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国境以南 太阳以西》是村上春树第一部描写中年男女情感的长篇小说,风格趋于深沉感伤。
《国境以南 太阳以西》问世于13年前,这次是译者林少华教授的修订本。
《国境以南 太阳以西》原采用流行装帧风格,因多年热销不衰,这次改为经典风格,封面、装帧精美典雅,10部村上长篇同时推出,具有收藏价值。
内容简介
《国境以南 太阳以西》是日本小说家村上春树的长篇小说。书名取自美国歌手纳特?金?科尔所唱的歌曲。小说男女主人公是一对初中同学,曾经有过朦胧的初恋感情,但未表白。二十多年后,男主人公有了成功的事业、美满的家庭,妻子贤惠,生活顺利。女主人公则婚姻不幸,孩子夭折。一个偶然的机会,两人重逢,恰好背景音乐是“国境以南,太阳以西”,勾起他们的回忆,一度旧情重燃。但女主人公很快悄然逝去,男主人公也明白人到中年,再不能任性进入“国境以南”的神秘境地,仍然回归家庭,并得到了妻子的原谅。村上春树小说此前写的是青年男女,《国境以南,太阳以西》是第一部描写中年男女复杂情感的作品,这也和他本人进入中年,社会阅历更加丰富有关。小说前半部分的初恋写得清新动人,后半部分格调感伤、深沉,显示了村上春树笔调灵活多变的写作才能,书中对成年人的家庭社会责任也有了更加清醒现实的认识,是一部又有文学性、又有社会教育意义的佳作。
《国境以南 太阳以西》于2000年购得平装本版权,已经出版13年,累计印数十多万册,深受读者欢迎。此次值出版精装本之际,译者对译文作了修订,纠正了部分误译、漏译。
作者简介
村上春树(1949- ),日本当代作家。京都府人。早稻田大学文学部毕业。主要著作有《挪威的森林》、《寻羊冒险记》、《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舞!舞!舞!》、《奇鸟行状录》、《海边的拉夫卡》、《天黑以后》等。作品真实反映当代日本都市人群的生活、心理,风格洗练,富于想象力,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深刻的社会批评精神,在世界各地影响广泛,因其笔下人物与我国改革开放后的都市青年群体有着共通之处,故尤其能够得到青年阅读层的喜爱和共鸣。
内页插图
目录
《国境以南 太阳以西》无目录。
精彩书摘
我生于一九五一年一月四日,即二十世纪下半叶第一年第一个月第一个星期。说是有纪念性的日子也未尝不可。这样,我有了“初”这样一个名字。不过除此之外,关于我的出生几乎没有什么值得一提的。父亲是一家大证券公司的职员,母亲是普通家庭主妇。父亲曾因“学徒出阵”被送去新加坡,战后在那里的收容所关了一段时间。母亲家的房子在战争最后那年遭到B一29的轰炸,化为灰烬。他们是被长期战争所损害的一代。
但我出生时,所谓战争余波已经几乎没有了。住处一带没有战火遗痕,占领军的身影也见不到了。我们住在这和平的小镇上由父亲公司提供的住宅里。住宅是战前建造的,旧是旧了些,但宽敞还是够宽敞的。院子里有高大的松树,小水池和石灯笼都有。
我们居住的镇,是十分典型的大都市郊外的中产阶级居住地。那期间多少有些交往的同学,他们全都生活在较为整洁漂亮的独门独户里,大小之差固然有之,但都有大门,有院子,院子里都有树。同学们的父亲大半在公司工作,或是专业人士。母亲做工的家庭非常少见。大部分人家都养猫养狗。至于住宿合或公寓里的人,当时我一个也不认识。后来虽然搬到了邻镇,但情形大同小异。所以,在去东京上大学之前,我一直以为一般人都系领带去公司上班,都住着带院子的独门独户,都养猫养狗。无从想象——至少不伴随实感——此外的生活是什么样子。
每家通常有两三个小孩。在我所生活的世界里两三个是平均数目。我可以在眼前推出少年时代和青春期结识的几个朋友的模样,但他们无一不是两兄弟或三兄弟里的一员。不是两兄弟即是三兄弟,不是三兄弟即是两兄弟,简直如刻板印刷一般。六七个小孩的家庭诚然少,只有一个小孩的就更少了。
不过我倒是无兄无弟只我自己。独生子。少年时代的我始终为此有些自卑,觉得在这个世界上自己可谓特殊存在,别人理直气壮地拥有的东西自己却没有。
小时候,“独生子”这句话最让我受不了,每次听到,我都不得不重新意识到自己的不足。这句话总是把指尖直接戳向我:你是不完整的!
独生子受父母溺爱、体弱多病、极端任性——这在我居住的天地里乃是不可撼动的定论,乃是自然规律,一如山高则气压下降、母牛则产奶量多一样。所以我非常不愿意被人间起兄弟几个。只消一听无兄无弟,人们便条件反射般地这样想道:这小子是独生子,一定受父母溺爱、体弱多病、极端任性。而这种千篇一律的反应使我相当厌烦和受刺激。但真正使少年时代的我厌烦和受刺激的,是他们所说的完全属实。不错,事实上我也是个被溺爱的体弱多病的极端任性的少年。
我就读的学柿,无兄无弟的孩子的确罕有其人。小学六年时间我只遇上一个独生子,所以对她(是的,是女孩儿)记得十分真切。我和她成了好朋友,两人无话不谈,说是息息相通也未尝不可。我甚至对她怀有了爱情。
她姓岛本,同是独生子。由于出生不久便得了小儿麻痹,左腿有一点点跛,并且是转校生(岛本来我们班是五年级快结束的时候)。这样,可以说她背负着很大的——大得与我无法相比的——精神压力。但是,也正因为背负着格外大的压力,她要比我坚强得多,自律得多,在任何人面前都不叫苦示弱。不仅口头上,脸上也是如此。即使事情令人不快,脸上也总是带着微笑。甚至可以说越是事情令人不快,她越是面带微笑。那微笑实在妙不可言,我从中得到了不少安慰和鼓励。“没关系的,”那微笑像是在说,“不怕的,忍一忍就过去了。”由于这个缘故,以后每想起岛本的面容,便想起那微笑。
岛本学习成绩好,对别人大体公平而亲切,所以在班上她常被人高看一眼。在这个意义上,虽说她也是独生子,却跟我大不一样。不过若说她无条件地得到所有同学喜欢,那也未必。大家固然不欺负她不取笑她,但除了我,能称为朋友的人在她是一个也没有。
想必对他们来说,她是过于冷静而又自律了,可能有人还视之为冷淡和傲慢。但是我可以感觉出岛本在外表下潜伏的某种温情和脆弱——如同藏猫猫的小孩子,尽管躲在深处,却又希求迟早给人瞧见。有时我可以从她的话语和表情中一晃儿认出这样的影子。
由于父亲工作的关系,岛本不知转了多少次校。她父亲做什么工作,我记不准确了。她倒是向我详细说过一回,但正如对身边大多数小孩一样,我也对别人父亲的职业没什么兴趣。记得大约是银行、税务或公司破产法方面专业性质的工作。这次搬来住的房子虽说也是公司住宅,却是座蛮大的洋房,四周围着相当气派的齐腰高的石墙,石墙上长着常绿树篱,透过点点处处的间隙可以窥见院里的草坪。
岛本是个眉目清秀的高个子女孩,个头同我不相上下,几年后必定出落成十分引人注目的绝对漂亮的姑娘。但我遇见她的当时,她还没获得同其自身资质相称的外观。当时的她总好像有些地方还不够谐调,因此多数人并不认为她的容貌有多大魅力。我猜想大概是因为在她身上大人应有的部分同仍然是孩子的部分未能协调发展的缘故,这种不均衡有时会使人陷入不安。
由于两家离得近(她家距我家的的确确近在咫尺),最初一个月在教室里,她被安排坐在我旁边。我将学校生活所必需知道的细则一一讲给她听——教材、每星期的测验、各门课用的文具、课程进度、扫除和午间供饭值班等等。一来由住处最近的学生给转校生以最初的帮助是学校的基本方针,二来是因为她腿不好,老师从私人角度把我找去,叫我在一开始这段时间照顾一下岛本。 就像一般初次见面的十一二岁异性孩子表现出的那样,最初几天我们的交谈总有些别扭发涩,但在得知对方也是独生子之后,两人的交谈迅速变得生动融洽起来。无论对她还是对我,遇到自己以外的独生子都是头一遭。这样,我们就独生子是怎么回事谈得相当投入,想说的话足有几大堆。一见面——虽然算不上每天——两人就一起从学校走路回家,而且这一公里路走得很慢(她腿不好只能慢走),边走边说这说那。说话之间,我们发现两人的共同点相当不少。我们都喜欢看书,喜欢听音乐,都最喜欢猫,都不擅长向别人表达自己的感受。不能吃的食物都能列出长长一串,中意的科目都全然不觉得难受,讨厌的科目学起来都深恶痛绝。如果说我和她之间有不同之处,那就是她远比我有意识地努力保护自己。讨厌的科目她也能用心学且取得很不错的成绩,而我则不是那样。不喜欢的食物端上来她也能忍着全部吃下,而我则做不到。换个说法,她在自己周围修筑的防体比我的高得多牢固得多,可是要保护的东西都惊人地相似。
我很快习惯了同她单独在一起。那是全新的体验。同她在一起,我没有同别的女孩子在一起时那种心神不定的感觉。我喜欢同她搭伴走路回家。岛本轻轻拖着左腿行走,途中有时在公园长椅上休息一会儿,但我从未觉得这有什么妨碍,反倒为多花时间感到快乐。
我们就这样单独在一起打发时间。记忆中周围不曾有人为此奚落我们。当时倒没怎么放在心上,但如今想来,觉得颇有点不可思议。因为那个年龄的孩子很喜欢拿要好的男女开心起哄。大概是岛本的为人所使然吧,我想。她身上有一种能引起别人轻度紧张的什么,总之就是说她带有一种“不能对此人开无聊玩笑”的气氛。就连老师看上去有时都对她感到紧张。也可能同她腿有毛病不无关系。不管怎样,大家都好像认为拿岛本开玩笑是不太合适的,而这在结果上对我可谓求之不得。
岛本由于腿不灵便,几乎不参加体操课,郊游或登山时也不来校,类似夏季游泳集训的夏令营活动也不露面。开运动会的时候,她总显出几分局促不安。但除了这些场合,她过的是极为普通的小学生活。她几乎不提自己的腿疾,在我记忆范围内一次也不曾有过。即使在和她放学回家时,她也绝对没说过例如“走得慢对不起’’的话,脸上也无此表现。但我十分清楚,晓得她是介意自己的腿的,惟其介意才避免提及。她不大喜欢去别人家玩,因为必须在门口脱鞋。左右两只鞋的形状和鞋底厚度多少有些不同——她不愿意让别人看到。大约是特殊定做的那种。我所以察觉,是因为发现她一到自己家第一件事就是把鞋放进鞋箱。
岛本家客厅里有个新型音响装置,我为听这个常去她家玩。音响装置相当堂而皇之。不过她父亲的唱片收藏却不及音响的气派,LP唱片顶多也就十五六张吧,而且多半是以初级听众为对象的轻古典音乐,但我还是左一遍右一遍反反复复听这十五张唱片,至今都能真可谓真真切切巨细无遗地一一记起。
照料唱片是岛本的任务。她从护套里取出唱片,在不让手指触及细纹的情况下双手将其放在唱片盘上,用小毛刷拂去唱针上的灰尘,慢慢置于唱片之上。唱片转罢,用微型吸尘器吸一遍,拿毛布擦好,收进护套,放回架上原来的位置。她以极其专注的神情一丝不苟地进行父亲教给她的这一系列作业,眯起日艮睛,屏息敛气。我总是坐在沙发上目不转睛地注视她这一举一动。唱片放回架上,岛本这才冲我露出一如往常的微笑,而那时我每每这样想:她照料的并非唱片,而大约是某个装在玻璃瓶里的人的孱弱魂灵。
……
前言/序言
国境以南 太阳以西:一次关于寻找失落心灵的旅程 村上春树的《国境以南 太阳以西》(日文原名《国境の南 太陽の西》)并非一本以情节跌宕起伏、悬念丛生著称的小说。相反,它更像是一首低沉而悠扬的爵士乐,或者是一场弥漫着寂寥与渴望的梦境。这本书并非简单的故事叙述,而是深入人物内心世界的探索,是一次关于身份认同、记忆的沉淀、以及在现代社会中个体孤独感的深刻描摹。 故事的主角是一位名叫“我”的男人,他是一位成功的钢琴家,拥有一个令人艳羡的家庭——一个深爱他的妻子和可爱的女儿。然而,在他看似完美的表象之下,却隐藏着一种难以言喻的空虚与失落。这种失落感并非源于物质的匮乏,而是精神上的某种缺失,一种无法被填补的空洞。他开始感到自己的人生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演出,每一个角色都恪守着自己的职责,但内心深处的火焰却渐渐熄灭。 故事的转折点,来自于他与一位名叫“岛本”的女子重逢。岛本曾是他少年时期的初恋,一个充满神秘魅力的女性。她的出现,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我”内心深处早已被遗忘的波澜。岛本的出现,不仅仅是唤醒了“我”过去的记忆,更像是一种象征,象征着“我”潜意识中对另一种生活、另一种可能性的向往。岛本身上散发出的那种疏离、忧郁的气质,似乎与“我”内心深处的孤独不谋而合,她成为了“我”逃离现实、寻找慰藉的一个出口。 随着与岛本的接触日益增多,“我”的生活开始偏离既定的轨道。“我”开始沉湎于对过去的回忆,对少年时代单纯而炽热情感的追寻。那些过往的碎片,如同一张张褪色的老照片,在“我”的脑海中不断闪现,带着一种挥之不去的忧伤。村上春树擅长运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人物内心的细微变化。他笔下的“我”,那种在现实与想象之间游走的迷茫,那种对失去的东西的执着,以及那种面对内心裂痕时的无力感,都刻画得入木三分。 岛本的存在,进一步加剧了“我”的内心冲突。她是一个模糊的存在,既是“我”记忆中的女神,又是现实中令人捉摸不透的谜团。她身上所携带的神秘感,以及她身上所折射出的“我”曾经渴望但未能拥有的某种东西,让“我”深深着迷。这种着迷,与其说是对岛本这个人本身,不如说是对“我”内心深处那份失落的、未被满足的渴望的投射。 小说中,村上春树通过大量意象化的描写,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氛围。音乐,尤其是爵士乐,在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那些低沉的萨克斯风、忧伤的钢琴旋律,如同“我”内心的独白,诉说着无法言说的情感。音乐成为了连接“我”与过去、与岛本、与自我内心深处的重要桥梁。它是一种情感的载体,一种精神的寄托,也是一种逃离现实的出口。 此外,书中还充满了各种象征性的意象,例如“国境”与“太阳以西”。“国境”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现实与内心之间的界限,而“太阳以西”则代表着一种遥远的、无法企及的理想之地,或者是“我”内心深处一直追寻的某种失落的东西。这些意象的交织,构建了一个充满象征意义的叙事空间,引导读者去思考更深层次的意义。 “我”在与岛本的互动中,逐渐暴露了自己内心的脆弱与空虚。他对现实生活的疏离感越来越强,对家庭的责任感也开始动摇。他试图通过与岛本的重逢来弥补内心的缺失,但这种逃避式的追寻,最终却将他引向了更深的迷茫。他开始质疑自己的身份,质疑自己所拥有的一切,甚至质疑自己是否真的“活着”。 村上春树并不急于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他更倾向于展现人物的困境,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去体会那种内心的挣扎与追寻。这种追寻,并非一个具体的目的地,而是一种持续的、内在的探索过程。故事的结局,也并非一个大团圆式的圆满,而是一种带着些许释然,但更多的是一种对未知前路的思考。 《国境以南 太阳以西》不仅仅是一个男人的情感故事,它更触及了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个体孤独感、身份认同危机以及对精神家园的追寻。村上春树通过他标志性的冷静而又充满诗意的笔触,为读者展现了一个在现实与虚幻之间徘徊的心灵。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深处那些不为人知的角落,那些对失去的怀念,以及那些对未知的渴望。 这本书没有激烈的冲突,没有戏剧性的转折,但它有一种强大的吸引力,能够悄无声息地渗透进读者的心灵。它让你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反思自己的人生,审视自己的内心。它让你明白,有时候,真正的旅程并非在于目的地,而在于那段独自面对内心的过程。而“国境以南,太阳以西”,或许就是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那片永远在召唤、却又难以抵达的神秘之地。它代表着我们内心深处对某种超越现实的、更纯粹、更真实的存在的期盼,也代表着我们在追寻过程中所经历的那些迷惘、失落与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