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阅读文献时发现,心理学家十分重视人格与婚姻关系的探讨。在研究方法上,心理学家一方面重视标准化丁具的使用,如婚娴质量问卷和人格量表的使用,另一方面注重深入的统计分析。但调查的样本普遍较小。这给结果的解释带来了问题,用数百个样本的调查结果来解释我国不同年龄层次、不同文化层次、不同经济水平、城乡和不同地区的人们的婚姻匹配规律是值得怀疑的。 无论是理论构建还是实证研究,大都是在探讨择偶和匹配的规律,即哪些人与哪些人容易结为夫妻。从幸福学的角度来说,我更关心谁与谁结婚更幸福,研究的目的应能解释美满婚姻组合机制和规律,这是广大择偶者急于想了解的问题。或从临床咨询的需要出发,应该探讨哪些因素导致了婚姻的不美满及婚姻冲突,这是临床心理咨询工作急需寻找的答案。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现代婚姻理论与研究第一节 社会交换理论视角下的婚姻关系第二节 婚姻的经济学理论第三节 婚姻的进化心理学理论第四节 中国20年的择偶研究
第二章 幸福婚姻结构的理论探讨和模型建立第一节 幸福婚姻匹配模型的含义第二节 个体婚姻资源的功能及其对等性分析第三节 夫妻婚姻特质的契合性分析第四节 个体婚姻资源与婚姻特质的动态性及其影响
第三章 标准化测评工具的编制第一节 婚姻主观感受量表(MPS)的编制第二节 性健康量表(HPs)的编制第三节 婚姻态度量表(MAS)的编制
第四章 征婚启事与文学作品中的婚恋模型分析第一节 征婚启事资料的择偶模型第二节 文学作品中的婚恋模式
第五章 婚姻资源要素的权重量化研究第一节 婚姻资源要素百分比权重的建立第二节 婚姻资源要素相对值权重的建立第三节 婚龄观的研究
第六章 婚姻质量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第一节 婚姻质量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第一阶段研究第二节 婚姻质量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第二阶段研究
第七章 人格特质与婚姻质量关系的研究第一节 人格特质及其匹配类型对婚姻质量影响的第一阶段研究第二节 人格特质及其匹配类型对婚姻质量影响的第二阶段研究
第八章 婚姻质量影响因素及其模型分析第一节 婚姻质量影响因素研究评述第二节 婚姻各资源要素与婚姻质量关系的分析第三节 夫妻婚姻质量影响因素模型研究第四节 影响婚姻质量的因素讨论
第九章 夫妻婚姻资源匹配与婚姻质量关系的探讨第一节 夫妻婚姻资源匹配与婚姻质量关系的理论探讨第二节 夫妻婚姻资源匹配与婚姻质量关系的实证分析第三节 夫妻婚姻资源匹配与婚姻质量关系研究结果的讨论
第十章 本土化人格量表编制及人格结构与婚姻质量关系第一节 中国人人格五因素词汇量表编制第二节 中国人人格七因素词汇量表编制第三节 中国人人格七因素量表的常模及与婚姻质量的相关分析第四节 关于中国人人格结构及与婚娲质量关系的进一步讨论
第十一章 美满婚姻匹配规律研究结果的总讨论第一节 关于美满婚姻理论的进一步讨论第二节 对婚姻实证研究结果的进一步讨论
第十二章 网络择偶与计算机匹配程序的编制第一节 计算机网络择偶问题第二节 计算机测评系统的数学模型附录主要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二)男性择偶的进化心理机制 同样,男性择偶的策略也可以用进化理论来加以解释。威廉姆斯说过:“为什么那种特殊的处女情结可以颠倒人们的理智?”也就是说,男性为什么特别注重女性的贞操问题。的确,没有哪一种文化背景下的男人不会因自己的女人给自己“戴绿帽子”而感到愤怒的。因为一旦出现妻子不忠的情况,就意味着她所生的孩子无法确定是否是自己的,这种困惑是男性无法忍受的,因为男性首要的任务是要把自己的基因复制下去。 男性的择偶偏好也可以用进化理论加以解释。首先,男人为什么要结婚,从繁育数量的角度来看,好像那些注重短暂的两性关系也就是同时跟好几个女性性交的男人能把自己基因更多地传递下去,但从实际的效率上讲并非如此。因为跟任何一个女性的不稳定的关系都无法确定那些女性所生的孩子是不是自己的孩子,只有稳定的两性关系才能增加父子关系的可信度,因为在稳定的两性关系中,男性有权要求女性的忠贞。其次,在生产力低下的时代里,不稳定的两性关系就意味着女性所生的孩子由女性来抚养,无父亲的后代很难活下去,因而稳定的两性关系可以大大提高子女的存活率,并促进其子女的成功繁殖。从长远的利益来看,结婚对男性还是划算的。从实际的择偶过程看,女性更喜欢稳定的两性关系,更喜欢那些帮助自己把孩子养大的男人。由于女性喜欢有承诺的男人,有承诺的男人也更容易得到一个稳定的两性关系;在现实中,愿意长期承诺的男人在择偶时会有更大的选择空间。根据这一理论,我们可以理解为:一夫一妻制首先是有利于女性的,是女性选择的制度,由于女性喜欢稳定的两性关系,就逐渐地也塑造了男性的忠诚的品质,但由于是一种文化的塑造,所以,男性的忠诚是相对的。 在择偶偏好方面,男性对年轻、漂亮的女性有着稳定的偏好。研究发现,在人的生命早期男性就对女性的美有所判断,对多种文化不同民族的研究结果表明,美的标准存在着跨文化的一致性。男性对性魅力的偏好似乎是跨文化的一种普遍心理机制。 一般来说,平均的或对称的脸更有吸引力;在男性的眼里,较大的臀部和较细的腰部是有吸引力的,研究发现,男人认为0.67的腰臀比是最美的。而生理学研究发现这个腰臀比是健康和有生育力的特征,而且也是长期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也就是说,脂肪分布是否合理可以用腰臀比而不是用总脂肪量来表示。研究发现,男性在观看这些符合健康原则和生育力特征的女性时,主观上会感受到美,同时大脑的伏隔区域会被激活,而产生心理上的愉悦。这就是男性择偶的适应器。因此,为了吸引男性的注意,女性比男性更多地使用改变自己的一些身体特征的方法来影响对方。 既然稳定的两性关系更有利于确认后代的身份,那么为什么有些男性还会有多个稳定的性关系或多个短期性关系呢?从个体资源的角度来看,有些男性的资源只能与一个女性保持稳定的性关系,而对于有些资源特别丰富的男性,可能会与几个女性保持稳定的性关系,抑或同时与其他女性保持短暂的性关系。人类在某个阶段里,一夫多妻制曾是较为普遍的制度,它是依据自然进化中的正淘汰法则而形成的,这是一部分男性为了扩大自己的生育后代的机会而采取的策略。总之,男性短期择偶的适应性收益:在某些条件下使用多个性关系或多个短期性关系更为有利;短期择偶的成本花费低于它的收益;短期择偶是在某些条件下进化出的特定的心理机制。而大多数女性则是遵循“从一而终”的稳定的单一两性关系。 ……
《中国城市社会变迁研究:家庭、社区与流动》 内容提要 本书是对中国城市社会变迁进行深入、多维分析的学术专著。它聚焦于改革开放以来,伴随快速城市化、工业化及市场经济转型,中国城市内部结构、社会关系和居民生活方式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全书立足于扎实的田野调查数据和丰富的人口统计资料,从家庭结构重塑、社区网络演变、社会阶层分化以及人口流动四个核心维度,系统梳理了当代中国城市社会图景的复杂性与动态性。 第一部分:城市家庭结构的转型与重构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中国城市家庭在过去数十年间所经历的结构性重塑。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中,传统的大家庭模式加速瓦解,核心家庭成为主流,并在此基础上出现了新的变体。 代际关系与赡养模式的变迁: 随着独生子女政策的影响逐步减弱,以及老年人口比例的上升,城市家庭内部的代际支持与赡养责任面临严峻挑战。研究详细考察了“4-2-1”或“4-2-2”家庭模式下,中年一代在职业发展与照料双亲(及子女)之间的角色冲突与资源分配策略。分析表明,社会养老服务的不足正在将大部分压力转嫁给城市家庭,导致代际间的经济和情感负担显著加重。 婚姻与伴侣关系的多元化: 尽管官方统计仍以传统的婚姻登记为主要依据,但城市中非婚同居、迟婚现象以及高离婚率,共同构成了当代城市伴侣关系的新图景。研究通过对特定年龄段群体的深度访谈,揭示了教育水平、职业声望对择偶标准的影响,以及女性自我意识觉醒对传统婚姻契约的挑战。特别关注了“丁克家庭”和“空巢老人”的增加,这些家庭形态标志着家庭功能的去中心化。 都市亲密空间与私人化: 随着居住条件的改善和对私人空间的重视,城市家庭内部的互动模式也趋于更强调个体独立性。住房产权、消费决策权的分配,以及家庭内部沟通风格的变化,共同塑造了新的家庭微观政治。 第二部分:城市社区的解组与再编码 城市社区是社会变迁最直观的载体之一。本部分重点分析了从单位制(danwei)向市场化、多元化社区的过渡过程中,城市社区网络和治理机制所经历的剧烈变化。 单位体制的瓦解与社会资本的流失: 随着大量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的改制,原有的、以工作单位为核心构建的社会支持网络(包括医疗、住房分配、集体福利等)随之瓦解。这种“社会资本”的流失对依赖单位的城市老一代居民影响尤为深远,导致了社会支持真空期的出现。 新兴社区的形成与治理挑战: 现代商品房小区的兴起,带来了新的邻里关系模式。研究对比了老式里弄(lane house)中基于长期居住和血缘/地缘的紧密联系,与新式小区中基于物业管理和精英认同的松散连接。探讨了业主委员会的运作效率、物业管理的专业化程度,以及如何在高度异质化的社区中建立有效的公共协商机制。 社会排斥与空间隔离: 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空间分异(Segregation)现象被详细剖析。高收入精英社区的形成与城中村、保障房片区的并存,加剧了不同社会阶层在日常生活中的接触稀缺性,这不仅是地理上的隔离,更是社会认同和公共资源获取上的隔离。 第三部分:城市社会阶层的分化与身份认同 市场经济的引入重新划分了社会资源的分配格局,城市内部的阶层固化与流动性问题成为社会稳定的核心议题。 职业声望与收入差距的扩大: 本章基于修正后的“城市社会阶层分化模型”,分析了新生的知识精英阶层、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主阶层、以及传统产业工人阶层之间的分界线。重点关注了“白领”与“蓝领”之间收入差距的扩大及其对代际流动的阻碍作用。 户籍制度的残留与“新市民”群体: 尽管户籍制度在城市内部的限制有所松动,但对于大规模的农村-城市流动人口而言,户籍仍然是获取优质教育、医疗和住房福利的关键壁垒。本书对“新市民”群体在城市中面临的身份认同危机、社会融入障碍以及他们在城市底层经济中的作用进行了详尽的考察。 消费文化与身份建构: 城市生活日益被消费符号所主导。研究分析了不同阶层如何通过住房选择、子女教育投资、品牌消费等方式来展示和巩固其社会地位,以及这种消费主义文化如何反过来固化了现有的阶层结构。 第四部分:城市人口的流动与空间重组 大规模的人口在城市内部和城市群之间流动,是理解当代中国城市社会变迁的关键驱动力。 区域间流动与城市群效应: 聚焦于特大城市及其周边中小城市的互动。分析了人口如何从资源枯竭型城市或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中心城市,以及这种单向流动如何导致了原居地的人口老龄化和“空心化”问题。 “候鸟式”流动与家庭分离: 对建筑业、服务业等依赖外来劳动力的行业进行了案例分析,揭示了“候鸟式”工作模式对流动人口家庭关系,特别是亲子关系带来的长期心理和教育影响。 城市规划的社会后果: 探讨了城市扩张(Urban Sprawl)的地理影响,例如郊区化对公共交通依赖性、通勤时间及社区凝聚力的影响。强调了社会学视角下,城市规划决策如何无意中加剧了社会隔离和资源分配的不公。 总结 《中国城市社会变迁研究:家庭、社区与流动》旨在提供一个全面的、批判性的社会学框架,用以理解中国城市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复杂适应与内在矛盾。本书强调,城市社会变迁并非简单的线性发展,而是一个充满张力、社会群体利益重新博弈的动态过程。它对政策制定者、城市规划者以及所有关注中国社会发展方向的研究人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