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线上的苏联大兵:镜头里的二战苏联红军

火线上的苏联大兵:镜头里的二战苏联红军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俄] 阿尔乔姆·德拉布金 著,法磊 译
图书标签:
  • 二战
  • 苏联红军
  • 战争史
  • 历史
  • 摄影
  • 士兵
  • 战争纪实
  • 苏联历史
  • 军事历史
  • 珍稀照片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当代中国出版社
ISBN:9787515403403
版次:1
商品编码:1141211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战争影像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61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2000幅私密照片全景展示二战历史,带你走进历史现场

  冲在火线上记录死亡,看西方人是怎么讲述二战的

  在老照片里,让我们重温历史、敬畏死亡!

  让阳光照进“战争”的历史,给活着一个“充足”的理由

  还原真实的战争原生态,跟“摆拍”死磕到底!

购买更多《战争影像系类丛书》请点击:

内容简介

  

  希特勒在发动挑战苏联红军的尊严之前是经过精心策划的,更有着充足的精神上的准备。正如他所说,“在上帝和世界面前,总是强者有权利贯彻他的意志”、“强者必须统治弱者,只有天生的弱者才会认为这是残酷的”、“怜悯是一种原罪。怜悯弱者是违背自然的事”、“民众爱严峻的统治者,甚于爱乞怜的人”。鉴于此,他以武力为权力运行的准则,不断寻找对手,不断挑起搏斗厮杀。不过,横扫欧洲的狂人在东方遭遇到了他的天敌——苏联红军。作为由列宁和托洛茨基一手缔造,于1917年11月7日创建的新型军队,苏联红军最终成为将希特勒推向历史断头台的正义之力量。

作者简介

  阿尔乔姆·德拉布金,为欧美世界著名军事历史类网站“我记得”的创始人,该网站记录了人类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盟军战士们在东部战线的作战记录。作为一位拥有丰富二战史料的作家,他创作了诸多二战题材类的作品,主要有:《坦克手》、《斯大林格勒的红色道路》、《T-34坦克作战》、《红色游击队》、《逃离奥斯维辛》、《巴巴罗萨》、《撤退到莫斯科:苏联飞行员在东部战线的回忆》、《轰炸机飞行员在东部战线》、《瞄准第三帝国》。

目录

征兵1
新兵训练9
行军17
军中娱乐27
食物配给43
睡眠63
准备战斗71
前线供给77
武器的维护与保养87
家书97
政治工作和政治宣传105
个人卫生113
奖励123
前线妇女133
医疗服务145
返乡153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征兵
  在1938年之前,超过80%的红军部队都是在地方民兵组织的基础上组建的。那个时期,能够扛枪打仗的男人应征入伍,参加民兵组织,并在那里度过一段相对有限的时间,然后加入红军部队,这样的士兵大约占整个部队总人数的一半。这些士兵的第一个服役期为每年三个月,紧随其后的是五年服役期,每年一个月。这样,半数正规的、非地方的军队通过征兵的方式得以形成,履行两年服役期。后来这种地方征兵体系被废除,民兵组织和正规部队都采取了同样的征兵方式。
  年满18周岁的男子应征入伍,服兵役。完成7年以上学校教育的年轻男子可以参加军事院校,他们被培养成高素质的陆军部队指挥官。航空院校对学生学历要求较高:需要接受9年的学校教育,且必须通过考试并接受医学委员会的体检。最后,还必须通过资格审查委员会对其家庭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审查。
  服兵役在当时是很受欢迎的,因为它为服役者提供了比普通百姓更高的生活水平,同时也提供了学习专业技能的机会。
  战争一爆发,苏联就发起了征兵总动员。第一次(1918年至1923年出生的年轻男子)始于1941年的夏天。但在军工厂工作的人或者农村的收割者除外。
  据来自库尔斯克州的德米特里·布尔加科夫回忆道:在战争爆发的第二天,应征者就收到了征兵文件,并同时要求到村民理事会报到。全村人眼含热泪地送男人们开赴战场。我的哥哥是一个联合收割机操作手,他将会在7月份被征兵,因为起初联合收割机的操作手没有被征兵。在9月份,所有在1890年和1923年之间出生的男性也被征兵,全部被抽调到东南战线。
  同时,志愿者被分配到战斗分遣队和民兵组织(准军事部队,类似于英国的地方志愿军)。纳塔利亚回忆道:我刚刚从学校毕业。参加了一个传统的毕业典礼,然后去红场转了转。第二天战争就爆发了。我认为自己不逊于贞德,所以立刻跑到区共青团委(青年的共产主义者联盟),要求参军。他们把我派到了一支医疗队。这支队伍是以我们学校为基础成立的。在那里,我们学会了如何绑绷带和夹板,如何打针等等。我们在学校礼堂的地面上学会了如何匍匐前进。当时民兵组织(DNO)在莫斯科成立。我被派到民兵组织的一个步兵部队做军医。
  德根讲述了一个类似的故事:我跑到军事委员会,但是没有人理我。我被这些共青团员,保家卫国的英雄气得浑身发抖。他们回答我的话很简短,就是说:“我们不带孩子去军队。”在战争爆发的第十天,共青团成立了一个志愿军,由城市学校的9~10年级的学生组成。这支队伍的9年级的学生几乎都出生于1924年,只有三个是1925年的。
  但是在军工厂工作的人可以不被征兵服役。迈克尔·库兹涅佐夫回忆道:秋天的时候,来了一个指令:所有某年某月出生的男子都须到军委会报到。我也去了,但是结果却没有被征兵。他们查看了我的证件,并把它送回了工厂,且给了我一个带有红色五角星的身份证件。军事委员说:“我们没有选中你。”我跑出去追上奥列霍夫,对他说了事情的经过,他说:“真是该死。半个小时之后,你穿着我的衣服,戴着我的帽子进来,就说工厂已经转移了,你想参军。”我照着他说的去做了,然后就入伍了。
  人们渴望去战场,但都有各自不同的原因:有的是爱国,有的是为死去的亲人报仇,或者像尼古拉一样,因为一种责任感和荣誉感。尼古拉已经从航空学校毕业,被派到航空储备团,在他看来,他可能永远会待在那里,一直到战争结束:
  于是我开始寻找去前线的机会。当时我是这么想的:如果我的孩子将来问我:“爸爸,当每个人都去前线打仗的时候,你在干什么?”这时,我该怎么回答他们呢?
  但也有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饥饿。当时的口号是:一切为了前线。随着它的贯彻实施,后方的人们开始了挨饿的日子。
  1943年开始,红军开始对在战争前一个月里没有征兵的地区重新开展工作。这个范围包括先前未被动员的,或是刚刚达到18岁的青年,一些设法安顿下来的退伍军人、游击队员。这些形形色色的人被迅速召集起来,通常在没有发放军服的情况下就被派往战场。弗拉基米尔回忆道:在解放乌克兰的时候,我们不断得到当地人的支援。通常根本没有时间给他们发军服,正因为如此,他们被称为“黑衫军”。
  德米特里·布尔加科夫记得:在一个没被燃尽的小屋里,第240师931军团的一个征兵营部成立了。1890年和1924年之间出生的男性被通知入伍。没有体检,也没有发放统一的军服,但是配了枪。由当地人组成了两个排,由军队指挥官领导。他们中的许多人没有在军队服过役,根本不知道如何使用枪。后来在战争中有两个德国人向他们走来,打了一通枪,向他们大喊:“举起手来。”他们举起手,没有开一枪。毕竟,他们都已经习惯了德国人向他们大喊大叫,下命令。所有人都死了,只有一个除外,他拼命逃跑,他就是讲这个故事的人。
  ......

前言/序言

null




《烈火熔炉:硝烟中的钢铁意志》 一、 历史的洪流与民族的脊梁 1941年6月22日,一声撕裂黎明的巨响,彻底改变了世界的命运。法西斯德国的铁蹄,毫无预兆地踏上了苏维埃的土地,点燃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为宏大、最为惨烈的战火——苏德战争,也被称为伟大的卫国战争。这场战争,不仅仅是两个国家、两个意识形态之间的较量,更是对一个民族生存意志的严峻考验,是对人性极限的无情践踏。 当纳粹的闪电战席卷而来,苏联人民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国土沦丧,城市被夷为平地,无数生命在战火中消逝。然而,在这场看似不可逾越的黑暗中,一股坚韧不拔的力量,在广袤的土地上凝聚、迸发。这股力量,源自最普通的苏维埃士兵,他们用血肉之躯筑起了抵挡法西斯侵略的钢铁长城,用生命谱写了不屈的赞歌。 《烈火熔炉:硝烟中的钢铁意志》并非一本仅聚焦于战役战术或政治博弈的史书,它更是一部关于人,关于“人”在极端战争环境下的精神刻画。它将目光投向那些身处历史洪流中最普通、也最伟大的个体——苏联红军士兵。从冰天雪地的莫斯科保卫战,到血流成河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再到最终象征胜利的柏林攻坚战,这本书试图还原那个战火纷飞年代,红军战士们真实的生活、战斗和情感。 二、 铁与血的交织:战场的真实写照 本书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了苏联红军在战争中所经历的一切。 严酷的战场环境: 苏德战争的战场,从来都不是浪漫的英雄主义舞台,而是冰冷、残酷、充满死亡气息的绞肉机。书中所描绘的战场,是泥泞的战壕、弥漫的硝烟、震耳欲聋的炮火、以及无处不在的寒冷与饥饿。士兵们穿着单薄的军装,在零下几十度的严寒中作战,在泥泞的战壕里啃食着发霉的干粮。他们面对的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德国国防军,以及不断袭来的死亡威胁。书中会细致地描绘这些艰苦卓绝的生存条件,让读者真切感受到,是什么样的意志,让这些士兵能够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坚持战斗。 多样化的战斗场景: 苏德战争的战斗,其规模和形式极其多样。从大规模的坦克集群冲锋,到残酷的城市巷战,再到惊心动魄的空战和潜艇战,红军战士们经历了各种各样严峻的考验。本书将着力展现这些战斗的细节,比如斯大林格勒街头巷尾的残酷肉搏,库尔斯克突出部坦克洪流的对决,以及红军飞行员在保卫领空时与德国空军的殊死搏斗。通过对具体战斗场面的描绘,读者将能体会到红军战士们在不同战场上的勇气、智慧和牺牲。 武器与装备的变迁: 战争的进程,也伴随着武器装备的不断发展和改进。从战争初期相对落后的装备,到后期苏联工业生产能力的飞速提升,红军的武器装备也在不断演变。书中会介绍一些标志性的苏联武器,如T-34坦克、喀秋莎火箭炮、波波沙冲锋枪等,并讲述这些武器在战场上的表现,以及它们如何成为苏军克敌制胜的重要因素。同时,也会提及战争中双方在技术和战术上的较量,以及苏联如何克服困难,不断追赶甚至超越对手。 战役的起伏与转折: 伟大的卫国战争并非一帆风顺,苏联红军经历了多次重大的战略失利,也取得了辉煌的胜利。本书不会回避这些失利,而是会客观地分析导致失利的原因,以及红军如何从失败中学习,调整战略,最终扭转战局。从莫斯科的死守,到斯大林格勒的围歼,再到巴格拉季昂行动的雷霆万钧,每一个重要的战役转折点,都凝聚着无数士兵的鲜血和汗水。 三、 灵魂的呐喊:士兵的内心世界 战争不仅仅是钢铁的碰撞,更是灵魂的搏斗。在《烈火熔炉:硝烟中的钢铁意志》中,士兵们的内心世界被置于聚光灯下。 从恐惧到无畏: 面对死亡的威胁,恐惧是人之常情。但真正的英雄,是在恐惧中依旧选择前行。本书将探索士兵们如何克服内心的恐惧,如何在生死边缘磨练出钢铁般的意志。或许是家人的牵挂,或许是对祖国的热爱,又或许是对法西斯暴行的憎恨,这些情感将支撑着他们一次次冲向火线。 战友情谊的锻造: 在极端环境下,士兵之间的情谊显得尤为珍贵。他们相互扶持,共同面对死亡的威胁,分享仅有的食物,传递战友的伤痛。战壕里的寒夜,几个人围在一起低语,或是分享一张家人的照片,这些微小的瞬间,构成了战友之间生死相依的羁绊。书中会描绘这些朴素而深厚的情感,展现战友情是如何在炮火中升华,成为支撑士兵战斗的重要精神力量。 家国的概念: 对于每一个苏维埃士兵而言,他们为何而战?书中将深入探讨“家国”这一概念在战争中的分量。他们保卫的不仅仅是眼前的战壕,更是远方的家园,是自己的亲人,是整个国家的未来。这种家国情怀,是支撑他们浴血奋战的最深层动力。也许是一个士兵在写给家人的信中,简单地描述着战斗的艰辛,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却是对家人的思念和对胜利的渴望。 理想与现实的碰撞: 战争的残酷,也常常会颠覆人们曾经的理想。当战争的血腥与现实的残酷撕裂了年轻时的憧憬,士兵们如何调整心态,如何在迷茫中寻找方向?书中将呈现士兵们在面对战争的无情后,内心的挣扎、困惑,以及他们如何重新理解自己所做的一切,如何将个人的生存与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 胜利的代价与反思: 最终的胜利,是以何种沉重的代价换来的?本书不会仅仅歌颂胜利的光辉,更会深入探讨胜利背后所付出的巨大牺牲。那些幸存下来的士兵,他们带着战争留下的伤痕,回到和平年代,他们的内心又是如何的复杂?书中会尝试触及胜利者的反思,以及战争对个体和民族长远的影响。 四、 历史的回响:铭记与传承 《烈火熔炉:硝烟中的钢铁意志》致力于让历史的回响,在今日的读者心中产生共鸣。 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 通过大量史料的梳理和分析,本书力求还原一个真实、立体、多维度的苏联红军形象。它将避免简单化的英雄主义叙事,而是通过对士兵们个体经历的刻画,展现战争的复杂性,以及普通人在历史洪流中的渺小与伟大。 对战争的反思: 战争是人类文明的伤疤。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一场战争的叙述,更是对战争本身的反思。它将引导读者思考战争的根源,战争的残酷,以及和平的可贵。通过了解那些浴血奋战的士兵们的故事,我们更能体会到和平的来之不易,从而更加珍惜我们所拥有的。 民族精神的传承: 苏联红军在卫国战争中表现出的坚韧、勇敢、牺牲和团结,已经成为一种民族精神的象征。本书希望通过对这些精神的展现,让读者能够理解这种精神的内涵,并从中汲取力量,激励我们在面对困难时,能够拥有同样的勇气和决心。 《烈火熔炉:硝烟中的钢铁意志》,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旅程,它将带领您走进那个被战火洗礼的时代,感受那些在生死线上挣扎的灵魂,倾听那些在硝烟中发出的呐喊。它是一部关于勇气、牺牲、爱与希望的史诗,是对那些为自由和和平而战的普通人的致敬,是对历史最深刻的铭记。

用户评价

评分

初次接触这本书,我并未对其抱有太高的期望,但很快就被它独特的叙事方式所吸引。它没有选择以宏大的历史叙事开篇,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纪录片导演,直接将读者置身于战争前线,捕捉那些转瞬即逝却又无比真实的瞬间。我看到了苏联士兵在极度恶劣的条件下,如何用最原始的工具和最顽强的毅力与敌人周旋。书中对于装备的描写,并非是机械的参数列表,而是融入了士兵们如何在冰天雪地中为步枪除霜,如何在弹尽粮绝时用简陋的武器对抗强大的对手。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作者没有回避战争的丑陋和残酷,那些关于饥饿、疾病、以及战友之间生死离别的描写,都真实得令人心痛。然而,正是在这样的绝境中,人性中最闪耀的光芒才得以显现。兄弟情谊、战友情深,在炮火连天的战场上,这些情感显得尤为珍贵。我看到了他们在绝望中的互相扶持,看到了他们在短暂的休战时刻,分享着关于未来生活最朴素的梦想。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二战时期苏联红军并非是不可战胜的神话,而是由无数个有血有肉、有痛苦有欢乐的个体组成的。他们是普通人,但在国家危难之际,他们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不朽的丰碑。

评分

这本书的吸引力,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二战中的苏联红军。作者并没有沉溺于战役的宏伟蓝图,而是将目光聚焦于那些最平凡的士兵,用最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他们在大时代背景下的真实生活。我仿佛能听到他们走出家门时,母亲含泪的叮嘱,能感受到他们在冰天雪地里,互相依偎取暖的温暖。书中对于物质匮乏的描写,并非是泛泛而谈,而是通过具体的细节,比如士兵们用破旧的布片缝补军装,用仅有的食物分享给伤员,让我深刻体会到那个时代的艰辛。然而,正是在这种极度的困苦中,我看到了人性的光辉。战友之间的生死相托,对祖国的深厚情感,以及即使面对死亡,依然不屈不挠的斗志,都让我深受感动。作者没有回避战争的残酷,那些关于伤亡、关于分离的描写,都真实得令人心痛。但正是这些 painful 的真实,才更凸显了苏联士兵们坚韧不拔的精神。这本书让我明白,历史并非只是由伟大的决策者书写,更多的是由无数普通人的牺牲和奉献所铸就。

评分

我常常认为,历史著作往往充斥着冰冷的数字和抽象的理论,很难真正触动人心。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这一认知。作者以一种近乎写实的叙事方式,将我带入到二战时期苏联红军的真实生活之中。我仿佛置身于那漫天飞雪的战场,感受着刺骨的寒冷,目睹着士兵们如何在绝境中拼死搏杀。书中对于士兵个体命运的描绘,并非是简单的英雄赞歌,而是充满了挣扎、痛苦与无奈。我看到了他们如何在严酷的条件下,克服饥饿和疾病,如何在炮火纷飞中,为了一丝生的希望而战斗。作者并没有回避战争的血腥和残酷,那些关于牺牲、关于离别的场景,都真实得令人心颤。但正是在这样的悲壮之中,我看到了人性的光辉。战友之间的深厚情谊,对家人的深深眷恋,以及即使在最绝望的时刻,依然闪耀着希望的眼神,都让我为之动容。这本书让我看到了,那些被历史长河淹没的普通人,他们是如何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我们守护了和平。

评分

拿到这本书,我原本以为它会是一本枯燥乏味的军事史论,充斥着大量的战役数据和战略分析。然而,翻开第一页,我就被作者的文字所震撼。它没有直接进入宏大的战争场面,而是以一种诗意的笔触,描绘了战争前夕,苏联普通民众的生活景象。那些淳朴的乡间小调,那些忙碌的农耕场景,那些平凡而美好的家庭瞬间,都为即将到来的战争蒙上了一层厚重的悲剧色彩。当战争的阴影笼罩大地,作者笔下的士兵们,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英雄,而是带着对家人的眷恋,对和平的期盼,踏上了征途。书中对细节的刻画入木三分,从士兵粗糙的双手,到他们斑驳的军装,再到他们疲惫但坚毅的眼神,都传递出一种 raw 的真实感。我看到了他们在寒冷的夜晚,围坐在一起,分享着祖母做的面包,讲述着远方的思念。我看到了他们在炮火硝烟中,为了掩护战友而毫不犹豫地冲向死亡。作者并没有回避战争的血腥与残酷,但却用一种克制而深沉的笔调,展现了在这种极端环境下,人性的复杂与伟大。这本书让我看到的,不只是战争机器的运作,更是无数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牺牲与奉献。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深深吸引了我,深邃的背景,一位年轻士兵眼神坚毅地望着远方,手中紧握着步枪,仿佛预示着一场即将到来的硬仗。当我翻开书页,一股沉重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这本书并没有直接讲述战场上的硝烟弥漫,也没有过多的战术分析,而是通过一种更贴近人物内心的方式,让我看到了战争的残酷与人性光辉交织的画面。作者仿佛是一位老兵,用饱含深情的笔触,勾勒出那些在严酷环境下挣扎求生的普通士兵。他们有血有肉,有爱有恨,并非是宣传机器中冰冷的符号。我仿佛能听到他们在寒风中低语,看到他们在短暂的休息中分享最后一块黑面包,感受到他们在战友牺牲时内心的撕裂。书中所描绘的不仅仅是战斗,更多的是在生死边缘,人性的脆弱与坚韧所爆发出的巨大能量。那些细微的情感描写,比如士兵对家人的思念,对和平的渴望,以及在绝望中依然闪烁的希望之光,都让我为之动容。作者巧妙地将宏大的历史背景与个体命运紧密联系,让我深刻理解了二战对苏联普通家庭和士兵带来的巨大创伤,以及他们是如何以钢铁般的意志挺过了那段黑暗岁月。这本书更像是一首献给所有普通士兵的挽歌,是对他们牺牲的无声致敬。

评分

到9月底,由费奥多尔·托尔布欣陆军元帅指挥苏军乌克兰第3方面军已集结在保加利亚 - 南斯拉夫边境,苏军第57军团已驻扎在维丁地区,同时保加利亚第2军团(下辖于苏军乌克兰第3方面军)驻守在通往保加利亚、南斯拉夫及希腊边境的尼什铁路线,这令致在南斯拉夫境内之南斯拉夫游击队第1军团亦到来,为了分别支援南斯拉夫游击队第13及第14军解放尼什及苏军第57军团进攻贝尔格莱德,苏军乌克兰第2方面军之第46军团部署在泰雷戈瓦河(罗马尼亚境内),因而切断了在芙厦斯以北连接贝尔格莱德与匈牙利的铁路线。 南斯拉夫游击队总司令约瑟普·布罗兹·铁托与苏军进行行动前的准备工作,铁托在9月21日到达苏军占领下的罗马尼亚王国,随后转往莫斯科与约瑟夫·斯大林会晤,会谈非常成功,特别是双方达成了有关保加利亚军队在南斯拉夫境内参与作战的协议。

评分

图确实有很多是没见过的,开头的一些翻译也算到位。但总体来说翻译质量很差。例如“获得了最高荣誉的条形勋章,并记三等功”这句话其实是说“荣获红旗勋章和三级光荣勋章”。可见译者

评分

英国第14军越过被雨水浸透的丛林追击,并且在1944年11月底跨过了钦敦江。但是,东南亚司令、海军中将路易斯·蒙巴顿勋爵被迫将部队和给养转移到别处,使得日本人在其新任指挥官木村兵太郎的率领下,撤过瑞保平原,撤退到伊洛瓦底江的后面。

评分

很好的书,读起来很舒服。

评分

快好。。。。。。。。

评分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

我一直喜欢二战的书籍,书里有照片就更好了

评分

当第4军团深入缅甸中心地带时,第15军团伴着“德拉库拉行动”(包含一系列在西海岸实施的两栖登陆)也取得了进展。1944年12月,缅甸军团在若开地区发动攻击。一个月后,缅甸军团夺取了阿恰布的港口设施以及兰里岛上的机场。到了1945年4月底,斯利姆准备对仰光发动最后的攻击。5月2日,印度伞兵降落在仰光南

评分

快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