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玄启悟人生系列:愿你,归来仍是少年》甄选林清玄执笔创作散文以来不同时期的代表性散文,是林清玄作品中少有的以情动人之集,将他在不同岁月中的人世牵绊一一呈现,饱含对故土与亲人的怀念,对有灵万物的珍视。
我们都在人生的单行道上孑然独行,或许受苦,或许疲惫,但爱的微光总在记忆的最初,在少年白雪般纯净的心中,恒久地燃烧着。纵使太阳和星月都冷了,也有一股温柔的力量,从故乡的群山间超拔而出,温暖你心。
首次将林清玄笔下的禅味、智慧、溪水、萤火,化为精美的水彩图画,完美展现。
全彩四色图文装帧,视觉效果与阅读体验俱佳,值得收藏和赠礼
《林清玄启悟人生系列:愿你,归来仍是少年》是林清玄经典散文集,甄选林清玄经典美文。选篇包括《白雪少年》《鸳鸯香炉》等经久流传的典藏篇目,也包含高考阅读试题《红心番薯》等经典作品,还有入选各地试卷的《枯萎的桃花心木》《生命的化妆》等篇目。
在书中,他谈论亲情,谈论失去的青春、久别的故乡。母亲在萤火下的面庞,父亲从乡间带来的蔬菜种子,路边小店飘出的歌声,都让他从中汲取绵密的温柔力量。
林清玄,台湾高雄人,连续十年雄踞“台湾十大畅销书作家”榜单,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家”之一。文章曾多次入选大中小学教材,还曾被收入高考语文试卷,是国际华文世界受欢迎的作家之一。
第一章 经百千劫,犹不能报父母深恩
飞入芒花
过火
在梦的远方
白雪少年
红心番薯
期待父亲的笑
花籽
阿火叔与财旺伯仔
咫尺千里
第二章 阅读故乡的一百个方法
箩筐
溪洲荣阳堂记事
仙堂戏院
卡其布制服
冰糖芋泥
散步去吃猪眼睛
阅读故乡的一百个方法
满天都是小星星
落地生根
秘密的地方
第三章 幸好人生有离别
云无心而出岫
鸳鸯香炉
南国
无声飘落
苦瓜特选
落菊
情困与物困
黄昏月娘要出来的时候
忘情花的滋味
松子茶
枯萎的桃花心木
无风絮自飞
第四章 好雪片片
四随
三好一公道
阴阳巷
命脉4
怀君与怀珠
黑暗的剪影
生命的化妆
好雪片片
梅香
我唯一的松鼠
暹罗猫的一夜
野炊
林妈妈水饺
天下第一针
飞入芒花
母亲蹲在厨房的大灶旁边,手里拿着柴刀,用力劈砍香蕉树多汁的草茎,然后把剁碎的小茎丢到灶中大锅,与锼水同熬,准备去喂猪。
我从大厅迈过后院,跑进厨房时正看到母亲额上的汗水反射着门口射进的微光,非常明亮。
“妈,给我两角。”我靠在厨房的木板门上说。
“走!走!走!没看到没闲吗?”母亲头也没抬,继续做她的活儿。
“我只要两角银。”我细声但坚定地说。
“要做什么?”母亲被我这异乎寻常的口气触动,终于看了我一眼。
“我要去买金啖。”金啖是三十年前乡下孩子唯一能吃到的糖,浑圆的,坚硬的糖球上面黏了一些糖粒。一角钱两粒。
“没有钱给你买金啖。”母亲用力地把柴刀剁下去。
“别人都有?为什么我们没有?”我怨愤地说。
“别人是别人,我们是我们,没有就是没有,别人做皇帝你怎么不去做皇帝!”母亲显然动了肝火,用力地剁香蕉块。柴刀砍在砧板上咚咚作响。
“做妈妈是怎么做的?连两角钱买金啖都没有?”
母亲不再作声,继续默默工作。
我那一天是吃了秤锤铁了心,冲口而出:“不管,我一定要!”说着就用力地踢厨房的门板。
母亲用尽力气,柴刀咔的一声站立在砧板上,顺手抄起一根生火的竹管,气极败坏地一言不发,劈头劈脑就打了下来。
我一转身,飞也似的蹦了出去,平常,我们一旦忤逆了母亲,只要一溜烟跑掉,她就不再追究,所以只要母亲一火,我们总是一口气跑出去。
那一天,母亲大概是气极了,并没有转头继续工作,反而快速地追了出来。我正奇怪的时候,发现母亲的速度异乎寻常的快,几乎像一阵风一样,我心里升起一种恐怖的感觉,想到脾气一向很好的母亲,这一次大概是真正生气了,万一被抓到一定会被狠狠打一顿。母亲很少打我们,但只要她动了手,必然会把我们打到讨饶为止。
边跑边想,我立即选择了那条火车路的小径,那是家附近比较复杂而难走的小路,整条都是枕木,铁轨还通过旗尾溪,悬空架在上面,我们天天都在这里玩耍,路径熟悉,通常母亲追我们的时候,我们就选这条路跑,母亲往往不会追来,而她也很少把气生到晚上,只要晚一点回家,让她担心一下,她气就消了,顶多也只是数落一顿。
那一天真是反常,母亲提着竹管,快步地跨过铁轨的枕木追过来,好像不追到我不肯罢休。我心里虽然害怕,却还是有恃无恐,因为我的身高已经长得快与母亲平行了,她即使用尽全力也追不上我,何况是在火车路上。
我边跑还边回头望母亲,母亲脸上的表情是冷漠而坚决的。我们一直维持着二十几公尺的距离。
“唉唷!”我跑过铁桥时,突然听到母亲惨叫一声,一回头,正好看到母亲扑跌在铁轨上面,噗的一声,显然跌得不轻。
我的第一个反应是:一定很痛!因为铁轨上铺的都是不规则的碎石子,我们这些小骨头跌倒都痛得半死,何况是妈妈?
我停下来,转身看母亲,她一时爬不起来,用力搓着膝盖,我看到鲜血从她的膝上汩汩流出,鲜红色的,非常鲜明。母亲咬着牙看我。
我不假思索地跑回去,跑到母亲身边,用力扶她站起,看到她腿上的伤势实在不轻,我跪下去说:“妈,您打我吧!我错了。”
母亲把竹管用力地丢在地上,这时,我才看见她的泪从眼中急速地流出,然后她把我拉起,用力抱着我,我听到火车从很远很远的地方开过来。
我用力拥抱着母亲说:“我以后不敢了。”
这是我小学二年级时的一幕,每次一想到母亲,那情景就立即回到我的心版,重新显影,我记忆中的母亲,那是她最生气的一次。其实,母亲是个很温和的人,她最不同的一点是,她从来不埋怨生活,很可能她心里也是埋怨的,但她嘴里从不说出,我这辈子也没听她说过一句粗野的话。
因此,母亲是比较倾向于沉默的,她不像一般乡下的妇人喋喋不休。这可能与她的教育与个性都有关系,在母亲的那个年代,她算是幸运的,因为受到初中的教育,日据时代的乡间能读到初中已算是知识分子了,何况是个女子。在我们那方圆几里内,母亲算是知识丰富的人,而且她写得一手娟秀的字,这一点是我小时候常引以为傲的。
我的基础教育都是来自母亲,很小的时候她就把三字经写在日历纸上让我背诵,并且教我习字。我如今写得一手好字就是受到她的影响,她常说:“别人从你的字里就可以看出你的为人和性格了。”
早期的农村社会,一般孩子的教育都落在母亲的身上,因为孩子多,父亲光是养家已经没有余力教育孩子。我们很幸运的,有一位明理的、有知识的母亲。这一点,我的姊姊体会得更深刻,她考上大学的时候,母亲力排众议对父亲说:“再苦也要让她把大学读完。”在二十年前的乡间,给女孩子去读大学是需要很大的决心与勇气的。
母亲的父亲——我的外祖父——在他居住的乡里是颇受敬重的士绅,日据时代在政府机构任职,又兼营农事,是典型耕读传家的知识分子,他连续拥有了八个男孩,晚年时才生下母亲,因此,母亲的童年与少女时代格外受到钟爱,我的八个舅舅时常开玩笑地说:“我们八个兄弟合起来,还比不上你母亲的受宠爱。”
母亲嫁给父亲是“半自由恋爱”,由于祖父有一块田地在外祖父家旁,父亲常到那里去耕作,有时藉故到外祖父家歇脚喝水,就与母亲相识,互相闲谈几句,生起一些情意。后来祖父央媒人去提亲,外祖父见父亲老实可靠,勤劳能负责任,就答应了。
父亲提起当年为了博取外祖父母和舅舅们的好感,时常挑着两百多斤的农作在母亲家前来回走过,才能顺利娶回母亲。
其实,父亲与母亲在身材上不是十分相配的,父亲是身高六尺的巨汉,母亲的身高只有一米五十,相差达三十公分。我家有一幅他们的结婚照,母亲站着到父亲耳际,大家都觉得奇怪,问起来,才知道宽大的白纱礼服里放了一个圆凳子。
母亲是嫁到我们家才开始吃苦的,我们家的田原广大,食指浩繁,是当地少数的大家族。母亲嫁给父亲的头几年,大伯父二伯父相继过世,大伯母也随之去世,家外的事全由父亲撑持,家内的事则由二伯母和母亲负担,一家三十几口的衣食,加上养猪饲鸡,辛苦与忙碌可以想见。
我印象里还有几幕影像鲜明的静照,一幕是母亲以蓝底红花背巾背着我最小的弟弟,用力撑着猪栏要到猪圈里去洗刷猪的粪便。那时母亲连续生了我们六个兄弟姊妹,家事操劳,身体十分瘦弱。我小学一年级,么弟一岁,我常在母亲身边跟进跟出,那一次见她用力撑着跨过猪圈,我第一次体会到母亲的辛苦而落下泪来,如今那一条蓝底红花背巾的图案还时常浮现出来。
……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与其说是阅读,不如说是一场深度的冥想。作者的文字有一种魔力,能够轻易地穿透日常生活的表象,直抵我们内心最柔软、最真实的那部分。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失去”与“获得”的辩证关系的处理。它并没有回避痛苦,而是将痛苦视为生命的一部分,如同四季的更迭,是必然存在的风景。书中对“遗憾”的解读尤其深刻,它指出,真正的遗憾并非未曾尝试,而是从未真正活过我们所拥有的每一刻。这种由内而外的觉醒,是任何物质财富都无法比拟的。行文之间,充满了对生命本真的敬畏,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一种对存在本身的感激之情。每次读完,都会觉得世界变得更清晰、更值得期待,这种积极的心理暗示是潜移默化的,非常高级。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可以称得上是艺术品级别的。它没有使用太多华丽的辞藻堆砌,而是通过精准、凝练的词汇,构建出一个个充满画面感的精神空间。比如描述“初心”的那几段,用词极其考究,那种对最初热忱的描绘,让我瞬间回想起了自己年少时对某个梦想的执着。作者对于传统文化中关于“静”的理解,有着独到的见解,他将“静”不仅仅理解为外在的安静,更是一种内在的定力,是抵御外界诱惑的强大屏障。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不是因为不懂,而是因为想把某句话多看几遍,细细品味那种韵味和力量。它不是强行灌输,而是像一位智者在你耳边轻声细语,慢慢引导你走向顿悟。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帮助你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生活中,重新锚定自己的人生坐标,找回那个未曾被世俗磨平的棱角。
评分初读这本书,我以为它会是那种讲大道理的说教型作品,但很快就被它的细腻和温柔所折服。作者叙述问题的角度非常独特,总是能从最不起眼的生活细节入手,层层深入,最终抵达人生的核心命题。比如,对于“孤独”的描摹,没有渲染悲情色彩,而是将其塑造成一种自我成长的必需品,是与世界保持距离以便看得更清晰的“安全距离”。这种看待事物两面的能力,是需要极高的人生阅历才能达到的境界。而且,这本书的节奏感把握得极好,时而如潺潺溪水般平缓流淌,时而又似山涧瀑布般猛烈冲击读者的思维,张弛有度,读起来毫不费力,却又引人入胜。读完后,我发现自己看待身边的人和事都变得更加宽容和理解,不再急于评判,而是愿意去探究背后的逻辑和无奈。
评分这本书真是我近期读到的一股清流,读完之后感觉心灵都被洗涤了一遍。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寥寥数语便能勾勒出复杂的人性与世事。特别是对“选择”与“放下”的探讨,那种洞察力让人叹服。我记得书中有个小故事,讲的是一个旅人如何在迷雾中辨别方向,与其说是在讲迷途,不如说是映射了我们在人生十字路口上的彷徨与挣扎。他没有直接给出标准答案,而是引导我们去倾听内心的声音,去感受每条路不同的风景。这种不预设结论的叙事方式,让读者可以更自由地在文字的海洋中探索自我。读这本书,就像是进行了一场深刻的自我对话,那些平日里被忽略的、压抑的情绪和想法,都在温柔的文字触碰下浮现出来,让人不得不正视。它不是那种读完就忘的快餐读物,而是值得反复咀嚼,每次都能品出新意的佳作。每次翻开,都能找到一种久违的宁静感,仿佛周遭的喧嚣都自动退去,只剩下我和作者对世界的独白。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极其巧妙,看似松散,实则暗含精妙的章法。作者似乎很擅长捕捉生活中的那些“微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碎片,并将其串联成一条条富有哲理的脉络。我特别欣赏它那种对“时间”的独特解读。它不是那种宏大叙事,而是从一个茶杯的温度、一朵花的凋零中,去体悟时间的流逝与永恒。读到关于“等待”的那一章时,我深有感触,作者笔下的等待,不再是一种煎熬,而是一种带着期许的沉淀,一种与自己和解的过程。语言的运用上,大量使用了古典的意象,但又结合了现代人的处境,使得古朴中透着新鲜感,毫不矫揉造作。它不像某些心灵鸡汤那样空泛地鼓吹积极向上,而是更侧重于接受生命的无常,并在接纳中找到力量。那种力量是内敛的、坚韧的,是经过岁月打磨后沉淀下来的智慧,非常耐人寻味。
评分满意,林老师的书清新自然,以小见大,看似平淡,却处处有人生哲学,大爱
评分京东商城,领券采购,物美价廉。图书牛奶,宠娃玩具,服饰鞋包,奶粉尿 ,粮油米面,家居日用,随用随买,京准直达。感谢快递小哥的风雨无阻,送货上门。
评分喜欢这本书,还会再买的。
评分很好看 物流很快 非常好 感悟人生
评分一直在京东购买书!正版而且优惠!
评分喜欢林清玄,文笔自然,流畅,让人感动。儿子特别喜欢里面的插画。
评分本书中讲述了汪曾祺的个人经历,从小学到西南联大,从父母兄弟到西南联大的老师同学,以及作家朋友和道士和尚等各色人等。他并非特别直白地把道理告诉你,而是把人和事的“真”自己透出来,让道理自然显现出来。
评分快递神速 工作人员态度很好 价格便宜 质量不错 比去书店和超市买方便多了 相信京东会越来越好
评分很不错的书,从中学到些处世道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