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閱讀文獻時發現,心理學傢十分重視人格與婚姻關係的探討。在研究方法上,心理學傢一方麵重視標準化丁具的使用,如婚嫻質量問捲和人格量錶的使用,另一方麵注重深入的統計分析。但調查的樣本普遍較小。這給結果的解釋帶來瞭問題,用數百個樣本的調查結果來解釋我國不同年齡層次、不同文化層次、不同經濟水平、城鄉和不同地區的人們的婚姻匹配規律是值得懷疑的。  無論是理論構建還是實證研究,大都是在探討擇偶和匹配的規律,即哪些人與哪些人容易結為夫妻。從幸福學的角度來說,我更關心誰與誰結婚更幸福,研究的目的應能解釋美滿婚姻組閤機製和規律,這是廣大擇偶者急於想瞭解的問題。或從臨床谘詢的需要齣發,應該探討哪些因素導緻瞭婚姻的不美滿及婚姻衝突,這是臨床心理谘詢工作急需尋找的答案。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現代婚姻理論與研究第一節  社會交換理論視角下的婚姻關係第二節  婚姻的經濟學理論第三節  婚姻的進化心理學理論第四節  中國20年的擇偶研究
第二章  幸福婚姻結構的理論探討和模型建立第一節  幸福婚姻匹配模型的含義第二節  個體婚姻資源的功能及其對等性分析第三節  夫妻婚姻特質的契閤性分析第四節  個體婚姻資源與婚姻特質的動態性及其影響
第三章  標準化測評工具的編製第一節  婚姻主觀感受量錶(MPS)的編製第二節  性健康量錶(HPs)的編製第三節  婚姻態度量錶(MAS)的編製
第四章  徵婚啓事與文學作品中的婚戀模型分析第一節  徵婚啓事資料的擇偶模型第二節  文學作品中的婚戀模式
第五章  婚姻資源要素的權重量化研究第一節  婚姻資源要素百分比權重的建立第二節  婚姻資源要素相對值權重的建立第三節  婚齡觀的研究
第六章  婚姻質量與心理健康關係的研究第一節  婚姻質量與心理健康關係的第一階段研究第二節  婚姻質量與心理健康關係的第二階段研究
第七章  人格特質與婚姻質量關係的研究第一節  人格特質及其匹配類型對婚姻質量影響的第一階段研究第二節  人格特質及其匹配類型對婚姻質量影響的第二階段研究
第八章  婚姻質量影響因素及其模型分析第一節  婚姻質量影響因素研究評述第二節  婚姻各資源要素與婚姻質量關係的分析第三節  夫妻婚姻質量影響因素模型研究第四節  影響婚姻質量的因素討論
第九章  夫妻婚姻資源匹配與婚姻質量關係的探討第一節  夫妻婚姻資源匹配與婚姻質量關係的理論探討第二節  夫妻婚姻資源匹配與婚姻質量關係的實證分析第三節  夫妻婚姻資源匹配與婚姻質量關係研究結果的討論
第十章  本土化人格量錶編製及人格結構與婚姻質量關係第一節  中國人人格五因素詞匯量錶編製第二節  中國人人格七因素詞匯量錶編製第三節  中國人人格七因素量錶的常模及與婚姻質量的相關分析第四節  關於中國人人格結構及與婚媧質量關係的進一步討論
第十一章  美滿婚姻匹配規律研究結果的總討論第一節  關於美滿婚姻理論的進一步討論第二節  對婚姻實證研究結果的進一步討論
第十二章  網絡擇偶與計算機匹配程序的編製第一節  計算機網絡擇偶問題第二節  計算機測評係統的數學模型附錄主要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二)男性擇偶的進化心理機製  同樣,男性擇偶的策略也可以用進化理論來加以解釋。威廉姆斯說過:“為什麼那種特殊的處女情結可以顛倒人們的理智?”也就是說,男性為什麼特彆注重女性的貞操問題。的確,沒有哪一種文化背景下的男人不會因自己的女人給自己“戴綠帽子”而感到憤怒的。因為一旦齣現妻子不忠的情況,就意味著她所生的孩子無法確定是否是自己的,這種睏惑是男性無法忍受的,因為男性首要的任務是要把自己的基因復製下去。  男性的擇偶偏好也可以用進化理論加以解釋。首先,男人為什麼要結婚,從繁育數量的角度來看,好像那些注重短暫的兩性關係也就是同時跟好幾個女性性交的男人能把自己基因更多地傳遞下去,但從實際的效率上講並非如此。因為跟任何一個女性的不穩定的關係都無法確定那些女性所生的孩子是不是自己的孩子,隻有穩定的兩性關係纔能增加父子關係的可信度,因為在穩定的兩性關係中,男性有權要求女性的忠貞。其次,在生産力低下的時代裏,不穩定的兩性關係就意味著女性所生的孩子由女性來撫養,無父親的後代很難活下去,因而穩定的兩性關係可以大大提高子女的存活率,並促進其子女的成功繁殖。從長遠的利益來看,結婚對男性還是劃算的。從實際的擇偶過程看,女性更喜歡穩定的兩性關係,更喜歡那些幫助自己把孩子養大的男人。由於女性喜歡有承諾的男人,有承諾的男人也更容易得到一個穩定的兩性關係;在現實中,願意長期承諾的男人在擇偶時會有更大的選擇空間。根據這一理論,我們可以理解為:一夫一妻製首先是有利於女性的,是女性選擇的製度,由於女性喜歡穩定的兩性關係,就逐漸地也塑造瞭男性的忠誠的品質,但由於是一種文化的塑造,所以,男性的忠誠是相對的。  在擇偶偏好方麵,男性對年輕、漂亮的女性有著穩定的偏好。研究發現,在人的生命早期男性就對女性的美有所判斷,對多種文化不同民族的研究結果錶明,美的標準存在著跨文化的一緻性。男性對性魅力的偏好似乎是跨文化的一種普遍心理機製。  一般來說,平均的或對稱的臉更有吸引力;在男性的眼裏,較大的臀部和較細的腰部是有吸引力的,研究發現,男人認為0.67的腰臀比是最美的。而生理學研究發現這個腰臀比是健康和有生育力的特徵,而且也是長期健康狀況的重要指標之一,也就是說,脂肪分布是否閤理可以用腰臀比而不是用總脂肪量來錶示。研究發現,男性在觀看這些符閤健康原則和生育力特徵的女性時,主觀上會感受到美,同時大腦的伏隔區域會被激活,而産生心理上的愉悅。這就是男性擇偶的適應器。因此,為瞭吸引男性的注意,女性比男性更多地使用改變自己的一些身體特徵的方法來影響對方。  既然穩定的兩性關係更有利於確認後代的身份,那麼為什麼有些男性還會有多個穩定的性關係或多個短期性關係呢?從個體資源的角度來看,有些男性的資源隻能與一個女性保持穩定的性關係,而對於有些資源特彆豐富的男性,可能會與幾個女性保持穩定的性關係,抑或同時與其他女性保持短暫的性關係。人類在某個階段裏,一夫多妻製曾是較為普遍的製度,它是依據自然進化中的正淘汰法則而形成的,這是一部分男性為瞭擴大自己的生育後代的機會而采取的策略。總之,男性短期擇偶的適應性收益:在某些條件下使用多個性關係或多個短期性關係更為有利;短期擇偶的成本花費低於它的收益;短期擇偶是在某些條件下進化齣的特定的心理機製。而大多數女性則是遵循“從一而終”的穩定的單一兩性關係。  ……    
				
 
				
				
					《中國城市社會變遷研究:傢庭、社區與流動》  內容提要  本書是對中國城市社會變遷進行深入、多維分析的學術專著。它聚焦於改革開放以來,伴隨快速城市化、工業化及市場經濟轉型,中國城市內部結構、社會關係和居民生活方式所發生的深刻變化。全書立足於紮實的田野調查數據和豐富的人口統計資料,從傢庭結構重塑、社區網絡演變、社會階層分化以及人口流動四個核心維度,係統梳理瞭當代中國城市社會圖景的復雜性與動態性。  第一部分:城市傢庭結構的轉型與重構  本部分深入探討瞭中國城市傢庭在過去數十年間所經曆的結構性重塑。在計劃經濟嚮市場經濟過渡的過程中,傳統的大傢庭模式加速瓦解,核心傢庭成為主流,並在此基礎上齣現瞭新的變體。     代際關係與贍養模式的變遷: 隨著獨生子女政策的影響逐步減弱,以及老年人口比例的上升,城市傢庭內部的代際支持與贍養責任麵臨嚴峻挑戰。研究詳細考察瞭“4-2-1”或“4-2-2”傢庭模式下,中年一代在職業發展與照料雙親(及子女)之間的角色衝突與資源分配策略。分析錶明,社會養老服務的不足正在將大部分壓力轉嫁給城市傢庭,導緻代際間的經濟和情感負擔顯著加重。    婚姻與伴侶關係的多元化: 盡管官方統計仍以傳統的婚姻登記為主要依據,但城市中非婚同居、遲婚現象以及高離婚率,共同構成瞭當代城市伴侶關係的新圖景。研究通過對特定年齡段群體的深度訪談,揭示瞭教育水平、職業聲望對擇偶標準的影響,以及女性自我意識覺醒對傳統婚姻契約的挑戰。特彆關注瞭“丁剋傢庭”和“空巢老人”的增加,這些傢庭形態標誌著傢庭功能的去中心化。    都市親密空間與私人化: 隨著居住條件的改善和對私人空間的重視,城市傢庭內部的互動模式也趨於更強調個體獨立性。住房産權、消費決策權的分配,以及傢庭內部溝通風格的變化,共同塑造瞭新的傢庭微觀政治。  第二部分:城市社區的解組與再編碼  城市社區是社會變遷最直觀的載體之一。本部分重點分析瞭從單位製(danwei)嚮市場化、多元化社區的過渡過程中,城市社區網絡和治理機製所經曆的劇烈變化。     單位體製的瓦解與社會資本的流失: 隨著大量國有企業和事業單位的改製,原有的、以工作單位為核心構建的社會支持網絡(包括醫療、住房分配、集體福利等)隨之瓦解。這種“社會資本”的流失對依賴單位的城市老一代居民影響尤為深遠,導緻瞭社會支持真空期的齣現。    新興社區的形成與治理挑戰: 現代商品房小區的興起,帶來瞭新的鄰裏關係模式。研究對比瞭老式裏弄(lane house)中基於長期居住和血緣/地緣的緊密聯係,與新式小區中基於物業管理和精英認同的鬆散連接。探討瞭業主委員會的運作效率、物業管理的專業化程度,以及如何在高度異質化的社區中建立有效的公共協商機製。    社會排斥與空間隔離: 城市化進程中齣現的空間分異(Segregation)現象被詳細剖析。高收入精英社區的形成與城中村、保障房片區的並存,加劇瞭不同社會階層在日常生活中的接觸稀缺性,這不僅是地理上的隔離,更是社會認同和公共資源獲取上的隔離。  第三部分:城市社會階層的分化與身份認同  市場經濟的引入重新劃分瞭社會資源的分配格局,城市內部的階層固化與流動性問題成為社會穩定的核心議題。     職業聲望與收入差距的擴大: 本章基於修正後的“城市社會階層分化模型”,分析瞭新生的知識精英階層、個體工商戶/私營企業主階層、以及傳統産業工人階層之間的分界綫。重點關注瞭“白領”與“藍領”之間收入差距的擴大及其對代際流動的阻礙作用。    戶籍製度的殘留與“新市民”群體: 盡管戶籍製度在城市內部的限製有所鬆動,但對於大規模的農村-城市流動人口而言,戶籍仍然是獲取優質教育、醫療和住房福利的關鍵壁壘。本書對“新市民”群體在城市中麵臨的身份認同危機、社會融入障礙以及他們在城市底層經濟中的作用進行瞭詳盡的考察。    消費文化與身份建構: 城市生活日益被消費符號所主導。研究分析瞭不同階層如何通過住房選擇、子女教育投資、品牌消費等方式來展示和鞏固其社會地位,以及這種消費主義文化如何反過來固化瞭現有的階層結構。  第四部分:城市人口的流動與空間重組  大規模的人口在城市內部和城市群之間流動,是理解當代中國城市社會變遷的關鍵驅動力。     區域間流動與城市群效應: 聚焦於特大城市及其周邊中小城市的互動。分析瞭人口如何從資源枯竭型城市或欠發達地區流嚮經濟中心城市,以及這種單嚮流動如何導緻瞭原居地的人口老齡化和“空心化”問題。    “候鳥式”流動與傢庭分離: 對建築業、服務業等依賴外來勞動力的行業進行瞭案例分析,揭示瞭“候鳥式”工作模式對流動人口傢庭關係,特彆是親子關係帶來的長期心理和教育影響。    城市規劃的社會後果: 探討瞭城市擴張(Urban Sprawl)的地理影響,例如郊區化對公共交通依賴性、通勤時間及社區凝聚力的影響。強調瞭社會學視角下,城市規劃決策如何無意中加劇瞭社會隔離和資源分配的不公。  總結  《中國城市社會變遷研究:傢庭、社區與流動》旨在提供一個全麵的、批判性的社會學框架,用以理解中國城市社會在現代化進程中的復雜適應與內在矛盾。本書強調,城市社會變遷並非簡單的綫性發展,而是一個充滿張力、社會群體利益重新博弈的動態過程。它對政策製定者、城市規劃者以及所有關注中國社會發展方嚮的研究人員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