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高龄、无子、失业、不婚、城市化,造就了这样一批人:
他们活着,没有工作,没有配偶,没有儿女,不回家乡,也没有人和他们联系;
他们死了,没有人知道,即使被发现,也无人认领他们的尸体,甚至无法知道他们姓甚名谁;
他们的人生被总结为寥寥几个字的遗骨认领布告;
他们被称为“无缘死者”,
他们所在的社会也会渐渐从“有缘社会”变成“无缘社会”。
日本每年3万2千人走上“无缘死”的道路。他们中间,有在公司20年没有迟到请假、却一夜之间变成街头流浪汉的工薪阶层;有热衷一个人旅行的旅者;有一生未婚的女性;有儿女远赴他乡的空巢老人;有从来只在网络上交友的年轻人……
作者简介
本书为采访录制组的合著作品。
NHK特别节目的介绍:
“NHK特别节目”起始于1989年4月2日,从第一个节目《政治是可以改变的吗?——里库路特事件的冲击》到2013年3月31日的《魂之旋律——失聪的作曲家》24年间一共制作播放了2487部作品。是它的前身NHK特集的2倍。
“NHK特别节目”承继了其前身的基本方针,即奉“亲身采访”“感动”为圭臬。大胆挖掘,不畏挑战,以图接近事实真相。而且更加彻底地贯彻了“没有不能上电视的话题”这一点。
目录
序言
引子 “无依无靠者”与日俱增的日本
第一章 追踪“在途死亡者”:归纳在仅仅几行字里的人生轨迹
专栏 悄然普及的“直接火葬”
第二章 日趋脆弱的家庭纽带:“拒领”遗体的去向
第三章 单身化时代:“终身未婚”的骤增
专栏 靠儿老人
第四章 职场关联断绝之后:依赖虚拟家庭的人们①
第五章 吟唱“单身情歌”的女人:依赖虚拟家庭的人们②
专栏 共同坟墓
第六章 年轻群体中蔓延的“无缘死亡”恐惧:推特上对未来的不安
专栏 年富力强的“家里蹲”
第七章 为了纽带的恢复:度过第二次人生的男子
第八章 消失的老人:接连发生的老人失踪
第九章 从无缘社会走向结缘社会:探求新的“关联”
代结语
精彩书摘
我们的采访从太阳尚未升起的早晨四点就开始了,当时我们正在东京湾岸警察署背后的栈桥上待机。这里是警视厅的警备艇专用栈桥,常时停靠着四五艘警备艇。其中一艘“天鹅”号艇是配给我们采访用的。据说因为早晨是船只来往的高峰时段,所以浮到水面上来的尸体撞上船体而被发现的频度较高。由于天色还很暗,在发光二极管的照射下,警察署外墙上的警视厅吉祥物“小披颇4”图案和“TokyoWanan”的文字正反射出桔黄嵌蓝色的色彩。
记者与节目主持人,加上摄像师,全都一直屏住呼吸,等着发现溺死尸体的电话。从一大早守候待机了几个小时后,突然,记者的手机响了起来。
“彩虹大桥下发现疑似尸体的漂泊物。”
电话里的声音伴随着兴奋。这是东京湾岸警察署干部打来的联络电话。虽然他使用的是“疑似尸体的漂泊物”这种慎重的措辞,但几乎可以肯定就是溺死尸体。我们立刻绷紧了神经。
当时的紧张感至今也忘不了。我们急忙穿上警察事先给我们的救生衣,等着刑警们到栈桥上来。没过几分钟,五名刑警从警察署跑到栈桥上来了。我们在栈桥上等得早已心急火燎,只觉得等待的时间怎么这么长。刑警们乘上停靠在栈桥旁的警备艇“朝潮”号,立刻开船出发,我们乘坐的“天鹅”号也赶紧跟了上去。由于是快速启动,船尾呈现出略微下沉,当时我们正站在甲板上拍摄,差一点儿失去平衡。
没过一会儿,我们两艘警备艇上开始旋转表示紧急行进的红灯,震耳欲聋的警笛声朝着四周响了起来。由于侧风很强,水面激起了大浪,但高速前进的警备艇不顾浪高一直朝前猛冲过去。
“湾岸警察署的侦查人员已经到达附近。”
驾驶舱里的无线通话机传出听不太清的声音,他们已经到达目标水面——发现溺死尸体的现场了。从栈桥出发到现场花了五分钟左右。那地方在彩虹大桥的正下方,又让我们感到惊奇的是,从下朝上看到的彩虹大桥竟然那么巨大。
这一天发现的尸首是个看上去六十多岁的男子。他上身是件白色宽松夹克衫,穿着条深藏青的裤子。身体呈头朝下俯卧状,后脑勺露出水面,在波浪中摇来摇去,水面上海蜇似地轻轻飘动着他那件白色宽松夹克衫。
一名刑警从船甲板上伸出一根三米多的长棍,开始打捞溺水尸体。棍子头上装着个J字形的金属钩,他用金属钩钩住死者裤子上穿皮带的马王襻,将尸体朝警备艇拉过来。接下来,警备艇最后面放着的那个货架似的部件如同吊车似地向水中降了下去,这样一来,就能够把水面上漂着的溺死尸体原封不动地载到那货架似的部件上去了。与此同时,别的刑警用烧杯采集海水样本,测量水温,这是在进行现场采证,以备这个案件带有刑事性时好作为物证。
彩虹大桥上,一辆辆汽车、卡车争分夺秒地奔驰而过,而桥的正下方却在进行溺死尸体的打捞作业,日常与非日常的活动交错进行在彩虹大桥现场。然而,眼前的光景却令我们感到,对于已经死去的这个男性的存在,似乎没有任何人予以关注。
死者的搏斗姿态
男子尸体运进了东京湾岸警察署地下一楼的太平间。五名刑警把裹着鼠灰色被单的尸体横放在太平间的简易床上,然后要进行验尸,检查该尸体是否牵涉到刑事性。太平间里已经等着警视厅的鉴定科验尸官了,他是从东京樱田门的警视厅总部办公楼赶来的。
清晰地说完一声“默哀”之后,验尸官与五名刑警双手合十,为死去的男子献上了一分钟默祷。他们双手都戴着极薄的医用橡胶手套,使得这不寻常的氛围与通常的默哀迥然不同。随后,验尸官平静地说了声“那就动手吧”,验尸便开始了。
那男子双臂朝前弯成钩形,姿态像是一个拳击手在进行搏斗。这种现象是尸体肌肉发生了硬化,叫作尸僵。据说尸僵通常从死后两小时起先发生于下颚与颈部,半天左右会波及全身。然后再过三四十小时又会开始逐渐消除,九十小时后会完全消除。所以在进行犯罪侦查时,从死尸的僵硬程度,可以推断出死者的死亡时间。
验尸进行的同时,别的刑警在一旁研究死者的体貌特征和他的随身物品,试图从中找出他的身份。他们给那些依山或傍海的警察署打电话,将死者与那里有人申报过的失踪者名单进行比对。他们想设法找出死者的身份,将尸体送到他在世时的亲友那里去。刑警们不言不语,不停地埋头工作着,然而他们的愿望也往往是一厢情愿。据说,这几年来,警察查找之后依然身份不明的无名尸体数一直在增加。
……
前言/序言
《无缘社会》(译文纪实)内容概述 《无缘社会》(译文纪实)是一部深刻剖析当代日本社会普遍存在的“无缘”现象的非虚构作品。作者(此处应填写作者姓名,因未提供,故暂且忽略)通过大量田野调查、采访案例和数据分析,揭示了社会结构变迁、家庭关系淡化、个体独立性增强等因素如何共同促成了一个越来越多人与社会、他人、甚至亲属之间联系日渐稀薄的时代。本书并非描绘一个虚构的故事,而是如实记录并分析了这一真实存在的社会困境,旨在引发读者对当下社会疏离感的深切反思。 核心概念:“无缘”的内涵与外延 本书的核心概念“无缘”并非简单指代孤独,而是指向一种更深层次的社会断裂。作者将“无缘”分为几个主要层面: “亲缘”的稀薄: 传统上,血缘关系是社会连接的重要基石。然而,随着少子化、高龄化、家庭规模小型化以及人口流动性增加,传统的大家族模式逐渐瓦解。子女与父母、兄弟姐妹之间的联系变得疏远,甚至在一些极端情况下,亲人之间几乎没有往来。这种“亲缘”的淡漠,意味着失去了最基本也是最稳固的社会支持网络。本书通过讲述一些被家人遗忘的独居老人、或是与家人断绝联系的中年人的故事,深刻展现了亲缘关系在现代社会所面临的危机。例如,一些老人过世后,无人认领遗体,甚至无人知晓其生前状况,这种“死无葬身之处”的悲剧,正是“亲缘”缺失的极致体现。 “地缘”的衰落: 传统的居住社区曾是人们建立联系的重要场所。邻里之间守望相助,共同参与社区活动,形成了一种互助的网络。然而,现代都市生活的快节奏、高透明度的居住环境(例如公寓楼的隔音设计),以及个体对隐私的过度看重,使得邻里之间的交往变得困难。人们即使生活在同一栋楼,也可能互不相识。作者在书中描绘了许多城市居民与社区的隔阂,他们可能在公司里是团队的一员,但在居住的社区里却如同孤岛。这种“地缘”的衰落,削弱了社会最基层的连接力量,使个体在遇到困难时,缺乏最直接的帮助。 “职缘”的脆弱: 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工作往往是人们连接的重要途径。同事之间在共同的目标下合作,形成某种程度的“职缘”。然而,随着企业雇佣制度的灵活性增加,如派遣员工、短期合同工的普遍化,以及高度竞争的工作环境,传统的终身雇佣制和企业内紧密的同事关系逐渐消失。员工之间的情感纽带变得薄弱,许多人即便在同一公司工作多年,也可能只是纯粹的同事关系,一旦离开公司,联系便戛然而止。本书深入探讨了这种“职缘”的脆弱性如何加剧个体的社会孤立,尤其是在失业或退休后,当工作这一重要的社会连接点消失时,许多人会面临巨大的身份认同危机和社交真空。 “会社缘”的消解: 除了亲缘、地缘、职缘,许多人在加入各种兴趣社团、志愿者组织、宗教团体等“会社”中找到归属感和社交圈。然而,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如娱乐方式的多样化(网络游戏、流媒体等)、工作时间的延长、以及个体对时间和精力的精打细算,使得人们参与各类“会社”的意愿和时间都大幅减少。即便是那些仍活跃在“会社”中的人,其参与的深度和强度也可能不如以往。这种“会社缘”的消解,进一步压缩了人们获得社会支持和情感慰藉的空间。 “无缘社会”的形成原因 作者将“无缘社会”的形成归结为多重因素的叠加: 社会经济的剧烈变迁: 日本经济在二战后的高速增长,带来了社会结构的巨大改变。一方面,城市化进程加速,大量人口涌入城市,打破了原有的乡村社群结构。另一方面,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催生了新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个体主义、追求个人成功和自由的空间得到极大释放。 家庭模式的演变: 少子化趋势严重,许多家庭只有一个孩子,甚至没有孩子。这不仅导致了人口结构的老龄化,也使得传统的大家庭互助体系面临瓦解。此外,离婚率的上升、单亲家庭的增多,都对传统的家庭结构和社会支持功能产生了冲击。 个体主义价值观的盛行: 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和信息传播的便捷,个体更加强调自我实现、个人权利和隐私。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也可能导致个体过度关注自我,而忽略了与他人的连接和责任。 社会保障体系的不足: 尽管日本拥有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但在应对“无缘”这一现象时,其效力显得不足。许多保障措施仍建立在传统家庭结构和社会支持网络的基础上,对于那些完全失去社会联系的个体,现有的保障体系往往难以覆盖。 “无缘社会”的生存困境与悲剧 本书通过大量真实案例,深刻揭示了“无缘社会”给个体带来的生存困境和潜在的悲剧: 孤独死与“孤独死”后的善后问题: 最为触目惊心的现象莫过于“孤独死”。许多人在家中悄无声息地死去,直到数日甚至数月后才被发现。这些“无缘死”的遗体,往往需要专门的机构进行清理和安葬,社会成本高昂,更暴露了生命尊严的缺失。 经济困境与社会歧视: “无缘”的个体,在面临失业、疾病、债务等危机时,往往难以获得及时的帮助,更容易陷入贫困。社会对这些“无缘”个体的关注度不高,有时甚至会产生歧视,进一步加剧他们的边缘化。 精神压力与心理健康问题: 长期缺乏社会联系和情感支持,容易导致个体产生严重的焦虑、抑郁等精神健康问题。在现代社会,精神疾病的患病率逐年上升,“无缘”现象无疑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推手。 社会治安的隐患: 一些极端案例表明,“无缘”的个体可能因为长期被社会排斥,而产生对社会的怨恨,甚至采取极端的行为,给社会治安带来潜在的隐患。 反思与可能的出路 《无缘社会》(译文纪实)并非仅仅是对社会问题的描绘,它更是对当下社会发展方向的警示和反思。作者在书中也探讨了可能的解决之道,尽管这些方案充满挑战: 重建社区连接: 鼓励发展新的社区组织形式,提倡邻里互助,创建更多共享空间,让人们有机会重新建立真实的社交联系。 发展互助型社会保障: 在传统的社会保障体系之外,探索发展更具互助性和社群导向的社会服务,例如同伴支持、邻里互助小组等。 关注弱势群体的社会融入: 针对高龄、失业、单亲等弱势群体,提供更具针对性的社会支持和融入机会,帮助他们重新建立社会联系。 价值观的回归与调整: 引导社会重新审视个体主义的边界,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依互助,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同情心。 信息技术的新应用: 探索利用信息技术,如社交平台、社区APP等,为人们提供更便捷的社交和互助渠道,但同时也要警惕技术可能带来的进一步疏离。 《无缘社会》(译文纪实)以其冷静的笔触、扎实的调查和深刻的洞察,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现实。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关于日本社会的观察报告,更是对全球化、现代化进程中普遍存在的社会疏离现象的深刻反思。它提醒着我们,在追求物质进步和个人自由的同时,绝不能忽视构建稳固、有温度的人际关系和社会连接的重要性,因为这关乎每一个个体的福祉,也关乎社会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