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企鹅口袋书系列·伟大的思想:道法自然(英汉双语)》的书名虽取自《老子》,但内容全部摘选自《庄子》,并进行了重新编排。这大概也可反映出庄子与老子的关系。庄子是老子的后学,最终推崇老子,虽然其学说思想与老子不尽相同,但有关“道、德”的根本观念则基本相同,皆为当时一切传统思想之反对派,故经常被人并称为“老庄哲学”。
内页插图
目录
译者导读
第一部分 齐物论
第二部分 完美契合
第三部分 何谓真人?
第四部分 命而已!
第五部分 惠子
第六部分 马蹄
第七部分 博学何用?
第八部分 无为之为是谓天
第九部分 天在动吗?
第十部分 真实与幸福
第十一部分 把握生命的目的
第十二部分 勿要问道
第十三部分 何为本真?
第十四部分 后记
参考资料
精彩书摘
文惠君说:“妙极了!我听了庖丁说的话,从他的话里我学到了尽享此生的方法。”
公文轩看到右师时,十分惊讶,说道:“此人是谁?为何他只有一只脚?这是天生的还是人为的?”
右师说道:“天生的,不是人为的。天赋予我生命,同时它只给了我一只脚。人的相貌是天生的,因此我知道我这是天生的,不是人为的。沼泽里的野鸡每走十步啄食一次,每走百步喝水一次,但它可不想被养在笼子里。即便你待它如国王,它的灵魂也是不开心的。”
老子死后,秦失前来为他哀悼。他叫喊了三声后就离开了。
老子的一个弟子说道:“难道老师不是你的朋友吗?”
他回答说:“没错。”
“那么你真的以为这样的哀悼方式是最好的吗?”
“是的。起先我以为这些人是真正的人,但是现在我不这么确定了。我进来哀悼的时候,有老人在哭泣,就好像他们失去了自己的孩子一样;有年轻人在痛哭,如同自己的母亲去世了一般。这样的一群人聚在一起,不停地瞎聊,但是老子可没让他们来这儿聊天;而且还哭哭啼啼,虽然老子并不想要别人为他流眼泪。这是违背天意,沉浸在情绪之中,忽视了天的赋予。古人称之为违背天理的后果。你老师来到这个世界,是因为他应当出生。现在他死,也是完全自然的。如果你准备接受并顺其自然,悲伤和喜悦都不能触碰到你。古人将其视为神的工作,让我们脱离束缚。
“我们可以指着那燃尽的木材,但是其上烧过的火,我们却不知道它去到何方。”
颜阖即将成为卫灵公长子的老师,所以他前去拜访蘧伯玉说:“有一个人,天性没有道德。如果我让他只是顺其自然,国家将岌岌可危;如果我尽力让他回归有节制的生活,那么我的生命将有危险。他只能认识到他人的过分举动,却不能看到自己的。在这种情况下,我该怎么办呢?”
蘧伯玉说:“问得好!要警惕,要小心,保证你自己是正确的。外表上要表示赞同,心里要保持满足和谐。但是,这些策略都有风险。不要让你的外在态度影响你的内在自我,也不要让你的内在自我表现于外。如果你使自己陷入了他做事的方式之中,你会被推翻、毁灭、摧毁,并最终溃败。如果你内心的和谐表现于外,你将会获得声名,然而你会被称为恶人。如果他做事像个孩子,那么跟他在一起时就表现得像个孩子:如果他不允许有任何限制,那就按他说的做。如果他跨越栅栏,就跟着他!只有理解他,然后才能巧妙地引领他改过。
“你难道不知道螳螂的故事吗?愤怒之中,它挥舞着它的手臂阻挡快速行进的马车,却不知道它无力阻止,还对它自己的力量信心满满哩!要警惕,要小心!如果你如此盲目自信,你将遭遇同样的危险。
“难道你不知道训虎师的做法吗?他不会给老虎活的动物做食物,害怕过度刺激它们会让它们爱上杀戮。他甚至都不给它们整个的动物尸体,害怕激起它们撕碎动物的怒气。他观察它们的食欲,意识到它们的凶猛。老虎和人不同,但是如果你懂得如何去适应它们,你可以训练它们听从训练师的指令。那些违逆老虎天性的人不会活得很久。
“爱马的人用精美的篮子和瓶子收集马粪和马尿。可是,当一只蚊子或牛虻落在马身上,马夫突然地将其轰走时,马会挣脱马嚼子、损坏马具并伤到前胸。马夫是出于爱马尽量去做那有益的事情,可是最终结果却适得其反。因此我们更应行事谨慎啊!”
在去齐国的路上,木匠石来到一个叫曲辕的地方。他在那里看到一棵橡树,被当作土地神明的庙宇敬拜。这棵树那样地大,足以遮蔽一千头牛。它有一百抱那么粗,高耸超过山顶足有八十英尺处才开始发枝。可以被开凿成整艘船的树枝就有十根。大量的人前来参观,使这个地方有股节日的气氛,但是木匠石都没环视一圈就继续赶路了。他的助手仔细观察过这棵树后,紧追上他的老师说:“自从我首次拿起斧头追随您以来,还没见过这样的树木呢。先生,您为什么都不停下来看一眼就继续赶路呢?”
他说:“安静,啥也别说了!这棵树没啥用。用它做船会沉,做棺木会很快腐烂,做家具会散成碎片,做门会到处渗出树液,做梁柱会生蛀虫。这棵树没用.什么也做不了。因此它才能活这么长。”
……
前言/序言
《哲学家的灯塔:跨越时空的智慧之光》 一部深入探寻人类文明核心命题的恢弘巨著 导言:在迷雾中寻找方向 自人类文明的曙光初现,我们从未停止过对“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这些终极问题的追问。哲学,便是照亮这条漫长道路的灯塔。本书《哲学家的灯塔:跨越时空的智慧之光》,并非对某一学派的简单梳理,而是一场穿越数千年思想史的壮阔旅程。我们聚焦于那些奠定人类理性基石、塑造我们认知世界的核心思想体系,试图在纷繁复杂的当代思潮中,重新锚定那些永恒不变的价值与真理。 本书分为六个宏大篇章,每一章都代表着人类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们相互关联,共同构筑起一座宏伟的知识殿堂。 --- 第一篇:古希腊的黎明——理性之源与城邦精神 (The Dawn of Hellenic Reason: Polis and Logos) 本篇回溯至西方哲学的摇篮——古希腊。我们首先探讨了米利都学派对“本源”(Arche)的探寻,从泰勒斯的“水”到阿那克西曼德的“无限者”,展示了人类如何从神话叙事转向逻辑思辨的伟大转变。 苏格拉底的“助产术”与知德合一:深入剖析了苏格拉底对雅典城邦道德困境的回应。他的提问式探询,不仅是一种方法论上的创新,更是对“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这一信念的实践。我们详细考察了“美德即知识”的核心论点,及其对西方伦理学的深远影响。 柏拉图的洞穴与理念世界:柏拉图的思想是理解西方形而上学的关键。本章细致阐述了“理念论”的结构,区分了可感世界与可理喻世界。重点分析了《理想国》中对完美政体(Kallipolis)的构建,以及“洞穴寓言”如何精妙地揭示了人类认识的局限性与对绝对真理的向往。 亚里士多德的逻辑与实体:与柏拉图的超越性不同,亚里士多德将哲学重心拉回了经验世界。我们详细解析了他的“四因说”(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以及他建立的形式逻辑体系——三段论的严密结构,这套体系统治了西方思维近两千年。此外,对“中道”(Golden Mean)的伦理学解读,展示了实践智慧(Phronesis)的重要性。 --- 第二篇:中世纪的神学熔炉——信仰与理性的交织 (The Theological Crucible: Faith Intertwined with Reason) 当罗马帝国衰落,哲学思想进入了与一神论宗教深度融合的阶段。本篇探讨了如何在《圣经》的启示真理框架内,构建严密的哲学体系。 奥古斯丁的内在转向:剖析了奥古斯丁如何将柏拉图主义与基督教教义相结合。重点讨论了他对“时间”本质的沉思,以及“内在的自我”的发现,这为后来的笛卡尔式主体性思考埋下了伏笔。 托马斯·阿奎那的集大成:阿奎那的贡献在于成功地调和了亚里士多德的“自然理性”与基督教的“神圣启示”。本章详述了他的“五路证明”(Quinque Viae),展示了人类理性如何努力触及上帝存在的逻辑边界。我们同时分析了“自然法”理论对西方政治法律思想的持久影响。 --- 第三篇:启蒙的号角——主体性与科学革命 (The Clarion Call of Enlightenment: Subjectivity and Scientific Revolution) 这是人类心智从神权束缚中解放,转向个体经验和科学方法的决定性阶段。 理性主义的堡垒——笛卡尔与斯宾诺莎:本章深入研究了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Cogito Ergo Sum),标志着主体性哲学的确立。同时,我们探讨了斯宾诺莎的“实体一元论”——“上帝或自然”(Deus sive Natura),以及他对因果律的彻底还原。 经验主义的挑战——洛克、贝克莱与休谟:经验的归纳法成为新的信条。洛克对“白板说”的阐述,将知识的来源归于感官经验。贝克莱的“存在即被感知”(Esse est percipi)将唯物论推向了极致。最关键的是休谟的怀疑论,他对因果必然性的根本性质疑,直接打破了传统形而上学的确定性,为康德的综合埋下了伏笔。 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本篇的高潮是康德对理性与经验的伟大综合。我们详细解读了《纯粹理性批判》中对人类认识能力界限的划定——“现象界”与“物自体”的区分,以及“知性范畴”对经验世界的先验构造作用。他的“三大批判”,重新定义了知识论、伦理学和审美学的领域。 --- 第四篇:十九世纪的巨响——历史、意志与批判 (The Roar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History, Will, and Critique) 思想开始关注历史的进程、非理性的力量以及对既有价值的颠覆。 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与辩证法:本章描绘了黑格尔庞大的体系,即精神(Geist)通过“正-反-合”的辩证运动,不断实现自我认识和自由的历程。我们分析了“主奴辩证法”对主体间性关系的深刻洞察。 马克思的物质基础与异化: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彻底颠覆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重点分析了他对异化劳动的批判,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如何扭曲了人的本质,以及“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结构性分析。 尼采的权力意志与重估一切价值:尼采对西方形而上学传统(包括基督教道德)发起了最猛烈的冲击。本章解读了“上帝已死”的文化宣告,以及“权力意志”(Wille zur Macht)作为生命根本驱动力的概念,及其对“超人”(Übermensch)的憧憬。 --- 第五篇:二十世纪的迷宫——语言、存在与分析 (The Labyrinth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Language, Existence, and Analysis) 科学的进步与两次世界大战的创伤,使得哲学转向了对语言的边界和个体存在的境遇的关注。 分析哲学的语言转向:从弗雷格、罗素到维特根斯坦的早期思想,本篇探讨了逻辑实证主义和逻辑原子论如何试图通过精确的语言分析来消除形而上学的“伪问题”。维特根斯坦后期的“语言游戏”理论,则揭示了意义植根于共同的、生活化的实践之中。 现象学与存在主义的深度挖掘:胡塞尔对意识的“悬置”方法,旨在直接把握事物本身。海德格尔则在此基础上,探问“存在”之意义(Sein und Zeit),重点解读了“在世存在”(Dasein)的焦虑、死亡的领悟与“本真性”的追寻。萨特的自由选择与责任,以及加缪对荒谬(Absurdity)的直面,构成了对现代人精神困境的深刻反思。 --- 第六篇:当代思潮的回响——后结构主义与多元视域 (Contemporary Echoes: Post-Structuralism and Pluralistic Views) 本篇聚焦于对宏大叙事的解构与对权力运作机制的审视。 福柯的知识-权力谱系:分析福柯如何通过考察监狱、疯人院、性等领域,揭示“知识”并非中立的真理发现,而是与“权力”紧密交织的实践产物。他的“规训社会”概念为我们理解当代社会控制提供了锐利的工具。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阐述了德里达对西方“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挑战。通过对文本二元对立(如“在场/缺席”)的消解,揭示了意义的无限延异(Différance),强调了文本的开放性与不可确定性。 多元文化的张力:最后,本书简要触及了女性主义哲学、后殖民理论等新兴领域,它们挑战了以往哲学以欧洲男性为中心的普遍性主张,呼唤更具包容性和地方性的知识建构。 --- 结语:继承与超越 《哲学家的灯塔》旨在提供一个广阔的视野,使读者不仅了解这些思想家“说了什么”,更理解他们“为什么这么说”,以及他们的思想如何塑造了我们理解世界和自身的范式。哲学是一场永不停止的对话,本书期望成为读者进行自我思辨和理性批判的坚实起点。我们既是历史的回响,也是未来的塑造者。真正的智慧,在于不断地质疑、反思并整合这些跨越时空的智慧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