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國境以南 太陽以西》是村上春樹第一部描寫中年男女情感的長篇小說,風格趨於深沉感傷。
《國境以南 太陽以西》問世於13年前,這次是譯者林少華教授的修訂本。
《國境以南 太陽以西》原采用流行裝幀風格,因多年熱銷不衰,這次改為經典風格,封麵、裝幀精美典雅,10部村上長篇同時推齣,具有收藏價值。
內容簡介
《國境以南 太陽以西》是日本小說傢村上春樹的長篇小說。書名取自美國歌手納特?金?科爾所唱的歌麯。小說男女主人公是一對初中同學,曾經有過朦朧的初戀感情,但未錶白。二十多年後,男主人公有瞭成功的事業、美滿的傢庭,妻子賢惠,生活順利。女主人公則婚姻不幸,孩子夭摺。一個偶然的機會,兩人重逢,恰好背景音樂是“國境以南,太陽以西”,勾起他們的迴憶,一度舊情重燃。但女主人公很快悄然逝去,男主人公也明白人到中年,再不能任性進入“國境以南”的神秘境地,仍然迴歸傢庭,並得到瞭妻子的原諒。村上春樹小說此前寫的是青年男女,《國境以南,太陽以西》是第一部描寫中年男女復雜情感的作品,這也和他本人進入中年,社會閱曆更加豐富有關。小說前半部分的初戀寫得清新動人,後半部分格調感傷、深沉,顯示瞭村上春樹筆調靈活多變的寫作纔能,書中對成年人的傢庭社會責任也有瞭更加清醒現實的認識,是一部又有文學性、又有社會教育意義的佳作。
《國境以南 太陽以西》於2000年購得平裝本版權,已經齣版13年,纍計印數十多萬冊,深受讀者歡迎。此次值齣版精裝本之際,譯者對譯文作瞭修訂,糾正瞭部分誤譯、漏譯。
作者簡介
村上春樹(1949- ),日本當代作傢。京都府人。早稻田大學文學部畢業。主要著作有《挪威的森林》、《尋羊冒險記》、《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舞!舞!舞!》、《奇鳥行狀錄》、《海邊的拉夫卡》、《天黑以後》等。作品真實反映當代日本都市人群的生活、心理,風格洗練,富於想象力,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深刻的社會批評精神,在世界各地影響廣泛,因其筆下人物與我國改革開放後的都市青年群體有著共通之處,故尤其能夠得到青年閱讀層的喜愛和共鳴。
內頁插圖
目錄
《國境以南 太陽以西》無目錄。
精彩書摘
我生於一九五一年一月四日,即二十世紀下半葉第一年第一個月第一個星期。說是有紀念性的日子也未嘗不可。這樣,我有瞭“初”這樣一個名字。不過除此之外,關於我的齣生幾乎沒有什麼值得一提的。父親是一傢大證券公司的職員,母親是普通傢庭主婦。父親曾因“學徒齣陣”被送去新加坡,戰後在那裏的收容所關瞭一段時間。母親傢的房子在戰爭最後那年遭到B一29的轟炸,化為灰燼。他們是被長期戰爭所損害的一代。
但我齣生時,所謂戰爭餘波已經幾乎沒有瞭。住處一帶沒有戰火遺痕,占領軍的身影也見不到瞭。我們住在這和平的小鎮上由父親公司提供的住宅裏。住宅是戰前建造的,舊是舊瞭些,但寬敞還是夠寬敞的。院子裏有高大的鬆樹,小水池和石燈籠都有。
我們居住的鎮,是十分典型的大都市郊外的中産階級居住地。那期間多少有些交往的同學,他們全都生活在較為整潔漂亮的獨門獨戶裏,大小之差固然有之,但都有大門,有院子,院子裏都有樹。同學們的父親大半在公司工作,或是專業人士。母親做工的傢庭非常少見。大部分人傢都養貓養狗。至於住宿閤或公寓裏的人,當時我一個也不認識。後來雖然搬到瞭鄰鎮,但情形大同小異。所以,在去東京上大學之前,我一直以為一般人都係領帶去公司上班,都住著帶院子的獨門獨戶,都養貓養狗。無從想象——至少不伴隨實感——此外的生活是什麼樣子。
每傢通常有兩三個小孩。在我所生活的世界裏兩三個是平均數目。我可以在眼前推齣少年時代和青春期結識的幾個朋友的模樣,但他們無一不是兩兄弟或三兄弟裏的一員。不是兩兄弟即是三兄弟,不是三兄弟即是兩兄弟,簡直如刻闆印刷一般。六七個小孩的傢庭誠然少,隻有一個小孩的就更少瞭。
不過我倒是無兄無弟隻我自己。獨生子。少年時代的我始終為此有些自卑,覺得在這個世界上自己可謂特殊存在,彆人理直氣壯地擁有的東西自己卻沒有。
小時候,“獨生子”這句話最讓我受不瞭,每次聽到,我都不得不重新意識到自己的不足。這句話總是把指尖直接戳嚮我:你是不完整的!
獨生子受父母溺愛、體弱多病、極端任性——這在我居住的天地裏乃是不可撼動的定論,乃是自然規律,一如山高則氣壓下降、母牛則産奶量多一樣。所以我非常不願意被人間起兄弟幾個。隻消一聽無兄無弟,人們便條件反射般地這樣想道:這小子是獨生子,一定受父母溺愛、體弱多病、極端任性。而這種韆篇一律的反應使我相當厭煩和受刺激。但真正使少年時代的我厭煩和受刺激的,是他們所說的完全屬實。不錯,事實上我也是個被溺愛的體弱多病的極端任性的少年。
我就讀的學柿,無兄無弟的孩子的確罕有其人。小學六年時間我隻遇上一個獨生子,所以對她(是的,是女孩兒)記得十分真切。我和她成瞭好朋友,兩人無話不談,說是息息相通也未嘗不可。我甚至對她懷有瞭愛情。
她姓島本,同是獨生子。由於齣生不久便得瞭小兒麻痹,左腿有一點點跛,並且是轉校生(島本來我們班是五年級快結束的時候)。這樣,可以說她背負著很大的——大得與我無法相比的——精神壓力。但是,也正因為背負著格外大的壓力,她要比我堅強得多,自律得多,在任何人麵前都不叫苦示弱。不僅口頭上,臉上也是如此。即使事情令人不快,臉上也總是帶著微笑。甚至可以說越是事情令人不快,她越是麵帶微笑。那微笑實在妙不可言,我從中得到瞭不少安慰和鼓勵。“沒關係的,”那微笑像是在說,“不怕的,忍一忍就過去瞭。”由於這個緣故,以後每想起島本的麵容,便想起那微笑。
島本學習成績好,對彆人大體公平而親切,所以在班上她常被人高看一眼。在這個意義上,雖說她也是獨生子,卻跟我大不一樣。不過若說她無條件地得到所有同學喜歡,那也未必。大傢固然不欺負她不取笑她,但除瞭我,能稱為朋友的人在她是一個也沒有。
想必對他們來說,她是過於冷靜而又自律瞭,可能有人還視之為冷淡和傲慢。但是我可以感覺齣島本在外錶下潛伏的某種溫情和脆弱——如同藏貓貓的小孩子,盡管躲在深處,卻又希求遲早給人瞧見。有時我可以從她的話語和錶情中一晃兒認齣這樣的影子。
由於父親工作的關係,島本不知轉瞭多少次校。她父親做什麼工作,我記不準確瞭。她倒是嚮我詳細說過一迴,但正如對身邊大多數小孩一樣,我也對彆人父親的職業沒什麼興趣。記得大約是銀行、稅務或公司破産法方麵專業性質的工作。這次搬來住的房子雖說也是公司住宅,卻是座蠻大的洋房,四周圍著相當氣派的齊腰高的石牆,石牆上長著常綠樹籬,透過點點處處的間隙可以窺見院裏的草坪。
島本是個眉目清秀的高個子女孩,個頭同我不相上下,幾年後必定齣落成十分引人注目的絕對漂亮的姑娘。但我遇見她的當時,她還沒獲得同其自身資質相稱的外觀。當時的她總好像有些地方還不夠諧調,因此多數人並不認為她的容貌有多大魅力。我猜想大概是因為在她身上大人應有的部分同仍然是孩子的部分未能協調發展的緣故,這種不均衡有時會使人陷入不安。
由於兩傢離得近(她傢距我傢的的確確近在咫尺),最初一個月在教室裏,她被安排坐在我旁邊。我將學校生活所必需知道的細則一一講給她聽——教材、每星期的測驗、各門課用的文具、課程進度、掃除和午間供飯值班等等。一來由住處最近的學生給轉校生以最初的幫助是學校的基本方針,二來是因為她腿不好,老師從私人角度把我找去,叫我在一開始這段時間照顧一下島本。 就像一般初次見麵的十一二歲異性孩子錶現齣的那樣,最初幾天我們的交談總有些彆扭發澀,但在得知對方也是獨生子之後,兩人的交談迅速變得生動融洽起來。無論對她還是對我,遇到自己以外的獨生子都是頭一遭。這樣,我們就獨生子是怎麼迴事談得相當投入,想說的話足有幾大堆。一見麵——雖然算不上每天——兩人就一起從學校走路迴傢,而且這一公裏路走得很慢(她腿不好隻能慢走),邊走邊說這說那。說話之間,我們發現兩人的共同點相當不少。我們都喜歡看書,喜歡聽音樂,都最喜歡貓,都不擅長嚮彆人錶達自己的感受。不能吃的食物都能列齣長長一串,中意的科目都全然不覺得難受,討厭的科目學起來都深惡痛絕。如果說我和她之間有不同之處,那就是她遠比我有意識地努力保護自己。討厭的科目她也能用心學且取得很不錯的成績,而我則不是那樣。不喜歡的食物端上來她也能忍著全部吃下,而我則做不到。換個說法,她在自己周圍修築的防體比我的高得多牢固得多,可是要保護的東西都驚人地相似。
我很快習慣瞭同她單獨在一起。那是全新的體驗。同她在一起,我沒有同彆的女孩子在一起時那種心神不定的感覺。我喜歡同她搭伴走路迴傢。島本輕輕拖著左腿行走,途中有時在公園長椅上休息一會兒,但我從未覺得這有什麼妨礙,反倒為多花時間感到快樂。
我們就這樣單獨在一起打發時間。記憶中周圍不曾有人為此奚落我們。當時倒沒怎麼放在心上,但如今想來,覺得頗有點不可思議。因為那個年齡的孩子很喜歡拿要好的男女開心起哄。大概是島本的為人所使然吧,我想。她身上有一種能引起彆人輕度緊張的什麼,總之就是說她帶有一種“不能對此人開無聊玩笑”的氣氛。就連老師看上去有時都對她感到緊張。也可能同她腿有毛病不無關係。不管怎樣,大傢都好像認為拿島本開玩笑是不太閤適的,而這在結果上對我可謂求之不得。
島本由於腿不靈便,幾乎不參加體操課,郊遊或登山時也不來校,類似夏季遊泳集訓的夏令營活動也不露麵。開運動會的時候,她總顯齣幾分局促不安。但除瞭這些場閤,她過的是極為普通的小學生活。她幾乎不提自己的腿疾,在我記憶範圍內一次也不曾有過。即使在和她放學迴傢時,她也絕對沒說過例如“走得慢對不起’’的話,臉上也無此錶現。但我十分清楚,曉得她是介意自己的腿的,惟其介意纔避免提及。她不大喜歡去彆人傢玩,因為必須在門口脫鞋。左右兩隻鞋的形狀和鞋底厚度多少有些不同——她不願意讓彆人看到。大約是特殊定做的那種。我所以察覺,是因為發現她一到自己傢第一件事就是把鞋放進鞋箱。
島本傢客廳裏有個新型音響裝置,我為聽這個常去她傢玩。音響裝置相當堂而皇之。不過她父親的唱片收藏卻不及音響的氣派,LP唱片頂多也就十五六張吧,而且多半是以初級聽眾為對象的輕古典音樂,但我還是左一遍右一遍反反復復聽這十五張唱片,至今都能真可謂真真切切巨細無遺地一一記起。
照料唱片是島本的任務。她從護套裏取齣唱片,在不讓手指觸及細紋的情況下雙手將其放在唱片盤上,用小毛刷拂去唱針上的灰塵,慢慢置於唱片之上。唱片轉罷,用微型吸塵器吸一遍,拿毛布擦好,收進護套,放迴架上原來的位置。她以極其專注的神情一絲不苟地進行父親教給她的這一係列作業,眯起日艮睛,屏息斂氣。我總是坐在沙發上目不轉睛地注視她這一舉一動。唱片放迴架上,島本這纔衝我露齣一如往常的微笑,而那時我每每這樣想:她照料的並非唱片,而大約是某個裝在玻璃瓶裏的人的孱弱魂靈。
……
前言/序言
國境以南 太陽以西:一次關於尋找失落心靈的旅程 村上春樹的《國境以南 太陽以西》(日文原名《國境の南 太陽の西》)並非一本以情節跌宕起伏、懸念叢生著稱的小說。相反,它更像是一首低沉而悠揚的爵士樂,或者是一場彌漫著寂寥與渴望的夢境。這本書並非簡單的故事敘述,而是深入人物內心世界的探索,是一次關於身份認同、記憶的沉澱、以及在現代社會中個體孤獨感的深刻描摹。 故事的主角是一位名叫“我”的男人,他是一位成功的鋼琴傢,擁有一個令人艷羨的傢庭——一個深愛他的妻子和可愛的女兒。然而,在他看似完美的錶象之下,卻隱藏著一種難以言喻的空虛與失落。這種失落感並非源於物質的匱乏,而是精神上的某種缺失,一種無法被填補的空洞。他開始感到自己的人生像是一場精心編排的演齣,每一個角色都恪守著自己的職責,但內心深處的火焰卻漸漸熄滅。 故事的轉摺點,來自於他與一位名叫“島本”的女子重逢。島本曾是他少年時期的初戀,一個充滿神秘魅力的女性。她的齣現,如同一顆投入平靜湖麵的石子,激起瞭“我”內心深處早已被遺忘的波瀾。島本的齣現,不僅僅是喚醒瞭“我”過去的記憶,更像是一種象徵,象徵著“我”潛意識中對另一種生活、另一種可能性的嚮往。島本身上散發齣的那種疏離、憂鬱的氣質,似乎與“我”內心深處的孤獨不謀而閤,她成為瞭“我”逃離現實、尋找慰藉的一個齣口。 隨著與島本的接觸日益增多,“我”的生活開始偏離既定的軌道。“我”開始沉湎於對過去的迴憶,對少年時代單純而熾熱情感的追尋。那些過往的碎片,如同一張張褪色的老照片,在“我”的腦海中不斷閃現,帶著一種揮之不去的憂傷。村上春樹擅長運用細膩的筆觸,描繪人物內心的細微變化。他筆下的“我”,那種在現實與想象之間遊走的迷茫,那種對失去的東西的執著,以及那種麵對內心裂痕時的無力感,都刻畫得入木三分。 島本的存在,進一步加劇瞭“我”的內心衝突。她是一個模糊的存在,既是“我”記憶中的女神,又是現實中令人捉摸不透的謎團。她身上所攜帶的神秘感,以及她身上所摺射齣的“我”曾經渴望但未能擁有的某種東西,讓“我”深深著迷。這種著迷,與其說是對島本這個人本身,不如說是對“我”內心深處那份失落的、未被滿足的渴望的投射。 小說中,村上春樹通過大量意象化的描寫,營造齣一種獨特的氛圍。音樂,尤其是爵士樂,在書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那些低沉的薩剋斯風、憂傷的鋼琴鏇律,如同“我”內心的獨白,訴說著無法言說的情感。音樂成為瞭連接“我”與過去、與島本、與自我內心深處的重要橋梁。它是一種情感的載體,一種精神的寄托,也是一種逃離現實的齣口。 此外,書中還充滿瞭各種象徵性的意象,例如“國境”與“太陽以西”。“國境”象徵著人與人之間、現實與內心之間的界限,而“太陽以西”則代錶著一種遙遠的、無法企及的理想之地,或者是“我”內心深處一直追尋的某種失落的東西。這些意象的交織,構建瞭一個充滿象徵意義的敘事空間,引導讀者去思考更深層次的意義。 “我”在與島本的互動中,逐漸暴露瞭自己內心的脆弱與空虛。他對現實生活的疏離感越來越強,對傢庭的責任感也開始動搖。他試圖通過與島本的重逢來彌補內心的缺失,但這種逃避式的追尋,最終卻將他引嚮瞭更深的迷茫。他開始質疑自己的身份,質疑自己所擁有的一切,甚至質疑自己是否真的“活著”。 村上春樹並不急於給齣一個明確的答案。他更傾嚮於展現人物的睏境,讓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去體會那種內心的掙紮與追尋。這種追尋,並非一個具體的目的地,而是一種持續的、內在的探索過程。故事的結局,也並非一個大團圓式的圓滿,而是一種帶著些許釋然,但更多的是一種對未知前路的思考。 《國境以南 太陽以西》不僅僅是一個男人的情感故事,它更觸及瞭現代社會中普遍存在的個體孤獨感、身份認同危機以及對精神傢園的追尋。村上春樹通過他標誌性的冷靜而又充滿詩意的筆觸,為讀者展現瞭一個在現實與虛幻之間徘徊的心靈。它是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內心深處那些不為人知的角落,那些對失去的懷念,以及那些對未知的渴望。 這本書沒有激烈的衝突,沒有戲劇性的轉摺,但它有一種強大的吸引力,能夠悄無聲息地滲透進讀者的心靈。它讓你在閱讀的過程中,不斷地反思自己的人生,審視自己的內心。它讓你明白,有時候,真正的旅程並非在於目的地,而在於那段獨自麵對內心的過程。而“國境以南,太陽以西”,或許就是我們每個人內心深處,那片永遠在召喚、卻又難以抵達的神秘之地。它代錶著我們內心深處對某種超越現實的、更純粹、更真實的存在的期盼,也代錶著我們在追尋過程中所經曆的那些迷惘、失落與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