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精彩图书请点击:
◆丰富有趣,一篇篇动人的故事编织成一幅完整的生活全景图。
传说仓颉造字,天雨粟,鬼夜哭。汉字自初始,就充满灵性,它承载着诗的情,书的韵,画的雅,印的秀。其中有灵气者当属“人”,一撇一捺承载起整个灵魂,亦承载着某种天意。如果你读懂文字,文字就会理解你!《汉字树:活在字里的中国人》将每个字的“灵魂”故事都娓娓道来,有趣易懂,让人爱不释手!
◆销售奇迹
在台湾地区上市便引发疯狂抢购狂潮,占领图书销售榜首!持续畅销,20天疯狂加印3次,全台多所大专学院校长、教授联名推荐,金石堂、博客来等多家书店好卖的书就是这本——《汉字树:活在字里的中国人》
语言是经验的总和,汉字历经了数千年发展,形成出一套完备的符号系统,许多先民的生活方式、地理环境,乃至世界观与宇宙观,至今还留存其中。只是中文历经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乃至简体字的发展,笔画由弯而直,形体也越趋方正,慢慢失去了古代汉字的具象。
《汉字树:活在字里的中国人》作者廖文豪先生摆脱了一贯以来依托于偏旁部首的解读方式,从汉字的人文特征入手,重新勾勒了汉字演变的路径,把原本是象形文字的汉字放回图像的脉络来理解,将意义上互有联系的汉字都归拢在了一棵神奇的汉字树里,方便读者以更直观的方式来理解“一个字为什么长这样而非长那样”。《汉字树:活在字里的中国人》中的每一个与“人”有关的汉字,都有属于自己的生长故事,书中历史和地理知识信手拈来,语言严谨又不失趣味性,阅读门坎不高,能让读者身临其境地去感受造字时的挣扎与想象,也帮助以汉语为母语的人重新建立与汉字的关系。
◆第一章 人
人的生命周期分成四个阶段
胎儿时期
孩童时期
长成期
衰老期
◆第二章 人的姿态变化
双脚站立的人
跪坐的人
躺卧的人
与他人互动的人
消失不见的人
张口吐气的人
离不开土地的凡人
邻国人民
支撑家族的民族英雄
人的躯体
弯着身体的人
其它由人所衍生的字
◆第三章 大
「立」的衍生字
「天」与「辛」的衍生字
「屰」的衍生字
「夭」的衍生字
「文」的衍生字
「黄」的衍生字
其它由「大」所衍生的字
◆第四章 女
「母」的衍生字
万民皆由女而生
女人的婚姻与生活处境
好:有孩“子”的“女”人,美善也。 “好”引申为美、善、值得称许,相关用词如美好、好友等。“好”也可解释为有女人及孩子的男子。古代的男子渴望有女人及孩子,因此,有学者将好解释为“有女人及孩子者为好。”
孟:在盆子里洗澡的孩子。
中国历代的王位继承主要采用嫡长子方式,这是源自于殷商后期的帝王产生模式,因此,长子具有较多的特权。例如,长子具有祭祀的代表权,祭祀前要更衣沐浴。先民住在较缺水的北方,农作物以种植耐旱的小麦为主,所以对于水资源异常珍惜,不常洗澡,如果有机会能泡在大盆子里洗澡,那真是奢侈的享受,但这似乎是长子的特权。
古人以孟、仲、季来表示三兄弟或每一季之月份排序。例如,孔子的哥哥排行老大,故名孟皮,孔子排行第二,所以名叫仲尼。《说文》:“孟,长也。”
……
我的语言的限制意味着我的世界的限制。--维根斯坦
维根斯坦被称为当代语言哲学的奠基者,他这句话言简意赅,放诸四海皆准,道出了语言对于人的重要性:语言是经验的总和,语言有多宽,世界就有多宽。
但是,反过来也可以说,世界有多丰富,语言就有多丰富。不管是通用各地的国际语言,还是某个濒临绝迹的少数族群语言,也不管是形诸文字或是口耳相传。只要是发展为一群人共通的声音沟通系统,都有其丰富的内涵。
至于如何以书写符号来记录语言,不同的文化各有不同的取径,有些语言走的是拼音的路,以一组符号来表达该语言所使用的声音组件,像是英文、西班牙文、法文、德文、俄文等几种国际强势语言都是拼音文字。拼音的优势显而易见,只需要以数量极少的符号就可以表示无穷的声音组合。
印刷术的问世,更是有利于拼音文字。我们只要想一想,十六世纪欧洲的印坊只要备有三十种左右的活字铅字,就可以开始印书,而同时期明代的印坊却是少说得做出上千个活字才能运作,两者之间投注的资源和产出的效率,有多么大的差别啊!
欧洲的知识传播在使用活字印刷术之后突飞猛进,与欧洲文字采用拼音系统有很大的关系。这层优势看在二十世纪的蔡元培、瞿秋白眼中,当然会觉得以象形为根基的汉字是落伍的,应该予以“罗马化”、“拉丁化”,改成拼音文字,才是正途。蔡元培是中央研究院第一任院长,他在南京政府时期推出的“国语罗马字”遭到冷落。而做过中共总书记的瞿秋白死于国民政府枪下,中文拉丁化虽然有些成效,但也难以为继。不过,中共建政之后,“中国文字改革”的工作继续进行,最后出现了今天在中国大陆通用的简体字。
或许是中国的积弱使得蔡、瞿等人(还包括赵元任)无视于中文的优势:历经了数千年发展,形成出一套完备的符号系统,许多先民的生活方式、地理环境,乃至世界观与宇宙观,至今还留存其中。这是其它拼音文字所无法企及的。
只是中文历经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乃至简体字的发展,笔画由弯而直,形体也越趋方正,慢慢失去了古代汉字的具象,以致于今天提到汉字的造型,就想到艰涩的文字之学,那是属于专家的学术角落,一般读者恐怕难以亲近。
初次翻看廖文豪老师的书稿时,浮上心头的大致是这么个看法。但是,这个印象随即被推翻。读者只要稍加翻个几页就可知道,作者重新勾勒了汉字演变的路径,方便读者以更直观的方式来理解“一个字为什么长这样而非长那样”,同时也打破了部首的限制。
所谓的部首,就是许多字所共有的一个零件,被挑出来作为分类的依据。部首往往也代表了意义上的关连,但不见得能描述字与字之间的逻辑关连。比方说,“泳”和“流”都有“水”的偏旁,被归为“水”部。但其实光是“永”就已经有了水的意涵,而“流”则是描绘婴儿头下脚上,顺着羊水呱呱坠地。这两个字都与「水」有关,但是彼此没有意义的关连。
“流”、“呆”和“教”分属不同部首,看起来也全无关系,但其实都与“子”有关。婴儿头下脚上出世,四肢不发达,意识不明,需要大人用双手抱持,就是“呆”(所以呆不是上“口”下“木”)。等到过了几年,大人用手拿笔(□),带小孩(子),学画叉,那就是“教”了。
《汉字树》从构字的逻辑重建了字与字之间的关连,把原本是象形文字的汉字放回图像的脉络来理解,整理出一张又一张的汉字树形图。读者只要拎起「肉粽头」,马上就可以捞起一串字。让我们这些以中文为母语、时刻接触而再也不起疑的使用者重新去感受造字的挣扎与想象,也重新建立我们与汉字的关系。
尤其在今天,计算机普及的结果之一便是拿笔写字的机会越来越少,许多汉字的形音只是个概念,拿起笔写不出来,或是出现别字的情形屡见不鲜,这都说明了我们跟汉字的缘分日渐淡薄。廖文豪老师的《汉字树》,无疑以清晰简明而又趣味盎然的方式,为读者介绍了汉字之美、汉字之妙,而且阅读门坎不高,大概是小学高年级以上的程度就可以轻易进入。
文化传承不需侈言,也无须高言,在我们日常使用的汉字中,就有无穷的宝藏与乐趣可以发掘!
初拿到《汉字树1:活在字里的中国人》时,我本来以为会是一本严肃的学术著作,充满了晦涩难懂的理论和冷冰冰的考证。然而,出乎意料的是,这本书的笔触极其细腻而富有诗意,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长者,娓娓道来,将那些古老的文字化作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展现在我眼前。它没有直接告诉你每个字的含义,而是通过对字的演变、结构以及在不同时代的应用进行深入浅出的解读,让你在不知不觉中体会到汉字背后所折射出的中国人的生活哲学和价值观念。例如,书中关于“仁”字的解读,不仅仅是简单的“爱人”,更是将“仁”拆解成“人”和“二”,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相互依存、和谐共处的重要性。这种抽丝剥茧式的解析,让我对这个字有了全新的认识,也更加理解了中国人注重人伦关系、追求社会和谐的传统美德。这本书的语言优美,逻辑清晰,即使是对汉字不太了解的读者,也能轻松地跟随作者的思路,感受到文字的魅力和文化的深度。它让我明白,汉字不仅仅是沟通的工具,更是我们民族文化 DNA 的载体,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
评分这本《汉字树1:活在字里的中国人》真是一本令人惊喜的书!拿到手的时候,就被它沉甸甸的质感和封面设计吸引了。我一直对汉字有着莫名的情愫,觉得它们不仅仅是符号,更是承载着古老智慧和情感的精灵。这本书似乎正是抓住了这一点,它没有从枯燥的字源考据入手,而是用一种非常生动、亲切的方式,将那些我们熟悉的汉字背后蕴含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一一展现出来。比如,书里讲到“家”字,它不仅仅是一个遮风挡雨的屋檐,更是几代人围炉而坐的温暖,是母亲的呼唤,是团圆的期盼。读到这些,我仿佛能看到几千年前的祖先们,在同一个字里,感受着同样的家庭情感。这本书的妙处在于,它让你在看似简单的字里,窥见一个民族的灵魂。它让我重新审视那些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文字,觉得它们变得鲜活起来,有了温度,有了故事。我迫不及待地想继续翻阅下去,看看还有哪些字里藏着我们意想不到的惊喜,又有哪些故事能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人”这个身份的内涵。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汉字的书,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化对话,一次对民族根源的深刻回望。
评分《汉字树1:活在字里的中国人》这本书,绝对是我近年来读到的最令人回味的一本书籍之一。它不是那种读完就忘的快餐读物,而是能够让你在合上书本后,依然在脑海中久久回响,不断品味。作者的笔触极其老练,他没有选择那种直白的“科普”式讲解,而是用一种非常巧妙的叙事方式,将每一个汉字都变成了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关于“安”字的讲解,它不仅仅是“屋檐下有‘女’”,更是一种对家庭的守护,一种内在的平静与安宁。这种解读,让我立刻联想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家庭的重视,以及那种“家”所能带来的归属感和安全感。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能够让你在轻松愉悦的阅读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吸收大量的文化知识,并且对汉字产生一种全新的敬畏之情。它让我明白,每一个汉字,都是我们民族智慧的结晶,都是我们集体记忆的载体。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与我的祖先,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又近了一步。
评分说实话,《汉字树1:活在字里的中国人》这本书,一拿起来就放不下,深深地沉浸其中。它以一种非常独特且充满智慧的方式,将看似抽象的汉字,与中国人的生活、思维方式以及民族精神巧妙地联系起来。这本书并非生硬地罗列字义,而是通过对字形演变、字根拆解,甚至是字在历史长河中的流变,来挖掘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意涵。我记得书中对“望”字的解读,让我印象深刻。它不仅仅是眼睛看向远方,更是包含了一种期盼、一种信念,一种即使身处逆境,也对未来怀抱希望的精神。这种解读方式,让我觉得那些古老的文字,仿佛拥有了生命,与我们的情感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书中的每一个章节,都像是在为我打开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数千年来中国人民的生活智慧和情感世界。它让我意识到,我们每天都在使用的汉字,原来承载了如此厚重而丰富的文化信息,它们是我们民族身份最鲜明的标识。这本书,让我对“中国人”这个身份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同。
评分这本《汉字树1:活在字里的中国人》给我带来的震撼,绝非一朝一夕。它不仅仅是一次阅读体验,更像是一场沉浸式的文化溯源之旅。我一直觉得,要真正理解一个民族,就必须从它的文字入手,而这本书正是做到了这一点,而且做得如此精彩!它没有采用那种枯燥乏味的“字词典”式讲解,而是将每一个汉字都赋予了生命,让它们在书页间跳跃,讲述着属于中国人的故事。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看似简单的字,却蕴含着深厚哲理的解读。比如,关于“礼”字,它不仅仅是指一套规范的礼仪,更是一种尊重、一种界限,一种人与人之间微妙而重要的相处之道。书里对“礼”的阐述,让我深刻理解了中国人为何如此看重人情世故,为何在集体生活中强调和谐与秩序。这种从微观的字形结构,到宏观的社会文化,再到个体的情感体验,层层递进的解读方式,让我觉得茅塞顿开,对很多曾经模糊的概念有了清晰的认知。读这本书,就像是在照镜子,照见的是自己身上流淌着的、由无数汉字汇聚而成的中华文化基因。
评分送给闺女同学的生日礼物
评分讲汉字的来历,长知识,京东活动价,满减+用券,很划算
评分上午下单下午就送到了,孩子老师推荐的,不过我看了下,觉得对年纪不大的孩子来说理解起来不是很容易。
评分一套好书,可惜外盒有些破,给孩子放假看的。
评分确实还是很值的一套书,也不算买早了,甲骨文没卖是可惜,不过也够了
评分挺好,正品,信赖京东,方便快捷!
评分尼尔·哈丁,威尔士斯旺西大学政府和晓台理论系主任,政治学教授。他的代表作有两卷本的《列宁的政治思想》,《当代学术棱镜译丛·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后马克思思潮系列:列宁主义》1983年获得了艾萨克·多伊彻纪念奖。
评分确实还是很值的一套书,也不算买早了,甲骨文没卖是可惜,不过也够了
评分图书很不错。丰富有趣,一篇篇动人的故事编织成一幅完整的生活全景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