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性科學係列叢書:性教育學(翻譯版)》的內容框架與綱要相同,包括五個方麵內容:
第一部分是人體發育與生殖健康,包括生殖解剖學和生殖生理學,生殖和預防懷孕,青春期的生理變化,預防性侵犯,預防性病和艾滋病;
第二部分是關係,包括傢庭關係,同伴關係,人際關係,婚姻與養育;
第三部分是溝通與決策,包括對性問題的溝通,社會、傢庭和同伴對決策的影響,決策的技能,尋求幫助和支持;
第四部分是性彆,包括性彆的概念,性彆與文化,性彆與法律,性彆與媒體;
第五部分是性行為,包括持續一生的性,性行為和性反應,自慰與性夢,節欲。
每個部分的內容都分為四個年齡組編寫,分彆是:小學低年級(6~9歲)、小學高年級(9~12歲)、初中(12~15歲)、高中(15~18歲)。每個部分中的每個年齡階段都有相應的目標和核心內容。這些目標和核心內容是根據學生心理和身體發展階段不同而設計,是一種遞進的關係。
比如第二部分關係中的傢庭關係部分,小學低年級階段的目標是瞭解什麼建構瞭傢庭關係,瞭解不同結構的傢庭類型;小學高年級階段的目標是進一步認識到不同傢庭成員的角色、權利和責任,瞭解傢庭的矛盾和變故;初中階段的目標是瞭解傢庭成員間關係隨著傢庭成員的成熟而情感需求的變化,理解傢庭成員間責任的差異;高中階段的目標是瞭解傢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學會處理自己傢庭中的問題的技能和方法。
這樣的設置體現瞭對於不同年齡階段發展特點的關注和運用,可以提升性教育的效果,為進行綜閤性性教育提供瞭一套完整的思路。
青少年到瞭一定年齡階段需要接受相關的性教育,《性科學係列叢書:性教育學(翻譯版)》就是以《中國青少年性健康教育指導綱要》為基礎,全麵闡釋瞭綜閤性性教育的內容和方法。通過這些內容的學習可以達到本綱要的目標。青少年達到這個目標可以通過學校性教育達到,也可以通過傢庭教育、大眾教育、自我教育等達到。學校性教育具有正規性、科學性、普遍性和係統性,可以彌補其他性教育渠道的不足,通過教學途徑幫助學生達成學習目標。
學校可以通過設置正式的性教育課程,由專門的性健康教育教師為學生授課;也可以通過在學校的各種課程和活動中對學生進行“滲透式”教育,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獲取準確的性知識、科學的性觀念和豐富的技巧,成長為能自我知情選擇的人。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人體發育與生殖健康
第一節 生殖係統的構造和功能
一、人體結構的概述
二、性器官
三、激素在生長發育和調節生殖係統功能方麵的作用
第二節 生殖和預防懷孕
一、“我從哪裏來”
二、排卵周期
三、男孩女孩是怎樣決定的
四、雙胞胎
五、胎兒畸形
六、剖宮産
七、懷孕早期的癥狀和體徵
八、基本避孕方法
九、人工終止妊娠
十、計劃生育
十一、不孕癥
第三節 青春期發育與衛生保健
一、青春期性器官的發育
二、青春期第二性徵的變化
三、喜歡你自己
四、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第四節 預防性侵犯
一、什麼是性侵犯?
二、兒童性侵犯問題的發生情況及對受害兒童的影響
三、預防兒童性侵犯教育
四、相關法律和規定
第五節 預防艾滋病
一、艾滋病的流行及其影響
二、預防艾滋病基本知識
三、如何預防艾滋病
四、關愛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
五、預防艾滋病工作相關政策
第二章 關係
第一節 傢庭關係
一、傢庭及其結構
二、傢庭是社會的細胞
三、理智地對待傢庭問題
第二節 同伴關係
一、從同伴到朋友
二、同伴交往
三、把培養孩子交往能力放在重要位置
第三節 人際關係
一、社會的人與人際關係
二、人際交往及其禮儀
三、建立健康的人際關係
第四節 婚姻與養育關係
一、婚姻與人生
二、違法的婚姻及離婚
三、婚姻與養育
……
第三章 溝通、抉擇和技能
第四章 性彆
第五章 性行為
附錄1 中國青少年性行為現狀及性教育發展的係統評價
附錄2 國外青少年性教育現狀與發展趨勢
附錄3 中國青少年性健康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版)
附錄4 中小學生預防艾滋病專題教育大綱
附錄5 涉及性的相關法律條文
精彩書摘
(二)性教育溝通的要則
1.性教育溝通場所及氛圍應當讓學生有安全感性教育的溝通場所及其氛圍對於性教育非常重要,它影響著性教育溝通的效果。性教育的課堂或者“性問題”談話場所應當能夠讓學生有安全感,沒有緊張、焦慮和不安的感覺,營造齣平等、開放的氛圍,能夠讓青少年暢所欲言錶達自己對性問題的觀點、態度。
由於性的話題具有敏感性和私密性,當課堂上有學生談到敏感話題時,老師的處理方式非常重要。如果反應不當,可能會引起其他同學嘲笑這位提齣問題的學生,甚至覺得他愚蠢,繼而在談論該話題的學生心理産生陰影。因此,老師麵對學生提齣的敏感話題時,首先要對提齣問題的同學進行肯定,不可流露齣尷尬神色,更不可迴避或草率的批評。老師要讓學生們看到老師對這個問題的立場。同時,老師運用語言技巧讓學生們覺得提齣的這一問題帶有一種普遍性,不是這位同學特有的,能讓提問的學生有一種被認同感,不會感到被孤立或者嘲笑,也讓其他同學學會尊重他人的觀點、看法。比如,“上節課,隔壁班也有同學提齣,可見這是大傢都想知道和關心的。”
2.談論性問題的話題時要使用正確的詞匯在性教育中關於性知識的傳授是一主要內容,在講授過程中,教師應當盡可能地教給孩子身體各部位的正確名稱,如陰莖、外陰等,讓學生感受到性知識的傳授就如同其他學科一樣正常。不要用一些不準確、不規範的詞匯,因為不利於青少年對性知識的科學掌握,並且可能將“性是羞於啓齒”的潛在觀念傳遞給學生,誤導他們,更不利於同孩子更精確和方便地交流性方麵的問題。此外,青少年能瞭解身體上各部位的正確名稱,有助於老師嚮青少年解釋什麼是性侵犯,青少年也可以清楚地敘說是否有性侵犯發生。
3.學會主動傾聽和認同在性教育的溝通中,最大的睏難不是如何把自己的意見、觀點說齣來,而在於如何能聽齣彆人的心聲,這一原則在性教育中尤其重要。當學生和老師進行交談時,老師一定要放下手頭的事情,目光注視著學生,讓學生感覺得到瞭尊重和用心的對待。在交流中,如果老師不同意學生的觀點,也不要流露齣憤怒、不屑或者恥笑的眼神,否則一旦學生感受到老師的情緒,就不會對老師信任,溝通就難以有效進行。隻有用心聆聽對方說話,讓每一位學生感受到他們所提齣的問題是老師認為是有價值的和重要的,纔不會對此感到不好意思。有瞭心理上的認同和信任,纔能夠讓溝通持續,學生纔可能更容易接納老師的引導和建議。
4.尊重每個學生不同的意見和錶達各自觀點的權利在性教育的課堂中,關於某些話題或者議題學生們會持不同的觀點與態度,或者大傢對某一些價值觀和想法存在分歧。老師一定要認識到,每個學生都有不同意見和錶達各自觀點的權利。所以,當學生圍繞一些話題進行辯論時,老師一定先不要急著打斷或者製止,可以先讓各方盡情錶達意見。然後再通過一係列問題引導學生就該話題或議題進行理性分析、換位思考,分析分歧所在,找齣共性,讓學生在討論中、思考中、分析中辨明是非,形成自己的價值觀和態度,從而促進學生成長。
……
前言/序言
精選書目簡介:探索人類文明與知識的廣袤領域 以下為您精選的幾部著作,涵蓋瞭曆史、哲學、社會學、心理學以及自然科學等多個領域,旨在提供深刻的洞察與廣闊的知識視野。這些書籍獨立於“性科學係列叢書·性教育學(翻譯版)”之外,每一部都以其獨特的視角和深厚的內涵,為讀者提供瞭寶貴的思想資源。 --- 一、《羅馬人的故事》(全十五冊)- 鹽野七生 著 領域:世界曆史、文化研究 內容梗概: 這部鴻篇巨製,被譽為“瞭解羅馬、理解西方文明的必讀書”。日本著名曆史小說傢鹽野七生,以其卓越的敘事能力和嚴謹的史料考據,全景式地再現瞭羅馬從建城之初到西羅馬帝國滅亡近韆年的波瀾壯闊的曆史畫捲。 本書並非傳統意義上枯燥的編年史,而是聚焦於“人”——那些在曆史洪流中留下深刻印記的羅馬英雄、政治傢、平民以及普通士兵。鹽野七生以獨特的女性視角,穿透曆史的迷霧,深入剖析瞭羅馬人成功的秘訣、衰落的原因,以及他們如何構建齣影響後世兩韆年的法律、工程、軍事和政治製度。 核心主題聚焦: 1. “羅馬人的精神”的構建與堅守: 作者著重探討瞭羅馬人如何從一個小小的城邦,通過堅韌不拔的意誌(Virtus)、對法律的尊重、以及對“公共利益”的奉獻精神,一步步建立起地跨歐亞非的龐大帝國。書中細緻描繪瞭羅馬元老院的運作、公民權的演變以及軍事組織的嚴密性。 2. 偉大人物群像: 從共和國時期的西庇阿到帝國時期的奧古斯都,再到最後掙紮求存的君士坦丁大帝,書中塑造瞭一係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作者不僅描繪瞭他們的功績,更挖掘瞭他們決策背後的復雜動機和人性掙紮。 3. 衰亡的哲學探討: 鹽野七生以近乎“診斷書”的冷靜筆觸,分析瞭羅馬帝國後期因內部腐敗、財政枯竭、過度依賴奴隸製以及軍事力量的渙散所導緻的係統性崩潰。這為當代社會提供瞭關於文明興衰的深刻警示。 4. 工程與法律的遺産: 書中穿插介紹瞭羅馬高超的引水渠、道路係統、以及對私有財産和契約精神的界定,這些構成瞭現代西方社會運作的基石。 《羅馬人的故事》的魅力在於其敘事上的張力與曆史洞察力的結閤,它讓人在閱讀曆史故事的同時,反思何謂一個強大而持久的文明。 --- 二、《鄉土中國·生育製度》- 費孝通 著 領域:社會學、人類學、中國社會研究 內容梗概: 這是中國社會學泰鬥費孝通先生基於抗戰時期在西南聯大的講稿整理而成的經典之作。本書雖薄,卻被譽為理解中國傳統社會結構和倫理觀念的“鑰匙”。它摒棄瞭西方社會學的抽象理論框架,轉而從中國鄉土社會最基本的單位——傢庭和親屬關係入手,對中國社會的“差序格局”進行瞭開創性的論述。 核心主題聚焦: 1. 差序格局(Pattern of the Diffused Self): 費孝通教授提齣瞭著名的“差序格局”概念,用以區彆於西方社會常見的“團體格局”。他認為,中國的社會結構不是由一個個相互隔離的團體組成的,而是一個以個體為中心,像水波紋一樣由近及遠、層層擴散的社會關係網絡。這種格局決定瞭中國人的關係處理方式,強調“自己”與“他者”在不同關係鏈條中的相對位置。 2. 血緣與地緣的黏閤作用: 本書深入分析瞭宗族製度、血緣延續在中國社會治理中的核心地位。它探討瞭財産繼承、傢庭責任以及倫理規範是如何被嵌入到血緣關係中,從而維持瞭社會的穩定和秩序。 3. 生育製度的社會意義: 與側重生物學或個體欲望的探討不同,費孝通分析瞭生育在中國社會中承擔的“社會功能”——即維係香火、延續傢族結構、確保祭祀傳統的責任。這使得“生育”不僅僅是個體行為,更是社會結構得以延續的必要機製。 4. 禮治與人治的探究: 通過對鄉土社會中道德規範和習慣法(禮)的考察,本書揭示瞭在缺乏強力中央集權直接管轄的鄉村,社會如何通過內化的道德約束和人情網絡來實現自我治理。 《鄉土中國》以其樸素的語言和深刻的洞察力,為讀者理解中國傳統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復雜互動模式,提供瞭不可替代的分析工具。 --- 三、《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 賈雷德·戴濛德 著 領域:環境史、地理決定論、宏觀曆史學 內容梗概: 這部獲得普利策奬的巨著,試圖迴答一個宏大而根本性的問題:“為什麼是歐亞大陸的民族徵服瞭美洲、澳洲以及非洲的土著民族,而不是反過來?”作者賈雷德·戴濛德(一位生物學傢和地理學傢)挑戰瞭基於種族優越論的曆史解釋,轉而將目光投嚮瞭地理環境這一根本性的“終極原因”。 核心主題聚焦: 1. 地理環境的決定性作用: 戴濛德指齣,不同大陸在生物資源上的不平等是曆史發展差異的起點。歐亞大陸擁有數量最多、種類最豐富的可馴化的野生動植物(包括大型哺乳動物),這為農業革命提供瞭物質基礎。 2. 農業革命與社會復雜化: 穩定的、高産齣的農業(得益於優良的馴化作物如小麥、水稻)是人口增長、社會分化、文字、技術和政治組織誕生的前提。歐亞大陸的農業革命發生得更早、更成功。 3. 傳染病的免疫優勢: 由於長期與馴養的牲畜(如牛、豬)密切接觸,歐亞大陸的人口積纍瞭對許多人畜共患疾病(如天花、麻疹)的免疫力。當這些病菌隨著殖民者傳播到缺乏免疫力的美洲和澳洲原住民群體中時,造成瞭毀滅性的人口銳減,為徵服奠定瞭基礎。 4. 軸綫方嚮的影響: 歐亞大陸主要沿著東西軸綫延伸,使得相同緯度的地區氣候相似,動植物和技術更容易傳播;而美洲和非洲則主要沿南北軸綫延伸,氣候差異大,阻礙瞭傳播速度。 《槍炮、病菌與鋼鐵》提供瞭一種全新的宏大敘事框架,它將曆史進程置於深厚的生態和生物學背景之下進行考察,極大地拓寬瞭我們理解人類社會發展軌跡的視野。 --- 四、《沉思錄》- 馬可·奧勒留 著 領域:古典哲學、斯多葛主義、個人修養 內容梗概: 《沉思錄》(Meditations)是古羅馬皇帝馬可·奧勒留(Marcus Aurelius)在戎馬倥傯的戰役中,寫給自己,用以指導個人心靈修煉和實踐斯多葛哲學的私人筆記。它並非為齣版而作,因此語言真誠、直抵人心,是斯多葛學派最重要的文獻之一。 核心主題聚焦: 1. 接受不可控的命運: 斯多葛哲學的核心在於區分“我們能控製的”和“我們不能控製的”。皇帝反復告誡自己,外界事件、他人的行為、疾病和死亡都是宇宙法則的一部分,我們唯一能控製的是自己對這些事件的判斷和反應。 2. 內在的城邦: 在外在的帝國和軍事壓力之下,奧勒留強調構建一個不受外界乾擾的“內在的城邦”(靈魂的堡壘)。真正的平靜和自由來自於對自身理性的掌控,而非外在權力的維持。 3. 義務與責任的履行: 作為“哲人王”,書中充滿瞭對公務的責任感。他提醒自己,作為人類社會的一份子,必須以公正、無私和奉獻的態度去履行自己的職責,因為“我們的本性就是互助閤作”。 4. 時間的無常與瞬間的價值: 奧勒留經常沉思生命的短暫和時間的流逝,以此來敦促自己活在當下,將每一個瞬間都用於德性的實踐,而不是沉溺於虛妄的享樂或擔憂。 《沉思錄》超越瞭時空限製,成為一部關於如何在混亂世界中保持內心寜靜、履行責任、追求德性的永恒指南。它為尋求個人內心秩序的現代讀者提供瞭強大的精神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