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与伦理实证主义/法学译丛·法治诚信系列;“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

法律与伦理实证主义/法学译丛·法治诚信系列;“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澳] 汤姆·坎贝尔 著,刘坤轮 译
图书标签:
  • 法律哲学
  • 伦理学
  • 实证主义
  • 法学
  • 法治
  • 诚信
  • 法学译丛
  • 十二五重点出版物
  • 社会科学
  • 理论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187471
版次:1
商品编码:1141146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法学译丛·法治诚信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2-01
页数:307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三大部分, 从宪法角度对法律、权利和民主进行理论研究。三大部分各成体系,但又有着内部的紧密逻辑。全书试图将法律和政治哲学聚合在一个规范性框架之内,展现出以一种民主方式关注如何推进权利的政治哲学。本书努力调和法律、民主和人权之间微妙的紧张关系,以一种伦理实证主义的视角切入法律,从而将民主和法治、人权之间的关系,通过一种审慎的框架予以综合。对于当前社会法治理论的研究,本书以一种极为审慎的态度对人权、法治和民主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为法治主导的民主制度中人权的进步寻找到一种恰当的伦理出路。

作者简介

汤姆•坎贝尔,毕业于格拉斯哥大学和牛津大学。他曾担任斯特林大学(1973—1979)哲学系教授、格拉斯哥大学法理学教授(1980—1990)和澳大利亚国立大学(1990—2001)法学教授。目前,他是堪培拉查尔斯特大学澳大利亚研究委员会专门研究中心、应用哲学和公共伦理中心教授级研究员。他的主要作品包括:《亚当•斯密道德科学》(Allen & Unwin,1970);《人权的七个理论》(OUP,1981);《左与右》(Routledge and Kegan Paul,1983);《正义》(Macmillan,1988/2001);《伦理实证主义法律理论》(Dartmouth, 1996)。他是爱丁堡皇家学院院士和澳大利亚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译者简介:
刘坤轮,男,1979年11月生,河南省平顶山人,法学博士,中国政法大学法学教育研究与评估中心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西方法哲学、法律社会学、法学教育,出版专著《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问题研究》、《埃利希:无主权的制序》,译著《迈向新法律常识:法律、全球化与解放》、《最差的情形》、《谈判致胜》,另参译《史密斯&基南英国法》、《美国法学最高引证率经典论文选》、《法律与道德领域的客观性》等,发表《行政后撤与调解前伸》(载《中国法学》)等论文多篇。

目录

目录

第一章 重新定位法律实证主义 1
提出观点 1
法 律 8
权 利 11
民 主 13
未竟之业 15
第二章 法律实证主义要义 16
为伦理实证主义扫清道路 20
证成伦理实证主义 29
伦理实证主义的意义 35
第三章 实证主义的伦理 39
法律实证主义与所谓的法律非道德性 42
律师伦理 45
裁判伦理 52
立法伦理和公民角色 60
结 论 63
第四章 法律实证主义和政治权力 65
权 力 68
伦理实证主义 72
法律权力的限制 75
第五章 立法意图和民主决策 83
命 题 86
语境普通意义 91
民主合法性 96
司法方法 101
结 论 104
第六章 司法能动主义———正义还是背叛? 106
司法能动主义 110
民主实证主义 114
语境主义 116
普通法抗辩 122
结 论 126
第七章 权利法定主义 128
形式正义 128
社会控制 135
组织规则 139
分配模式 142
结 论 146
第八章 权利个人主义 148
权利契约和权力理论 150
权利利益理论 156
第九章 民主、人权和实在法 165
法律实证主义和人权 165
阐明人权 169
A)认识论论据 170
B)民主论据 174
C)意识形态论据 178
D)实证主义价值的论据 179
结论:忧虑和可能的出路 181
第十章 人权:一种争议文化 183
人权争议 184
人权认识论 189
意识形态与人权 194
制定人权 196
英国《1998年人权法案》 198
结 论 200
第十一章 通过解释的融入 202
引 言 202
解释要求的范围 204
民主怀疑主义 210
“解释”,人权类型 214
解释的可能性 218
HRA的更民主解释 221
第十二章 全球市场世界中的民主 224
传统战线 224
当前冲突 225
话语承诺 227
作为集体自卫的民主 229
全球胜利 232
第十三章 法律实证主义和审议民主 237
伦理实证主义与民主 239
民主理论 243
民主的市场理论 245
民主的审议理论 248
审议民主和司法角色 250
结 论 253
第十四章 伦理实证主义的民主方面 258
民主实证主义 260
法律实证主义的哲学问题 264
法律实证主义的经验问题 271
不完美世界中的伦理实证主义 273
合作界限 273
缺少实证良好的法律 274
法律与司法伦理的失败 275
宪法障碍 277
民主场景 279
第十五章 为人权立法 287
人权立法 292
超级制定法 297
人权立法能否区别于一般立法? 300
人权能否化约为无须诉诸道德判断而直接适用的具体规则? 301
人权的道德地位 301
人权的抽象 303
开放性相关义务 304
人权立法能否无须危及反民主异议而优先? 305

精彩书摘

权利、法律和民主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支持的关系,这种关系通过一种规定性法律实证主义而在理论上得以调和,根据这种法律实证主义,一个所欲的法律体系由具体的规则组成,这些规则无须诉诸争议性道德判断就能够被理解、遵守和适用。
——节选自第一章,第7-8页

在对任何法律的运用过程中,都存在一个界点,自由裁量权不能僭越。在这个点上,如果法官不能以良知来适用法律,那么,他或她就可以辞职。
——节选自第六章,第126-127页

就性质而言,权利文化可能是政治性的,而非法律性的,它偏好争论而非诉讼,偏好在代议会议中投票而非在法庭中投票,尤其是当根本利益遭到危害时。
——节选自第十章,第201页

在法官、立法者和公民之间互锁式的伦理角色中,最为伦理性的角色是法官对于实在法的义务,与作为对固有权利含糊表述争议内容的道德仲裁者的角色相比,这是一种法官更加熟悉的义务。
——节选自第十三章,第257页

前言/序言


深入洞察:当代法治进程中的多元价值与制度构建 【本书概述】 本书系一套集前沿理论探索、深刻案例剖析与未来制度展望于一体的法学译丛,聚焦于当代法治体系构建过程中所面临的复杂挑战与核心议题。全书汇集了多位国际顶尖法学家的智慧结晶,旨在以跨学科的视野,审视法律实践与社会伦理、政治哲学之间的动态张力,为推动法治的良性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石与操作性建议。本系列图书严格遵循学术规范与思想的独立性,力求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治理结构中,勾勒出清晰、公正的法律图景。 【核心章节精要】 本译丛共分六卷,每一卷都针对法学研究中的关键领域进行了深度挖掘与系统梳理: --- 第一卷:宪政理论的重塑与权力制衡的再平衡 主题聚焦: 本卷着眼于后威权主义国家向成熟宪政民主转型的理论模型与实践困境。它批判性地考察了传统的三权分立理论在信息时代和全球化背景下的适用性,并提出了“动态平衡”而非“绝对隔离”的权力制约新范式。 重点章节解析: 1. 《数字时代的行政权扩张与司法审查的边界重划》:分析了大数据、人工智能在公共决策中的应用,如何挑战既有的行政合法性基础。探讨了法院在审查算法决策和“软法”规范时,应坚持的程序正义与实质合理性标准。重点引入了欧洲人权法院关于行政裁量权受到“最低实质性干预”限制的判例分析。 2. 《主权概念的流变:跨国治理与国内法效力冲突》:探讨了国际人权条约、区域性法律框架(如欧盟法、东盟法)对国家主权观念的渗透与重塑。深入讨论了国内法院在适用国际法原则时,如何平衡国家利益与全球公民权利保障的复杂过程。 3. 《宪法解释学的谦抑原则与积极干预路径》:通过比较分析美国最高法院的“原旨主义”与德国联邦宪法法院的“生命共同体理论”,探讨了宪法解释在维护社会稳定与推动社会进步之间的张力。着重分析了在面对社会基本结构性矛盾时,宪法法院应采取何种程度的能动性。 --- 第二卷:经济正义与产权理论的当代危机 主题聚焦: 面对日益加剧的贫富分化和全球资本的无界流动,本卷挑战了古典自由主义产权观的绝对性,侧重于探索符合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经济法律框架。 重点章节解析: 1. 《从洛克到罗尔斯:重新界定初始禀赋的公平分配》:系统梳理了不同历史阶段关于“谁有权先占”和“劳动价值”的理论演变,并引入“机会平等”的视角,质疑纯粹的效率优先原则对社会公平的损害。探讨了累进税制、财富税在宪法上的合法性基础。 2. 《环境产权与代际公平的法律构建》:超越传统的财产权界定,将不可再生资源和生态服务纳入产权保护的范畴。书中详细分析了“预防原则”在环境侵权法中的具体适用,以及如何量化和补偿未来世代的潜在损失。 3. 《平台经济下的劳动关系重构与社会保障义务》:聚焦于零工经济(Gig Economy)中新型用工形态对传统劳动法的冲击。探讨了平台企业作为事实上的雇主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以及构建适应共享经济的弹性社保体系的法律路径。 --- 第三卷:刑法的人道化与风险社会的治理 主题聚焦: 本卷关注现代社会对“安全”的过度渴求如何导致刑罚权力的泛化与膨胀。它呼吁在风险控制与个人自由之间寻找平衡点,并强调刑法作为“最后的手段”的谦抑性。 重点章节解析: 1. 《预先犯罪论的伦理困境:从思想犯到行为预警系统》:批判性地考察了恐怖主义法、网络犯罪立法中,刑法如何前移至行为实施的早期阶段。详细分析了“危险犯”概念的扩张对无罪推定原则的侵蚀,并提出了对信息监控与个人自由的严格比例限制要求。 2. 《替代性司法机制的有效性与合法性重估》:对比分析了修复性司法的实践经验,特别是“恢复性司法圆桌会议”在处理财产犯罪和轻微暴力犯罪中的优势与局限。强调了受害者中心主义在司法过程中的地位。 3. 《刑罚的去精英化:基层审判中的不平等现象》:通过对量刑数据的实证分析,揭示了社会经济地位、种族背景对判决结果的隐性影响。呼吁在量刑指南中嵌入更强烈的社会公正考量。 --- 第四卷:法理学的当代转向:从规范到实践 主题聚焦: 本卷致力于打破纯粹的规范法学与社会法学的二元对立,强调法律实践的社会情境性和解释的开放性。 重点章节解析: 1. 《法律解释中的“目的论”与“保守主义”的张力》:通过对欧洲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在解释经典法条时的差异化处理,探讨了法官在面对社会观念剧变时,应如何平衡维护法律确定性与实现社会正义之间的矛盾。 2. 《法律的社会事实基础:规范的接受度与有效性》:借鉴社会学理论,研究法律条文如何在不同社会群体中被理解、接受或抵制的过程。提出“社会合规度”作为衡量法律有效性的重要指标。 3. 《法治的韧性:危机时刻的法律思维与价值排序》:考察了在自然灾害、公共卫生危机等极端情况下,法律体系如何展现其弹性,以及在冲突的价值(如生命权与经济自由)之间进行迅速且合乎伦理的价值排序的标准。 --- 第五卷:全球化时代的法律冲突与身份认同 主题聚焦: 随着人员、信息和资本的全球流动,法律体系的冲突与融合成为常态。本卷关注身份政治、文化多元主义对国内法律体系的挑战。 重点章节解析: 1. 《身份诉求与法律承认:多元文化社会中的宗教自由与公法义务》:深入探讨了少数族裔或宗教群体在着装规范、教育选择等方面提出的特殊法律要求,与国家世俗化、公民一体化原则之间的冲突与调和方案。 2. 《法律冲突规范的“价值导向”改革》:超越传统的“最密切联系地原则”,主张在处理涉外民事和商事案件时,应更多地引入保护弱势一方、维护公共政策的价值判断。 3. 《跨国公司治理中的软法与强制力》:分析了国际商事仲裁的实践,以及企业社会责任(CSR)报告、联合国商业与人权原则等“软法”规范,如何在缺乏强力执行机制的情况下,有效塑造跨国商业行为。 --- 第六卷:司法改革的未来蓝图:效率、透明与可问责性 主题聚焦: 本卷着眼于司法系统的内部运作机制,旨在通过技术革新和制度优化,提升司法公信力。 重点章节解析: 1. 《司法流程的量化管理与法官的专业自治》:探讨引入流程管理工具(如案件周转时间指标)对提升审判效率的积极作用,同时警惕指标化管理可能带来的“唯效率论”倾向,损害个案公正。 2. 《审判公开的深化:直播技术与司法尊严的平衡》:评估了在互联网环境下,全面公开庭审过程对增强公众信任度的正面效应,并提出了防止信息泄露和庭审秩序被干扰的具体技术与制度保障措施。 3. 《法官行为的外部监督与内部自律机制》:详细比较了不同国家设立的法官惩戒委员会的结构、权限与有效性。强调建立一个既能有效约束法官滥用权力,又不干预正常司法判断的独立监督体系。 【总结】 本译丛秉持严谨的学术态度,拒绝任何简化主义的论调,直面当代法律理论与实践中的深刻矛盾。它不仅是对既有法学知识体系的梳理与引进,更是对未来法治社会形态的一种前瞻性思考与构建。阅读本书,即是参与一场深刻的、关乎现代治理核心价值的对话。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仿佛经历了一场思想的“头脑风暴”,它以一种极为严谨且富有逻辑的笔触,剖析了法律与伦理在现实社会中的多重交织与碰撞。书中对于“法治诚信”这一概念的深入探讨,让我深刻体会到,真正的法治不仅仅是规则的清晰和程序的公正,更在于社会成员对法律的信任和对诚信原则的自觉遵循。作者通过对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建设法治诚信方面所面临的挑战与实践经验的梳理,揭示了法律的生命力与社会伦理基础之间的深刻关联。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公共信任”如何维系和构建的论述所吸引,这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更是每一个社会个体的共同追求。书中引用的大量学术研究和司法判例,为我的理解提供了坚实的依据,也让我看到了理论研究如何能够指导现实实践。这本书并非枯燥的法条汇编,而是充满了对人类社会秩序构建的深刻反思,它引导我思考,在一个日益复杂的世界里,我们应该如何用法律和伦理的双重力量,来塑造一个更加公平、正义和值得信赖的社会。

评分

这本书的理论深度和现实关怀并重,让我对“法律”和“伦理”这两大概念之间的互动关系有了全新的认识。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陷入沉思,思考法律的制定和执行是否总是与道德的普遍原则相契合,抑或是存在着某种张力。书中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生动地展现了这种张力是如何在司法实践中显现出来的,以及不同法域和不同历史时期,人们是如何试图调和法律条文与社会伦理期待的。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法律视为僵化的规则,而是将其置于一个动态发展的社会语境中去考察,强调了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其对现实需求的响应和对社会价值的体现。这种视角让我觉得,法律并非遥不可及的抽象概念,而是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充满人性和社会智慧的产物。同时,书中对“实证主义”的解读也颇具启发性,它不仅解释了法律的客观性和可检验性,也引出了关于法律的合法性来源和道德基础的讨论,为理解现代法治国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这本书无疑是一本能够拓展思想边界、深化理论理解的优秀著作。

评分

当我翻开这本书时,我期待的是一本关于法律条文和道德规范的简单对照,但它给予我的却是一场关于“法治”与“伦理”如何塑造现代社会秩序的深刻对话。书中对“法治”的理解,超越了单纯的法律制度层面,而将其置于一个更广阔的社会伦理背景下来审视。作者以一种极为细腻的笔触,探讨了法律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公民诚信方面的关键作用,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伦理观念是如何深刻影响法律的生成、解释和执行的。我被书中关于“法律的道德基础”的讨论深深吸引,这让我意识到,一部真正能够赢得尊重的法律,必须能够回应社会普遍的道德关切,并以一种合乎道德的方式来运行。书中通过引用的丰富案例和学术研究,生动地展现了法律与伦理之间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它引导我思考,在追求法治的道路上,我们不仅需要精密的法律条文,更需要深厚的社会伦理土壤。这本书无疑是一份极具价值的思想馈赠,它让我对如何构建一个真正有韧性、有温度的法治社会,有了更清晰的方向感。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冲击,在于它让我重新审视了“法律”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我原以为法律就是一种冰冷的、客观存在的规则体系,但通过这本书,我发现法律的背后蕴含着深刻的社会价值和道德考量。作者对“法治”的阐释,让我看到了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其对社会公正和良善秩序的不断追求。而“伦理”的维度,则为法律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重要的道德依据,也成为评判法律是否真正符合社会期待的标尺。书中对于“实证主义”的探讨,更是让我意识到,法律的有效性不仅仅取决于其形式上的合法性,还与其能否获得社会成员的普遍认同和遵守息息相关。我特别欣赏书中那种既有理论深度又不失现实关怀的写作风格,它能够带领读者从宏观的法治理念,深入到微观的司法实践,并从中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智慧。这本书无疑是一部能够启迪思想、深化认识的力作,它让我对法律与伦理的关系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理解法律和伦理之间复杂互动关系的大门。我一直以为法律就是法律,伦理就是伦理,两者之间界限分明。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它们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有时甚至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书中对“法治”的解读,让我意识到它并非仅仅是程序上的规范,更是对公平正义价值的追求。而“伦理”的视角,则为我们审视法律的合理性和道德基础提供了重要的维度。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将书中的理论与现实生活中的法律现象联系起来,发现许多曾经困惑我的问题,似乎都有了更清晰的解释。比如,为什么某些法律在出台之初会引起巨大争议?为什么在某些社会问题上,法律的判决会与公众的道德情感相悖?这本书通过深入浅出的分析,提供了理解这些现象的理论框架。特别是关于“法律实证主义”的讨论,它挑战了我过去一些固有的观念,让我开始思考法律的来源、效力以及它与道德的关系,为我提供了一个更具批判性的思维方式来审视法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