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毛泽东研究译丛·毛泽东:雄关漫道(套装上下册)(插图本)

国外毛泽东研究译丛·毛泽东:雄关漫道(套装上下册)(插图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法] 阿兰·鲁林(Alain Roux) 著,毕笑 译
图书标签:
  • 毛泽东
  • 国外研究
  • 历史
  • 传记
  • 政治
  • 中国现代史
  • 马克思主义
  • 红色文化
  • 传记文学
  • 插图本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198316
版次:1
商品编码:1161183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国外毛泽东研究译丛·第二辑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800
套装数量:2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1966年7月8日,毛泽东写信给他的妻子江青:“在我身上有些虎气,是为主,也有些猴气,是为次。”老虎是“山中之王”,拥有绝对的权力,雄武勇猛,力破万难;猴子则灵敏多变,能屈能伸,弄险有方。在本书中,法国汉学家鲁林教授以一个西方学者的认识视角和话语体系,查考了大量从未出版的资料,摆脱了简单的脸谱化模式,并以审慎的态度,按照时间顺序,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富有远见、醉心诗词、个性复杂的毛泽东的画像。同时,在书中配有多幅插图。著名汉学家毕仰高曾如此评价这部资料翔实的毛泽东传记:“不仅细致,而且可信、精确、公正。”

作者简介

  阿兰.鲁林(Alain Roux),法国当代著名汉学家、历史学教授,任教于巴黎第八大学(圣德尼大学)和国立东方语言与文化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毛泽东生平、20世纪中国劳工运动、民国时期的政治精英。迄今共出版《20世纪的中国》、《30年代上海的工人运动》、《瞿秋白传》(合著)、《中国文化大革命》等九部专著。

目录

目录(上册)

第一部分 叛逆者(1893—1927)

第一章 不可能的上升之路(1910—1919)
第二章 一个湖南的民主主义者(1919—1921)
第三章 斗士(1921—1925)
第四章 选择了这个命运(1925—1927)
第五章 毛泽东转入地下(1927年7月—12月)

第二部分 革命者(1927—1945)

第六章 华南地区的红色政权
第七章 失败(1931—1934)
第八章 毛泽东的“报复”(1934年10月—1937年9月)
第九章 毛泽东思想的诞生(1937—1941)
第十章 延安之路(1942—1945)

注 释


目录(下册)

第三部分 领袖(1945—1976)

第十一章 胜利者(1945—1949)
第十二章 激进的创建者(1949—1956)
第十三章 理想主义掌权(1957—1959)
第十四章 理想主义(1959—1962)
第十五章 发动“文化大革命”
第十六章 “文化大革命”(1966—1969)
第十七章 失误法避免(1969—1976)

结 语
注 释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沁园春·雪
  (1936年2月—1945年8月末)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一架机身上印有美国空军银色星星标记的DC3客机从红色革 命根据地延安飞往民国政府所在地重庆。毛泽东坐在机舱前方靠窗 的位置,俯瞰着眼前广袤的中华大地:黄河如刀痕般刻在大地上, 渭河河谷郁郁葱葱,秦岭如屏障般高耸。飞机不断升空,被云层包 围,透过云层的间隙,红河河谷金黄的稻田跃入眼帘。这一天—— 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第一次坐飞机,也是在这一天,他准备 去见他18年以来几乎时刻不在抗衡的最大对手——蒋介石。
  毛泽东的装束似乎让他感到不大自在:一件皱皱巴巴、做工粗 糙又不知道穿了多久的蓝色中山装,一双锃亮却又硌得他脚生疼的 新皮鞋,一顶似乎是用来防冷枪的木头盔。坐在他旁边的美国大使 帕特里克·赫尔利穿着深色西装,白色衬衫,打着领结,戴着一顶 伯尔萨利诺帽,好像要去赴鸡尾酒会。周恩来则很正式地穿着一身 蓝色西装,精细的剪裁和可挑剔的熨烫处处体现出对人的尊重。
  真正让毛泽东感到不自在的,不是他的奇装异服,也不是他和一个 美国人靠得太近(这个美国人第一次到延安时,见到一群目瞪口呆 的共产党高官,感觉自己像是到了印第安人的领地,心想是不是应 该像巧克陶人一样喊几声号子),而是当时的政治大环境。当时在 延安的苏联联络员彼得?弗拉基米诺夫见证了毛泽东登上飞机的那 一刻,他在《延安日记》中写道:毛泽东当时给人的感觉像是走到 了十字路口,他是那样的苍白和紧张。此外,毛泽东在10月11日 回到延安后经历了一次短暂的情绪危机,经常一连几天闭门谢客。 1945年8月15日,日本条件投降,抗日战争结束了。长征后保 存下来的微弱火种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拥有近100万平方公里土地、 近1亿人口、120余万战士及260万民兵的红色政权。拥有120万 党员的中国共产党在3个月前举行了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将 毛泽东思想同列宁主义、斯大林主义一样,确立为马克思主义的一 部分。在延安,毛泽东广受爱戴。与蒋介石的会晤让他更加顺理成 章地相信中国共产党从此与国民党政府平起平坐了。
  然而,毛泽东也有担心的理由:他认为蒋介石提出的挑战极为 冒险。两个对手并不势均力敌。况且,如果自1941年以来停止的 内战再度全面爆发的话,毛泽东不能指望斯大林会帮忙。因为后者 在8月14日,也就是日本宣布投降的前一天,没有和他商量就与 国民政府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在1945年2月份的雅尔塔 会议上,斯大林、罗斯福和丘吉尔作了如下设定:中国将作为一个 以美国为首的太平洋地区和以苏联为首的东北亚地区之间的缓冲地 带而存在,中国应成立一个以蒋介石为首的联合政府,而毛泽东最 多只是他的首席助手。这也是促成蒋介石和毛泽东重庆谈判的原因。在国际上被孤立、手头又没什么王牌好打的情况下,毛泽东急 需重拾信心。在谈判前的几个小时,毛泽东凝视着窗外祖国的壮丽 河山,内心深处的情怀被唤醒,对这首1936年2月写了一半卡壳 的词理所当然有了新的灵感。
  1936年,毛泽东的命运经历了一次惊险的决定性转变。1935 年秋天红军长征结束,同年12月的瓦窑堡会议正式确立了毛泽东 中共第一领导人的地位。1935年七八月,共产国际召开了第七次代 表大会,会议旨在号召团结全世界各民族的人民,停止内部阶级斗 争,共同致力于抵御法西斯主义的威胁。得知此事后,毛泽东接触 了一些对蒋介石政策有所保留的国民党将领,同时也在试探是否可 能与国民党政府达成一致抗日的协议。1935年冬天到1936年的东 进运动中,红军穿过山西,目标直指日军,主动进行抗战。这一系 列行动让当时的山西王阎锡山备感压力。
  毛泽东在这首新词中加入了从他记忆深处挖掘出来的老章节, 他回忆起中国大地上红军战士们抗击暴风雪的景象。而第一次从空 中俯瞰中华大地的景象给予了他全新的灵感:在8月阳光的照耀下, 永恒的雪山反射出银蛇般的光芒,苍茫高原散发出黄蜡般的色彩。 实际上,毛泽东刚刚经历了20年惊心动魄的岁月,而正是这 一切促成了此刻他高涨的自信和满腔的爱国情怀。这20年可划分 为5个主要阶段:
  (1)1927年12月—1930年11月,毛泽东投身于华南地区红色 革命根据地的建设。
  (2)1930年12月—1934年10月,毛泽东尝试建立首个以他为 主席的中共苏维埃政府,但最终以失败告终。
  (3)1934年10月—1937年8月,毛泽东重新掌握党内政权, 并且成功与国民党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4)1937年8月—1941年,毛泽东成为党内最高领袖之一, 并逐步形成了毛泽东思想。
  (5)从延安整风运动开始成为党内绝对领袖,在1945年的中 共七大中,毛泽东将自己摆在与蒋介石平起平坐的位置上。
  ……

前言/序言


红色风云与不朽传奇:一部影响世界的中国巨人 在中国波澜壮阔的二十世纪历史画卷中,有一个名字如同璀璨的星辰,耀眼夺目,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也在世界格局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便是毛泽东。本书旨在深入剖析这位伟大的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波澜壮阔的一生,以及他如何在一个积贫积弱、内忧外患的古老国度,开创一个崭新的时代,锻造一个独立自主、焕发勃勃生机的中国。 我们并非要简单复述历史的年轮,而是要拨开迷雾,探寻那位站在历史舞台中央的巨人,其思想的深度、战略的眼光、人格的魅力以及其决策背后错综复杂的动机与影响。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历史的洪流,从他早年的革命启蒙,到领导中国共产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直至最终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艰辛历程;从他提出的深刻而极具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到他在新中国成立后,如何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早年峥嵘,革命火种的燃起: 故事的开端,总是在时代的洪流中寻觅。毛泽东,一个湖南农家子弟,却怀揣着改变民族命运的宏大抱负。本书将细致描绘他青年时期如何在旧学与新知之间汲取养分,如何在五四运动的浪潮中觉醒,如何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并将其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形成初步的革命思想。我们将审视他在长沙的早期革命活动,如何组织工人运动,如何与志同道合的青年们一同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这一时期,虽然充满了稚嫩与探索,却也埋下了日后翻天覆地的革命火种。 井冈山上,星星之火的燎原: 当国民党反动派露出狰狞面目,革命陷入低潮时,毛泽东并没有因此绝望。他以非凡的勇气和战略智慧,在井冈山开辟了中国革命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本书将重点解读他在这一时期的重要思想贡献,例如“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我们将深入分析他如何克服艰难险阻,如何运用灵活的游击战术,如何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巩固和发展革命力量。井冈山,不仅是革命的摇篮,更是毛泽东思想体系形成的重要里程碑。 长征路上,铸就铁的意志: 在中国革命最危急的关头,红军被迫踏上了悲壮的长征之路。这是一次史诗般的征程,也是对革命意志的极限考验。本书将生动再现长征的艰辛与辉煌,重点关注毛泽东在遵义会议上的关键作用,如何拨乱反正,确立了他在党内的领导地位,从而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我们将通过详实的史料,展现他在极端困境下的冷静判断、坚定信念以及卓越的领导才能,如何带领一支疲惫不堪的军队,克服千山万水,最终到达陕北,为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延安岁月,思想的成熟与升华: 在延安这片黄土地上,毛泽东的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本书将深入探讨他在这一时期提出的重要理论,例如新民主主义理论、抗日战争的持久战理论等。我们将分析他如何带领中国共产党在艰苦的环境下,发展壮大,如何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延安时期,不仅是毛泽东理论创新的黄金时期,也是他领导下的中国共产党赢得民心、走向全国的战略准备期。 解放战争,摧枯拉朽的胜利: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面临着两种命运的抉择。毛泽东以其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和政治智慧,领导中国人民解放军,最终战胜了装备精良、得到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军队。本书将解析解放战争的关键战役,分析毛泽东在战略决策上的独到之处,以及他如何运用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赢得了这场决定民族命运的战争。他不仅是一位军事家,更是一位深刻理解民心向背的政治家。 新中国成立,建设的探索与挑战: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本书将详细阐述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后,如何带领中国人民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我们将关注他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以及如何进行土地改革、发展工业、巩固政权等一系列具有深远影响的举措。同时,我们也无法回避他晚年的一些探索,例如“文化大革命”的起因、过程及其带来的复杂影响。本书将力求客观公正,深入分析其决策的时代背景、历史原因及其多方面的后果,以期读者能够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这位历史人物。 思想的光芒,照耀时代: 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发展,不仅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也对世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本书将系统梳理毛泽东思想的核心内容,包括其关于革命、建设、党的领导、人民民主专政、群众路线等一系列重要论述。我们将探讨这些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发挥的作用,以及其在中国当代社会和国际关系中的现实意义。 人格的魅力,时代的印记: 除了其伟大的政治成就和思想贡献,毛泽东的人格魅力也深深地吸引着人们。本书将通过史料和回忆,展现他作为一名革命者、领导者,其坚韧不拔的意志、深邃的思考、幽默的风趣以及他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当然,我们也需要认识到,历史人物的评价往往是复杂的,他的某些决策也受到了当时历史条件和个人性格的影响。本书将力求呈现一个立体、真实、有血有肉的毛泽东,而非一个脸谱化的符号。 结语: 毛泽东,这位中国巨人,他的名字与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民族复兴紧密相连。他的思想,他的实践,他的一生,都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财富和深刻的启示。本书旨在以严谨的态度、翔实的史料和深入的分析,引领读者走进毛泽东波澜壮阔的一生,理解他如何塑造了一个崭新的中国,以及他的精神与思想,如何至今仍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历史进程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这是一部关于中国革命的史诗,一部关于国家崛起的传奇,更是一部关于一位伟大人物如何深刻影响历史的宏大叙事。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20世纪中国的历史发展充满好奇,而毛泽东无疑是其中最核心、最关键的人物。这套书为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视角来深入了解他。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不仅梳理了毛泽东的政治生涯,更深入挖掘了他思想的源头和发展脉络。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毛泽东如何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如何根据中国国情进行理论创新的部分。这些章节的论述让我看到了毛泽东作为一位理论家的智慧和创造力。同时,书中也穿插了不少关于毛泽东个人生活和性格特点的描写,这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也更容易让我理解他的一些行为和决策。插图的运用,为这些文字叙述增添了许多色彩,仿佛我亲身经历了那些历史瞬间。虽然我对历史的理解还在不断加深,但这本书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让我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这套书给我的感觉是,作者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考古学家,耐心地一点点揭开历史的层层迷雾,为我们呈现一个更加真实、立体、多维度的毛泽东。我最喜欢的是书中对毛泽东个人成长经历的细致描绘,以及他如何从一个普通农家子弟,一步步成长为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和思想家。这种成长轨迹的展现,让我看到了他性格中坚韧不拔、敢于挑战权威的一面,也看到了他身上所具备的深刻的洞察力和战略眼光。书中对毛泽东早期革命思想的形成过程的分析,也让我对那个时代的革命者有了更深的理解。他们如何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并为之不懈奋斗。尽管书中不乏对毛泽东一些决策的深入剖析,甚至带有批判性,但整体上我感受到的是一种尊重历史、尊重人物的态度。它鼓励读者独立思考,而非盲目接受。读完这本书,我对毛泽东的认知不再是单一的标签,而是丰富、复杂、充满人性光辉和历史局限的个体。

评分

坦白说,在阅读这套书之前,我对毛泽东的印象更多是来自一些宏观叙述和二手资料,总觉得难以触及到其思想的深度和复杂性。而这套书,尤其是其中的一些章节,真正让我看到了一个“鲜活”的毛泽东。作者并非简单地为他“歌功颂德”或“大肆批判”,而是呈现了一个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的个体,置身于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洪流之中。我尤其惊叹于作者对毛泽东在思想理论方面的精辟剖析,他如何从实践中汲取养分,如何将外来的思想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形成了一套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理论体系。书中的一些细节描写,比如他对战争的战略思考,对人民的深沉关怀,以及他对未来的憧憬,都让我对这位历史人物产生了新的认识。虽然有些观点我还需要进一步消化和理解,但这本书无疑极大地丰富了我对毛泽东的认知,让我看到了他思想和行动背后那深邃的逻辑和历史的必然。

评分

初次接触这套书,就被其“雄关漫道”这个书名所吸引。它暗示了毛泽东波澜壮阔的一生,以及他所经历的重重考验和艰难抉择。读罢部分章节,我发现作者的确紧紧围绕着“雄关漫道”这一主题展开叙述,深入挖掘了毛泽东在革命斗争、建国初期以及后续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中的决策过程和思想轨迹。书中对一些关键历史节点的分析尤其精彩,例如在面对国内外复杂局势时,毛泽东是如何权衡利弊,做出最终决定的。作者引用了大量的原始文献和研究资料,使得论述充满了说服力。更难得的是,书中对毛泽东思想的阐释也并非空泛的理论堆砌,而是紧密结合其人生实践,展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相互印证。虽然有些章节的观点我可能无法完全苟同,但其提出的问题和分析角度都极具启发性,促使我从更宏观、更长远的角度去思考历史发展的规律。这套书让我深刻理解到,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其思想和行为是受到多重因素影响的,绝不能以简单的二元对立来概括。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确实很有分量,纸质精良,印刷清晰,拿在手里就有一种庄重感。翻开第一页,就被里面丰富的史料和深入的分析所吸引。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试图解构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历史语境,以及其在不同时期所经历的演变。我尤其欣赏的是,书中并未回避那些争议性话题,而是以一种相对客观的态度去呈现,试图让我们理解历史的复杂性,而非简单地进行道德评判。插图的运用也恰到好处,那些珍贵的历史照片,仿佛将我们带回了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让文字的叙述更加生动和立体。虽然我还没完全读完,但仅凭目前的阅读体验,就能感受到作者在学术研究上的严谨和深度。这本书绝对不是那种速食的读物,它需要你静下心来,细细品味,反复咀嚼,才能真正领略其思想的精髓。对于想要深入了解20世纪中国历史和一位关键历史人物的读者来说,这套书无疑是一份厚重的馈赠。它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思考的方式,一种审视历史的视角。

评分

京东活动满600-400 600的书。。。。

评分

这边毛泽东传的书以前买过一本被别人借走了,这次活动又买了一本

评分

有时候,昨天的事恍若去年的,而去年的事恍若昨天的。严重的时候,居然觉得明天的事仿佛昨天的。

评分

确实不错,纸感很柔 适合静音阅读,第十章有主席和毛岸英。好评!京东物流确实没毛病。投递员服务也不错。

评分

拜会民国,购买系列图书之一。幼时跳着忠字舞唱着毛老人家的颂歌,及至老人家去世,我们当时还在小学,纯真的争论我们是毛爷爷的孩子还是华爷爷的孩子,最后老师说:你们是生在红旗下长在红旗下的孩子,现在想来老师的政治觉悟真高啊!

评分

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活动150减50加上领的券满200减100(300减200),看书看书看书看书看书。

评分

人大出版社的这套国外毛研译从还不错,趁活动收齐了,慢慢看看国外的观点和研究

评分

给单位买的,到货快,服务好,是正版

评分

作者对毛泽东和鲁迅的研究是非常扎实的,但学者毕竟是学者,即使可以观察到雄鹰在高天上飞翔,可以对此作出描述,但毕竟不曾有过背负青天朝下看的真实体验,所以,是一个引导,一个参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