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门脉高压出血的内镜按需治疗》以实例为证,详细介绍相关诊断和治疗的体会与经验,希望对内科和外科的同道们针对门脉高压特别是食管和胃静脉曲张出血的治疗有所裨益。
作者简介
吴云林,1951年3月出生。1975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医疗系,1985年获硕士学位,1988年获博士学位,师从徐家裕教授、江绍基院士及Kurihara M.教授,主攻胃癌诊断和门脉高压出血的治疗。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93~1999年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2000~2011年任消化内科主任兼内科主任、内科党总支书记。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会常委,中国胃病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上海医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医学会消化内镜学会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食管胃静脉曲张学会主任委员,卫生部胃癌贲门癌专项特聘专家等。2012年以来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北院消化内科主任。兼任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病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胃病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医师协会消化病分会常委、上海市消化内镜学会名誉主任等及《胃肠病学与肝病学杂志》共同主编、《中华消化病与影像学杂志》副主编等。主编《胃肠病学临床进展》等12本专著,发表论文120多篇。1993年获国务院特殊贡献津贴。30多年来受到国家领导人华国锋、邓小平、叶剑英、宋庆龄、胡耀邦、江泽民、朱镕基等的多次亲切接见和勉励。
内页插图
目录
1 门脉高压出血合理的内镜按需治疗
1.1 胃静脉曲张黏合剂一硬化剂治疗5年后行食管皮圈结扎术
1.2 食管静脉曲张出血单次皮圈结扎后14年未出血
1.3 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硬化剂单次治疗后23年未出血
1.4 脾切除断流术后出血食管静脉曲张结扎后长期不出血
1.5 三腔管压迫后黏合剂止血治疗及外科断流术
2 消除食管静脉曲张的水平型结扎治疗
2.1 水平型单次结扎治疗食管静脉曲张迅速消退
2.2 食管静脉曲张皮圈结扎点的选择与治疗
2.3 硬化剂注射后再出血,改行内镜水平型皮圈结扎治疗
2.4 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内镜双环结扎
3 消退食管静脉曲张的皮圈双环结扎治疗
3.1 肝硬化脾切除断流术后反复呕血采用内镜双环结扎
3.2 门脉高压脾切除断流术后呕血内镜双环结扎治疗
3.3 肝移植后5年食管曲张静脉出血采用内镜双环结扎治疗
3.4 多次硬化剂治疗曲张静脉未消退的皮圈双环结扎治疗
3.5 皮圈双环结扎后的脱落及临床注意事项
3.6 双环结扎后皮圈脱落滞后,粗糙食物引发曲张静脉再次破裂出血
4 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硬化剂按需治疗
4.1 食管静脉曲张经乙氧硬化醇4次治疗22年未出血
4.2 胃镜检查术间突发破裂出血的硬化剂止血治疗
4.3 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硬化剂按需治疗可长期不出血
4.4 硬化剂注射治疗后长期不出血
4.5 硬化剂注射后双下肢瘫痪,粪、尿失禁的治疗
5 内镜皮圈结扎同时联用硬化剂治疗
5.1 内镜皮圈结扎同时联用硬化剂治疗
5.2 皮圈结扎5年后出血的再结扎联用硬化剂治疗
6 区域性门脉高压胃静脉曲张及出血治疗
6.1 区域性(胰腺癌性)门脉高压
6.2 区域性(胰腺炎后假性囊肿)门脉高压
6.3 区域性(胰腺尾部癌)门脉高压
6.4 区域性(胰腺炎后脾静脉粘连)门脉高压
7 消退胃曲张静脉瘤的黏合剂一硬化剂混合治疗
7.1 食管和胃静脉曲张分类图解
7.2 黏合剂联用硬化剂消除胃曲张静脉治疗
……
8 门脉高压性胃病的内镜识别与治疗
前言/序言
《消化道黏膜病变的诊断与治疗新进展》 书籍简介 本书聚焦于当前消化道黏膜病变的诊断与治疗领域最前沿的进展,力求为临床医生提供一本全面、实用且具有前瞻性的参考指南。消化道黏膜病变种类繁多,病因复杂,其早期诊断和精准治疗直接关系到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本书集合了多位消化内科、消化内镜、病理学以及影像学领域的资深专家,以严谨的科学态度,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各种消化道黏膜病变的最新认识、诊断策略和治疗方案。 第一部分 消化道黏膜病变的基础理论与影像学诊断 本部分将系统性地回顾消化道黏膜的解剖生理结构,以及黏膜病变发生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我们将深入探讨不同类型黏膜病变(如炎症、溃疡、息肉、肿瘤、血管畸形等)的病理生理特点,并重点介绍最新的影像学诊断技术及其在黏膜病变中的应用。 消化道黏膜的结构与功能: 详细介绍食管、胃、小肠、大肠等不同部位黏膜的组织学特征、黏液分泌、屏障功能及其在抵御外界损伤中的作用。阐述消化道黏膜细胞更新、修复的分子机制,为理解黏膜病变的发生提供基础。 黏膜损伤的机制与修复: 深入分析各种外源性(如药物、病原体、物理化学损伤)和内源性(如胃酸、胆汁反流、免疫反应)因素如何导致消化道黏膜损伤。阐述黏膜损伤后的炎症反应、细胞凋亡及黏膜修复的复杂过程,以及异常修复可能导致的病变。 影像学诊断的革新: 电子内镜的演进与应用: 详细介绍高清电子内镜、放大内镜、染色内镜(如靛卡红、结晶紫)、电子染色内镜(NBI)、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等技术在黏膜病变识别中的优势。重点阐述如何利用这些技术对黏膜表面的细微结构、颜色、血管纹理进行精准观察,提高早期病变的检出率。 超声内镜(EUS)的价值: 阐述EUS在评估黏膜下层病变、黏膜病变侵犯深度、淋巴结转移以及区分良恶性病变中的关键作用。介绍不同频率的EUS探头及其在不同部位病变诊断中的选择。 CT、MRI与PET-CT的应用: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磁共振成像(MRI)以及PET-CT在消化道黏膜病变(尤其是恶性肿瘤)的早期发现、分期、疗效评估和复发监测中的地位。关注增强CT、MREnterography、Diffusion-weighted MRI等技术在黏膜病变诊断中的精细化应用。 人工智能(AI)辅助诊断: 介绍AI技术在消化道黏膜病变影像识别中的最新研究进展,包括AI辅助内镜下息肉/肿瘤的自动检测、良恶性判断以及病理分型的潜力,展望AI在提高诊断效率和准确性方面的未来。 第二部分 常见消化道黏膜病变的诊断策略 本部分将针对临床上最常见的消化道黏膜病变,系统性地介绍其诊断要点、鉴别诊断方法以及最新的诊断指南。 消化性溃疡: 详细阐述幽门螺杆菌感染、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等主要病因,结合内镜下溃疡形态、活动度、出血风险的评估,以及病理活检在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指导中的作用。 胃炎与十二指肠炎: 区分不同类型的胃炎(如慢性萎缩性胃炎、自身免疫性胃炎、嗜酸性粒细胞性胃炎等)和十二指肠炎。强调基于内镜表现和病理结果进行精准诊断,并结合病因治疗。 消化道息肉: 分类与鉴别: 详细介绍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锯齿状息肉、错构瘤、炎症性息肉等常见息肉的内镜下形态学特征。 风险评估与管理: 强调对息肉进行精准测量、定位,并根据其大小、形态、组织学类型和部位,进行个体化的随访和治疗建议。重点介绍不同类型息肉的癌变风险。 早期消化道肿瘤: 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的早期表现: 详细阐述早期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在内镜下的各种亚型表现,包括隆起型、凹陷型、扁平型、凹凸混合型等。 精准诊断技术: 突出放大内镜、NBI、EUS在早期黏膜内癌、黏膜下浸润癌的识别中的重要性。强调多点活检、黏膜剥离活检(EMR)标本的病理诊断价值。 炎症性肠病(IBD): 克罗恩病(CD)与溃疡性结肠炎(UC): 详细介绍IBD在内镜下的典型表现,包括溃疡形态、分布、黏膜下层改变、假息肉等。强调结合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和病理活检进行综合诊断。 区分难点与新进展: 探讨IBD与其他肠道疾病(如感染性肠炎、缺血性肠炎)的鉴别要点,以及在诊断和治疗中应用新生物标志物、基因检测的潜力。 食管静脉曲张: 详细介绍门脉高压下食管静脉曲张的内镜下分级、出血风险评估,以及并发症(如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识别。 其他少见但重要的黏膜病变: 简要介绍食管黏膜白斑、Barrett食管、消化道血管畸形、淋巴管瘤、肠系膜缺血等少见但具有临床意义的黏膜病变,及其诊断要点。 第三部分 消化道黏膜病变的治疗策略与技术进展 本部分将全面介绍消化道黏膜病变各种治疗方法的最新进展,重点突出微创和精准治疗。 药物治疗的优化: 抑酸治疗: 详细阐述质子泵抑制剂(PPIs)等抑酸药物在溃疡、胃食管反流病、NSAIDs相关性黏膜损伤治疗中的应用,以及对不同类型溃疡的治疗选择。 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 介绍最新指南推荐的幽门螺杆菌根除方案,以及耐药性问题和二线、三线治疗策略。 IBD的药物治疗: 详细介绍5-ASA类药物、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如TNF-α抑制剂、IL-12/23抑制剂)在IBD治疗中的应用、适应症、禁忌症及副作用管理。 内镜下治疗(EMR, ESD, FTRD等): 技术原理与适应症: 详细介绍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内镜下全层切除术(FTRD)等微创技术的基本原理、操作流程和适用范围。 在消化道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重点阐述EMR和ESD在早期食管癌、早期胃癌、早期结直肠癌、癌前病变(如高级别异型增生)中的根治性治疗地位,以及其与外科手术的比较。 处理复杂病变: 介绍在治疗早期消化道肿瘤、癌前病变、食管静脉曲张、黏膜下病变等不同类型病变时,内镜下治疗技术的选择和技巧。 技术挑战与并发症防治: 深入探讨EMR、ESD等技术在操作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技术难点,如出血、穿孔、狭窄等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消化道出血的内镜干预: 止血技术的更新: 详细介绍高频电凝、氩离子凝固(APC)、夹子、喷洒止血药物、套扎等多种内镜下止血技术的原理、适应症、操作要点及联合应用。 对不同出血源的策略: 针对消化性溃疡出血、静脉曲张破裂出血、Mallory-Weiss综合征、血管畸形等不同出血原因,制定个体化的内镜止血方案。 并发症管理: 重点关注内镜止血后复发性出血的风险评估与处理。 消化道狭窄的内镜治疗: 球囊扩张与支架置入: 介绍内镜下球囊扩张术在处理良性或恶性狭窄中的应用,以及不同类型支架(金属支架、塑料支架)的置入适应症、技术要点和并发症。 消化道异物取出与黏膜病灶处理: 技术与工具: 介绍各种内镜下异物钳、网篮、套圈等工具在消化道异物取出中的应用,以及处理食管、胃内的其他异常黏膜病变。 第四部分 消化道黏膜病变的个体化管理与未来展望 本部分将强调个体化治疗的重要性,并对消化道黏膜病变诊疗领域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精准医学在消化道黏膜病变中的应用: 基因组学与分子标志物: 探讨基因检测、基因突变分析在指导消化道肿瘤的治疗选择(如靶向治疗、免疫治疗)中的作用。 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 结合患者的临床特征、病变类型、基因信息、治疗反应等,制定最适合患者的治疗策略。 多学科协作(MDT)模式: 强调消化内科、消化外科、病理科、影像科、肿瘤科、放疗科等多个学科协同合作,为患者提供最佳的综合诊疗方案。 远程医疗与人工智能的融合: 展望远程内镜诊断、AI辅助治疗决策等新模式在改善医疗资源可及性、提升诊疗水平方面的潜力。 新技术与新理念的探索: 关注消化道黏膜病变领域的新型生物标志物、新型治疗药物、新一代内镜技术和机器人辅助内镜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本书旨在成为消化道黏膜病变诊疗领域的权威参考,通过整合最新的科研成果和临床实践经验,帮助广大临床医生在日常工作中做出更准确的诊断,选择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最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