和傳播慣例的打破,媒介係統內部的既有利益格局也麵臨解構和重組。在風險傳播和風險溝通的媒介格局中,互聯網的加入,必然會帶來整個社會的風險應對和風險決策的重要變革。《風險社會與網絡傳播:技術·利益·倫理》的主旨即在傳媒引發和解構社會風險的雙重框架下,專門探討互聯網作為新的傳媒成員將帶來哪些變化。
作者簡介
張燕,1977年生,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博士,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博士後,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新聞與大眾傳播學院訪問學者,現為中國傳媒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副教授。研究興趣集中於傳播社會學和新媒體傳播,在國內核心期刊發錶學術論文20餘篇,先後主持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青年項目、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一般項目、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特等資助項目和二等資助項目的研究。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媒介發展與風險社會理論
第一節 風險的概念
第二節 風險社會
第三節 風險的社會建構
第四節 媒介與風險社會
第二章 互聯網技術概論
第一節 互聯網技術史
第二節 互聯網技術特徵
第三節 互聯網技術的意義
第三章 互聯網技術與風險社會
第一節 互聯網技術對風險社會的貢獻點
第二節 互聯網技術風險隱患
第三節 互聯網與社會風險的關係模式
第四節 互聯網解構社會風險的技術作用機製
第五節 解構與重構:互聯網技術與社會風險的主體間性
第四章 網絡社會與風險社會的利益框架
第一節 風險的分配邏輯
第二節 風險的社會建構過程中的利益框架
第三節 網絡社會重構社會權力
第五章 互聯網與專傢係統的風險界定
第一節 有組織的不負責任:專傢係統風險界定的利益框架
第二節 風險溝通中公眾與專傢係統的信任危機
第三節 公眾對專傢係統信任的重建:平等對話
第四節 互聯網打破社會知識生産和傳播的壟斷格局
第六章 互聯網與傳統大眾傳媒的風險傳播
第一節 風險傳播中傳統大眾傳媒的權力邏輯
第二節 傳統大眾傳媒對風險的主觀建構
第三節 互聯網在風險傳播互嚮博弈中的角色和功能
第七章 互聯網與多元利益錶達
第一節 新技術條件下網絡錶達的新特徵
第二節 微博與多元利益錶達
第三節 社交網絡與多元利益錶達
第八章 互聯網與風險社會的公共領域
第一節 公共領域概念與特徵
第二節 公共領域對風險治理的積極意義
第三節 我國公共領域發育的社會條件
第四節 大眾傳媒與公共領域
第五節 互聯網與公共領域
第六節 多數暴政——網絡民主的風險
第九章 風險社會的倫理建構
第一節 風險社會的技術倫理
第二節 風險社會的責任倫理
第十章 互聯網與風險社會的倫理構建
第一節 聚閤社會力量改變“強國傢-弱社會”的對比模式
第二節 以網絡技術為依托的新傳媒機製有助於構建全球共生的安全機製
第三節 “共景監獄”:有依托的社會信任
第十一章 互聯網技術自身的倫理睏境
第一節 網絡謠言泛濫
第二節 網絡暴力
第三節 網絡極端民族主義
第四節 協同過濾與群體極化
第五節 網絡霸權的存在威脅話語錶達自由
第十二章 睏境中的希望:技術的演進與素養的提升
第一節 網絡理性重建的技術可能
第二節 公眾網絡媒介素養的提升
結論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精彩書摘
一 現代社會中的風險
在客觀的、可量化的層麵上看,現代社會中風險在不斷增多。客觀風險的增加,既是數量上的,也是程度上的。
工業社會以前,能夠對人類生存和發展構成巨大威脅的風險以自然災害為主,比如洪澇引發流離失所、疫癥蔓延,乾旱導緻顆粒無收,地震造成屋毀人亡等。一般來說,這些自然災害是季節性或地域性的,在人類的認識能力提高到一定程度以後,這些風險的傷害程度本應該得到極大地降低。但是,由於人類認識能力和實踐能力的進一步飛躍,不恰當的人類活動和過度的自然改造使得自然災害的發生範圍擴大、發生頻率提高,風險程度反而增加瞭。2013年春湖南株洲等地齣現“東邊冰雹西邊旱”的情況,2012年鞦美國颶風成災橫掃海岸城市,中國汶川、日本福島等地特大地震頻發,日前剛剛發生的四川雅安大地震等。此前我國還齣現過更大範圍的東南洪澇而西南大旱等不同災害同時發生的現象……
前文中已經提到過,現代風險的一個顯著特徵就是後果的延展性,錶現在風險的作用範圍大、影響時間長和傷害程度深三個方麵。由於具有瞭這樣的特徵,現代社會中的技術風險往往與整個社會的狀態息息相關,對社會秩序有重大影響,牽一發而動全身。也就是說,技術引發的風險不僅僅隻是科技上帶來的客觀危險,比如核危機、生態危機,技術還在另一個層麵上不斷增加著社會秩序、政治製度方麵的風險——純粹技術風險引發的焦慮、懷疑、恐懼,甚至對社會製度的抵觸,對公平正義的懷疑,都是巨大的不穩定因素。而新技術對舊製度的衝擊甚至解構,也正是通過這種方式得以實現的。
當然,理論上來說,技術風險既然是社會和製度內生的,它們之間的關係必然應當是辯證的。一方麵,風險類型、風險成為現實的可能性等都受到來自現代社會的生産力和製度模式的根本性影響,風險是不可能超脫於現有的社會和製度條件而産生的,決策不當、玩忽職守等因素也往往是當今社會風險頻發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麵,每一次當風險成為現實,總是以殘酷的犧牲來提醒我們社會的弱點和製度的缺陷,促使人類在傷疤中反思和前進。它們之間就像齒輪與齒輪,相互咬閤,藉力用力,在正常範圍內共同運轉,一旦某一個卡殼則整個係統都將受創。
……
前言/序言
巨變時代的導航:在信息洪流中安放人文價值 我們正身處一個前所未有的時代,技術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著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尤其是在信息傳播領域。網絡,這個曾經是少數技術精英專屬的領域,如今已成為連接全球、信息流通的毛細血管。每一次點擊、每一次分享,都在匯聚成一股宏大的信息洪流,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認知、決策,乃至社會結構的方方麵麵。然而,在這股洪流之下,隱藏著復雜而多維的挑戰,技術革新帶來的便利與潛在風險並存,商業利益的驅動與社會責任的權衡日益尖銳,而作為人類文明基石的倫理價值,在數字時代的語境下,也麵臨著新的拷問與重塑。 本書並非一本關於具體技術操作的指南,也不是對某一個特定網絡平颱功能的詳盡分析。它更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領航員,在洶湧澎湃的數字海洋中,為我們指明方嚮,揭示暗礁,並引導我們如何帶著人文的溫度,在技術浪潮的衝擊下,安穩地航行。本書將目光投嚮更宏觀的層麵,深入剖析網絡傳播作為當代社會一個極其重要的維度,如何與我們所處時代的“風險社會”特質相互作用,又如何被技術、利益和倫理這三大核心要素所塑造和塑造。 技術:雙刃劍的鋒芒 毋庸置疑,技術是網絡傳播得以存在並蓬勃發展的基石。從最初的文本信息傳遞,到如今的視頻、音頻、虛擬現實等多元化形式,技術的每一次迭代都極大地拓展瞭信息傳播的邊界,降低瞭傳播門檻,提升瞭傳播效率。社交媒體的興起,讓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信息的生産者和傳播者,極大地促進瞭信息的民主化。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的應用,更是讓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個性化推薦達到瞭前所未有的精準度。 然而,技術的進步並非全然是福音。算法的黑箱操作,可能加劇信息繭房效應,將個體推嚮狹隘的認知孤島,阻礙思想的自由交流。大規模的數據收集與分析,在帶來便利的同時,也潛藏著隱私泄露的巨大風險,個人信息在數字世界中變得愈發脆弱。技術的匿名性,為網絡欺淩、虛假信息傳播等負麵行為提供瞭溫床,使得惡意行為的成本降低,而辨彆真僞的難度卻不斷增加。更深層次地,技術的加速更迭,可能加劇數字鴻溝,讓一部分人群被甩在信息時代發展的後麵,進一步擴大社會不平等。本書將深入探討這些技術層麵的挑戰,但不是以一種純粹的技術性視角,而是著重於技術如何改變社會結構,如何催生新的風險,以及我們如何理解和應對這些由技術直接或間接引發的復雜局麵。 利益:看不見的手與被看見的代價 在網絡傳播的背後,商業利益的驅動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平颱的商業模式,往往建立在對用戶注意力和數據的攫取之上。廣告投放、用戶畫像分析、內容付費等多種盈利手段,使得商業利益與用戶行為、信息內容之間形成瞭緊密的聯結。這種模式在推動平颱發展、提供免費服務的同時,也帶來瞭深刻的挑戰。 為瞭吸引和留住用戶,平颱往往傾嚮於放大能夠引發強烈情感反應的內容,無論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這可能導緻虛假信息、煽動性言論以及極端觀點的泛濫,因為它們往往比理性、溫和的信息更容易獲得關注和傳播。用戶的注意力成為稀缺資源,平颱為瞭爭奪用戶的時間,不斷推齣新的功能和內容,使得信息的碎片化和淺層化加劇,人們難以進行深入思考和批判性分析。 此外,利益驅動也可能影響信息的公正性和中立性。商業閤作、政治遊說等因素,都可能 subtly 地影響平颱上信息的呈現方式和傳播方嚮。誰在控製信息的生産和傳播,誰又能從信息的傳播中獲益,這些問題直接關係到社會的公平正義和公共輿論的健康發展。本書將審視這些利益驅動如何作用於網絡傳播的各個環節,揭示其背後的邏輯,並探討如何在追逐商業利益的同時,保障信息的真實性、多元性和公共性,避免社會為這些利益驅動付齣沉重的代價。 倫理:數字時代的新考題 當技術與利益相互交織,網絡傳播的倫理睏境便日益凸顯。傳統的倫理道德在數字時代的語境下,麵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也需要被重新審視和定義。 什麼是言論自由的邊界?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如何平衡個體錶達的權利與維護公共秩序、防止傷害之間的關係?虛假信息的傳播,是否僅僅是“技術故障”或是“用戶疏忽”,還是需要追究傳播者和平颱的倫理責任?隱私權的界限在哪裏?我們的數字足跡,又應該如何被保護,不被過度窺探和利用? 網絡暴力、網絡欺淩等現象,不僅是對個體尊嚴的侵犯,也反映齣數字社會中人際交往的失範。在匿名性的掩護下,道德約束似乎正在弱化。此外,算法的偏見,可能在不經意間固化和放大社會的不平等,例如在招聘、信貸審批等領域。這帶來的倫理挑戰,關乎公平、正義以及個體的基本權利。 本書將把倫理問題置於核心位置,不是停留在抽象的道德說教,而是結閤網絡傳播的實際案例,探討在技術和利益的雙重作用下,我們所麵臨的真實倫理挑戰。本書將引導讀者思考,在數字浪潮中,我們該如何堅守和重塑人性的基本價值,如何構建一個更加負責任、更加公正、更加有人情味的數字社會。 風險社會的維度 本書將這些討論置於“風險社會”的宏大框架之下。德國社會學傢烏爾裏希·貝剋(Ulrich Beck)提齣的“風險社會”理論,深刻地指齣,現代社會正在從一種“財富分配”的邏輯,轉嚮一種“風險分配”的邏輯。在工業社會,我們主要關注的是物質財富的分配問題,而當代社會,則更加聚焦於技術進步、全球化等帶來的各種潛在風險,如環境汙染、核災難、金融危機,以及本書關注的網絡風險。 網絡傳播正是“風險社會”的一個縮影。它既是風險的催化劑,也是風險的放大器。虛假信息的泛濫可能引發社會恐慌和群體性事件;網絡謠言可能顛覆既有的社會信任體係;大規模的網絡攻擊可能癱瘓關鍵基礎設施;而算法的不可預測性,也可能帶來意想不到的社會後果。理解網絡傳播,必須將其置於這個充滿不確定性和風險的時代背景下。 本書並非提供一套簡單的解決方案,因為在“風險社會”中,風險本身是動態演變的,而且往往是全球性的、難以預測的。本書的目標是提供一種理解的框架,幫助讀者: 識彆風險: 認識到網絡傳播中存在的各種技術、利益和倫理風險。 分析根源: 深入理解這些風險是如何由技術、利益和倫理的互動所産生和放大的。 反思自身: 思考作為信息時代的參與者,我們應承擔的責任和義務。 探索路徑: 審慎地思考如何在技術進步、商業發展和倫理堅守之間找到平衡,並探索構建一個更負責任、更可持續的網絡傳播生態。 本書獻給所有在這個信息時代中,渴望理解變局、保持清醒,並積極參與塑造一個更美好數字未來的讀者。它將帶領您穿越技術迷霧,看清利益糾葛,堅守倫理底綫,最終在復雜多變的數字世界中,找到屬於自己的航嚮,守護人文價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