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京都大学中国研究系列4·国旗·国歌·国庆:近代中国的国族主义与国家象征

日本京都大学中国研究系列4·国旗·国歌·国庆:近代中国的国族主义与国家象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日] 小野寺史郎 著,周俊宇 译
图书标签:
  • 京都大学
  • 中国研究
  • 国族主义
  • 国家象征
  • 近代中国
  • 国旗
  • 国歌
  • 国庆
  • 历史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54665
版次:1
商品编码:1143671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日本京都大学中国研究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35
字数:31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仪式”与“象征”等乍见之下如咒术般的要素,毫无疑问地在近代国家更具重大意义。《日本京都大学中国研究系列4·国旗·国歌·国庆:近代中国的国族主义与国家象征》从中国近代史上国旗、国歌、国庆的诞生和演变过程着手,探讨近代中国各时期的政府、政党、知识分子等,如何将仪式或象征利用于唤醒国族主义,具体而言,是以何种政策或运动来实施,而当时的人们对此又是如何认识和对待的。

作者简介

  小野寺史郎,1977年出生于日本岩手县,1999年毕业于东北大学文学部,2005年东京大学大学院综合文化研究科博士课程单位取得满期退学。现任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附属现代中国研究中心助教。

内页插图

目录

凡例
序章 国族主义研究与象征的历史学
第一节 研究目的
第二节 研究回顾
第三节 全书结构

第一部 清未、北京政府时期的象征与仪式
第一章 中国的首面国旗
第一节 导论
第二节 黄龙旗的制定
第三节 外交与官府中的使用
第四节 使用和认识的偏差
第五节 结论
第二章 国旗的论争
第一节 导论
第二节 兴中会与青天白日旗
第三节 同盟会国旗论战
第四节 辛亥革命与国旗问题
第五节 结论
第三章 纪念革命
第一节 导论
第二节 纪念什么?何时纪念?
第三节 由谁纪念?如何纪念?
第四节 结论
第四章 从国乐到国歌
第一节 导论
第二节 清季的“国乐”
第三节 民初制定“国歌”的尝试
第四节 五四时期国歌论战与《卿云歌》的完成
第五节 1920年代对《卿云歌》的评价
第六节 结论
第五章 共和国体与五色旗
第一节 导论
第二节 政治与国旗
第三节 国庆与国旗
第四节 结论

第二部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象征与仪式
第六章 国民革命与青天白日旗
第一节 导论
第二节 孙中山与五色旗
第三节 1925年的两面国旗
第四节 北伐与易帜
第五节 东北易帜
第六节 结论
第七章 党旗与国旗
第一节 导论
第二节 国旗的法令规定
第三节 国旗意识形态的规定
第四节 蒋介石与新生活运动
第五节 结论
第八章 党歌与国歌
第一节 导论
第二节 国歌、党歌及国民革命歌
第三节 国民党党歌的确立过程
第四节 围绕国民党党歌的讨论
第五节 制定国歌
第六节 结论
第九章 历书上的“革命”
第一节 导论
第二节 北伐以前的纪念日
第三节 党国的纪念日体系:1927~1928年度
第四节 纪念日体系的确立
第五节 结论

终章 从国家象征所见的中国近代史
第一节 通史性的概观
第二节 战时与战后
第三节 结论
征引文献
索引

精彩书摘

  第二点是模仿美国独立纪念日及法国革命纪念日这个面向。废除了君主制的中华民国,在当时世界仍属少有的共和国。因此,美国及法国在种种层面中皆成效法对象,在某种意义上是自然而然的结果。这与辛亥革命专被定位为“共和”相对于“专制”之胜利,而非“排满”之成功这点,应该也有关系。此外,清末梁启超所介绍的关于“祝典”的观点——庆祝事业功绩成功而非君主诞辰——既已普及,加上最大的效法对象不外乎美国独立纪念日、法国革命纪念日这样一种认知,使得效法美、法的国庆日制定及实施更加顺利。
  不过,自起义以来战斗激烈的武昌,值此第一届国庆日之际,在追悼烈士的同时,大规模地进行伤残军人的游行和勋章、恩赏的授予,追悼的面向特别受到强调⑦。因此,这样一个仿照美国独立纪念日、法国革命纪念日的共和“祝典”之面向,可说是在民国成立之际没有发生实际战斗的地区特别受到重视的要素。
  第三点是国民参与的面向。国庆日仪式中演剧、运动会,以及游行或展示革命纪念品等筹划,皆具有与近代国民形成相系的教化意图,具备通过令国民广泛参加,使“爱国”“文明”“共和”“尚武”等价值内化的启蒙性“娱乐”的面向。
  第四点是纪念日与历法的关系,这是与全国同时举行纪念活动相关的问题。从临时参议院中的讨论可知,中华民国纪念日必须是阳历这个认知在政府方面已无疑是共识。但在当时的社会中,阴历的使用是当然之事,对阳历则尚不习惯。例如当时以民国初年国庆日为主题的《逛天坛》这首民俗歌谣,就有“九月初一举办纪念会追祭死亡烈士前”的歌词(1912年10月10日为阴历九月一日)①。只是,日后吴稚晖所创造的词汇“双十节”作为国庆日的通称受到广泛使用,这对“国庆日即十月十日”之印象的深植应有相当程度贡献。
  关于日后北京政府时期如何举行国庆日,姜瑞学及李学智的论文所述甚详②。两人指出,由于1915年国庆日活动遭袁世凯中止,使得帝制失败后翌年即1916年国庆日作为“共和”复活的纪念呈现空前的热烈盛况,而且在张勋复辟事件后的1917年国庆日活动,也同样在标榜、称扬“共和”之名下举行,这正与本章的第二项结论相关。此外,他们的研究也指出国庆日是社会各界休息和娱乐的时间。
  不过,李学智指出民国初年的国庆日活动的特征是“在官方的主持、组织下进行的,各界民众积极参与”的“官民同庆”,而后来官方活动逐渐局限于阅兵或叙勋、宴会,民众则独自进行集会、演说、行进等活动,形成一种分离现象。特别就1920年代而言,国庆日的活动成为民众对政府表达批判之空间的这项指摘甚为重要。然而,如本章所见,北京政府关于国庆日民众活动除了悬挂国旗以外并无法令的规定,而且在民国初年的时间点上,政府的纪念活动已限于形式上派遣代表出席追悼仪式、阅兵、叙勋、宴会等,共和纪念会从经费和人员两方面而言皆属政府外部组织。如此,不如说政府外部的知识分子和社会团体主导的活动自始即与政府活动分离这点,才应视作北京政府时期纪念日活动的特征。
  ……

前言/序言


《历史的印记:国族、符号与国家意识的建构》 这是一部深入探索现代国家形成过程中,作为核心构成要素的“国族主义”以及其具象化表达——“国家象征”之间错综复杂关系的学术专著。本书并非仅仅罗列某个特定国家或地区的国旗、国歌、国庆等符号及其演变史,而是将目光投向更宏观的历史进程,致力于揭示这些象征符号在民族国家建构、国民身份认同塑造以及国家合法性构建等议题上所扮演的关键角色。 本书的研究范畴,并不局限于简单的历史事件叙述,而是通过多学科的视角,如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文化研究等,对现代国家如何通过一套精心设计的国家象征体系,来凝聚人心、统一意志、并在国际舞台上确立自身地位进行深刻剖析。我们将看到,国族主义作为一种强大的意识形态,如何催生出对“民族”这一概念的集体想象,而旗帜的飘扬、歌声的传唱、节日的庆典,则成为承载和传播这种想象最直接、最有力的载体。 第一部分:国族主义的兴起与国家象征的源起 本部分将追溯国族主义思潮在全球范围内的萌芽与发展。我们将考察18世纪启蒙运动以来,民族国家观念如何在欧洲逐渐取代旧有的王朝国家或帝国统治,成为政治组织的基本模式。在此过程中,理性主义、人民主权、民族自决等理念如何为国族主义的兴起奠定思想基础。 接着,我们将深入探讨国族主义的几个核心要素:共享的历史叙事、共同的语言文字、文化的独特性,以及对“我们”与“他们”的区分。这并非简单的文化差异,而是一种基于政治动员和意识形态构建的集体身份认同。我们将分析,当“民族”被赋予至高无上的政治意义时,如何促使人们对“本民族”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和忠诚度。 在此背景下,本书将详细考察现代国家象征的起源。我们将在历史的长河中,寻找最早的民族国家是如何开始自觉地创造和运用具有代表性的符号。例如,早期的民族革命如何赋予特定的旗帜以反抗压迫、追求自由的象征意义;革命后的新政权如何通过国歌来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并颂扬新国家的伟大成就。同时,国庆日的设立,也并非偶然,而是国家权力有意为之的政治表演,旨在通过集体性的纪念活动,巩固国家记忆,强化国家认同。 我们还将关注,国族主义的传播并非总是和平而自发的过程。在某些情况下,它可能是由精英阶层有意识地推动,以服务于特定的政治目标,例如统一分裂的地区、对抗外部威胁、或是转移内部矛盾。因此,国家象征的创造和推广,也常常伴随着权力运作和意识形态宣传。 第二部分:国家象征的物质形态与意义建构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聚焦于具体的国家象征——国旗、国歌与国庆,对其物质形态、设计理念以及所承载的象征意义进行深入剖析。 国旗:视觉的图腾与意志的旗帜 我们将探讨国旗的设计并非随意为之,而是蕴含着深刻的政治、历史或地理信息。不同颜色、图案、形状的组合,往往代表着国家的历史传承、民族信仰、自然风光、或是革命理想。例如,某些颜色可能象征鲜血与牺牲,某些图案可能代表民族图腾或宗教符号,而星辰则可能寓意希望与未来。我们将分析,国旗如何通过其直观的视觉冲击力,迅速在国民心中建立起一种集体的认同感,并成为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视觉标志。同时,国旗在战争、庆典、外交等场合的展示,也具有强烈的政治表态功能。我们将审视,在不同历史时期,国旗如何被赋予新的政治含义,以及它在民族国家构建中扮演的“图腾”角色。 国歌:听觉的号角与情感的共鸣 国歌作为一种听觉符号,其歌词与旋律的结合,更是直接触动人们的情感神经。本书将分析国歌的歌词内容,通常会颂扬国家的历史、民族的英雄、以及对未来的展望。这些歌词往往充满了情感的张力和鼓动性,能够唤起民众强烈的爱国情怀和集体荣誉感。我们将探讨,国歌的音乐风格也可能与国家的文化特质或历史命运息息相关。某些激昂的旋律可能象征着革命的激情,而舒缓的旋律则可能诉说着国家的悠久历史。国歌的合唱,更是将个体的情感汇聚成强大的集体力量,成为国家意志的一种集中体现。我们将考察,国歌在公共场合的演唱,如何成为一种强化国家认同、表达政治忠诚的仪式。 国庆:时间的节点与记忆的庆典 国庆日并非仅仅是一个日期的纪念,而是国家权力构建特定历史叙事、巩固国家合法性的重要时刻。本书将分析,国庆日的选择往往与国家建立的关键事件有关,例如独立日、革命胜利日、或是某个历史性条约的签署。通过定期的、全国性的庆典活动,国家能够向国民重复和强调其“诞生”的故事,并将其塑造成为一段不可磨灭的国家记忆。我们将探讨,国庆日的阅兵、游行、文艺演出等活动,是如何通过宏大的场面和仪式化的表演,来展示国家的力量、统一的意志,以及国民的自豪感。同时,国庆日也是一个向世界展示国家形象、宣示国家主张的重要窗口。 第三部分:国家象征的变迁与国家认同的重塑 本部分将深入探讨,国家象征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历史的演进中不断经历着变迁与重塑。 革命与象征的更迭: 我们将考察,当国家经历革命或政权更迭时,旧的国家象征往往会被废除,取而代之的是一套全新的象征体系。这标志着国家政治合法性的转移,以及新意识形态的树立。例如,推翻君主制后,代表皇权的旗帜和歌曲都会被历史淘汰,而象征共和或人民政权的符号则会登上历史舞台。 民族主义的演进与象征的含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国族主义本身也会呈现出不同的形态。例如,早期强调解放和独立的民族主义,可能与代表自由与平等的象征符号相联系;而后期发展出的更具排他性和侵略性的民族主义,则可能赋予国家象征以更强的民族优越感和扩张野心。本书将分析,同样的象征符号,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下,其所承载的意义也可能发生偏移。 全球化与本土化: 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国家象征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一方面,国际交流的频繁可能导致某些普适性的符号元素被借鉴;另一方面,为了维护国家独特性和文化主权,各国也在努力赋予其国家象征以更强的本土文化特色。我们将探讨,国家如何在新旧交织、普遍与特殊并存的语境下,不断调整和强化其国家象征体系。 国家象征的解构与重构: 并非所有人都对国家象征持有全然接纳的态度。在某些社会群体眼中,国家象征可能被视为统治阶级的工具,或是压迫历史的遗留。本书将探讨,对国家象征的质疑、批评甚至挑战,也是国家认同构建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这些挑战,有时会促使国家对自身象征体系进行反思和调整,以适应社会多元化的需求。 结论:国家象征的永恒力量与历史的辩证 本书的结论部分,将再次强调国家象征在现代国家构建和国民身份认同塑造中的核心作用。无论是在政治动员、社会凝聚,还是在国际交往中,一套清晰、有力、能够引发共鸣的国家象征体系,都是一个成熟国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然而,本书的分析也并非将国家象征视为一种静态的、单向施加的工具。恰恰相反,国家象征的生命力在于其与社会现实的互动,与国民情感的共鸣,以及与历史进程的辩证。它们既是国家权力意志的体现,也是国民集体情感的载体。对国家象征的解读和运用,本身就是一个充满历史张力的过程,它既能成为凝聚力量的号角,也可能成为引发争议的焦点。 最终,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审视国家象征的全新视角,理解这些看似简单的符号背后所蕴含的深厚历史、复杂的政治考量以及深刻的文化意义。通过对国族主义与国家象征之间关系的深入剖析,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现代国家的形成机制,以及个体身份与集体意识如何在这个宏大的历史舞台上相互塑造。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日本京都大学中国研究系列4·国旗·国歌·国庆:近代中国的国族主义与国家象征》的书名本身就极具吸引力,它将近代中国历史中几个至关重要的国家象征——国旗、国歌、国庆——与“国族主义”这一宏大的概念相结合,仿佛一把钥匙,预示着将要开启一段关于中国近代民族意识觉醒与国家建构的深刻探究。我一直对近代中国的转型时期充满好奇,尤其是那些在时代洪流中被塑造出来的象征符号,它们是如何诞生的?又承载了怎样的情感与意义?书名中“京都大学中国研究系列”的标签,也暗示了其研究的严谨性和国际视野,这让我对书中的分析方法和论证逻辑充满了期待。我想象着,作者会如何细致地梳理国旗飘扬的历史瞬间,国歌奏响的激昂时刻,以及国庆日承载的民族自豪感,并将其置于当时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中,考察它们如何与国族主义思潮相互激荡,共同塑造了现代中国的国家认同。这不仅仅是对历史事件的简单回顾,更是一种对精神内核的挖掘,是对国家主体性构建过程的深度解析。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作者的笔下,这些看似寻常的国家象征,究竟是如何在近代中国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又如何成为连接个体与国家、凝聚民族力量的重要纽带。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极具匠心,作者似乎有意将对国家象征的分析,与对国族主义思潮的演进轨迹进行双线叙事,相互印证,共同推进。我能够想象,在国旗的设计与确立过程中,必然伴随着关于国家形态、政治制度的激烈讨论,这些讨论本身就是国族主义思潮在政治层面的具体体现。同样,国歌的歌词内容、旋律风格,也反映了当时中国知识分子对于国家精神气质的理解和追求,以及他们希望向世界传递怎样的中国形象。而国庆日的纪念方式和主题,则更直接地承载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国家叙事和民族情感。作者通过对这三个核心象征的深入剖析,不仅梳理了近代中国国族主义发展的脉络,更揭示了这些象征如何在不同历史时期被赋予新的内涵,以及它们如何与国家建构的宏大进程相互渗透、相互塑造。这种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让我对近代中国国家象征的意义及其与国族主义之间的深刻联系,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评分

当我翻开这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作者对“国族主义”概念的界定,这为我理解后续内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并没有简单地将国族主义视为一种排外的民族主义,而是深入探讨了其在中国语境下的独特性,以及它如何与救亡图存、富国强兵的时代诉求相结合。通过对大量史料的梳理,作者生动地展现了在民族危机深重的背景下,知识分子和政治精英们是如何积极探索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路径,而国家象征的设计与传播,正是这一探索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我特别欣赏作者对国旗、国歌、国庆起源的细致考证,从最初的设计理念到最终的定型,每一个细节都透露出历史的痕迹。例如,关于国旗的色彩、图案选择,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引发的争议,都反映了当时社会思潮的变迁。国歌的歌词内容,以及它如何从一首相对小众的歌曲成长为代表整个民族的旋律,更是一个充满戏剧性的过程。这些分析让我对这些国家符号的意义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们不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承载着无数人情感与信念的历史见证。

评分

这本书在论述中巧妙地将宏大的国家叙事与个体经验相结合,使得历史的厚重感与人性的温度并存。作者通过引用大量的民间文献、日记、书信等,让我们得以窥见普通民众在国家象征诞生与传播过程中的反应和情感。我能想象到,在国旗第一次升起时,围观人群中可能激起的复杂情绪——有激动、有迷茫,或许还有不解。国歌的传唱,也一定伴随着从陌生到熟悉,再到激昂共鸣的演变过程。而国庆日的设立,更是将这种集体认同感推向高潮,成为凝聚民族力量、展现国家形象的重要时刻。作者的笔触细腻,能够捕捉到这些个体层面的感受,并将其置于宏观的历史背景之下进行分析,从而展现出国家象征的生命力及其与社会大众之间的互动关系。这种研究视角,让我觉得历史不再是遥远而抽象的概念,而是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的、充满情感张力的现实。我仿佛能够听到昔日人们在国旗下的誓言,感受到国歌奏响时的热血沸腾,体验到国庆日那份共同的荣耀。

评分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探讨国族主义与国家象征的关系时,并没有回避其复杂性和矛盾性。他深入分析了在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一个曲折而艰难的过程,其中充满了内部的张力与外部的压力。国旗、国歌、国庆等象征符号的推广,也并非总是顺风顺水,有时会引发争议,有时会被赋予不同的解读,甚至在某些时期会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作者以一种审慎的态度,呈现了这些象征在历史进程中经历的演变和重塑,以及它们如何被不同群体所利用或赋予新的意义。这种对历史复杂性的呈现,反而让我对作者的研究成果更加信服。它提醒我们,国家认同的构建是一个动态而充满挑战的过程,而我们今天所熟悉的国家象征,也凝聚了无数历史的选择、妥协与奋斗。我对书中对这些争议和矛盾的深入剖析,以及作者如何在此基础上提出更为 nuanced 的见解,感到非常好奇。

评分

典型的日本研究取向,资料详实到几近胪列,但是在理论方面有所欠缺。从世界范围内观察,社会主义,作为人类历史时期的一种理想和社会实践,目前还正在经历严峻的考验,而且这个考验基本是以一种消及的状态留在人类的记忆中,也就是说,作为理想和社会实践,它的空想成份可能多于它的事实经验。从理论上说,社会主义有不同的形态,比如有北欧的民主社会主义,有苏联(包括苏联解体前的整个东欧社会)式的社会主义、有朝鲜式的社会主义、有古巴式的社会主义还有利比亚式的社会主义以及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等等。歌德说过,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常青,我们不管什么概念下的社会主义,只要有充分的个人自由和人民幸福,我们就认为是好社会。

评分

书的质量很好,有塑封。

评分

好,值得购买,比其他地方实惠

评分

很好的书,获益匪浅,值得细细阅读

评分

很好

评分

书的质量很好,有塑封。

评分

很好

评分

很不错的书,学术水平很高。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还是不错,但仅限于资料汇编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