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国与莎士比亚齐名的作家
奥斯丁富于幽默情趣的作品之一
200余年热销不衰的经典
本丛书由翻译名家柳鸣九主编,多位著名翻译家、学者编选,极具收藏价值
《理智与情感》虽是简?奥斯丁的第一部小说,但写作技巧已经相当熟练。小说以两位女主角曲折复杂的婚事风波为主线,通过“理智与情感”的幽默对比,提出了道德与行为的规范问题。故事中的每一个情节,经作者的巧妙构思,表面的因果关系与隐藏在幕后的本质缘故均自然合理。本书曾多次被改编成电影。
简?奥斯丁(Jane Austen,1775年12月16日—1817年7月18日),奥斯丁小传:奥斯丁,1775年12月16日生于斯蒂文顿乡一教区牧师家庭。受到较好的家庭教育,主要教材就是父亲的文学藏书。奥斯丁一家爱读流行小说,多半是庸俗的消遣品。她少女时期的习作就是对这类流行小说的滑稽模仿,这样就形成了她作品中嘲讽的基调。她的六部小说《理智与情感》(1811)、《傲慢与偏见》(1813)、《曼斯菲尔德花园》(1814)、《爱玛》(1815)以及作者逝世以后出版的《诺桑觉寺》(1818)和《劝导》(1818),大半以乡镇上的中产阶级日常生活为题材,通过爱情婚姻等方面的矛盾冲突反映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社会的风貌。作品中往往通过喜剧性的场面嘲讽人们的愚蠢、自私、势利和盲目自信等可鄙可笑的弱点。奥斯丁的小说出现在19世纪初叶,一扫风行一时的假浪漫主义潮流,继承和发展了英国18世纪优秀的现实主义传统,为19世纪现实主义小说的高潮做了准备,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孙致礼,1979年开始翻译英美文学作品,已发表译作约30部,其中包括《傲慢与偏见》在内的奥斯丁的全部六部小说,艾米丽?勃朗特的《呼啸山庄》,哈代的《苔丝》,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等;出版专著2部,编著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一部,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两项,在《中国翻译》、《中国科技翻译》、《上海翻译》和其他外语类核心刊物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共计约600万字,其理论研究和英美文学翻译实践(尤其是翻译英国著名作家简?奥斯丁的作品)在我国翻译界享有极高的威望和知名度。荣获了总参某部专业技术突出贡献奖、首届军队院校“育才奖”金奖,曾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两次荣立三等功,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简?奥斯丁是完美的。我承认,但她的写作范围比较狭隘,总是在讲乡村绅士、牧师和中产阶级人的故事。但是她对人物的洞察力是无人能比的。她对人物内心细腻又理智的刻画亦无人能出其右。她根本不需要我的赞誉。
——〔英国〕威廉?萨姆塞特?毛姆
第一卷
第一章
达什伍德家在苏塞克斯定居,可有些年代了。家里置下一个偌大的田庄,府第就设在田庄中心的诺兰庄园。祖祖辈辈以来,一家人一直过着体面日子,赢得了四近乡邻的交口称誉。已故庄园主是个单身汉,活到老大年纪。在世时,妹妹长年陪伴他,替他管管家务。不想妹妹早他十年去世,致使府上发生巨变。为了填补妹妹的空缺,他将侄儿亨利?达什伍德一家接到府上。亨利?达什伍德先生是诺兰田庄的法定继承人,老达什伍德打算把家业传给他。这位老绅士有侄儿、侄媳及其子女做伴,日子过得倒也舒心。他越来越喜爱他们。亨利?达什伍德夫妇不仅出自利害关系,而且由于心地善良,对他总是百般照应,使他晚年享尽了天伦之乐。而那些天真烂漫的孩子也给他的生活增添了乐趣。
亨利?达什伍德先生同前妻生下一个儿子,同现在的太太生了三个女儿。儿子是个踏实体面的青年。当年他母亲留下一大笔遗产,到他成年时有一半交给了他,为他奠定了厚实的家底。此后不久,他成了亲,又增添了一笔财产。所以,对他来说,父亲是不是继承诺兰田庄,远不像对他几个妹妹那样至关紧要。这几个妹妹假若不依赖父亲继承这笔家业可能给她们带来的进益,她们的财产便将微乎其微。她们的母亲一无所有,父亲仅仅掌管着七千镑,而对前妻另一半遗产的所有权只在生前有效,他一去世,这一半财产也归儿子承袭。
老绅士死了,开读遗嘱,发现跟其他遗嘱一样,叫人既高兴,也失望。他并非那样偏颇无情,还是把田庄传给了侄儿。但是,因为附有条件,这份遗产便失去了一半价值。本来,达什伍德先生想要这笔财产,只是顾念妻子和女儿,而不是为自己和儿子着想。但财产却偏偏要世袭给他儿子和四岁的孙子,这样一来,他便无权动用田庄的资财,或者变卖田庄的珍贵林木,来赡养他那些最亲近、最需要赡养的家眷。为了那个孩子,全盘家业都被冻结了。想当初,这孩子只是偶尔随父母亲到诺兰庄园来过几趟,跟其他两三岁娃娃一样,也没有什么异常逗人喜爱的地方,大不过正牙牙学语,禀性倔强,好恶作剧,爱大吵大闹,却博得了老绅士的欢心。相形之下,侄媳母女多年关照的情分,倒变得无足轻重了。不过,老人也不想太苛刻,为了表示他对三个姑娘的一片心意,好歹分给了每人一千镑。
……
我最近在琢磨,文学作品的“节奏感”到底是如何被构建起来的?这本书的叙事节奏,给我带来了一种奇特的体验。它不像现代小说那样,用快速的对话和动作来推动情节,而是像一位沉静的老者,缓缓地、带着极大的耐心讲述着一段家族的秘辛与情感纠葛。这种慢,有时候让我感到有些焦灼,总觉得关键的情节点被不必要地拉长了。比如,某位角色内心挣扎的描写,足足占据了三页篇幅,虽然我理解这是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度剖析,但对于我这种习惯了快节奏信息轰炸的现代人来说,确实需要极大的专注力去跟上。我甚至会不自觉地在脑海中加快语速,试图去“加速”阅读,但这无疑破坏了原作者精心设计的停顿和回响。这让我思考,经典文学与当代读者的接受度之间,如何找到一个微妙的平衡点,也许这本书更适合在一个没有外界干扰的、完全沉静的环境下被阅读和消化。
评分谈谈我对于语言风格的个人感受吧。这本书所选用的语言,无疑是精准且富有时代特色的,它成功地营造出了一种维多利亚时期特有的、含蓄而又充满张力的对话氛围。角色的言语交锋,没有直白的指责或坦白,一切都隐藏在那精妙的客套和礼节之下,充满了“言外之意”。然而,对于一个长期沉浸在更为直白和口语化表达中的读者来说,解读这些微妙的暗示,有时候就像在进行一场细致的密码破译工作。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回顾前文,才能完全领会某一句看似平常的问候背后,隐藏着的深层情绪波动。这种阅读的“深度挖掘”是迷人的,但同时也意味着阅读的门槛被抬高了。它要求读者不仅要理解文字本身,更要理解那个时代的社交语境,这无疑增加了阅读的思考负荷,但也正是这种挑战,构成了阅读经典作品的独特魅力所在。
评分我注意到这本书的整体装帧设计,尤其是封底的文字介绍和内页的作者简介部分,似乎流露出一种过于学术化、甚至略显冷峻的风格。这让我产生了一种心理上的疏离感。我希望一本经典名著的“入门向导”能够更亲切一些,用更具感染力的笔触来描绘故事的魅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冲动。现有的简介文字,虽然信息详实,但缺乏那种能让人心头一震的“钩子”。它更像是教科书式的介绍,而非一个老朋友在向你推荐一部值得珍藏的好戏。这种略显刻板的呈现方式,可能会让一些本会对浪漫主义文学抱有好感的潜在读者望而却步,误以为这是一本晦涩难懂的纯理论分析著作。书籍的“第一印象”至关重要,而这本书的外部包装,虽然在材质上无可挑剔,但在情感连接上,略显保守和疏远了。
评分从一个纯粹“故事体验”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结构安排,特别是关于人物命运的铺陈,展现出一种近乎宿命论的美感。情节的推进并非由突发事件驱动,而是更依赖于人物性格的必然发展和环境的缓慢塑造。这是一种极其古典的叙事手法,它强调的是“人如何成为他/她本来的样子”,而非“人经历了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这种对内在逻辑的坚守,令人敬佩。但是,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很难将注意力完全集中在主要人物的成长线上,因为配角的命运线索也同样被赋予了极大的篇幅和细节。这使得故事的焦点偶尔会显得有些分散,仿佛作者不忍心放下任何一个被她塑造出来的鲜活个体。对于追求线性、聚焦叙事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时间去适应这种饱满到近乎“百科全书式”的人物群像描写。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吸引人,那种典雅的复古风,让人一拿在手就仿佛穿越回了那个马车慢悠悠、礼仪森严的年代。我特地挑了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坐在窗边,试图沉浸其中。然而,我发现这本书的字体排版稍显拥挤,尤其是当涉及到那些冗长的内心独白时,眼睛会感到一丝疲惫。我更期待的是那种能让人一眼就捕捉到作者深层意图的清晰布局,但这本书的内页处理,似乎更偏向于一种“文学的厚重感”而非阅读的舒适度。装帧的质感倒是上乘,纸张的触感细腻,这或许是它唯一的慰藉了。我总觉得,好的译本在排版上应当是读者的隐形向导,而这本书的排版,反而成了需要读者克服的第一个小障碍。我希望下次再版时,能对字体行距做些微调,让阅读体验更加丝滑流畅,毕竟内容是精华,但呈现方式同样重要,尤其对于这种需要细细品味的经典作品来说。
评分最近喜欢上看书
评分好书,好书
评分是和简爱一起买的,简爱是非常不错的一本经典著作,理智和爱情也很经典,但是看过傲慢与偏见之后就被比下去了。
评分书的质量很好,快递员的服务也特别好!
评分我们读完一本书,想要就这本书发表一些看法,并把这些看法写成文章,这就是书评
评分购物只上京东,喜欢京东的配送服务、相信京东的品质。
评分书还是不错的。唯一的缺点就是连个书签都没有送。看的时候还得折本页才记得。我在这家店买了将近十来本书。店主小气了点吧
评分书的包装 质量都出乎意料的好 给妹妹买的书 很喜欢
评分简直神速,跨省一天到货。纸张质量很好,很愉快的一场购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