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儀式”與“象徵”等乍見之下如咒術般的要素,毫無疑問地在近代國傢更具重大意義。《日本京都大學中國研究係列4·國旗·國歌·國慶:近代中國的國族主義與國傢象徵》從中國近代史上國旗、國歌、國慶的誕生和演變過程著手,探討近代中國各時期的政府、政黨、知識分子等,如何將儀式或象徵利用於喚醒國族主義,具體而言,是以何種政策或運動來實施,而當時的人們對此又是如何認識和對待的。
作者簡介
小野寺史郎,1977年齣生於日本岩手縣,1999年畢業於東北大學文學部,2005年東京大學大學院綜閤文化研究科博士課程單位取得滿期退學。現任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附屬現代中國研究中心助教。
內頁插圖
目錄
凡例
序章 國族主義研究與象徵的曆史學
第一節 研究目的
第二節 研究迴顧
第三節 全書結構
第一部 清未、北京政府時期的象徵與儀式
第一章 中國的首麵國旗
第一節 導論
第二節 黃龍旗的製定
第三節 外交與官府中的使用
第四節 使用和認識的偏差
第五節 結論
第二章 國旗的論爭
第一節 導論
第二節 興中會與青天白日旗
第三節 同盟會國旗論戰
第四節 辛亥革命與國旗問題
第五節 結論
第三章 紀念革命
第一節 導論
第二節 紀念什麼?何時紀念?
第三節 由誰紀念?如何紀念?
第四節 結論
第四章 從國樂到國歌
第一節 導論
第二節 清季的“國樂”
第三節 民初製定“國歌”的嘗試
第四節 五四時期國歌論戰與《卿雲歌》的完成
第五節 1920年代對《卿雲歌》的評價
第六節 結論
第五章 共和國體與五色旗
第一節 導論
第二節 政治與國旗
第三節 國慶與國旗
第四節 結論
第二部 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的象徵與儀式
第六章 國民革命與青天白日旗
第一節 導論
第二節 孫中山與五色旗
第三節 1925年的兩麵國旗
第四節 北伐與易幟
第五節 東北易幟
第六節 結論
第七章 黨旗與國旗
第一節 導論
第二節 國旗的法令規定
第三節 國旗意識形態的規定
第四節 蔣介石與新生活運動
第五節 結論
第八章 黨歌與國歌
第一節 導論
第二節 國歌、黨歌及國民革命歌
第三節 國民黨黨歌的確立過程
第四節 圍繞國民黨黨歌的討論
第五節 製定國歌
第六節 結論
第九章 曆書上的“革命”
第一節 導論
第二節 北伐以前的紀念日
第三節 黨國的紀念日體係:1927~1928年度
第四節 紀念日體係的確立
第五節 結論
終章 從國傢象徵所見的中國近代史
第一節 通史性的概觀
第二節 戰時與戰後
第三節 結論
徵引文獻
索引
精彩書摘
第二點是模仿美國獨立紀念日及法國革命紀念日這個麵嚮。廢除瞭君主製的中華民國,在當時世界仍屬少有的共和國。因此,美國及法國在種種層麵中皆成效法對象,在某種意義上是自然而然的結果。這與辛亥革命專被定位為“共和”相對於“專製”之勝利,而非“排滿”之成功這點,應該也有關係。此外,清末梁啓超所介紹的關於“祝典”的觀點——慶祝事業功績成功而非君主誕辰——既已普及,加上最大的效法對象不外乎美國獨立紀念日、法國革命紀念日這樣一種認知,使得效法美、法的國慶日製定及實施更加順利。
不過,自起義以來戰鬥激烈的武昌,值此第一屆國慶日之際,在追悼烈士的同時,大規模地進行傷殘軍人的遊行和勛章、恩賞的授予,追悼的麵嚮特彆受到強調⑦。因此,這樣一個仿照美國獨立紀念日、法國革命紀念日的共和“祝典”之麵嚮,可說是在民國成立之際沒有發生實際戰鬥的地區特彆受到重視的要素。
第三點是國民參與的麵嚮。國慶日儀式中演劇、運動會,以及遊行或展示革命紀念品等籌劃,皆具有與近代國民形成相係的教化意圖,具備通過令國民廣泛參加,使“愛國”“文明”“共和”“尚武”等價值內化的啓濛性“娛樂”的麵嚮。
第四點是紀念日與曆法的關係,這是與全國同時舉行紀念活動相關的問題。從臨時參議院中的討論可知,中華民國紀念日必須是陽曆這個認知在政府方麵已無疑是共識。但在當時的社會中,陰曆的使用是當然之事,對陽曆則尚不習慣。例如當時以民國初年國慶日為主題的《逛天壇》這首民俗歌謠,就有“九月初一舉辦紀念會追祭死亡烈士前”的歌詞(1912年10月10日為陰曆九月一日)①。隻是,日後吳稚暉所創造的詞匯“雙十節”作為國慶日的通稱受到廣泛使用,這對“國慶日即十月十日”之印象的深植應有相當程度貢獻。
關於日後北京政府時期如何舉行國慶日,薑瑞學及李學智的論文所述甚詳②。兩人指齣,由於1915年國慶日活動遭袁世凱中止,使得帝製失敗後翌年即1916年國慶日作為“共和”復活的紀念呈現空前的熱烈盛況,而且在張勛復闢事件後的1917年國慶日活動,也同樣在標榜、稱揚“共和”之名下舉行,這正與本章的第二項結論相關。此外,他們的研究也指齣國慶日是社會各界休息和娛樂的時間。
不過,李學智指齣民國初年的國慶日活動的特徵是“在官方的主持、組織下進行的,各界民眾積極參與”的“官民同慶”,而後來官方活動逐漸局限於閱兵或敘勛、宴會,民眾則獨自進行集會、演說、行進等活動,形成一種分離現象。特彆就1920年代而言,國慶日的活動成為民眾對政府錶達批判之空間的這項指摘甚為重要。然而,如本章所見,北京政府關於國慶日民眾活動除瞭懸掛國旗以外並無法令的規定,而且在民國初年的時間點上,政府的紀念活動已限於形式上派遣代錶齣席追悼儀式、閱兵、敘勛、宴會等,共和紀念會從經費和人員兩方麵而言皆屬政府外部組織。如此,不如說政府外部的知識分子和社會團體主導的活動自始即與政府活動分離這點,纔應視作北京政府時期紀念日活動的特徵。
……
前言/序言
《曆史的印記:國族、符號與國傢意識的建構》 這是一部深入探索現代國傢形成過程中,作為核心構成要素的“國族主義”以及其具象化錶達——“國傢象徵”之間錯綜復雜關係的學術專著。本書並非僅僅羅列某個特定國傢或地區的國旗、國歌、國慶等符號及其演變史,而是將目光投嚮更宏觀的曆史進程,緻力於揭示這些象徵符號在民族國傢建構、國民身份認同塑造以及國傢閤法性構建等議題上所扮演的關鍵角色。 本書的研究範疇,並不局限於簡單的曆史事件敘述,而是通過多學科的視角,如政治學、社會學、曆史學、文化研究等,對現代國傢如何通過一套精心設計的國傢象徵體係,來凝聚人心、統一意誌、並在國際舞颱上確立自身地位進行深刻剖析。我們將看到,國族主義作為一種強大的意識形態,如何催生齣對“民族”這一概念的集體想象,而旗幟的飄揚、歌聲的傳唱、節日的慶典,則成為承載和傳播這種想象最直接、最有力的載體。 第一部分:國族主義的興起與國傢象徵的源起 本部分將追溯國族主義思潮在全球範圍內的萌芽與發展。我們將考察18世紀啓濛運動以來,民族國傢觀念如何在歐洲逐漸取代舊有的王朝國傢或帝國統治,成為政治組織的基本模式。在此過程中,理性主義、人民主權、民族自決等理念如何為國族主義的興起奠定思想基礎。 接著,我們將深入探討國族主義的幾個核心要素:共享的曆史敘事、共同的語言文字、文化的獨特性,以及對“我們”與“他們”的區分。這並非簡單的文化差異,而是一種基於政治動員和意識形態構建的集體身份認同。我們將分析,當“民族”被賦予至高無上的政治意義時,如何促使人們對“本民族”産生強烈的歸屬感和忠誠度。 在此背景下,本書將詳細考察現代國傢象徵的起源。我們將在曆史的長河中,尋找最早的民族國傢是如何開始自覺地創造和運用具有代錶性的符號。例如,早期的民族革命如何賦予特定的旗幟以反抗壓迫、追求自由的象徵意義;革命後的新政權如何通過國歌來激發民眾的愛國熱情,並頌揚新國傢的偉大成就。同時,國慶日的設立,也並非偶然,而是國傢權力有意為之的政治錶演,旨在通過集體性的紀念活動,鞏固國傢記憶,強化國傢認同。 我們還將關注,國族主義的傳播並非總是和平而自發的過程。在某些情況下,它可能是由精英階層有意識地推動,以服務於特定的政治目標,例如統一分裂的地區、對抗外部威脅、或是轉移內部矛盾。因此,國傢象徵的創造和推廣,也常常伴隨著權力運作和意識形態宣傳。 第二部分:國傢象徵的物質形態與意義建構 在這一部分,我們將聚焦於具體的國傢象徵——國旗、國歌與國慶,對其物質形態、設計理念以及所承載的象徵意義進行深入剖析。 國旗:視覺的圖騰與意誌的旗幟 我們將探討國旗的設計並非隨意為之,而是蘊含著深刻的政治、曆史或地理信息。不同顔色、圖案、形狀的組閤,往往代錶著國傢的曆史傳承、民族信仰、自然風光、或是革命理想。例如,某些顔色可能象徵鮮血與犧牲,某些圖案可能代錶民族圖騰或宗教符號,而星辰則可能寓意希望與未來。我們將分析,國旗如何通過其直觀的視覺衝擊力,迅速在國民心中建立起一種集體的認同感,並成為國傢主權和領土完整的視覺標誌。同時,國旗在戰爭、慶典、外交等場閤的展示,也具有強烈的政治錶態功能。我們將審視,在不同曆史時期,國旗如何被賦予新的政治含義,以及它在民族國傢構建中扮演的“圖騰”角色。 國歌:聽覺的號角與情感的共鳴 國歌作為一種聽覺符號,其歌詞與鏇律的結閤,更是直接觸動人們的情感神經。本書將分析國歌的歌詞內容,通常會頌揚國傢的曆史、民族的英雄、以及對未來的展望。這些歌詞往往充滿瞭情感的張力和鼓動性,能夠喚起民眾強烈的愛國情懷和集體榮譽感。我們將探討,國歌的音樂風格也可能與國傢的文化特質或曆史命運息息相關。某些激昂的鏇律可能象徵著革命的激情,而舒緩的鏇律則可能訴說著國傢的悠久曆史。國歌的閤唱,更是將個體的情感匯聚成強大的集體力量,成為國傢意誌的一種集中體現。我們將考察,國歌在公共場閤的演唱,如何成為一種強化國傢認同、錶達政治忠誠的儀式。 國慶:時間的節點與記憶的慶典 國慶日並非僅僅是一個日期的紀念,而是國傢權力構建特定曆史敘事、鞏固國傢閤法性的重要時刻。本書將分析,國慶日的選擇往往與國傢建立的關鍵事件有關,例如獨立日、革命勝利日、或是某個曆史性條約的簽署。通過定期的、全國性的慶典活動,國傢能夠嚮國民重復和強調其“誕生”的故事,並將其塑造成為一段不可磨滅的國傢記憶。我們將探討,國慶日的閱兵、遊行、文藝演齣等活動,是如何通過宏大的場麵和儀式化的錶演,來展示國傢的力量、統一的意誌,以及國民的自豪感。同時,國慶日也是一個嚮世界展示國傢形象、宣示國傢主張的重要窗口。 第三部分:國傢象徵的變遷與國傢認同的重塑 本部分將深入探討,國傢象徵並非一成不變,而是在曆史的演進中不斷經曆著變遷與重塑。 革命與象徵的更迭: 我們將考察,當國傢經曆革命或政權更迭時,舊的國傢象徵往往會被廢除,取而代之的是一套全新的象徵體係。這標誌著國傢政治閤法性的轉移,以及新意識形態的樹立。例如,推翻君主製後,代錶皇權的旗幟和歌麯都會被曆史淘汰,而象徵共和或人民政權的符號則會登上曆史舞颱。 民族主義的演進與象徵的含義: 隨著時代的發展,國族主義本身也會呈現齣不同的形態。例如,早期強調解放和獨立的民族主義,可能與代錶自由與平等的象徵符號相聯係;而後期發展齣的更具排他性和侵略性的民族主義,則可能賦予國傢象徵以更強的民族優越感和擴張野心。本書將分析,同樣的象徵符號,在不同的曆史語境下,其所承載的意義也可能發生偏移。 全球化與本土化: 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國傢象徵也麵臨著新的挑戰。一方麵,國際交流的頻繁可能導緻某些普適性的符號元素被藉鑒;另一方麵,為瞭維護國傢獨特性和文化主權,各國也在努力賦予其國傢象徵以更強的本土文化特色。我們將探討,國傢如何在新舊交織、普遍與特殊並存的語境下,不斷調整和強化其國傢象徵體係。 國傢象徵的解構與重構: 並非所有人都對國傢象徵持有全然接納的態度。在某些社會群體眼中,國傢象徵可能被視為統治階級的工具,或是壓迫曆史的遺留。本書將探討,對國傢象徵的質疑、批評甚至挑戰,也是國傢認同構建過程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這些挑戰,有時會促使國傢對自身象徵體係進行反思和調整,以適應社會多元化的需求。 結論:國傢象徵的永恒力量與曆史的辯證 本書的結論部分,將再次強調國傢象徵在現代國傢構建和國民身份認同塑造中的核心作用。無論是在政治動員、社會凝聚,還是在國際交往中,一套清晰、有力、能夠引發共鳴的國傢象徵體係,都是一個成熟國傢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然而,本書的分析也並非將國傢象徵視為一種靜態的、單嚮施加的工具。恰恰相反,國傢象徵的生命力在於其與社會現實的互動,與國民情感的共鳴,以及與曆史進程的辯證。它們既是國傢權力意誌的體現,也是國民集體情感的載體。對國傢象徵的解讀和運用,本身就是一個充滿曆史張力的過程,它既能成為凝聚力量的號角,也可能成為引發爭議的焦點。 最終,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審視國傢象徵的全新視角,理解這些看似簡單的符號背後所蘊含的深厚曆史、復雜的政治考量以及深刻的文化意義。通過對國族主義與國傢象徵之間關係的深入剖析,我們能夠更好地理解現代國傢的形成機製,以及個體身份與集體意識如何在這個宏大的曆史舞颱上相互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