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源性疾病防治知識:醫務人員讀本》主要是為臨床醫務人員瞭解和掌握食源性疾病防治知識而編寫的。第一章是食源性疾病基本概念和背景知識的介紹,第二章對一些重要的食源性疾病防治知識進行瞭介紹,第三章結閤食源性疾病暴發的典型案例重點剖析瞭臨床醫務人員對疾病防控工作的重要性,附錄收錄瞭一些適用於醫務人員閱讀和使用的食源性疾病有關文獻和資料。
第一章 概述
第一節 食源性疾病的概念和特點
第二節 食源性疾病監測的目的和分類
第三節 食源性疾病監測的模式與應用
第四節 腹瀉患者實驗室檢測與治療流程
第五節 感染性腹瀉病原體耐藥性監測
第二章 常見食源性疾病防治重點
第一節 沙門菌感染
第二節 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
第三節 緻病性大腸埃希菌感染
第四節 李斯特菌感染
第五節 副溶血性弧菌感染
第六節 彎麯菌感染
第七節 椰毒酵假單胞菌感染
第八節 肉毒杆菌感染
第九節 諾如病毒感染
第十節 河豚毒素中毒
第十一節 魚類引起的組胺中毒
第十二節 麻痹性貝類毒素中毒
第十三節 雪卡毒素中毒
第十四節 毒蘑菇中毒
第十五節 鈎吻中毒
第十六節 四季豆中毒
第十七節 發芽馬鈴薯中毒
第十八節 未煮熟豆漿中毒
第十九節 草烏中毒
第二十節 亞硝酸鹽中毒
第二十一節 有機磷農藥中毒
第二十二節 溴敵隆中毒
第三章 典型案例
第一節 著名的“花生醬”
第二節 都是雞蛋惹的禍
第三節 生食金槍魚要謹慎
第四節 禍起課間配餐“紅豆糕”
第五節 豆芽引發的“血”案
第六節 香瓜不“香”的背後
第七節 帶“毒”的涼拌菜
第八節 吃螺吃齣的腦病
第九節 生食魚腥草引來的肝病
第十節 藏在牙鮃中的“蟲”
第十一節 “龍蝦門”疑雲
第十二節 守宮木——美麗的錯誤
第十三節 三聚氰胺觸倒多米諾骨牌
第十四節 奪命的“甲醇”假酒
附錄
附錄1 醫務人員食源性疾病知識-態度-行為調查問捲
附錄2 美國CDC適用醫務人員的食源性疾病診斷和治療指引
附錄3 重要食源性疾病的危害、關聯食品和診斷治療參考手冊
細菌性食源性疾病
病毒性食源性疾病
真菌毒素性食源性疾病
寄生蟲性食源性疾病
有毒動植物性食源性疾病
化學性食源性疾病
附錄4 常見食源性有毒動植物鑒彆彩圖
附錄5 WH0推薦食品安全五大要點
參考文獻
第二節食源性疾病監測的目的和分類
降低食源性疾病發病率和死亡率是防控工作的終極目標,而監測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手段。食源性疾病監測是指有計劃地、連續而係統地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釋疾病在人群中的發生及影響因素的相關信息,並及時將監測所獲得的信息發送、反饋給相關的機構和人員,用於疾病預防控製策略和措施的製定、調整和評價。通過開展監測,可以評估疾病負擔、及早識彆疾病的暴發和流行、確定疾病防控重點、製定預防控製策略和措施及評價其效果,並為深入研究提供綫索。簡而言之,疾病監測是一種為公共衛生行動提供支持的行為,監測本身也是一種行動。食源性疾病監測有體係和係統的區彆,成功的模式往往是綜閤監測體係下覆蓋多種的監測係統。
2002年WHO將食源性疾病監測體係分為4類:非正式監測、癥狀監測、實驗室監測和綜閤食物鏈監測。這4類監測體係一定程度上都可以發現暴發,但靈敏度不一樣,監測的效力也不一樣。4類體係對資源和能力的要求是逐步提高的,對跨部門、跨行業間的閤作要求也是逐步加強的。各個國傢和地區需結閤實情有計劃地開展和實施。
食源性疾病監測係統類型可從兩個角度來分類,一種是按工作能動性可分為主動監測和被動監測係統。主動監測是根據監測工作的需要,由公共衛生人員定期到責任報告單位收集疾病報告、進行病例搜索並督促檢查報告質量的監測方式或監測係統。被動監測是由責任報告人(如醫務人員)按照既定的報告規範和程序嚮公共衛生機構(如縣、區級疾病預防控製機構)常規地報告疾病數據和信息,而報告接收單位被動接受報告的監測方式或監測係統。食源性疾病的範圍極廣,不同種類的食源性疾病可能涉及人體多個係統器官的損害,從臨床癥狀上來說食源性疾病與其他原因所緻的同種疾病(如水源性腸道感染性疾病)常常難以區分。因此,除某些疾病特徵與食用某種食品關係十分清晰地病例(如食用河豚魚引起的河豚毒素中毒)外,在臨床階段往往無法識彆、判斷病例的發病原因是否為食源性,尤其當病因及緻病途徑尚不清楚時,最終判斷需要結閤臨床錶現、流行病學調查及實驗室結果綜閤判定。而有效的監測,尤其是主動監測,能夠獲取與疾病相關的主要信息,為綜閤判斷一起疾病暴發是否為食源性提供重要的基礎數據,具有較大的公共衛生學意義。
另一種食源性疾病監測係統類型的分類方法是按監測對象不同分為病例監測和事件監測。前者如法定疾病報告係統,後者如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報告係統。
第三節食源性疾病監測的模式與應用
(一)國際食源性疾病監測網絡
伴隨全球食品和動物飼料貿易規模日益擴大化,進行全球監控以及製定控製食源性疾病的全球協調戰略也顯得迫在眉睫。鑒於食源性疾病的全球蔓延趨勢給公眾身體健康、生命安全和社會經濟可能帶來嚴重危害,預防和控製食源性疾病暴發已成為各國政府的共同需求,食源性疾病的預防和控製工作需要通過對公共衛生更明確的承諾和更密切的國際夥伴關係來實現,但各國監測係統存在的差異卻成為實現這一目標的障礙,因而亟需建立全球監測的夥伴關係和互聯網絡,讓各國共同推進食源性疾病預防和控製相關工作。目前比較活躍的國際食源性疾病監測閤作項目主要有:
1.全球食源性疾病網絡 全球食源性疾病網絡(Global Foodborne Infections Net—work,GFN),是世界衛生組織(WHO)幫助成員國提高食源性疾病識彆、控製及預防能力建設項目。為瞭促進以實驗室為基礎的綜閤性監測,鼓勵在人類健康、獸醫和食品相關科學和部門間建立協作關係,從而提高各國識彆、應對和預防食源性疾病及其他感染性腸道疾病的能力,2000年WHO、美國CDC及其他閤作夥伴共同組建瞭全球沙門菌監測網(WHOGlobal Salm-Surv,GSS),是GFN的前身,主要圍繞非傷寒沙門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建立監測體係,以瞭解全球沙門菌的流行病學特徵。GSS的主要任務是對其參與成員提供國際培訓課程,提高實驗室檢測能力,增強溝通協作能力;提供外部質量控製體係,確保實驗室對病原菌血清分型及抗生素敏感實驗的可信度,發現實驗室檢測中存在的問題;建立沙門菌數據庫,收集來自國傢參比實驗室的菌株信息。2000~2005年,GSS舉辦瞭30個國際培訓班,接受培訓後微生物學傢和流行病學傢的技術有瞭一定提高,200多個國傢參比實驗室血清分型的正確率從76%提高到超過80%。為擴大監測病原體的範圍,自2009年起,GSS更名為全球食源性疾病網絡(GFN)。目前GFN有10傢權威機構為成員實驗室提供指引和技術支持,在全球有20個培訓基地,已為超過130個國傢的微生物學傢和流行病學傢提供包括中文、英文等語言在內的75個培訓課程。目前GFN監測的緻病菌主要包括沙門菌、彎麯菌、誌賀菌、大腸杆菌、肉毒杆菌及霍亂弧菌,已收集超過150萬株人源及40萬株非人源沙門菌。
2.國際細菌分子分型網絡 國際細菌分子分型網絡(PulseNet International)通過成員國之間及時交換食源性緻病菌的DNA指紋圖譜數據信息,加強食源性疾病暴發和新發食源性疾病早期識彆、應急響應的實驗室互聯網係統。
……
這本《食源性疾病防治知識:醫務人員讀本》絕對是一本值得反復研讀的專業書籍。它不僅僅是一本知識的匯集,更是一套完整的思維體係。作者在書中構建瞭一個從宏觀到微觀,從理論到實踐的食源性疾病防治框架。我特彆欣賞書中對“預防為主”理念的強調,並且給齣瞭大量可操作的建議。比如,書中詳細講解瞭食品生産、加工、流通、餐飲服務等各個環節可能存在的風險點,並針對每個風險點提齣瞭具體的控製措施。這讓我意識到,食源性疾病的防治是一個係統工程,需要多部門、多環節的共同努力。書中還包含瞭大量真實的案例分析,通過對這些案例的剖析,我能夠更深刻地理解理論知識在實際應用中的重要性,以及在麵對突發疫情時,如何運用所學知識進行科學決策和有效乾預。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食品安全追溯體係”的討論,它讓我看到瞭未來食品安全管理的發展方嚮,也激發瞭我對如何運用新技術來提升食源性疾病防控效率的思考。
評分這本書簡直打開瞭我對食品安全的新認知!以前總覺得吃東西隻要注意乾淨衛生就行瞭,但這本《食源性疾病防治知識:醫務人員讀本》徹底顛覆瞭我的想法。它不像我之前看過的那些科普讀物,隻是簡單列舉一些病菌和癥狀,而是深入淺齣地講解瞭食源性疾病發生的內在機理,從微生物的生長條件、毒素的産生機製,到人體免疫係統是如何應對的,甚至還涉及瞭一些分子生物學層麵的知識,這對我這種非專業人士來說,一開始有點挑戰,但作者用瞭很多生動的比喻和圖示,讓原本枯燥的理論變得易於理解。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風險評估”的部分,它教會我如何從源頭識彆潛在的食品安全隱患,而不是僅僅在齣問題後纔去補救。比如,它詳細解釋瞭不同加工工藝對食品中微生物的影響,讓我知道原來高溫殺菌也不是萬能的,有些耐熱的細菌孢子依然存在風險。還有關於食物鏈傳播的章節,揭示瞭病原體是如何通過動物、水源,最終到達餐桌的,這個過程的細緻描述讓我感到既驚嘆又警惕。讀完這本書,我對食物的來源、加工、儲存和烹飪都有瞭更科學的認識,不再是憑感覺,而是基於知識和邏輯。
評分這本書最大的亮點在於它對“人”的關注,不僅僅是病原體和疾病本身,更關注食源性疾病對人類社會的影響,以及如何通過提升公眾的健康素養來最終實現可持續的防治。書中關於“食品安全教育”的章節,給齣瞭非常係統和全麵的指導,讓我認識到,醫務人員在其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它不僅教會我們如何嚮患者傳達信息,還指導我們如何設計和開展麵嚮不同人群的食品安全教育活動,比如麵嚮學校、社區、甚至企業。我特彆欣賞書中關於“跨學科閤作”的討論,它強調瞭醫務人員需要與食品科學傢、公共衛生專傢、監管部門等緊密閤作,共同構建一個全社會參與的食源性疾病防治網絡。這本書讓我看到瞭食源性疾病防治的光明前景,也更加堅定瞭我在這一領域貢獻力量的決心。它不僅僅是一本教科書,更是一份行動指南,指引我們如何為構建一個更安全的食品環境而努力。
評分說實話,一開始拿到這本書,我還有點擔心會過於理論化,晦澀難懂。但事實證明,我的顧慮是多餘的。這本書在內容的深度和廣度上都做得非常齣色,同時又保持瞭相當的可讀性。作者在講解專業知識時,非常注重邏輯性和條理性,章節之間的銜接自然流暢。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食品安全法規與標準”的章節,它係統地介紹瞭國內外相關的法律法規和行業標準,讓我對食品安全監管的政策背景有瞭更清晰的認識。書中還詳細解釋瞭這些法規和標準背後的科學依據,讓我理解瞭為什麼會有這些規定,以及它們是如何保護公眾健康的。此外,書中關於“食品安全風險溝通”的內容也給我留下瞭深刻印象,它教會我們如何在發生食源性疾病事件時,與公眾進行有效、及時、準確的信息溝通,避免不必要的恐慌和社會不穩定。這種將專業知識與實際應用相結閤的處理方式,使得這本書不僅具有學術價值,更具有極高的實用價值。
評分作為一名長期在基層工作的醫務工作者,我一直覺得在食源性疾病的防治方麵,我們掌握的知識和技能還有很多不足,很多時候隻能憑經驗進行診斷和治療。而這本書的齣現,恰恰填補瞭這一空白。它係統地梳理瞭各類常見食源性疾病的病原體、流行病學特點、臨床錶現以及最新的診斷和治療指南。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一些罕見但危害極大的食源性疾病也進行瞭詳細闡述,並給齣瞭相應的防控建議,這在以往的教材中是很少見的。比如,書中關於肉毒杆菌中毒的描述,讓我對這種看似不常見的疾病有瞭更深刻的認識,瞭解瞭其潛伏期、中毒癥狀以及急救措施。此外,書中還強調瞭醫務人員在食源性疾病防控中的多重角色,不僅僅是治療者,更是健康教育者、疫情報告者和公共衛生參與者。它指導我們如何與患者進行有效溝通,普及食品安全知識,如何及時發現並上報疑似病例,如何與疾控部門協同閤作,共同控製疫情的傳播。這種全方位的指導,對於提升基層醫務人員的專業能力和責任意識非常有幫助。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