脆弱的力量 [The Gifts of Imperfection]

脆弱的力量 [The Gifts of Imperfection]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布琳·布朗(Brene Brown Ph.D) 著,华小小 编,覃薇薇 译
图书标签:
  • 自我接纳
  • 脆弱性
  • 勇气
  • 同理心
  • 真实
  • 完美主义
  • 羞耻感
  • 人际关系
  • 心理成长
  • 幸福感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3060496
版次:1
商品编码:11465121
品牌:湛庐文化(Cheers Publishing)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湛庐文化
外文名称:The Gifts of Imperfection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5-01
页数:20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你有机会选择拥抱真实的自我,而不是生活在别人眼中。”
  受欢迎的5大TED演讲者、美国具影响力女性之一布琳·布朗感动之作。
  网站超级热销书、蝉联《纽约时报》热销书超过18周。
  第1本从脆弱、羞耻感的角度探讨爱、归属感与人生的著作,超过1400万人聆听的心灵震撼,2014年直击人心的共鸣。
  湛庐文化出品。

内容简介

  

  “你有机会选择拥抱真实的自我,而不是生活在别人眼中。”
  的5大TED演讲者、美国影响力女性之一布琳·布朗感动之作。
  美国超级热销书、蝉联《纽约时报》热销书超过18周。
  本从脆弱、羞耻感的角度探讨爱、归属感与人生的著作,超过1400万人聆听的心灵震撼,2014年直击人心的共鸣。
  湛庐文化出品。


  


  

更多图书,敬请关注湛庐品牌专卖店


  

作者简介

  我们常常困扰于那些负面的经历和情绪,如脆弱、羞耻、恐惧和自卑,甚至认为正是这些不完美让我们深陷于疲惫,阻碍了我们的成长。
  但在布琳·布朗看来,正是我们自身的脆弱赋予我们力量,“在充满危机和不确定的路上,当自我拉扯、纠结、恐惧缠绕你时,人生不完美的‘礼物’不期而至,拥有它们会让你全心投入生活。”请跟随布朗的步伐,俯拾人生旅程中的10个“礼物”,开启全心投入、全力去爱的人生吧!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的5大TED演讲者、美国影响力女性之一布琳·布朗(Brene Brown)


  


  

   她是TED大会的演讲者之一,其在2010 年的演讲《脆弱的力量》(The Power of Vulnerability)成为TED史上的5大演讲之一 视频点击量超过14 000 000人次。


  

   美国休斯敦大学社会工作研究院教授,她历经12年,收集上万例“做自己” 的真实故事,是从脆弱和羞耻感的角度研究爱、归属感与人生的人。


  

   作为一位思想领袖、研究者、讲故事的人,她的研究成果被广为传播,《奥普拉秀》、CNN、ABC、NBC、美国公共电视网、《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等都争相报道。2009年,布琳·布朗被美国女性刊物《休斯敦女性杂志》评为“2009 年影响力的女性” 之一。

目录

序 言 一段勇敢的旅程 I
前 言 全心投入的生活
第一部分 准备
不完美人生的旅途中, 你最终将走向何处?你会遇见哪些阻碍?即使最无力的时候, 你又拥有哪些力量?一趟充满勇气的旅程, 你准备好了吗?
01 人生的必需
勇气、仁慈心、联结
02 人生的真谛
爱、归属感、自我价值
03 路途中的阻碍
羞愧、恐惧、脆弱
第二部分 启程
在充满危机和不确定的路上,当自我拉扯、纠结、恐惧缠绕你时, 人生不完美的礼物不期而至, 拥有它们会让你全心投入生活。
04 不完美的礼物 · 一: 别管别人怎么想
与真实的自己对话
05 不完美的礼物 · 二: 不要完美主义
爱自己, 才能爱别人
06 不完美的礼物 · 三: 停止麻木与无力
重启灵性之门
07 不完美的礼物 · 四: 放下不足和恐惧
获得感恩与愉悦
08 不完美的礼物 · 五: 不确定,也没关系
发现直觉与信念
09 不完美的礼物 · 六: 放下比较
开启创造力
10 不完美的礼物 · 七: 摘掉疲惫的面具
重回玩乐与休息
11 不完美的礼物 · 八: 让焦虑远离生活
冷静下来,获得内心平静
12 不完美的礼物 · 九: 抛掉自我怀疑和“应该”
有意义的做事
13 不完美的礼物 · 十: 形象放一边,偶尔失控一下
请欢笑、请歌唱、请舞蹈
14 最后的礼物
【拾遗】冒险王和老实人
【译者后记】















精彩书摘

  第1章
  人生的必需
  勇气、仁慈心、联结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实践勇气、仁慈心和联结来培养自我价值感,而落脚点就在于实践。著名的女性主义神学家玛丽·戴利(Mary Daly)曾说过这样的话:“勇气是一种习性、习惯、美德, 只有勇敢的作为才能使你充满勇气。正如只有在水里游泳,你才能学会游泳。只有大胆作为,你才能学会勇敢。”这个道理对于仁慈心和联结同样适用。当我们对自己和别人表示仁慈的时候,我们就拥有了仁慈心;当我们与外界建立了联系,我们就拥有了联结感。
  在界定这些概念和解释它们的作用之前,我想先让你知道它们在现实生活中是怎样联合起来发挥作用的——答案就是实践。下面和你分享一下发生在我身上的经历,这些故事关乎唾手可得的勇气、“我会陪着你”的仁慈心以及让我们获得价值感的联结。
  不完美的演讲
  不久前,一所公立小学的校长和家长联谊会的负责人邀请我给家长们做一场关于复原力与界限之间的关系的讲座。我当时正忙于向家长和学校收集全心投入生活的案例,所以觉得这次机会十分难得,以至于兴奋得有些不知所措。
  当我踏进学校的礼堂,我对到场的家长听众感到十分陌生,他们似乎显得格外的焦躁不安,于是我向校长求助该怎么办,她耸了一下肩膀就走开了,家长联谊会的负责人也不做任何表态。我只好硬着头皮走进去。
  当校长介绍我时,我就坐在前排的座位上,这种场合着实令我尴尬,每当介绍人对我极尽赞美之词的时候,我就感到很难受,恨不得马上逃离现场。
  校长热情洋溢地喊道:“今晚你们可能不太乐意来聆听这个讲座,但是为了我们的孩子,我们必须听。布朗博士的讲座会改变我们的学校,也将改变你们的生活!不管我们乐不乐意,她都会帮助 我们纠正错误!”
  她嘹亮且极具煽动性的声音显得有些动气,仿佛是在介绍摔跤狂热大赛,就等我这个选手和闪光灯隆重登场。
  在众目睽睽之下,我走上了讲台,真想一吐为快:“我感到非常不舒服,我很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但我不是来纠正谁的错误的。我不想让大家认为我能够在接下来的一个小时内改变整个学校的命运。”
  但我始终没有说出口。我开始大谈特谈我的脆弱,我虽然是一个研究者但同时也是一个焦虑的父母,但在座的家长们好像不太买我的账,而是直勾勾地盯着我。
  一位坐在前排的家长双臂紧抱在胸前,咬紧牙关,连脖子上的青筋都暴露了出来。每隔三四分钟他就换一次座位,还不时朝我翻白眼,再重重地叹一口气,他的叹气声比我听过的任何叹息声都要响亮,我甚至怀疑他是不是在叹息,因为那更像是在发出表示不满的“哼”的一声!邻座的家长对他的举动表现出很窘迫的样子,尽 管大家对我仍然有种莫名的不满,但是无疑这位家长的做法让我们所有人都感觉相当难受。
  作为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师和团体领导者,我知道应该怎么处理眼前的情境,也习惯于解决这样的问题。当别人给你添乱时,你只有两个选择:第一个是忽略他的存在;第二个则是稍作休息,私下询问他原因。当时我的演讲被他怪异的举动中断了,然后我做了一个再错误不过的决定:我居然试图打动他。
  我开始提高音量并表现得生机勃勃,还引用了足以让现场的家长崩溃的可怕的研究数据,这一切仿佛是在声明:你最好乖乖地听我的话,否则你的小孩读到三年级就会辍学、到处搭便车、吸毒、干些危险的事。
  完全不管用。
  没有任何观众朝我点头或者咧嘴笑,我无异于激怒了另外250名早已不耐烦的家长。这真是惨痛的教训。试图打动或说服这样的听众永远是一个错误,因为这意味着你要用真诚来交换别人的认可。千万不要指望这种方式来体现你的价值,天啊,我是在白费工夫!
  演讲一结束,我就急冲冲地冲到停车场,钻进车里。我的脸涨得通红,心也狂跳不已,感觉自己无地自容。我尽量不去回想刚才自己疯狂的举动,可是做不到,羞耻感像一场风暴向我袭来。
  应战羞耻心
  当羞耻感完全把我席卷的时候,我完全失去了立足点,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我自言自语道:“我真是个笨蛋。我为什么会那么傻呢?”
  对羞耻感的研究工作最大的好处就是我能立刻察觉到羞耻感的存在。首先,我清楚地知道自己感到羞耻时出现的生理反应——口干、感觉时间停滞、视野狭窄、脸红、心跳加速。这些痛苦的警示在我大脑里像慢动作一般地不断回放。
  我也知道如何应付这些反常的举动:拿出勇气,面对它!每个人都拥有过去,我们需要一个信任的人分享自己过去的经历,我们渴望对方能带着一颗仁慈心来倾听我们的故事。我们需要勇气、仁慈心和联结,越快越好。
  当我们拿出勇气,诉说自己的过去,羞耻感就会消失,它最害怕被倾诉——一旦被分享,它就无法存活。羞耻感喜欢隐藏在角落里,最可怕的是,当我们感到羞耻的时候,我们总是习惯把它埋在心底。一旦我们保持缄默,羞耻感就会肆意扩散。我必须大声告诫自己:“我得马上找人倾诉!布琳,勇敢一点!”
  但是对于仁慈心和联结最困难的地方在于:我们不能随便找个人就倾诉。倾诉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有很多好朋友,但只有少数几个人是在我感到羞耻时愿意践行仁慈心的对象。
  假如我们选错了倾诉对象,情况只会雪上加霜。我们需要稳固的联结关系,就像一棵扎根在泥土中的粗壮大树。谁都想避免以下的情形:
  1. 朋友听完你的倾诉之后,也替你感到羞愧。她的喘息增强了你的恐惧感,接下来是彼此间尴尬的沉默,你还要反过来安慰她。
  2. 朋友同情你而不是“感受你所感受的”(即我了解你的感受,我和你有同样的感受,我会一直陪伴你)。如果你想让“羞耻风暴”来得更猛烈些,不妨这样说:“噢,你这个可怜娃儿”,或者换个消极攻击的说法:“朋友,我只能为你祈祷。”
  3. 朋友渴望你是她在实现自我价值和真实表达方面的标杆。她帮不上你的忙,因为她对你的不完美感到失望透顶,你辜负了她的期望。
  4. 朋友忍受不了你的脆弱,于是埋怨你:“你怎么能让这种事发 生呢?你当时在想些什么?”或者她谴责他人:“那个家伙是 谁?真想狠狠地踹他一脚。”
  5. 朋友总是力求完美,规避负面情绪,被你说的故事弄得心里很不舒服,不想承认你的确做了些很糟糕的事,认为你在夸大其词。“你太夸张了,没有那么糟糕啦。”、“你其实已经做得很好了啊,你那么完美,人人都爱你。”
  6. 朋友弄不清什么是“联结”,抢走你倾诉的机会,她可能会对你说:“你那个算什么,我这个才惨呢。”
  其实,这几种反应我在自己和朋友的身上都看到过,并不少见,也很正常,谁叫我们都是不完美而脆弱的人类呢?要做到真实和坦诚真的很不容易。尤其当自我价值感失衡的时候,我们很难做到对 自我保持仁慈。
  当我们寻求他人的同情,那个人必须足够强大,懂得变通,更重要的是,他可以包容我们的优势和缺点。能与信任的人分享挫折, 我们应该感到庆幸。当我们寻求安慰时,我们要学会在对的时间里找到对的人,倾诉对的事。
  (略)
  勇气:敢于示弱的能力
  勇气是我生活中的主旋律,我期望自己能充满勇气,庆幸自己已拥有的勇气,欣赏别人身上的勇气,也学习怎样才能变得更勇敢。勇气并没有使我与众不同,人人都希望自己变得勇敢。
  我采访了许多人,他们向我展露了自己真实的一面——无论是坚强还是软弱。我发现全心投入生活的人们最大的共同点就是充满勇气,并不是指所有类型的勇气,而是平凡的勇气(ordinary courage)。
  勇气(courage)的词根是cor,在拉丁语中的意思是“心脏” (heart)。“勇气”一词最初有多种涵义,其最早的含义是“坦率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久而久之,这个含义已经发生变化。时至今日, 如今的“勇气”一词更接近于“英勇”(heroic)的意思。英勇当然重要,我们的确需要英雄。不过,我们似乎已经远离了“勇气”一词的初衷,即向他人坦陈内心的想法、感受以及经历(无论好坏)。英勇的性格常常让我们命悬一线,而平凡的勇气是将我们的脆弱表露出来。在当今社会,展现脆弱的意义非同寻常。
  ……

前言/序言

  全心投入的生活
  全心投入当下生活,意味着我们要从生活中获得价值感,并培养出勇气、仁慈心和联结的特质。早晨醒来,你会对自己说:“无论我已做到了什么,还有什么没有完成,我都觉得满足。”晚上临睡前,默念着:“我的 确不完美,很脆弱,有时也会胆小,但这并不能改变我勇敢、值得被爱、拥有归属感的事实。”
  全心投入当下的生活,不仅仅是一时的选择,而是一个过程。实际上,我认为这需 要用一辈子去践行。我见过许许多多的人, 他们全心的生活、全力去爱,我想要在此分享他们的故事,并探寻他们为何能够全心投入当下生活。
  在开启这段旅程之前,了解我们要随身携带的东西至关重要。如何从生活中获得价 值感?如何接纳自身的不完美?如何培养自己具有全心投入生活的特质,并摆脱阻碍我们全心投入的累赘?所有这些问题的答案可以归结为三点:勇气(Courage)、仁慈心(Compassion)和联结(Connection), 它们将是我们这趟旅程中披荆斩棘的利器。
  也许你会说:“太好了。我只要变成一个为完美主义而战的超级英雄就可以啦!”我完全理解这一想法。勇气、仁慈心和联结乍听上去像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海市蜃楼,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天都在实践着它们,只要勤于练习,这些日常实践就会成为我们生命中不可思议的礼物。幸运的是,我们自身的脆弱迫切需要这些利器, 因为我们是人类,因为我们不完美,所以我们需要每天实践这些工具。只有这样,勇气、仁慈心和联结才能变为礼物——来自不完美 的礼物。
  在随后的第1章里我会详细介绍关于勇气、仁慈心和联结的看法以及它们如何成为创造自我价值的利器。
  一旦我们掌握了这趟旅程中将要使用的这三件利器,我们就能进入问题的核心:爱、归属感和价值感,这将是下一章的内容。我会回答我在职业生涯中所面对的最困难的问题:什么是爱?我们能够爱一个人却又背叛他吗?为什么我们渴望天长地久却又常常破坏了真正的归属感呢?我们是否爱我们的父母和孩子胜过爱自己?我们如何定义价值感,为什么我们总是撞破头皮想要得到它,却不相信它的存在?
  每一段旅程都会遇到阻碍,全心投入生活的旅途也同样如此。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会探讨全心生活、全力去爱的最大阻碍,以及如何运用有效的策略肃清这些障碍,培养达观豁达的心态。
  为了实现全心投入生活的目标,我列出了10个礼物以及一些日常实践的指导,从而为这趟旅程指明方向。每个章节即是一个礼物,包含着故事、定义、语录和感想,以指引我们如何去生活、去爱。
  寻找共同的定义
  本书有许多令人困惑的“大概念”,例如爱、归属感和真实。当务之急是界定这些在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却很少被解释的概念, 同时我认为,一个好的定义应该是易懂的、可操作的。我试图给这些词语下定义,从而帮助我们拆解并探寻其中的意义。如果我们跳 过那些自我感觉良好的表面字义,挖掘全心投入生活中的那些日常 行为和经验,我们就会看到人们是如何定义这些驱动他们行为、信仰和情感的概念。
  例如,当研究中的受访者谈到“爱”时,我会小心解释这个概念,有时甚至需要发展出新的定义(我的确给“爱”和其他词语下过新的定义)。有时候我会在现有的文献中翻阅,以期从中找到 符合受访者经历的定义。最好的例子就是“玩乐”(Play)这个词, 玩乐是全心投入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我研究这个话题时,我 从斯图尔特·布朗(Stuart Brown)的《玩出好人生》(Play: How It Shapes the Brain, Opens the Imagination, and Invigorates the Soul)一书中得到启发,因此我没有创造一个新的定义,而是直接引用了他的原话,因为他的作品恰好诠释了我在研究中所得到的。
  我意识到定义也会导致矛盾和分歧,不过我觉得这样也挺好。我宁愿大家一起争论这个词汇的意思,而不是对其置之不理。我们需要一种共同的语言来增强意识、达成理解,这是全心投入生活的一个重要环节。
  秘密按钮 DIG
  2008 年年初,我的博客刚开通不久,我在上面发表了一篇关于我的“深度挖掘”(dig-deep)按钮崩溃的帖子。你知道什么是“深度挖掘”按钮吧?就是当你筋疲力尽到不想三更半夜再爬起来、不想再洗一大堆衣服、不想再赶另一趟飞机、不想再多回一个别人的电话,甚至当你想朝某人竖中指,然后躲得远远的时候,你就可以 摁下这个按钮。
  当我们感到疲惫不堪、不知所措的时候,当我们觉得有太多事情做不完而没时间关心自我的时候,“深度挖掘”按钮就是隐藏在我们内心深处的一个秘密开关。
  在我的博客里,我解释了自己为什么不去修复自己的按钮。我曾经答应自己当我身心感到不快乐的时候,我会试着放慢脚步,而 不再依赖以前的老三样:撑下去、迎头干、别抱怨。这三句话确实能奏效一段时间,但我开始怀念我的秘密按钮。当我感到空虚失落 时,我怀念求助的感觉。我需要找到一样利器为自己掘出一条光明大道。于是我回过头来看我的研究,寻找一条能与全心投入生活的理念保持一致的道路。也许会有比“别抱怨”更好的办法吧!
  结果发现:全心投入生活的人们确实在“深度挖掘”,不过他们深度挖掘的方式与众不同。当他们筋疲力尽、不知所措的时候, 他们会:
  熟思(Deliberate):通过祷告、冥想或者简单地设立意图;
  灵感(Inspired):做出全新的、不同的决策;
  行动(Going):立即采取行动。
  自从我发现了这三件法宝,我也像他们一样尝试“深度挖掘”, 竟然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惊喜。最近发生的一个例子是,当我在庞大的互联网中迷失了方向时,我荒废了工作,整天待在电脑前盲目地 上网玩 Facebook,既谈不上休闲,也谈不上创作,只是消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我尝试了这个新的“深度挖掘”——熟思、灵感、行动。我告诉自己:“如果你想充电,如果沉迷网络的确让你感到开心和放松, 那么就去做。假如不是的话,就该好好考虑其他休闲方式。找点有意义的事情来做,而不是耗费精力干这些无聊的事。最后同样重要的一点是,马上开始行动!”我关上手提电脑,祷告了几句,提醒自己要学会自我仁慈,并观看了那部在我书桌上搁置了一个多月的电影。这才是我真正想要的。
  这不是老式的“深度挖掘”——撑下去。我并没有强迫自己非工作不可或只做那些富有成效的事,而是虔诚祈祷,潜思默想,还心灵一份宁静。
  后面章节中的每一个礼物都带有“深度挖掘”的部分,以帮助我们开始思考如何才能深思熟虑、寻求灵感做出决策、并立即采取行动。我愿意和读者分享我的经验之谈,同时我也建议你找到适合自己的策略,这些新的策略比老一套的“撑下去”要管用得多。
  羞耻感:从你最怕展露的自我开始
  本书充满大量宏大的主题,比如自我仁慈、接纳和感恩。我不是第一个讨论这些主题的人,当然我也不是那个最聪明的研究者或最有才的作家,但我绝对是第一个从全心投入生活的角度来解释这些主题如何单独或联合起来发挥作用的人。更重要的是,我也是第一个从多年钻研羞耻感和恐惧的研究者的角度来探讨这些主题的人。
  坦白说,我不止一次想要放弃研究羞耻感这个主题,当我把所有的精力投入到这项恼人的工作中时,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好几次,我都想举手投降:“我不干了,这也太难了。外面还有许多有趣的事情等着我去做。我现在就想撒手不干了。”我并没有选择研 究羞耻感和恐惧这一课题,而是研究选择了我。
  现在我总算知道自己坚持下去的理由了。我需要的——不论是 从专业上还是从个人方面而言——就是全心全意地投入这项研究。 我们可以大肆讨论勇气、爱和仁慈这些话题,不过除非我们愿意真 诚地交流是什么阻碍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践行,否则我们就只是 纸上谈兵而已,永远都是如此。
  勇气听起来不错,但我们需要讨论的是如何才能摆脱别人对自己的看法。然而对我们大多数人而言,摆脱世俗的眼光是一件可怕的事情。我们都想拥有仁慈心,但我们是否愿意看到划定界限和说
  “不”反而是仁慈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呢? 即使说“不”会令别人失望, 我们仍会这么做吗?归属感是全心投入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我们首先要学会自我接纳——但为什么做到这一次却如此困难呢?
  在写这本书之前,我不停地问自己:“这本书值不值得写下去? 我对别人有什么贡献?”讽刺的是,我想我最有价值的贡献就是从研究羞耻感的角度来探讨爱、归属感和价值感的话题。


《脆弱的力量》:拥抱不完美,绽放真实自我 生活并非一场完美主义的竞赛,而是无数次跌跌撞撞、笨拙前行、却依然勇敢尝试的旅程。在追求“更好”的过程中,我们常常陷入自我怀疑的泥沼,被“应该”和“必须”束缚,渐渐遗忘了内心最真实的声音。《脆弱的力量》如同一盏温暖的灯,照亮了通往内心平静与力量的道路,它不贩卖速成的成功学,也不提供虚幻的灵丹妙药,而是邀请我们放下对完美的执念,拥抱生命中那些看似“不完美”的真实,从而发现内在的勇气、韧性和真正的喜悦。 本书的作者,一位在研究勇气、脆弱性、羞耻感和同情心领域深耕多年的学者,通过大量的研究和案例,揭示了一个颠覆性的真相:正是我们对脆弱性的抗拒,才让我们远离了真正的连接、爱和归属感。我们试图用铠甲包裹自己,遮掩所谓的“缺点”,却不知,这层厚厚的防御让我们也隔离了最宝贵的体验。作者认为,脆弱并非软弱,而是我们最深刻的勇气所在。敢于展露不完美的自己,承认自己的不足,愿意在不确定性中前行,这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力量。 《脆弱的力量》引领我们踏上了一段自我探索的旅程,它教会我们如何: 培养“全然投入”的勇气: 什么是真正的“全然投入”?它意味着我们不再等待“万事俱备”才行动,而是敢于在不确定中踏出第一步,全身心地投入当下的体验,即使这意味着可能面临失败或被拒绝。这种勇气不是鲁莽,而是一种对自身潜力的信任,一种敢于冒险去爱、去创造、去生活的决心。 拥抱“有所归属”的信念: 归属感是我们内心最深切的渴望,它并非建立在“被认可”或“被接纳”之上,而是源于我们相信自己“值得被爱”和“值得拥有”。作者深刻地剖析了羞耻感是如何侵蚀我们的归属感,以及如何通过培养自我同情和真诚的连接来重拾这份内在的信念。当我们不再需要他人的评价来定义自身价值时,真正的归属感便油然而生。 放下“羞耻感”的重负: 羞耻感,那种“我不够好”的低语,是我们自我设限的最大敌人。它让我们不敢犯错,不敢表达真实的自己,不敢去追求梦想。《脆弱的力量》系统地揭示了羞耻感的运作机制,并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法,帮助我们识别、理解并最终放下羞耻感。当我们能够坦然面对自己的不完美,并向他人展露真实的自我时,羞耻感便失去了它的力量。 锻造“韧性”的品格: 生活总有起伏,挫折和痛苦在所难免。韧性并非天生,而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培养而获得。本书强调,培养韧性并非要求我们坚不可摧,而是要学会如何在跌倒后重新站起来,如何在困境中找到希望,如何在痛苦中学习成长。这种韧性源于我们对自身力量的认知,以及对生命过程的全然接纳。 激发“创造力”的源泉: 创造力并非少数人的天赋,而是我们每个人内在的潜力。当我们在安全的环境中,敢于尝试、敢于犯错、敢于表达独特的想法时,创造力便会如同泉涌般绽放。《脆弱的力量》告诉我们,拥抱脆弱,正是释放创造力的关键。因为只有当我们不再害怕失败,才能真正地去探索和创新。 体验“喜悦”与“感恩”的幸福: 真正的幸福并非追求物质的丰裕或完美的境遇,而是源于我们能够全然地体验生活中的美好,并对所拥有的一切心怀感恩。作者指出,当我们学会放慢脚步,用心去感受生命中的微小喜悦,并以感恩之心对待生活中的点滴馈赠时,幸福便不再遥不可及。 《脆弱的力量》不是一本教你如何“变得完美”的书,而是一本帮助你“成为自己”的指南。它鼓励我们放下虚伪的面具,卸下沉重的包袱,以一颗开放和勇敢的心去面对生活。在书中,你将找到共鸣,理解自己曾经的挣扎,并获得力量去拥抱一个更真实、更充实、更有意义的人生。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看待自己和世界的新视角。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力量并非来自坚不可摧,而是来自敢于展现自己的不完美;真正的连接并非来自伪装,而是来自真诚的展露;真正的幸福并非来自圆满,而是来自全然的体验。 阅读《脆弱的力量》,你将收获的不仅仅是理论上的启发,更是一种深刻的自我觉醒和实践指南。它将帮助你: 重新定义成功: 从追求外在的认可转向内在的成长和满足。 改善人际关系: 通过真诚的沟通和情感的连接,建立更深厚、更健康的亲密关系。 提升自我价值感: 摆脱对他人评价的依赖,建立稳固的内在安全感。 培养积极心态: 学会用更具建设性的方式应对挑战和挫折。 活出精彩人生: 勇敢地追求内心的渴望,体验生命的多彩与丰盛。 《脆弱的力量》是一次灵魂的洗礼,一次自我解放的邀请。它将陪伴你走过一段充满惊喜和收获的旅程,最终让你发现,你所拥有的,远比你想象的更加强大,更加美好。放下对完美的焦虑,打开心扉,去体验脆弱所带来的力量,去拥抱那个真实而闪耀的自己。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本写给内心深处那个“不够好”的自己的情书。作者用一种极其平和且富有洞察力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不完美”的美丽和力量。她深入浅出地剖析了完美主义的根源,以及它如何像一张无形的网,将我们牢牢困住,让我们不敢去尝试,不敢去犯错,甚至不敢去爱。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她将“羞耻感”与“脆弱性”进行了深刻的联系,指出正是因为我们害怕暴露自己的脆弱,才更容易被羞耻感所控制。而作者的建议,并非让我们变得坚不可摧,而是鼓励我们去拥抱自己的不完美,将脆弱视为一种力量的源泉。这种颠覆性的观点,让我恍然大悟,原来我一直以来所恐惧的,恰恰是我走向自由的钥匙。我开始尝试着去接纳自己的不完整,去允许自己有犯错的空间,也开始更加真诚地与他人建立连接。这种由内而外的转变,让我感到前所未有的轻松和释然,仿佛卸下了沉重的枷锁,开始真正地活出属于自己的色彩。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简直像是一场心灵的探险,充满了意外的惊喜和深刻的顿悟。作者在书中探讨的核心,不是关于如何变得更“完美”,而是如何真正地“值得拥有”,如何活出一种真实、有勇气、有连接的生活。她深入剖析了我们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完美主义文化”,以及它如何让我们感到内疚、羞耻,并阻碍了我们去体验真正的快乐和满足。我尤其被书中关于“羞耻感”的讨论所吸引,它揭示了羞耻感是如何悄无声息地侵蚀我们的自信,让我们不敢展现真实的自我。而作者提供的解决方案,并不是什么硬性的技巧,而是一种心态的转变,一种对内在自我价值的重新认知。她强调了“勇气”的重要性,不是那种无所畏惧的冲动,而是带着恐惧依然前行的力量。读到这里,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我们一直追求的“完美”,很多时候只是我们对外界评价的过度迎合,而真正的力量,恰恰就蕴藏在我们敢于展现真实脆弱的那一刻。这种认知上的突破,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与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也让我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新的期待,那种“我可以成为我自己,并且依然被爱”的信念,在心中悄然萌芽。

评分

这本书,真的像是给那些常常觉得自己不够好、不够完美的人准备的一份厚礼。当我翻开它的时候,就像是走进了一个温暖的拥抱,里面没有苛责,只有理解和引导。作者用一种极其真诚的笔触,娓娓道来,仿佛在和我进行一场深入的对话。我特别喜欢她描述那种“不够好”的感觉,那种内心深处的纠结和挣扎,简直写进了我的心坎里。每次读到那些关于羞耻感、不安全感的部分,我都忍不住点头,觉得“就是这样!我一直就是这样想的,但说不出来!”。最让我动容的是,她没有把完美主义描绘成一种需要被根除的病,而是将其视为一种复杂的心理模式,一种可以被理解和温柔对待的面向。她鼓励我们拥抱自己的脆弱,承认自己的不完美,而不是试图用一层层虚假的坚强来掩盖。这个过程听起来可能有点挑战,但她的文字却充满了力量和希望,让我觉得,也许,放下那种紧绷的“必须完美”的状态,真的会让我获得更多的自由和快乐。我开始尝试着去感受,去允许自己犯错,去接纳那些不那么光鲜的自己,这种感觉,前所未有地轻松。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终于有人能够如此精准地描述我内心深处的挣扎了!作者以一种极其温暖且充满力量的笔触,为我们揭示了“不完美”并非是我们的敌人,而是我们成长的沃土。她深入剖析了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完美主义陷阱”,以及这种陷阱是如何让我们感到焦虑、内疚,并最终阻碍了我们去体验真正有意义的生活。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勇气”和“连接”的论述所打动,作者将勇气定义为一种“活出真实的自我”的能力,而不是“不感到害怕”。这个观点彻底颠覆了我过去对勇气的认知。她还强调了,真正的连接,建立在我们敢于展现真实自我,敢于分享脆弱的那一刻。这种洞见,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也让我意识到,过度追求所谓的“完美”,反而让我们与真实的世界渐行渐远。现在,我正尝试着去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去拥抱那些曾经被我视为“缺陷”的部分,而这个过程,虽然有时会感到不适,但内心深处,却有一种前所未有的平静和喜悦在生长。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理解“自我价值”这个概念。以往,我总是习惯性地将自己的价值与成就、与他人的认可挂钩,一旦达不到设定的标准,就会陷入深深的自我否定。然而,这本书却像一股清流,让我意识到,真正的价值,并非来自外界的评价,而是源于我们内心深处的自我接纳。作者以一种极其细腻且充满同理心的方式,探讨了“羞耻感”、“脆弱性”以及“连接”这些看似负面的元素,是如何在我们的人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她并没有要求我们变得坚不可摧,反而鼓励我们拥抱自己的不完美,认识到脆弱并非软弱,而是勇气和亲密关系的基石。我特别喜欢她对“不被评判”这种心态的倡导,这让我开始反思自己,是否总是以一种挑剔的眼光审视自己和他人。理解了这一点,我仿佛卸下了沉重的包袱,开始允许自己犯错,允许自己不那么“成功”,也开始更加真诚地与他人建立连接。这种由内而外的改变,让我感到前所未有的轻松和自由,也让我对未来的自己充满了信心。

评分

物流超级快,东西也不错,下次还会光临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很好的内容,值得一看,尽管有的地方翻译略显直译

评分

没有说的那么好,有些内容理解不了。

评分

还没开始看,据说不错有时间再看

评分

2008年,她成為休士頓酗酒與藥物防治學會的行為健康常駐學者。她的文章經常出現在《Self》雜誌、《ELLE 雜誌》、《REAL SIMPLE雜誌》、《Prevention女性健康雜誌》、《Scientific American Mind雜誌》以及美國許多報紙上。她也是美國各地廣播節目時常邀請的對象,並被《休士頓女性雜誌》指名為「2009年最具影響力的女性」之一。

评分

送给别人的,听说还不错

评分

怎么说呢,感觉写的一般吧。不深刻,没有写到根上。

评分

强烈推荐的一本书,很值得看的一本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