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化大系·第七辑:随园诗话译注

中国古典文化大系·第七辑:随园诗话译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清] 袁枚 著,唐婷 注
图书标签:
  • 中国古典文学
  • 清代文学
  • 随园诗话
  • 诗话
  • 文学评论
  • 文化史
  • 古典文化
  • 译注
  • 袁枚
  • 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ISBN:9787542647672
版次:1
商品编码:11471681
包装:精装
丛书名: 中国古典文化大系-第七辑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6-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380
字数:13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随园诗话》是清代袁枚的一部有为之作,有其很强的针对性。《随园诗话》部头较大,加《补遗》共二十六卷。此书本是兴尽落笔、随时采录,因此并无一定的章法体例。它围绕品诗、论诗、作诗、录诗,记述诗风沿革、诗歌本事、人情风貌等。虽旨在论诗,而不全是诗论。本书所论及的,从诗人的先天资质,到后天的品德修养、读书学习及社会实践;从写景、言情,到咏物、咏史;从立意构思,到谋篇炼句;从辞采、韵律,到比兴、寄托、自然、空灵、曲折等各种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以及诗的修改、诗的鉴赏、诗的编选,乃至诗话的撰写,凡是与诗相关的方方面面,可谓无所不包了。

作者简介

  唐婷,山西大学古代文学博士,发表论文多篇著作有《尚书》(译注),三晋出版社(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12年6月。目前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日韩<诗经>百家汇注》,承担《〈豳风?东山〉汇注》与《〈小雅?伐木〉汇注》两篇。

目录

前言

卷 一

一 英雄未遇无大志

三一 香诗艳调莫轻看

卷 二

五三 顾东山之女

六九 诗谶

卷 三

九 东坡近体诗

一一 贫士妙诗

一八 假亦真来,真亦假

二三 落水愿逢李太白

三四 诗如言

六二 闺怨

七四 不当效法

卷 四

三八 闺秀能诗

卷 五

一四 凿土而居

三一 诗之寄托

卷 六

四三 写景与言情

七九 诗乃人之性情

一○一 作诗用虚字

卷 七

五八 恰是此诗

五九 古剌水

六六 诗贵真雅

六七 谈用典

六八 今人描诗

七○ 老学究论诗

……

卷十五

一○ 莺迁

一二 萱草

一六 花旦

一九 结发与敛衽

二三 红绫喜帖

三九 何谓佳诗

五三 进士之荣

卷十六

四八 钱注杜诗

六三 珠娘之丽

精彩书摘

  注释
  ① 沈归愚:即沈德潜,字确士,号归愚,清代诗人。著有《古诗源》《唐诗别裁》等。
  ② 刘永锡:字钦尔,号剩庵,明朝人。
  ③ 方策:即简册,指典籍,后也指史册。
  ④ 王鲁斋:即王柏,号鲁斋,南宋人。师从朱熹,著有《书疑》《诗疑》等。
  ⑤ 陈少南:即陈鹏飞,字少南,南宋人。著有《罗浮集》《管见集》等。
  译文
  沈德潜选诗作《明诗别裁》,收录刘永锡《行路难》一首,说:“云漫漫兮白日寒,天荆地棘行路难。”批语是:“仅此寥寥数字,已胜过他人千言万语。”我不禁大笑。“风萧萧兮白日寒”,是《战国策》里的话。“行路难”三个字是诗题。这个人所作,仅“天荆地棘”四字而已。认为此诗做得好,全无意义。须知《三百篇》中如“采采芣苢”“薄言采之”之类,都不是后人作诗应该效仿的。孔子保存这些诗,是将它们视作采自南国的遗风,尊为文王的教化;并非如后人选读本那样,只为教人模仿。今人附会《三百篇》,大加赞叹。章艧齐调侃着仿照作诗,说:“点点蜡烛,薄言点之。点点蜡烛,薄言剪之。”注释说:“剪,是剪去它的煤引。”听闻此诗的人无不笑倒在地。我曾怀疑孔子删诗的说法,本是附会。今不见于《三百篇》中,而见于他书的诗,如《春秋左氏传》的“翘翘车乘,招我以弓”,“虽有姬姜,无弃憔悴”;《礼记?表记》的“昔吾有先正,其言明且清”;古诗的“雨无其极,伤我稼穑”之类,都不比《三百篇》的诗差,那为什么要全删?要知道孔子只是叙述和阐明前人的学说,自己不创作,《三百篇》是记载在鲁国竹简上的古老诗篇,孔子只是修订了它,使《雅》《颂》各得其所而已,并非删掉了某些诗。后儒王柏想要删去《国风》五十篇,他认为那些都是淫词秽语,陈少南又想要删去《鲁颂》,他们是多么迂腐狂妄啊!
  ……

前言/序言



《随园诗话》:乾隆时期文人心灵的明镜,诗歌审美的风向标 一、 煌煌巨著,诗坛瑰宝 《随园诗话》是清代乾隆年间文学家袁枚所著的一部规模宏大的诗话集。全书共二十卷,收录诗歌点评、创作心得、诗学理论、文人轶事、山水游记、以及作者的人生感悟等内容,洋洋洒洒,包罗万象。它不仅是研究清代诗歌创作、诗学思想、文人交游的珍贵史料,更是一部展现乾隆时期文人心灵世界、生活情趣的百科全书。 二、 编纂缘起与时代背景 袁枚,字枚叔,号随园老人,浙江杭州人,生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卒于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他幼年聪慧,少年得志,年仅二十四岁便考中进士,后官至翰林院编修、江南巡视江南学政等职。然而,官场的沉浮与束缚,终究无法满足他超逸不羁的文人情怀。于是,他选择告老还乡,在南京小仓山购地建园,名曰“随园”。 随园,寄托了袁枚对自由生活、闲适雅趣的向往。在这里,他挥洒笔墨,著书立说,广交天下名士,吟诗作对,乐此不疲。恰逢乾隆盛世,社会安定,文化繁荣,文人雅士得以在各自的领域内尽情施展才华。《随园诗话》便是在这样一种相对宽松自由的时代背景下,由袁枚倾注心血编纂而成。它不仅是他个人的创作实践与思想结晶,更是对那个时代文人精神风貌的一种生动写照。 三、 内容博采,体例精当 《随园诗话》的体例极其灵活,打破了以往诗话创作的窠臼。它不像一般的诗话那样,仅以评点某家某派的诗歌为主,而是将视野放得更为宽广。其内容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诗歌评析与创作经验: 这是《随园诗话》的核心内容。袁枚对历代名家诗歌,尤其是他所处的清代及明代诗歌,进行了深入的点评。他不仅关注诗歌的语言、意境、格律,更着重于诗歌的情感表达、个人感受以及作者的人生体验。他提倡“诗有我”,强调诗歌应是个人情感的真实流露,反对空洞的说教和刻板的模仿。他认为诗歌创作的最高境界在于“如鸟斯革,如翚斯飞”,要讲究神韵,不拘泥于形式。 书中对唐宋诗人的评价,既有继承,也有创新。他对李白、杜甫的推崇备至,也敢于指出王维、孟浩然等人的不足之处。对于清代诗人,如纳兰性德、王士祯等,他更是给予了详细的品评,展现了他对当下诗坛的深刻洞察。 除了评点他人之作,袁枚也毫不吝啬地分享自己的创作心得。他谈论如何捕捉灵感,如何锤炼语言,如何将生活中的点滴升华为诗意。他鼓励后学勇于创新,敢于表达真我,反对陈陈相因,追求形式上的突破。 诗学理论的探讨: 《随园诗话》中蕴含着丰富的诗学理论。袁枚对诗歌的本质、功能、审美标准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他反对“诗以载道”的功利性论调,认为诗歌最主要的价值在于审美和情感的抒发。他强调“性灵说”的重要性,认为优秀的诗歌来源于作者的真性情。 他对诗歌的“神韵”推崇备至,认为这是诗歌的灵魂所在,是无法用语言完全捕捉的。他提出了“以意为主,以词为辅”的观点,强调意境的营造比词藻的华丽更为重要。他还对历代重要的诗学著作,如《诗品》、《诗品》、《诗学》等,进行了借鉴和融汇,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许多更为新颖的观点。 文人轶事与交游记录: 袁枚生活在信息相对闭塞的时代,却凭借其敏锐的观察力和广泛的交游,搜集了大量珍贵的文人轶事。书中记录了许多当时名士的趣闻轶事、交往细节、创作片段,如纪晓岚的博学诙谐,刘墉的机敏幽默,等等。这些生动的故事,不仅增添了《随园诗话》的可读性,更让我们得以窥见乾隆时期文人的生活状态、交往模式以及精神世界。 他笔下的文人,并非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而是有着七情六欲、悲欢离合的普通人。他对这些文人的描绘,既有欣赏,也有调侃,充满了人情味。 山水游记与生活感悟: 袁枚游历广泛,足迹遍布江南名山大川。他的随园,更是他心灵栖息的家园。书中穿插着大量的山水游记,描绘了壮丽的自然风光,抒发了他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 同时,袁枚的人生阅历丰富,他对人生、世事有着深刻的体悟。《随园诗话》中不乏作者对生老病死、名利得失、友谊爱情等人生课题的哲思。他的语言朴实真挚,充满了智慧和豁达,读来令人受益匪浅。 社会风俗与文化观察: 《随园诗话》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乾隆时期的社会风俗和文化景象。袁枚关注民间疾苦,对社会不公现象有所提及;他也记录了当时的戏曲、绘画、饮食等文化艺术,为我们了解那个时代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四、 艺术特色与风格 《随园诗话》的艺术特色鲜明,风格独特: 语言通俗生动: 袁枚的语言极其流畅晓畅,雅俗共赏。他善于运用白描手法,将复杂的道理用浅显的语言表达出来,既有文言的典雅,又不失口语的鲜活。即使是论述深奥的诗学理论,也显得轻松易懂。 笔调幽默风趣: 袁枚的文字充满幽默感,常常以戏谑的口吻评论人物,调侃世事。这种风趣幽默的笔调,使得《随园诗话》读来轻松愉悦,不至于沉闷。 观点独立鲜明: 袁枚在诗学上的观点,往往不随波逐流,敢于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他对传统诗学理论的批判和继承,体现了他独立思考的精神。 情感真挚自然: 无论是评论诗歌,还是记录生活,袁枚的文字都流露出真挚的情感。他表达对友人的关怀,对自然的赞美,对人生的思考,都充满了人性的温暖。 五、 历史地位与深远影响 《随园诗话》的出现,在中国诗话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打破了传统诗话的藩篱,以其宏大的规模、丰富的内容、灵活的体例、鲜明的风格,成为一代诗话的典范。 对清代诗坛的影响: 《随园诗话》对清代及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袁枚的“性灵说”和“以意为主”的诗学思想,为当时的诗坛注入了新的活力,鼓励了诗人发挥个性,抒发真情。许多后来的诗人,都受到《随园诗话》的影响,在创作上更加注重情感的表达和意境的营造。 史料价值: 作为一部包罗万象的著作,《随园诗话》为我们研究清代文学、历史、社会风俗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史料。其中记录的文人轶事、交往细节,更是其他史籍难以寻觅的。 文学价值: 《随园诗话》本身也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精妙的语言,生动的叙事,深刻的哲思,都使其成为一部值得反复阅读的文学经典。 六、 结语 《随园诗话》是一部饱含人生智慧和艺术情趣的著作。它让我们得以走进乾隆时期文人的精神世界,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理解他们的审美追求。袁枚以其卓越的才华和豁达的人生观,为我们留下了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无论是在文学研究领域,还是在普通读者层面,《随园诗话》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它如同一面明镜,映照着那个时代的文人心灵,也为我们今天的阅读与思考,提供了丰富的养分。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对学术出版物通常抱持着一种审慎的态度,因为很多时候,为了追求新颖的观点或过于细碎的考据,反而牺牲了文本的整体美感。然而,这套《中国古典文化大系》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成功地保留了古典作品的“气韵”。我发现,它在处理那些富含情感和哲思的篇章时,文字的处理非常到位,既没有过度解读,也没有流于平庸的白描。它似乎懂得如何用现代的语言,去恰当地“翻译”出古人的那种意境和温度。这种对“诗意”的坚守,是我认为这套书区别于其他同类丛书的关键所在。它使得读者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还能享受到一种纯粹的审美愉悦。这种审美层面的提升,是任何干巴巴的学术论著都无法给予的。这套书的价值,已经超越了单纯的资料汇编,它成为了我们与过去对话时,一个充满敬意和想象力的中介,让人在享受阅读乐趣中,自然而然地提升了对传统艺术的鉴赏力。

评分

作为一名业余的文学爱好者,我常常苦恼于市面上那些汗牛充栋的古籍注释本,很多版本要么注释过于简略,初学者看了也如坠云里雾里;要么就是过于繁琐,牵扯过多不必要的旁支,反而冲淡了文本本身的韵味。这套《中国古典文化大系》则在这两者之间找到了一个绝妙的平衡点。我观察到,它对篇目的选取极其慎重,每一篇的引入都像是深思熟虑的结果,旨在展现特定历史阶段的文化风貌。更重要的是,其注释风格非常克制和精准,只在关键的、容易产生歧义或理解障碍的地方提供必要的说明,使得阅读的流畅性得到了极大的保障。它就像一位技艺高超的导游,知道何时应该停下来讲解,何时应该让游客自行去体会和感受那份历史的厚重感。这种对读者心境的体察,体现了编纂者极高的文学素养和教育智慧。它不是“填鸭式”教学,而是“引水式”启发,让人在不知不觉中,领略到古典文学的奥妙,非常值得推荐给那些对传统文化心存向往,但又担心被晦涩难懂的文字劝退的读者朋友们。

评分

我最近在整理我的书房时,看到这个系列的书籍,不禁感慨万千。它不仅仅是一套书,更像是一个文化坐标,标示着中国古典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我个人特别关注的是其中对不同历史时期文风流变的梳理,这套书给我的直观感受是,它在保持学术前沿性的同时,又极力追求可读性。它没有将古典文本束之高阁,而是试图以一种更贴近现代读者的视角去解读和阐释。这种“现代性”的引入,并非是对传统的消解,反而是对其生命力的激活。例如,我印象中这个系列中某一册对唐宋八大家文章的剖析,就不仅仅停留在对辞藻和典故的解释上,更深入挖掘了那些文章背后的社会动因和士人精神困境。这使得阅读体验不再是枯燥的知识灌输,而是一场与古人进行精神对话的旅程。这套书的出版,无疑是对当前浮躁学风的一种有力匡正,它提醒我们,真正的文化研究,需要的是沉下心来,对每一个细微之处进行耐心的打磨和考证。那种对文本的敬畏之心,是贯穿始终的主旋律。

评分

这本《中国古典文化大系》的第七辑,着实让我这个古籍爱好者眼前一亮,虽然我这次主要关注的是它所属的这个宏大的文化系列,而非具体的某一卷。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心怀敬畏,这个系列丛书的出版,无疑是为我们这些渴望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精髓的读者,提供了一座坚实的桥梁。我尤其欣赏这套书在选材上的独具匠心,它似乎不仅仅满足于罗列那些耳熟能详的经典,更是在努力挖掘那些被时间尘封、但同样具有极高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的文本。每次翻开这个系列中的任意一册,都能感受到编纂者深厚的学养和严谨的治学态度,那种将浩如烟海的资料梳理得井井有条、脉络清晰的能力,是极其难得的。它不像是那种为了凑数而拼凑的选集,更像是一部精心策划、层层递进的文化史诗,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仅能领略到古代文人的风采,更能体会到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生命力。这个系列整体的装帧设计也十分考究,典雅而不失大气,拿在手里就有一种庄重感,让人不忍轻慢。对于希望系统性构建自己古典文化知识体系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一套值得珍藏和反复研读的宝库。

评分

我最近一直在研究中国古代的批评理论,这个领域的研究资料往往散落在不同的典籍中,零散且不易系统化。这套《中国古典文化大系》给我的一个强烈感受是,它在构建知识体系的宏大叙事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似乎有一种“目录学”式的清晰结构,将原本散乱的文化现象,用一种清晰的逻辑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脉络。比如,它对不同时代文人交往圈子的描绘,就非常生动立体,让人能清晰地看到一种文化是如何在特定的社交网络中孵化、发展并最终影响历史进程的。我特别欣赏其中对“时代精神”的捕捉能力,它不把古人看作是孤立的个体,而是将其置于其所处的历史洪流之中进行考察。这种宏观的视野和微观的考证相结合的撰写方式,使得整个系列显得既有学理性,又不失人文关怀。每次我将这个系列中的几本书并置一起阅读,都能感受到编者试图勾勒出的中国文化那副波澜壮阔的画卷,这对于理解中国文学生态的复杂性,非常有启发性。

评分

这套书真不错,内容详实,翻译权威

评分

正版书,质量都挺好的,支持正版

评分

正版书,质量都挺好的,支持正版

评分

买来闲暇时看看。京东服务真好,昨晚下单今晨送到。一直在京东买书。

评分

书的质量不错,送货员态度好。

评分

领导很喜欢

评分

这个商品很不错哦,值得推荐!一如既往地支持京东!!!

评分

经典好书,值得我们好好收藏!

评分

不知道为什么就从购物车就给我发货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