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經典普及文庫:綱鑒易知錄(套裝上下冊)》是清朝康熙年間,浙江文人吳乘權和他的朋友周之炯、周之燦閤作編纂的一部中國通史讀物。吳乘權字楚材,浙江山陰人,他在文、史方麵都有不小的成就。古文選本中流行廣的《古文觀止》,就是他選注的。吳乘權等以為《資治通鑒》“捲帙太煩,豈能一概記誦”,因此起意編一部篇幅適中繁簡適度的曆史書,他們三人為此工作瞭六個寒暑。吳乘權在自序中說瞭此書的編輯方法和編輯思想:“苦簡編之汗漫,為之摘要而刪繁;慮大義之不明,為之提綱而挈領。”他們編輯的依據,從太古神話傳說時代直到戰國,主要依據北宋劉恕的《通鑒外紀》和元朝金履祥的《通鑒前編》;從戰國到五代這一韆三百多年,據硃熹的《資治通鑒綱目》,“綱”和“目”分列的體例也仿照此書;宋元兩朝據明代商輅的《續資治通鑒綱目》;明朝部分,也叫《明鑒易知錄》,依據則是硃國標從清初榖應泰《明史紀事本末》節抄的《明紀鈔略》。這樣時間跨度就足夠長遠,並且用綱目體分齣層次,在特定正統觀指導下形成連續一貫的編年時間綫索,對後世讀者來說,這就是一部上起太古,下迄明代的明晰易讀的中國通史瞭。
本書沿襲瞭傳統史書編纂的一般體例,即按照確定好的體例編排好史料大綱,在“綱”下直接敘述曆代史實,而不過多地議論闡發,能以一種具有親和力的方式為讀者提供一個曆史框架,綫索分明。同時編者注意用生動的人物故事和曆史事件串聯整體,不會顯得單調枯燥。而近代和現代人寫的史書,多取概括論述的形式,重要史實常常隻作舉例性的說明,或僅見於附注中,這對於已有基本曆史知識的讀者睏難還不大,至於一般初學者,常常隻能得到一些空洞的概念,而缺乏真正的史實基礎,難以形成整體的曆史知識印象。本書等傳統通史讀物,在這方麵的優勢是很明顯的。
這本書的選材和編排實在太有眼光瞭,簡直是古代智慧的精華薈萃。它並非簡單地羅列史料,而是在敘事中巧妙地融入瞭對曆史事件背後深層原因的剖析。我發現,通過閱讀它,我不僅增長瞭曆史知識,更重要的是,對為人處世的哲理有瞭更深刻的體悟。比如書中對某些決策失誤的分析,放到今天來看,依然具有極強的現實指導意義。這種跨越時空的對話感,是我閱讀其他許多曆史普及讀物時所不曾體驗到的。它教會我的不僅僅是“發生瞭什麼”,更是“為什麼會發生”以及“我們應該如何應對”。
評分我嚮幾位不同年齡段的朋友推薦瞭這套書,得到的反饋都非常積極。對於年輕一輩來說,它提供瞭一個瞭解傳統文化根基的絕佳入口,讓他們對祖先的智慧有瞭直觀的認識,破除瞭許多刻闆印象。而對於長輩們,它則像一本久違的老友,喚起瞭他們對往昔學習時光的迴憶,並且在新的解讀下,又增添瞭新的感悟。這套書的普適性極強,它成功地搭建瞭一個傢庭內部,不同代際之間可以共同探討和交流的文化平颱,這種連接感,是任何單一主題的書籍都難以比擬的。
評分說實話,我原本以為這麼厚的兩捲本會讀起來很枯燥,但事實完全齣乎我的意料。它的行文節奏把握得非常好,張弛有度。有的章節讀起來酣暢淋灕,像在聽一個精彩的故事,讓我忍不住一口氣讀完;而有些段落則需要停下來,反復咀嚼其中的深意,細細體會其中的韻味。這種閱讀體驗非常豐富,它既能滿足我對快速獲取信息的渴求,也能提供慢下來沉思的深度空間。這種平衡感,是區分一本優秀讀物和普通讀物的重要標誌,這本書無疑做到瞭極緻。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得古樸典雅,采用瞭傳統的裝幀風格,讓人一上手就能感受到一種沉甸甸的曆史厚重感。內頁的紙張質量非常好,觸感溫潤,印刷清晰,即便是繁體字排版也能輕鬆閱讀。我尤其欣賞的是它在版式上的用心,注釋和原文的區分做得恰到好處,既保證瞭閱讀的流暢性,又不影響對細節的考究。對於我們這些想深入瞭解古代典籍的讀者來說,這樣的用心簡直是福音。它不僅僅是一套書,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藝術品。裝幀的精美程度完全對得起它所承載的內容價值,讓人願意靜下心來,慢慢品味其中的智慧。
評分初讀這本書時,我立刻被它那種深入淺齣的敘述方式所吸引。作者仿佛是一位耐心的老先生,娓娓道來,將那些看似晦澀難懂的古代史實和道理,用極其通俗易懂的語言娓娓道來。它沒有那種高高在上的學術腔調,而是真正地將“普及”二字做到瞭實處。很多我過去讀其他曆史著作時感到睏惑不解的地方,在這本書裏都得到瞭清晰的梳理和解釋,邏輯性極強,讓人茅塞頓開。這種講解方式,非常適閤我們這些業餘愛好者或者剛開始接觸傳統文化的人,它搭建起瞭一座堅實的橋梁,讓我們能夠安全地跨越知識的鴻溝,直達經典的腹地。
評分正版字跡清晰,手感不錯。
評分一次愉快的購物經曆。
評分第一次京東買書,發貨有點慢
評分綱鑒易知,世界難知需認知!
評分儒學的衰微亦助長建安文學的興盛。自西漢武帝獨尊儒術以來,儒學一直在思想上占據著統治的地位。儒學傳統的文學觀點乃是原道宗經,文學一直隻是經學的附庸,窒礙瞭文學的自由發展。東漢傾頹,傳統的儒學已失去瞭統治地位和支配思想的力量,故此文學開始擺脫瞭經學的束縛。很多的作傢都具有反傳統的思想,尤以曹操、曹植父子最為明顯。他們不再將文學視為闡發經義的工具,而是用來反映現實生活和抒發自己的思想感情,使文學的道路更為開闊。
評分東漢末年,社會動蕩不安。漢沛國譙(今亳州)人曹操組建青州兵,挾持漢獻帝,統一北方,社會有瞭比較安定的環境。曹操父子皆有高度的文學修養,由於他們的提倡,一度衰微的文學有瞭新的生機。在當時建都的鄴城銅雀颱(故址在今河北省邯鄲市臨漳縣境內),聚集瞭一大批文人。詩、賦、文創作都有瞭新的突破。
評分真是好東西哦!!!加油加油!!
評分中華書局的這套綠皮書很好
評分很好,值得購買,物美價好。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