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三个女人为了追求梦想而不幸迷失自我的故事。在金钱的诱惑下,在纸醉金迷的花花世界里,她们能否坚持住最初的愿望?她们为了理想、为了梦想,忍辱偷生、委曲求全,最终,她们又能得到什么?
本书延续了作者一贯的写作风格,不追求花里胡哨的叙事笔法,不追求光怪陆离的写作技巧,行文以新闻纪实报道、报告文学的笔法白描勾勒。
作者摈弃宏大叙事,摈弃偶像崇拜,而追求人性的解构。在这部书里,没有一个人是主角,读者也看不到一个高大全的偶像形象。她们的身上都有着隐秘的过往,内心都有着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辣笔小球,南京人,毕业于山东某技校,现任挖掘机司机,偶尔也写点字挣点稿费。喜欢恬淡的生活,每天睡到自然醒,睡醒就泡杯茶、看看书、弹弹吉他,找美女谈谈人生、聊聊理想。
第一章 第2.5次婚礼
第二章 亚麻色头发的少女
第三章 离家出走的少年
第四章 姐姐
第五章 朝阳
第六章 巨大的谜语
第七章 我要这个角色
第八章 一个只说了开头的故事
第九章 天上珍珠
第十章 V姐
第十一章 青荷博雅
第十二章 家族战争
第十三章 徐牙签
第十四章 朝阳号
第十五章 船长与黑魔
第一章
第2.5次婚礼
石菲儿安静地坐在角落的高脚椅上,默默地抽着烟,准确地说,是摆着抽烟的pose。细细的烟丝燃烧到了一半,她一口也没吸,只是望着飘散的烟发呆,而不是望着新娘发呆。
又是草坪婚礼!新娘孟瑶琴是石菲儿最好的朋友,而这是孟瑶琴的第2.5次结婚。之所以有个0.5次,是因为有一次孟瑶琴不承认,她说领了证没办事,就不算结过婚。
三年前的那一次,也是草坪婚礼。孟瑶琴的新郎是方京市老虎传播集团的董事长陈鄂虎。老虎传播集团名下有一家叫老虎置业的上市公司,借壳H市的西湖雨伞上市,登陆资本市场。陈鄂虎一举成为横跨地产业和教育业的新晋富豪。那是孟瑶琴第一次结婚,尽管她对石菲儿说,不算第一次,是第0.5次。无论是第一次,还是第0.5次,对陈鄂虎来说,都是第二次。孟瑶琴是小三,勾搭上了陈鄂虎后,这个资本市场的新晋富豪很快就和原配离了婚。
石菲儿曾经劝过孟瑶琴,不能这么玩,容易惹事。孟瑶琴听不进去,劝了两三次后,石菲儿就作罢了,懒得和她争吵。事实上,她们经常争吵,三天一小吵,半个月一大吵,但吵完之后总能很快地和好。
第0.5次婚礼当天,石菲儿以伴娘的身份出现。那天早晨刚睡醒,石菲儿就眼皮直跳,有一种不祥的预感。这种预感在草坪婚礼举行到一半时,变成了现实。就在陈鄂虎和孟瑶琴进行香槟塔仪式时,一部手机像砖头一样准确地飞了过来,将架好的香槟塔酒杯砸碎了一个,然后香槟塔就倒了,乒乒乓乓的。
在所有来宾还没反应过来是怎么回事时,一声“狐狸精”的呐喊,如震天雷一般响彻云霄。一个披头散发的女人从人堆里冲了出来,大步流星,手上还操着两把菜刀。在台上的石菲儿吓呆了,她的第一反应是:这是李逵在劫法场吗?
三秒钟的迟钝后,石菲儿反应过来,这是陈鄂虎的原配来闹事,她赶紧推了孟瑶琴一把,让她快跑。
穿着拖地裙白婚纱的孟瑶琴自然跑不快,狠狠地摔了一跤。就在陈鄂虎的保镖拦下开启了疯癫模式的原配时,石菲儿赶紧上前扶起孟瑶琴,拉着她的手,带着她快跑,留下了一群惊慌失措的来宾。
两个姐妹手拉手缓步小跑的背后,传来了女宾们的尖叫声和孩子们的哭声以及杯子、盘子因碰撞而碎裂的声音。躲进更衣室后,石菲儿将门反锁,她知道,跑到这里,就安全了,陈鄂虎和男人们会处理好后续的一切。
孟瑶琴像孩子一样搂住石菲儿,痛哭起来:“阿菲啊,你说我不会死吧?我不想死啊!”
石菲儿不语,将孟瑶琴紧紧搂住,摸着她的后脑勺,像母亲安慰着弄脏了心爱裙子的小女儿。
突然,孟瑶琴停止了哭泣,一把推开石菲儿,目光变得炯炯有神。石菲儿一辈子也忘不了孟瑶琴当时的眼神,因为那眼神就像弥留之际的老妇人回光返照,交代遗言一样。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孟瑶琴的确是在交代遗言了。
“我博客相册的密码,你知道的吧?要是我死了,你赶快去把我昨天发的那张高中时的照片删掉。那张短发照片不好看,我不想媒体把那张照片登在报纸上!”
石菲儿感到瞬间崩溃,都什么时候了,这姐们儿的脑袋里在想什么啊?这就是石菲儿最好的姐妹孟瑶琴,她总认为自己很美,天下没有第二个女人比她美。她不允许任何人说她不美,博客上相册的所有评论都是夸她的,因为只要有对她评头论足说不美的,她总在第一时间删掉,最后只剩下清一色的赞誉。
婚礼被原配大闹一场,最终草草收场。一个月后,孟瑶琴经历了第一次离婚,尽管她反复向石菲儿强调,这不算离婚,但对于陈鄂虎而言,则经历了第二次离婚。又一个月后,陈鄂虎和原配复合了,甩给孟瑶琴两百万元补偿费,又给她留下了一套房子,条件是:以后再也不要来往。当然,陈鄂虎婚礼被砸场的事儿,在媒体上是销声匿迹的。对于一家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来说,砸点钱堵住媒体的嘴,并不是什么难事。
离婚后的孟瑶琴在家里哭了整整一个月,然后就忘掉了这一切。该吃吃,该睡睡,优哉游哉,直到她在酒吧认识了一个年轻的歌手。这个歌手比孟瑶琴小三岁,按照孟瑶琴的说法是“那位小哥活儿好、不黏人,姐喜欢他”。
认识的第一天晚上,孟瑶琴就把歌手带回了陈鄂虎留给她的房子里。第二天,他们开始正式同居。半年后,他们结婚了。这一次婚礼,石菲儿没去,因为怕尴尬。和歌手一起泡吧时,趁着孟瑶琴去上洗手间的空当,歌手将手放在了石菲儿的腿上,色眯眯地问石菲儿:“我想和你上床,你真的很漂亮,开个价吧。”
石菲儿二话不说,一杯酒泼在歌手的脸上,也不等孟瑶琴回来,径直走了。石菲儿不会向孟瑶琴告状,她知道,告状的话,孟瑶琴也不会相信。在他们交往之初,石菲儿就说过这歌手不靠谱,让孟瑶琴慎重考虑,为此两姐妹大吵一架,冷战了十天。
石菲儿的预感再次灵验了。孟瑶琴和歌手婚后两个月,歌手说自己这样打拼太慢,想开一家汽车4S店,孟瑶琴满心欢喜地想和歌手一起创业。结果歌手没等到公司装修完成,就迷上了炒外汇,将公司注册资金一千万元全部抽逃,瞒着孟瑶琴,全部投入。最终爆仓,颗粒不回。
然后,孟瑶琴终于又离婚了,这次是她主动把歌手给甩了。让石菲儿惊诧的是,孟瑶琴和歌手离婚后,居然还能做朋友!今天的草坪婚礼上,来的乐队,就是孟瑶琴前夫歌手新组建的乐队,前夫歌手是主唱。
由于是第2.5次婚礼,孟瑶琴这边来的朋友不多,她也不好意思再请大家。没有人知道孟瑶琴和乐队主唱的关系,包括孟瑶琴的第2.5个老公。他是一个政府官员的儿子,他们才认识三个月。结婚,是因为孟瑶琴怀孕了,当然,孟瑶琴的怀孕是自己策划的,安全套被她自己悄悄地扎了一个眼儿。
新郎不知道孟瑶琴的婚史,婚礼准备得很仓促,换句话说,是新郎措手不及。孟瑶琴威胁说,如果不结婚,她就去找媒体。孟瑶琴自鸣得意地说:“怕啥,我的第一次都给了他呢,他会负责的。”当然,孟瑶琴的“第一次”来自一种叫作“修补术”的东西。孟瑶琴闪电完婚的指导思想是:“官员家族是爱面子的,赶紧把婚事办了,就算他以后知道我结过婚,那又怎么样,生米都煮成熟饭了。”
(四)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得极为精妙,犹如一个层层嵌套的俄罗斯套娃,每当你以为触及了核心秘密时,又会发现更深一层的隐喻。我被作者叙事技巧的娴熟所震撼,时间线的使用非常灵活,过去的回忆并非线性插入,而是如同碎片化的梦境,精准地在当下情境中引发连锁反应。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增强了故事的宿命感和张力。书中涉及的哲学思辨也相当到位,它没有陷入空洞的说教,而是将宏大的命题巧妙地融入到角色最私密、最脆弱的日常对话之中。我尤其对其中一段关于“遗忘”的描写印象深刻,作者描绘了记忆如何成为一种主动的构建而非被动的记录,这让我对自身过往的记忆产生了全新的怀疑。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多义性,不同阅历的人去读,必然会从中读出截然不同的主题。它不是提供答案的教科书,而是激发无限思考的催化剂,值得反复品味。
评分(三)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开篇有些缓慢,需要一点耐心去适应作者构建的那个独特的世界观和人物群像。但请相信我,一旦你跨过了那道门槛,等待你的将是极其丰厚的回报。它最成功的一点在于,它没有将道德审判强加给读者,而是提供了一面清晰的镜子。书中的“反派”角色,他们的动机被挖掘得无比真实可信,让你甚至在痛恨之余,还会产生一丝不易察觉的同情。作者对于“界限”这个概念的探讨尤为深刻——人与人之间、情与理之间、过去与未来之间的那条无形的线,是如何被一步步试探、模糊,最终被彻底跨越的。我特别喜欢作者在一些关键情节中使用的旁观者视角,它像是一个冷静的上帝视角,适时地拉开距离,让读者能够更宏观地审视角色们在情感漩涡中的挣扎。这不是一本读起来让人感到轻松的书,它会让你思考那些你平时选择性遗忘的、关于人性的黑暗和光芒。它需要的不仅仅是阅读,更是深入的剖析和反思。
评分(五) 我很少能读到这样在文字层面有着强大表现力的作品。作者的遣词造句充满了音乐性,即使是描述最平淡的场景,也仿佛被赋予了某种隐秘的韵律。它的文学质感非常高,但同时又保持了极强的可读性和故事性,完美地平衡了艺术追求与大众接受度。书中对于“渴望”的呈现是立体且多维的,它不仅仅指向肉体或物质,更多的是指向一种身份的确认、一种被承认的需求,以及对未曾体验过的人生版本的执念。通过几条看似平行的生命线,作者不动声色地展示了选择的不可逆转性,以及“如果当初”这个假设背后隐藏的巨大重量。读到结尾,那种对人生命运的敬畏感油然而生,明白生活就是由无数次微不足道的、却又决定一切的选择构成的。这本书无疑是一次酣畅淋漓的阅读体验,它将复杂的情感体验用极其优美且富有力量的语言组织起来,让人在赞叹之余,感受到被深刻触动后的那种满足感。
评分(二) 说实话,我本来对这种题材抱持着审慎的态度,担心它会陷入某些俗套的情节泥潭。然而,这部作品展现出了惊人的原创力和深度。它巧妙地避开了那些陈词滥调,转而深入挖掘了现代人精神层面的“饥饿感”。书中对“拥有”和“满足”之间鸿沟的描绘,尤其发人深省。作者似乎对社会现象有着敏锐的洞察力,通过几个看似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网,勾勒出了一个时代症候群的缩影。角色的对话设计堪称一绝,表面上轻描淡写,实则暗流涌动,很多重要的信息和情感张力都隐藏在了那些未说出口的停顿和反问之中。我花了很长时间去回味一些关键的场景描写,它们不仅仅是背景,更像是角色内心冲突的视觉化呈现。这种叙事手法要求读者必须保持高度的专注,否则很容易错过那些微妙的暗示。整本书读下来,给我的感觉更像是在观看一部高概念的独立电影,充满了留白,却又将情感的重量压得实实在在,让人在回味中不断地构建和解构自己的理解。
评分(一)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像极了夏日午后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猛烈而不可预测,让人从一开始就难以抽身。作者对于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简直可以用“庖丁解牛”来形容,每一个细微的犹豫、每一次不经意的眼神交流,都被精准地捕捉并放大,触及了人性中最隐秘和最渴望被理解的部分。我尤其欣赏它对环境氛围的渲染,那种略带潮湿、弥漫着旧日气息的都市背景,仿佛成为了角色们复杂情感的延伸,你几乎能闻到街道上湿漉漉的沥青味和远方传来的模糊爵士乐声。故事的主线推进得不疾不徐,却总能在你以为一切都尘埃落定时,抛出一个足以颠覆你既有认知的转折点。那些关于选择、关于代价的探讨,并非简单地给出黑白分明的答案,而是将读者置于一个巨大的灰色地带,迫使我们去反思自身在面对诱惑与责任时的真实立场。读完合上书的那一刻,那种强烈的“意难平”感久久不散,仿佛刚刚经历了一场漫长而真实的、关于自我救赎的旅程。这本书的文字功底扎实,用词考究,但绝不故作高深,它更像是一位技艺高超的调酒师,将复杂的情感原料调制出令人沉醉的独特风味。
评分同特爬咯哦oo
评分不错,微博一直关注作者~既然出书了,就支持一下~~~
评分第一次在京东买书,质量不错,也很快。
评分一起订的6本,第二天一早来了5本;今天送来了此本,拆开了才发现订错了这本,好吧,将错就错!
评分还没看,蜡笔小球的风格估计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的
评分速度快 质量好
评分每个周末都会精选刑法当中的疑难案例与学生讨论,通过对案例的讨论,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书即为近几年张明楷老师与学生“周末刑法讨论会”的内容实录合集。 《刑法的私塾》采用对话体的形式,原汁原味地真实回放刑法讨论会的现场,阅读本书如同亲临张明楷老师与学生的讨论会,跟着张明楷老师一起学刑法,学习庖丁解牛般地剖析和处理疑难案例。 本书所选案例,多数是经常困扰刑事司法领域人士的疑难案例,对于司法实践的法律人士也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评分一次买了好多书,啥都有,慢慢看呗。
评分配送很快,质量不错,可惜还没有开始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