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词典(第2版)

古代汉语词典(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 编
图书标签:
  • 古代汉语
  • 词典
  • 语言学
  • 汉语言
  • 工具书
  • 参考书
  • 第二版
  • 教学
  • 学术
  • 词汇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99806
版次:1
商品编码:11461218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99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释疑解惑 融通古今
  北京大学张双棣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殷国光教授主持修订
  语文教师、中学生、文字工作者案头必备
  品牌辞书,读者认同。荣获第三届国家辞书奖二等奖。
  其主要修订工作:
  1. 释义和书证是本次修订的重点,释义不妥或有硬伤的改正之,书证有误或年代较晚的更换之。更换书证,其时代按以下分期:先秦、汉代、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及以下。
  2. 增加了一些有文献用例的单字,相应删去一些仅见于字书而没有书证的生僻字。复音词也做了某些调整,有所增删。
  3. 通假音读本字的读音,不单立音项;凡通假字与本字读音不同者,在通某之后,用括号标出所读本字的读音,如锡,通“赐”(cì)。
  4. 异体字从严掌握,凡音义有别者,不做异体处理,如“修”“脩”,“雕”“琱”“彫”“鵰”等皆单立字头。
  5. 引书体例略作修改,如《楚辞离骚》改为屈原《离骚》,不出《楚辞》;《文选东京赋》改为张衡《东京赋》,不出《文选》。
  6. 根据《汉字部首表》和《GB13000.1字符集汉字部首归部规范》,重新编制了《部首检字表》。基本采纳《通用规范汉字表》,表外字不做类推简化。

内容简介

  《古代汉语词典》自1998年出版以来,深受读者欢迎。至今已经过去了15年,有必要进行一次系统的修订,把质量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古代汉语词典(第2版)》此次修订,在释义和书证以及书写体例等方面做了大量查漏补缺的工作,从实际需要为出发点,收集了古代正统书面语写作中的大量单字与词汇。
  第2版收录单字约14200个(包括繁体字和异体字),复音词约28000条。第1版收单字10000个,复音词24000条。

目录

凡例
汉语拼音音节索引
部首检字表
(一)部首目录
(二)检字表
词典正文

精彩书摘

  (惨凄)canqi 1忧伤,凄凉。《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使慎夫人鼓瑟,上自倚瑟而歌,意~~悲怀。”宋玉《九辩》:“心闵怜之~~兮,愿一见而有明。”2凛冽。宋玉《九辩》:“霜露~~而交下兮,心尚幸其弗济。”
  (惨戚)canqi悲伤凄切。《抱朴子·道意》:“若颜色欣然,则事皆吉;若颜容~~,则事皆凶。”《三国志·吴书·吕蒙传>:“(孙)权为之~~,欲数见其颜色,又恐劳动,常穿壁瞻之。”
  (惨伤)canshang伤悲。傅毅《七激》:“哀不~~,乐不流声。”也作“僭伤”。《论衡·四讳》:“见子孙被刑,侧怛~~。”
  (惨舒)canshu 1语本张衡《西京赋》:“夫人在阳时则舒,在阴时则惨,此牵乎天者也。”本指心情忧悒和舒畅,后因以“惨舒”指严宽、盛衰等。庾信《奉和永丰殿下言志》之一:“未论惊宠辱,安知系~~。”苏舜钦《杜公谢官表》:“上则调阴阳之~~,外则镇蛮夷之桀猾。”2指严宽、盛衰等更迭。《文心雕龙·物色》:“春秋代序,阴阳~~,物色之动,心亦摇焉。”
  (惨淡经营)candanjingying指作画前,先用浅淡颜色勾勒轮廓,苦心构思,经营位置。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诗:“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中。”引泛指苦心谋划。楼钥《它山堰》诗:“想得~~~~时,下上山川应饱看。”
  ……
《汉字演变大观:从甲骨到楷书的千年流变》 内容简介: 《汉字演变大观:从甲骨到楷书的千年流变》是一部深度探究汉字发展脉络的学术专著。全书以时间为轴,以书体变迁为核心,系统梳理了自殷商甲骨文萌芽至今,历经金文、篆书、隶书,最终定型于楷书的漫长历程。它不仅是一部文字学的梳理,更是一部折射中华文明历史、思想与社会变迁的“符号史”。 本书的撰写秉持严谨的考据精神与开阔的视野,力求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下,兼顾细节的精准剖析。全书共分为七大部分,层层递进,结构严谨: 第一部分:文字的曙光——甲骨文的初步揭示 本部分聚焦于距今三千多年前的殷墟甲骨文。我们不满足于简单罗列已释读的单字,而是深入探讨了甲骨文的造字机制——“六书”在这一阶段的早期体现。重点分析了甲骨文作为占卜记录的特殊性,其象形、指事、会意等造字法的初步形态,以及其在卜辞、贞人、祭祀等语境中的具体应用。我们详细描摹了刻写工具对字形的影响,以及早期汉字结构的不稳定性和丰富性。通过对典型甲骨文例句的深入解读,揭示了商代晚期社会结构、宗教信仰和早期国家治理的侧面。 第二部分:礼乐之声——周秦金文的形制与内涵 进入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铭文(金文)成为时代的主流书写载体。本章细致考察了西周早期庄重、雄浑的文字风格,到中晚期结构趋于工整、笔画趋于圆润的演变。我们特别设立专章分析了“毛公鼎铭文”、“散氏盘”等重磅出土文献,不仅释读铭文内容,更探讨了其中所反映的宗法制度、分封体系和天命观念的流转。战国时期“六国文字”的异形现象被作为重要议题展开,对比分析了各国文字在结构、偏旁上的差异,为后世秦朝的统一奠定了对比基础。 第三部分:线条的革命——秦系文字的统一与隶变之始 秦朝的统一不仅是政治版图的整合,更是文字规范化的关键一步。本部分详细阐述了秦小篆的“书同文”政策及其影响。我们着重分析了小篆的规范化过程,它如何吸收了部分六国文字的特征,同时又确立了笔画匀称、结构定型的基本原则。随后,我们将焦点转向了秦汉之际的“徒隶文字”(即早期隶书)。这一转变被视为汉字发展史上最深刻的革命。我们通过对秦简、汉牍、简牍等出土材料的分析,揭示了隶书如何从草写、速写中脱胎而出,如何以横势、蚕头燕尾的笔法打破了篆书的圆转结构,为后世方块字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第四部分:隶书的成熟与碑学的兴盛 汉代是隶书发展的鼎盛时期。本章探讨了隶书在东汉的成熟形态,特别是其在碑刻艺术中的辉煌成就。我们系统梳理了“汉碑”的风格流派,从早期的古朴凝重,到中晚期雄强方劲的风格,分析了篆书笔意在隶书中的残存与演化。通过对“乙瑛碑”、“曹全碑”、“礼器碑”等代表性碑刻的细致临摹与结构分析,总结了成熟隶书的笔法要点和章法布局的审美特征。同时,本部分也涉及了隶书在不同书写载体(碑刻、摩崖、瓦当、画像砖)上的多样性表现。 第五部分:楷书的初创与草书的独立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汉字体系的又一次重要整合期。本部分首先探讨了隶书向楷书过渡的几个关键环节,如“八分书”的地位,以及早期楷书(如钟繇体)的初步形态。我们聚焦于楷书如何吸取隶书的方正和平稳,同时剔除其波磔,确立了点、横、竖、撇、捺等基本笔画的规范写法。紧接着,我们对同期成熟的章草和今草进行了辨析。草书从隶书的连笔简化中脱离出来,发展出“章草”(保留隶书的波磔)和“今草”(笔画连绵,趋于符号化)两大脉络,为后世书法艺术的抒情表达开辟了道路。 第六部分:定型与规范——隋唐楷书的典范 隋唐五代是楷书的黄金时代。本书详细分析了初唐楷书如何完成最终的定型工作。以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为代表的书家,如何通过对结构、间架、用笔的精妙处理,确立了楷书“法度森严、气韵生动”的最高标准。随后,我们深入剖析了唐代楷书的“流派”——以颜真卿为代表的雄浑博大、以柳公权为代表的清劲骨力,揭示了这些风格背后的时代精神和个人气质的融合。 第七部分:汉字演变中的社会文化映射 作为总结篇,本部分跳出纯粹的文字学范畴,探讨了汉字演变与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互动关系。我们讨论了书写材料(竹简、缣帛、纸张)对字体风格的影响;探讨了印刷术发展对规范化(尤其是宋代雕版)的推动作用;并以跨越数千年的实例对比,论证了汉字结构在政治稳定与文化传承中的核心作用。 本书辅以大量的字形对比图表、典型碑帖拓片高清摹写,力求做到图文并茂,便于读者直观理解汉字形态的细微变化。它不仅是古文字研究者案头的参考书,也是书法爱好者、历史文化学习者寻求深度理解的必备读物。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编纂思想感到十分困惑,它似乎在“古代”和“现代”之间摇摆不定,最终导致其内容定位模糊不清。一方面,它试图收录一些看似古奥的词汇,但对其溯源和演变过程的阐述却极其简单,很多地方直接套用了现代汉语的解释框架,完全忽略了语境变迁带来的语义漂移。举个例子,对于一些中古时期才出现的佛教词汇,其解释蜻蜓点水,未能提供足够的文献佐证来支撑其义项的丰富性。另一方面,对于那些在先秦两汉时期使用频率极高的核心词汇,它的解释又显得过于“口语化”,缺乏必要的训诂学深度。我本来期望它能像某些权威词典那样,为每个词条提供清晰的时代分期和引证,但这本书几乎完全没有体现出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这使得它既不能作为严格的学术参考,也不能作为轻松的入门读物,成了一个不上不下的尴尬存在,让人不知该如何定位它在书架上的位置。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排版简直是一场灾难,让人在阅读体验上遭受了双重折磨。首先,纸张质量粗糙得可以,油墨味儿重得让人头晕,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干涩得厉害。更要命的是它的字体和行距设计,字号偏小不说,行间距极其拥挤,使得本就复杂的古汉字看起来更是令人费解。尤其是在查阅那些笔画繁多的僻字时,由于缩印和模糊的处理,辨识度极低,我常常需要借助放大镜才能勉强分辨出细微的差别。而且,它的索引系统也做得毫无逻辑可言,很多本应是常用词的条目,竟然被淹没在一些生僻的、几乎用不到的词汇之下,查找效率极低。我不得不感叹,制作者似乎完全没有考虑过读者的实际使用场景。如果一本工具书的物理形态都无法保障最基本的易用性,那么它内在内容的价值也会大打折扣。这完全是对知识载体的一种不尊重,读起来令人心生烦躁,几次差点想直接把它扔到一边。

评分

这本书的“第二版”带来的提升感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让人怀疑这究竟是重新校订还是仅仅换了个封面重印。我对比了手头保存的早期版本,发现新增的词条数量寥寥无几,而且这些“新增”词条的解释质量也堪忧,似乎是临时拼凑上去的,与主体的论述风格完全不统一。更令人气愤的是,我发现一些在老版本中已经指出的明显错误或存疑的解释,在这本所谓的“升级版”中依然原封不动地保留着,这说明编纂团队在校对和修订方面投入的精力微乎其微。对于一本以“权威性”自居的工具书而言,缺乏严谨的修正机制是致命的。每一次对古代典籍的重新解读,都可能带来对既有词义的新认识,但这本书似乎沉浸在过去,对近二十年来古汉语研究的新成果采取了完全闭塞的态度,这对于一本号称与时俱进的工具书来说,是无法原谅的疏忽。

评分

从一个注重实用性的学习者的角度来看,这本词典的实用功能性非常低下,简直称不上是一本合格的“工具”。它最大的问题在于缺乏系统性的使用指南和辅助性工具。例如,它几乎没有提供详细的部首检字表,想要查找一个不认识的生僻字,你得依赖模糊的拼音或笔画数进行盲目搜索,效率极其低下。此外,对于那些具有多重音读的古汉字,它往往只标注了其中一个最常见的读音,而忽略了在特定韵书中或特定历史阶段的实际读法,这对于需要诵读古文的读者来说是极大的障碍。此外,书中对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以及不同语境下的兼语句式等复杂语法现象的解释,几乎是空白。我需要的是一本能够帮助我构建古代汉语完整认知体系的工具,而不是一本仅仅罗列着字面意思的词汇表。这本书在实用性和指导性上都远远落后于时代的要求,让人感到物非所值。

评分

这本所谓的“古代汉语词典”简直让人啼笑皆非。我满怀期待地想深入研究一下先秦文献中的词义演变,结果打开这本书,发现里面的解释简直是敷衍到了极点。别的不说,光是“觏”这个字,我查了半天,给出的解释无非就是“相见”,连个基本的语境辨析都没有。更别提那些在不同朝代有着微妙差别的用法了,这本书里完全是“一锅烩”,根本无法满足对古代汉语有精细化研究需求的读者。翻阅其他词条,诸如“匪”、“庶”、“畴”之类的高频虚词,其解释也大多停留在现代汉语的浅层理解上,完全没有触及古代语法结构中的核心功能。我本以为这第二版会有显著的改进,至少能收录一些近现代考古新发现带来的词汇证据,但很遗憾,内容陈旧,缺乏前沿性。对于想要严肃对待古代语言学习的学者来说,这本书的参考价值实在有限,更像是一本给初学者做简单扫盲的工具书,而且还是质量不高的那种。我花费了不菲的精力试图从中找到一些有价值的线索,但最终只收获了失望。

评分

质量不错,看到降价直接就买了,比较满意的词典!

评分

外表看起来挺好的呀,还没看里面

评分

翻开书还有淡淡的书香味,肯定是正版!大人小孩都喜欢。适合小学中高年级及以上的孩子看!

评分

图书质量挺好,优惠,初中生要求读的

评分

一直喜欢,回购回购回购!

评分

现在用了京东后都不怎么用其他的了,京东自营的商品第二天就到,或者当天就可以到,特别好,东西日期也不错。应该是正品吧,看样子应该不假,效果还不错

评分

个人感觉字体偏小点,封面不够厚度

评分

不错,很好,多次购买了。。。。不错,很好,多次购买了。。。。不错,很好,多次购买了。。。。

评分

特别好,又厚又大又长又宽又高,没想到这么厚这么大,这里边得有多少次儿啊,就是这玩意儿词典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