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勘察设计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给水排水专业考试标准规范汇编(2011年版)

全国勘察设计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给水排水专业考试标准规范汇编(2011年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全国勘察设计注册工程师公用设备专业管理委员会 编
图书标签:
  • 给排水
  • 公用设备
  • 注册工程师
  • 考试
  • 规范
  • 标准
  • 工程
  • 勘察设计
  • 2011年版
  • 专业教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计划出版社
ISBN:9787802426207
版次:2
商品编码:1144071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56
字数:121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全国勘察设计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给水排水专业考试标准规范汇编(2011年版)》可以作为从事给水排水工程设计的技术人员的参考书,本汇编的材料也可作为从事工程建设、管理部门的业务骨干和大专院校师剩参考、学习手册。

内页插图

目录

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 50013--2006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 50014--2006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 50015--2003(2009年版)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06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45--95(2005年版)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 50084--2001(2005年版)
建筑中水设计规范GB 50336--2002
游泳池给水排水工程技术规程CJJ 122--2008
泵站设计规范GB 50265--2010
工业循环水冷却设计规范GB/T50102--2003
工业循环冷却水处理设计规范GB 50050--2007
工业用水软化除盐设计规范GB/T50109--2006
水喷雾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 50219--95
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 50067--97
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CB 50140--2005
住宅设计规范GB 50096--1999(2003年版)
住宅建筑规范GB 50368--2005
气体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13 50370--2005
二氧化碳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 50193--93(2010年版)
管道直饮水系统技术规程CU 110--2006
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标准-3020-93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
饮用净水水质标准CJ 94-2005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
污水排人城镇下水道水质标准CJ 343—2010
城市污水再生利用 分类CB/T 18919—2002
城市污水再生利用 城市杂用水水质CB/T 18920—2002
城市污水再生利用 景观环境用水水质GB/T 1892l—2002
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设计规范GB 50335—2002
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
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 50400—2006
规范用词说明

精彩书摘

  1 总则
  1.0.1 为使我国的排水工程设计贯彻科学发展观,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达到防治水污染,改善和保扩环境,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和保障安全的要求,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城镇、工业区和居住区的永久性的室外排水工程设计。
  1.0.3 排水工程设计应以批准的城镇的总体规划和排水工程专业规划为主要依据,从全局出发,根据规划年限、工程规模、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正确处理城镇中工业与农业、城镇化与非城镇化地区、近期与远期、集中与分散、排放与利用的关系。通过全面论证,做到确能保护环境、节约土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可靠,适合当地实际情况。
  1.0.4 排水制度(分流制或合流制)的选择,应根据城镇的总体规划,结合当地的地形特点、水文条件、水体状况、气候特征、原有排水设施、污水处理程度和处理后出水利用等综合考虑后确定。同一城镇的不同地区可采用不同的排水制度。新建地区的排水系统宜采用分流制。合流制排水系统应设置污水截流设施。对水体保护要求高的地区.可对初期雨水进行截流、调蓄和处理。在缺水地区,宜对雨水进行收集、处理和综合利用。
  1.0.5 排水系统设计应综合考虑下列因素:
  1 污水的再生利用,污泥的合理处置。
  2 与邻近区域内的污水和污泥的处理和处置系统相协调。
  3 与邻近区域及区域内给水系统和洪水的排除系统相协调。
  4 接纳工业废水并进行集中处理和处置的可能性。
  5 适当改造原有排水工程设施,充分发挥其工程效能。
  1.0.6 工业废水接入城镇排水系统的水质应按有关标准执行,不应影响城镇排水管渠和污水处理厂等的正常运行;不应对养护管理人员造成危害;不应影响处理后出水的再生利用和安全排放,不应影响污泥的处理和处置。
  1.0.7 排水工程设计应在不断总结科研和生产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积极采用经过鉴定的、行之有效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
  1.0.8 排水工程宜采用机械化和自动化设备,对操作繁重、影响安全、危害健康的,应采用机械化和自动化设备。
  1.0.9 排水工程的设计,除应按本规范执行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规定.
  1.0.10 在地震、湿陷性黄土、膨胀土、多年冻土以及其他特殊地区设计排水工程时,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专门规范的规定。
  ……

前言/序言

  根据人事部、建设部2003年发布《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暂行规定》(人发〔2003〕24号)的精神,全国勘察设计注册工程师公用设备专业管理委员会秘书处于2008年对公用设备专业执业资格考试的专业考试大纲作了调整。根据考试大纲內容的要求,提出考生应该熟悉和掌握的专业规范、规程、标准(分给水排水、动力、暖通空调三个专业),有助于配合考试复习教材更好地理解和解答各种疑难问题,为处理好实际工程案例提供依据。
  为方便考生应试时携带大纲所规定的标准、规范、规程进入考场,特编制了新版《全国勘察设计注册公用设备工程给水排水专业考试标准规范汇编(2011年版)》一书,作为参加执业资格考试的考生必备工具,便于考生解题时查阅。
  原版本汇编编于2004年,其中大部分规范、规程、标准都已被新规范、规程、标准所淘汰、取代。本书为满足广大读者要求,按新考试大纲对执业注册工程师的要求所列出的规范、规程和标准进行汇编。
  按照考试大纲要求,“执业资格考试适用的规范、规程及标准按时间划分原则:考试年度的试题中所采用的规范、规程及标准均以前一年度十月一日前实施生效的规范、规程及标准为准。”今后,规范、标准更新时,考生可按上述要求添补。
  工程设计和工程建设的各种相关技术业务是注册工程师的执业范围,对各种规范、规程、标准的全面理解和掌握,是注册工程师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本汇编可以作为从事给水排水工程设计和工程建设管理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本汇编材料也可作为从事工程建设、管理部门的从业人员和大专院校师生参考、学习手册。
  全国勘察设计注册工程师公用设备专业管理委员会
  2011年4月
《中国给水排水工程技术发展史》 一、 引言:溯源与演进 本书追溯中国给水排水工程技术自古至今的发展历程,旨在系统梳理这一关乎国计民生、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键领域的技术革新、理论突破、工程实践以及管理理念的演变。从古代朴素的水利智慧,到近代西方技术的引入与本土化,再到新中国成立后自主研发与飞速发展,直至当下科技驱动的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本书力求呈现一幅全面、深刻、富有历史纵深的图景。我们不局限于单纯的技术介绍,更关注技术发展背后的社会背景、经济需求、政策导向以及人才培养等多元因素,从而揭示技术进步的内在逻辑与时代印记。 二、 古代智慧与早期实践 中国古代的给水排水智慧,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已然显露出令人惊叹的科学性与前瞻性。从早期聚落的选址智慧,对水源的珍视与保护,到早期灌溉体系的建设,如都江堰等水利工程,都体现了对水资源合理利用的初步探索。在城市给水方面,虽然缺乏现代意义上的集中供水系统,但通过打井、挖掘蓄水池、利用自然水源以及简易的管道输水等方式,满足了部分居民的基本用水需求。排水方面,古代城市规划中往往会考虑到排水沟渠的设置,以应对雨季的洪涝,保护城市安全。如秦汉时期的长安城,就已具备一定规模的排水系统。春秋战国时期《周礼》中对“司邦”“司寇”等职能的记载,也暗示了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早期认知。南北朝时期,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关于人工挖渠、引水灌溉的论述,也反映了农业用水的管理。唐宋时期,城市人口激增,对给水排水提出了更高要求,出现了如“井户”制度、以及一些公共的蓄水设施。明清时期,虽然技术发展相对缓慢,但依然有地方性的经验总结,例如一些官府对水利设施的维护和管理。这些古代的实践,虽然简陋,却为后世的工程发展奠定了基础,蕴含着宝贵的经验和值得借鉴的朴素的工程伦理。 三、 近代曙光与技术启蒙 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列强的涌入和中国社会的剧变,给水排水工程技术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尽管初始阶段充满了被动与模仿。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租界和少数开放城市,开始出现一些西方式的给水系统,如上海、天津等地的自来水厂,标志着现代供水技术的初步引入。这些系统往往伴随着抽水机、过滤池、输水管道等基本构件。同时,排水工程也开始受到关注,一些城市的下水道建设也逐步展开。然而,这些技术大多依赖进口设备和技术,本土的研发能力相对薄弱。 这一时期,中国本土的工程师开始接触和学习西方先进的工程理论与技术。一些留洋归来的学者和工程师,如茅以升(虽然主要以桥梁闻名,但对水利工程亦有贡献)、童第周(水产科学,与水环境息息相关)等,为中国工程技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相关的教育机构,如北洋大学(今天津大学)、南洋公学(今天上海交通大学)等,也开始设立工程类专业,培养本土的工程师人才。 在此阶段,一些关于给水排水的专业书籍和翻译著作也开始出现,虽然数量有限,但为当时的工程师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参考。例如,一些关于水力学、水处理工艺的书籍,开始在中国工程界流传。这一时期的技术发展,虽然规模不大,但开启了中国给水排水工程技术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为后来的大发展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四、 新中国成立后的自主发展与体系构建 新中国成立后,给水排水工程作为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国家大力投入,引进苏联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消化吸收和自主研发,逐步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给水排水工程技术体系。 供水工程: 从最初的简易自来水厂,发展到大型水库、调水工程,再到现代化的高效过滤、消毒技术,城市供水能力得到极大提升。涌现了如“人民胜利渠”“红旗渠”(虽然主要为农田水利,但其组织动员能力和工程规模对其他水利建设有示范意义)等大规模水利工程的建设经验。在城市供水方面,水厂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逐步提高,水质监测和控制技术不断进步。 排水工程: 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数量和处理能力迅速增长,污水处理工艺从最初的简单沉淀,发展到生物处理、深度处理,乃至再生利用。在早期,很多城市采取“雨污合流”的排水体制,随着环境意识的提高,逐渐向“雨污分流”过渡。 理论与规范: 一批批本土的科学家和工程师,通过大量的科研和工程实践,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给水排水理论。在此基础上,国家开始制定一系列的行业标准、设计规范和技术规程,为工程设计、施工和运行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例如,早期的《给水排水设计手册》等,成为了工程界的案头必备。 人才培养: 高等院校的给水排水专业不断发展壮大,培养了大批专业技术人才。科研院所也承担了大量关键技术的研究任务。 这一时期,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给水排水工程技术的发展呈现出“追赶型”的特征,在技术引进、消化吸收、集成创新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技术水平和工程规模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五、 世纪之交与技术革新 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速,给水排水工程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对给水排水工程的科技含量、效率和环保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水污染防治的深化: 城市污水处理率大幅提高,处理标准日益严格。先进的污水处理技术,如MBR(膜生物反应器)、A²/O工艺、臭氧氧化、高级氧化等被广泛应用,并不断优化。研究重点也从单一的去除BOD、COD,转向氮、磷等富营养物质的深度去除,以及新兴污染物(如抗生素、微塑料等)的控制。 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非常规水源(如再生水、雨水、海水淡化)的利用受到重视。再生水回用技术取得显著进展,在工业冷却、景观绿化、市政杂用等领域得到推广。海水淡化技术也随着成本的降低和效率的提高,在沿海地区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海绵城市与低影响开发: “海绵城市”理念的提出,促使给水排水工程从传统的“末端治理”转向“源头控制”和“过程管理”。低影响开发(LID)技术,如绿色屋顶、透水铺装、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被集成到城市规划和建设中,以实现雨水的自然积存、渗透和净化,减少城市内涝,改善水生态环境。 智能化与数字化转型: 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给水排水工程的智能化、数字化水平不断提升。智慧水务平台的建设,实现了对供水管网漏损的智能监测、对水厂运行的远程监控与优化、对水质的实时预警等。 标准化与国际化: 在深入总结中国工程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国家不断完善和更新给水排水的各项技术标准和规范。同时,中国给水排水技术也日益走向国际舞台,参与国际合作项目,并输出技术和标准。 六、 未来展望:绿色、智慧与韧性 展望未来,中国给水排水工程技术将朝着更加绿色、智慧和韧性的方向发展。 绿色化: 进一步推广低能耗、低碳排放的工艺技术,加强污泥资源化利用,实现工程建设和运行过程的生态友好。 智慧化: 深度融合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技术,构建全生命周期的智慧化管理体系,实现工程系统的自主优化和智能决策。 韧性: 提高工程系统应对气候变化、自然灾害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确保城市供水安全和水环境稳定。 全流域协同管理: 更加注重跨区域、跨部门的协同,实现从城市供排水到区域水资源管理的联动。 公众参与与教育: 加强公众对节约用水、保护水环境的意识教育,鼓励公众参与到给水排水工程的监督和改进中。 本书的编写,旨在为关注中国给水排水工程技术发展历程的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系统的参考。我们相信,通过对历史的回顾与反思,能够更好地理解当前的技术现状,并为未来的创新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在一个非常紧张的备考阶段找到这本书的,当时市面上零散的资料看得我头昏脑胀,急需一本能让我把知识点串起来的“主线”。这本书最大的优点,在我看来,就是那种令人信服的“一站式”服务体验。它不像某些辅导资料那样充斥着过多的主观解读或猜测,而是像一本严谨的工具箱,把所有官方的、具有约束力的条文都摆在了你面前。这种面对原始文件、亲手研读的感觉,对于理解规范背后的真正意图至关重要。我特别喜欢它在章节划分上体现出的逻辑性,比如将“给水”和“排水”的部分明确区分,但又通过引用相互关联,这种结构设计极大地提高了查找效率。当你在模拟题中遇到某个模糊的概念时,直接翻到对应的规范条款,那种“啊哈,原来是这么规定的”豁然开朗的感觉,是任何二手资料都替代不了的。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让你从“知道”规范,进化到“理解”规范的底层逻辑。

评分

这本书的便携性和实用性,在我的实际使用中得到了充分的验证。虽然篇幅不小,但我发现我经常需要带着它去现场或者在不同地点复习。它的装订质量经受住了反复的折叠和查找的考验,没有出现散页或脱胶的现象,这对于一本高频使用的参考书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品质保证。此外,我注意到它在引用不同标准之间的交叉引用处理得非常细致。例如,当某条给水规范引用了某个结构设计的基本要求时,通常会给出一个清晰的提示或者页码范围,这种内部的连接机制,让整本书的知识体系形成了一个闭环,极大地减少了因信息中断而产生的挫败感。对于那些需要经常在不同规范间切换的考生而言,这种内在的“导览系统”无疑是省时省力的法宝,它让复杂的标准汇编变得触手可及,而不是高高在上的理论壁垒。

评分

说实话,刚开始翻阅时,面对如此厚重的专业术语和晦涩的条文,还是有点胆怯的。毕竟这是国家级的考试标准,不是随便翻翻就能掌握的。但这本书的编排方式,似乎也考虑到了初学者的接受难度。它不是简单地堆砌文字,而是通过恰当的排版留白和关键信息的加粗或标注,引导读者的注意力。更重要的是,它保持了一种令人敬佩的客观性,不带任何倾向性地呈现信息,这迫使我必须调动起自己对工程实践的理解去消化这些条文。这种“强迫独立思考”的阅读体验,让我发现自己对一些过去模糊的知识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于准备这场考试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点,更是一种思维模式的训练——即如何像一个注册工程师那样,精确地引用和理解规范。这种内在的训练价值,远超出了这本书本身的页数所能衡量的。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确实挺让人眼前一亮的,尤其是考虑到它是一本专业性极强的考试用书。纸张的质感摸起来很扎实,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感觉信息量肯定很足。封面设计简洁明了,一看就知道是针对“给水排水”这个领域的官方标准汇编,这点对于备考的考生来说非常重要,省去了到处搜集资料的时间。内文的字体选择也比较清晰易读,即使是那些复杂的公式和图表,也能分辨得比较清楚,这对于需要长时间阅读和查阅的考生来说,极大地减轻了视觉疲劳。我注意到,书本的目录结构组织得非常系统化,从最基础的规范到具体的应用手册,层层递进,这对于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非常有帮助。那种将所有相关标准集中在一起的感觉,让人觉得非常权威和安心,仿佛握住了通关的“金钥匙”。整体来看,这是一本在物理形态上就体现出专业水准的工具书,细节之处见真章,让人对它的内容质量也充满了期待。

评分

坦白讲,在选择备考资料时,我最看重的就是时效性和权威性。这本汇编(2011年版)对于我来说,恰好弥补了过去几年间不同部门发布的零散文件的缺失。它像一个时间胶囊,准确地定格了那个时间点上,行业公认的标准和底线是什么。这意味着我不需要去猜测哪些是已经被更新淘汰的旧版本信息。对于考试这种对准确性要求到极致的场合,使用这个版本的官方汇编,给了我极大的心理安慰。它让我能够自信地基于这些既定的事实去构建答题框架,而不是建立在模糊的记忆或不确定的网络传言之上。这种“锚定”效应非常强大,它让我的复习焦点更加集中,不再浪费精力去辨别信息的真伪。这本书是基石,所有其他基于这些规范的解读和练习,都必须以它为出发点,其价值无可替代。

评分

还可以,看起来是正版的图书

评分

实用书!内容很全~满意

评分

平时工作很方便,复习也有用

评分

书有点破损,折痕,但内容还是挺齐全的。

评分

书是好书啊,就是物流有点慢!

评分

为考试准备的,结果还是没过~

评分

还没看就这样了,京东还能信?

评分

非常不错,送货日期很满意

评分

.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