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汇集了国家文化部文化科技创新项目“非遗数据库构建分类及信息资源元数据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是系统梳理当前国内外非遗数字化实践的指导性著作。针对当前我国非遗数字化的核心问题,本书提出了非遗数字资源的核心元数据元素集方案,建立了非遗项目分类编码体系,对非遗数字化保护及数据库建设标准体系进行了基础性研究,首次提出非遗项目类属的“双层四分法”,基本解决了现有分类与数据管理需求之间的主要矛盾。
作者简介
杨红 1983年出生于浙江,先后于2005年、2007年和2013年在中国传媒大学和中国艺术研究院分别获得文学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广播电视新闻学)和博士学位(艺术学理论)。主要研究方向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内较早开展非遗数字化保存与保护研究,是国家文化部文化科技创新项目“非遗数据库构建分类及信息资源元数据研究”主要负责人。近年来发表非物质文化遗产立档管理、数据库研究论文十余篇。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一 非遗数据库的基本概念
二 非遗数据库的作用和意义
三 非遗数据库相关理论综述
四 国内非遗数据库现状调查
五 国内外文献综述
六 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性
第二章 非遗数据库基本框架研究
一 非遗数字资源基本理论
二 非遗数字资源整合方式
三 非遗数据库概念模型设计
四 非遗数据库与新理念新技术
第三章 非遗数据库关键问题之一——分类体系研究
一 非遗现有分类体系对比研究
二 非遗项目与现有分类体系之间存在的主要矛盾
三 提出适于非遗数字化保护和非遗数据库设计的分类体系
第四章 非遗数据库关键问题之二——核心元数据研究
一 非遗数字资源核心元数据编制原则
二 非遗数字资源核心元数据编制依据
三 非遗数据库核心元数据的设计
四 在核心元数据基础上建立元数据体系的构想
第五章 非遗数据库关键问题之三——标准体系研究
一 非遗数字化标准体系的含义与重要性
二 非遗数字化标准体系涉及的主要内容与总体设计
三 非遗数字化标准体系的制定原则
四 非遗数字化标准体系的内容
附 录
附1 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基本情况调查表
附2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互联网上线情况调查
附3 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基本情况调查表回收统计表
附4 关键词中外文对照检索表
附5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类属包含要素对照表(采集版)
附6 美国民俗中心田野调查项目计划
附7 内容分类与数字化对象指南(分类详表)
附8 美国联邦政府相关机构已经发布的数字化指南文件列表
研究参考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展情况与主要问题综述
这里有空白要填补
《非遗法》让非遗档案责无旁贷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的法律政策背景研究
档案部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衔接的几个问题
“非遗”保护需加强科学归档意识
档案资源与城市记忆的相关性研究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前言/序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评分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的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
评分
☆☆☆☆☆
好书,质量好,包装好,没任何质量问题
评分
☆☆☆☆☆
《通知》要求,要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评分
☆☆☆☆☆
截至2009年,我国共有昆曲、古琴艺术等26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羌年、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等3个项目入选“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世界上入选项目最多的国家。
评分
☆☆☆☆☆
打花鼓 朱宣咸作 一、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各地区要进一步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认定和登记工作,全面了解和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及时向社会公布普查结果。3年内全国基本完成普查工作。
评分
☆☆☆☆☆
二、要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抓紧制 定国家和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明确保护范围,提出长远目标和近期工作任务。
评分
☆☆☆☆☆
打花鼓 朱宣咸作 一、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各地区要进一步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认定和登记工作,全面了解和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及时向社会公布普查结果。3年内全国基本完成普查工作。
评分
☆☆☆☆☆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
评分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确定文化特性、激发创造力和保护文化多样性的重要因素,在不同文化相互宽容、协调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于1998年通过决议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评选。这个项目的申报有三个基本条件,一个是艺术价值,一个是处于濒危的状况,还有一个是有完整的保护计划。而每两年才审批一次,每次一国只允许申报一个。从2001年开始,该评选已进行了两次,共批准了47项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包括我国的昆曲(2001年)、古琴艺术(2002年)、南疆的十二木卡姆艺术(2005年)和与蒙古国共同申请的长调(2005年),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汴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