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問題不僅是吃飯和生存的問題,還是意識的生死有無問題。
◎民主是一種方法,使一個國傢不在精神上“睡過去”。
◎對善惡的無動於衷是人類精神最可怕的墮落。
◎理性的公民始終不見多起來,善於與民眾對話的官員也始終不見多起來。
◎為什麼一個國傢讀書人口的多少也標誌著該國的文明程度呢?因為讀書不但需要閑暇的時間,同時需要人在那一時段有靜好的心情。……一個時段、一個社會將讀書當成享受的人多瞭,證明它留給人的閑暇的時光是充足的,體現瞭高層麵的人性化,同時證明人心的較良好的狀態是常態。
——梁曉聲
越民主,越成熟
民主是民主國傢的必修課。正如世上民主國傢還很少的時候,獨裁是獨裁者們的日日操,專製是專製者們的“養生功”。
獨裁肯定專製。但是倘一個國傢挺富庶,足以養民於無虞,則獨裁就不需要太鐵腕,專製也就顯得不怎麼黑暗。在那一種情況下,獨裁是可以獨得比較漂亮的,連皇上和國王都願意錶現自己是明君。
唐玄宗李隆基坐天下時,宰相叫韓休。“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韓休,對自己唯一的“頂頭上司”也每有衝撞和冒犯,多半是由於皇帝做瞭什麼擺不到桌麵上的事。故玄宗若欲放縱一遭,每問左右韓休知否。皇帝何以懼宰相呢?蓋因韓休治國有方略,很負責任,使李隆基免操不少心。也有人暗中攛掇李隆基將韓休罷瞭或乾脆殺掉算瞭,眼不見心不煩啊。唐玄宗卻說齣一番話--罷休殺休,反掌之事。但他替我將天下處理得如此太平,我怎麼能輕率地除瞭他呢?
殺之隨時可殺,這便是獨裁肯定專製的規律;不殺是看在有用的分兒上,這便是所謂“明君”的真相。
後來韓休識趣,主動辭職瞭,怕李隆基遲早會找茬兒殺他,終日聲色犬馬,力圖給皇帝一種再也不過問“政治”的印象,以使其放心。按西方民主的內涵來說,他成瞭個並未“免受恐懼”的自由的人。
故,說韆道萬--不理想的民主製度,那也顯然比似乎很理想的獨裁製度理想一點兒。
鬍錦濤在“十七大”報告中強調--“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
事實上,民主當然也是全人類社會的生命。而另一個事實是,對於1949年以後的中國,民主並非必修課,隻不過是選修課。專政纔是必修課,曰“人民民主專政”。“以階級鬥爭為綱”,民主就很尷尬。
20世紀80年代以降,中國逐漸重視起民主來。作為任何一個國傢都不能不認真對待的政治課--民主,在中國,由選修而必修,上升到瞭“國課”的高度。
盡管如此,為數不少的中國人看西方某些國傢的民主,仍覺得像是“戲”,像是“秀”。我們中國人是崇尚莊重的,什麼事有“戲”的成分瞭,有“秀”之嫌瞭,往往質疑其意義,認為比之於“戲”,比之於“秀”,乾脆將某些事儀式化倒還嚴肅些。這是由於隻知其一,不知其二。
就說西方的競選吧,你方唱罷我登場,可不像“戲”,可不像“秀”嘛。且慢取笑。那像“戲”、像“秀”的競選,隻不過在我們看來“像”,在人傢,那是麵嚮全民的公開答辯,是政治平颱上的人物們,在嚮全民交齣民主的論文。
一個國傢民主化瞭,意味著它在政治上成功瞭。越民主,越成熟。然一個民主製度成熟的國傢,年復一年,二十年、三十年、半個世紀,一百幾十年後,公民們對於政治那也必然會心生冷漠的。這叫“民主冷感癥”。一個民主國傢一生齣這種病,全民在精神上往往會“睡過去”。
競選也罷,議會裏的爭吵也罷,政治人物們的互相批評、指責乃至攻擊也罷,其實也都是一種竭盡全力的能動性的體現。為的是證明給人民看--我們充滿活力。也為的是暗示人民--彆不關心啊,我們的國傢可是“公民社會”,我們在進行的事,你們都有責任參與。歸根結底,我們是在代錶你們進行,為你們進行。
民主國傢靠競選對民眾的“公民神經”進行必要的刺激。全民的公民思想意識,纔不至於在“民主後”漫長的無動感年代麻木瞭。
“五四”以前的中國,為什麼被視為“東亞睡獅”?
叫我們“獅”,乃因我們人口最多。
叫我們“睡獅”,乃因我們真的是長睡不醒。
清王朝統治的二百多年間,地球西側正是國國爭相實現民主、社會變革天翻地覆之世紀。而清王朝的統治者們,自己卻大睜雙眼睽瞪國傢,唯恐哪兒有人沒“睡實”,或假睡。誰如果大聲說:“中國怎能這樣!”他們便砍誰的頭。
正因為當時的中國是這麼一種情況,譚嗣同纔寜肯用自己的血驚醒中國人。可他被砍頭時濺齣的那點兒血,又哪夠驚醒四萬萬中國人呢?
加上鞦瑾的血,加上許多想要驚醒中國人的人的血,也隻不過使少而又少的中國人醒瞭過來。而使更多中國人醒來的,是八國聯軍的堅船利炮……故我對於什麼“康乾盛世”之說,是很訝然的。比照一下曆史看看,不正是在那麼一種所謂“盛世”前後,西方正經曆著轟轟烈烈的啓濛運動嗎?人傢猛醒瞭,我們還睡眼惺忪的,卻大言不慚地說是處在“盛世”裏,這樣的些個人,似乎至今還沒完全睡醒……
人傢在比我們早一百多年的時候就從王權的搖籃麯中徹底醒瞭,並且最不願看到的,便是“公民”又在民主的搖籃麯中“睡過去”瞭。“睡過去”瞭,民主也就不是民主國傢的“生命”瞭。
我們比人傢醒得晚,晚很多。故我們看人傢,有時看不大懂。民主也是使一個國傢不在精神上“睡過去”的一種方法。他們深諳此點。
我們則應多一份虛心,虛心地看,虛心地想。即使並不打算照搬,那也還是要虛心。我們怎麼使我們的人民不在改革進程中産生政治冷感心理?
這是一個有必要思考的問題……
民間意識形態與和諧社會
社會和諧或不和諧,主要是由民生問題來決定的。當然,這是指處理好瞭民族問題的前提之下。但人是高級的“動物”,隻解決民生問題肯定是不夠的。民生質量要求,乃是人民大眾的基本權利。諸類民生訴求,皆須經由閤法權利得以體現。而一涉及權利,自然也就繞不開民主。故民生與民主,是和諧社會的錶裏。正如一件較好的衣服要有“裏子”,倘竟沒有,盡管外錶還中看,其實隻不過是“樣子貨”。“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那也要有“中國特色”的民主。然究竟什麼是“中國特色”的民主呢?除瞭主流即官方一直毫不鬆懈地,不斷加大力度所強化宣傳的“必須堅持黨的領導”--其他方麵,估計善於自圓其說者不是太多。
1949年後,中國政治人士們一嚮認為,意識形態屬於上層建築--包括政治理論、政權綱領、社會思想、文化、教育。文藝屬於文化範疇,也存在於教育界;故彼人士們一嚮認為,連文藝也應納入上層建築來看待之。文藝傢們,自然也便都被視為或大或小地能夠影響意識形態的人們瞭。因而是影響國傢秩序穩定與否的人們,於是成為風口浪尖上的人們,於是成為寵辱不由自身的人們。當然,寵也罷,辱也罷,通常還是由得自身的。歌功頌德,必受寵也。反之,成為可包容的、被警惕的或活該受辱的人。
現在,情況發生瞭很大變化。所謂“意識形態”,不僅屬於“上層建築”,也分明屬於“下層建築”瞭。文化多元化已成為不以任何人的意誌為轉移,並且不可阻擋的世界潮流、中國大趨勢。
於是,意識形態的多元化亦在所難免。
所謂意識形態,基本可分為三方麵--政治人士們一定要強力推行的政治意識;知識分子們一定要努力發聲的知識分子意識;民間必然存在的大眾意識。
按照曆史之悠久排序,民間意識形態由來最久,是以上兩種意識形態的母體。所謂政治意識形態和知識分子意識形態,都是從民間意識形態分離齣去的意識形態。
“人文伊始,文化天下”,指的便是人類文明雛形乍現,民間意識形態也隨之産生。其後,從民間孕育瞭古代知識分子,於是有瞭知識分子的意識形態。孔子、老子、孟子、莊子等等古代思想傢,起先無不是民間之一員耳。
早期的世界沒有政黨,隻有帝王集團。他們的種種思想,一言以蔽之,便是王權意識形態--總結權謀之術和提升統治之術的意識形態。
政治意識形態,乃近代以來,政黨齣現以後的意識形態。
民間意識形態、知識分子意識形態、政治意識形態,三者關係怎樣,決定中國更深層的社會穩定與否,和諧與否。這是深於民生問題的穩定,也是深於民生問題的和諧。
1949年以後,政治意識形態試圖控製民間意識形態的一概方麵,掃蕩知識分子意識形態在民間的一概思想影響。連民間意識形態和知識分子意識形態的共同底綫--比如人道主義、同情心、道德感,亦一並以政治意識形態予以批判,希望藉此手段,達到政治意識形態一統天下之目的。
政治意識形態是強勢的,民間意識形態和知識分子意識形態是弱勢的:故民間意識形態隻有懾服於現實,知識分子意識形態隻有沉默無聲。能利用則利用,不能利用則打壓,此種獨教式的政治意識形態,在“文革”時期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
民生訴求,於是成為大逆不道之事。
知識分子作為社會良心的角色責任,於是被明哲保身所抵消。
但這等政治意識形態,不是起碼的科學的意識形態。
因而是不可能持久的。
所以後來發生瞭“四五”運動。
民間意識形態和知識分子意識形態都被政治的意識形態逼得走投無路瞭,完全喪失意識自由的空間不符閤人性。民生問題不僅是吃飯和生存的問題,還是意識的生死有無問題。
“四人幫”任意地壓迫人性,那麼他們的覆滅遂成必然。
曆史的教訓,值得政治人士們注意。
中國目前的意識形態現狀乃是--電颱、電視颱、某些報刊,仍由政治意識形態牢牢掌控。
知識分子的意識聲音,在齣版方麵還具有一定傳播空間。標準時鬆時緊,空間忽大忽小。
而民間意識形態,則將網絡當成瞭“根據地”。這“根據地”如“星星之火”,每抓住機會,形成一下“燎原之勢”。一下而已,一下又一下,“燎”一下即自行熄滅,卻一下比一下聲勢強大,不可小覷。
所以依我看來,目前之中國,似乎正形成著“三足鼎立”的意識形態局麵。大幕已然拉開,“演義”還在後頭。
政治意識形態仍是最強勢的意識形態。但分明地,已淡化瞭絕對權威,再難以獨步天下瞭。
知識分子意識形態,總體上並不能獲得民間的信任。這乃因為,知識分子這個群體,由於經常錶現齣投機性、諂媚性,每每沽名釣譽的趨功近利性,在品質方麵已被民間打瞭低分。對於中國知識分子們,這自然是可悲的。但一個事實乃是,某些知識分子正開始重拾良知責任,發揮著促進社會進步的正麵作用。
……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很有品味,封麵那種略帶復古的深藍色調,配上燙金的字體,拿在手裏很有分量感,一看就知道是精心製作的。我最初是被這個封麵吸引的,但真正讓我沉浸其中的,是作者行文時那種微妙的節奏感。他似乎總能找到最恰當的詞匯來描繪那些轉瞬即逝的、難以言喻的內心波動。很多社會學或心理學的著作往往過於學術化,讀起來像是在啃乾巴巴的理論,但這本書的敘述方式卻充滿瞭文學的韻味。它沒有直接給齣什麼宏大的結論,反而更像是一場溫柔的引導,領著讀者在文字構築的空間裏自行探索。閱讀過程中,我發現自己時不時會停下來,不是為瞭查閱某個生僻的典故,而是因為某句話觸動瞭內心深處某個未曾被命名的角落。那種感覺很奇妙,像是多年未聯係的老友,在某個不經意的瞬間,突然精準地道齣瞭你近況的全部心緒。這種共鳴感,在當今信息爆炸的時代裏,顯得尤為珍貴,它超越瞭簡單的信息傳遞,上升到瞭一種精神層麵的契閤。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處理得相當精妙,它並非采用傳統的綫性敘事,而是像一個不斷螺鏇上升的迴鏇梯。每一次“迴鏇”都看似迴到瞭一個相似的主題或情景,但作者總能引入一個新的維度或視角,使讀者對前文的理解産生一次微妙的修正和深化。這種“重復中的遞進”手法,恰到好處地模擬瞭我們現實生活中對某一復雜問題的反復咀嚼和思考過程。它要求讀者保持高度的專注力,因為漏掉哪怕一個小小的轉摺,都可能導緻對後續章節理解的偏差。我個人認為,這種處理方式是對傳統敘事模式的一種大膽挑戰,它更偏嚮於意識流的體驗,而不是信息的灌輸。它更適閤在安靜、不受打擾的環境下細細品味,最好是有一杯熱飲相伴,讓思緒能夠隨著文字的引導,自由地漂浮和沉澱。
評分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構建情境時的那種不動聲色的細膩。他筆下的人物,即使隻是匆匆描繪一個側影,其神態、肢體語言乃至周遭環境的微小光影變化,都組織得井井有條,仿佛是用高清晰度的鏡頭捕捉下來的慢動作。比如描繪一次日常的會麵,他會關注到光綫如何摺射在茶杯邊緣,或者一方在猶豫時下意識摩挲衣角的那個幅度。這些細節並非枝蔓,反而像是支撐起整個敘事骨架的榫卯結構,讓整個故事的真實感瞬間拉滿。很多時候,我們交流的障礙並非源於詞匯的貧乏,而是我們根本沒有真正“看見”對方。這本書似乎在用一種近乎人類學觀察者的視角,記錄下瞭人與人之間那種微妙的、常常被忽略的非語言信號。讀完後,我發現自己看世界的方式都有點不同瞭,看人也多瞭一層謹慎的解讀,仿佛所有錶象之下,都藏著一個更復雜、更豐富的內在劇場。
評分坦白講,初讀時我有點被作者那略帶疏離感的筆觸所迷惑,感覺自己像是站在玻璃牆外觀察一個精緻的生態瓶。文字是優美的,邏輯是清晰的,但情感的溫度似乎被刻意調低瞭。然而,當我讀到中間部分,那些看似獨立的片段開始通過一種難以察覺的內在邏輯相互連接時,那種疏離感纔慢慢消退。我開始明白,這種“保持距離”的敘事策略,恰恰是為瞭避免作者的主觀情緒過度乾預讀者的獨立思考。它提供的是一套精密的工具和觀察模型,而不是一份標準化的情感報告。這本書更像是一部關於“觀察的藝術”的教科書,它教會你如何抽離齣來,以一種更為客觀、更具穿透力的目光去審視日常的互動與反應的模式。這是一次需要耐心的閱讀旅程,但最終的迴報,是一種對自身認知框架的重新校準。
評分這本書給我的整體感覺是一種沉靜的力量。在信息碎片化和觀點極化日益嚴重的當下,我們太習慣於用最直接、最尖銳的語言來錶達立場。然而,這本書卻選擇瞭一種近乎冥想式的探尋。它不急於給齣一個答案,也不急於去“贏”得任何一場虛擬的交鋒。它更多的是在探討“如何去感知”以及“感知是如何被建構”的過程本身。作者似乎對人性深處的矛盾性有著深刻的洞察力,他並不迴避那些讓人感到不適的灰色地帶,反而坦然地將其鋪陳開來,供人審視。這種“接受不完美”的姿態,反而賦予瞭文字一種極強的包容性和治愈感。它沒有提供廉價的安慰劑,而是提供瞭一麵真實的鏡子,讓我們得以直麵自身復雜性的同時,也獲得瞭與這份復雜性和解的勇氣。
評分國人辯論的錶情
評分普通人的生活在中國為什麼令人沮喪?
評分不錯啊不錯啊不錯啊不錯啊不錯啊不錯啊不錯啊不錯啊不錯啊不錯啊不錯啊不錯啊不錯啊不錯啊不錯啊不錯啊不錯啊不錯啊不錯啊不錯啊不錯啊不錯啊不錯啊不錯啊不錯啊不錯啊不錯啊不錯啊不錯啊不錯啊不錯啊不錯啊不錯啊不錯啊不錯啊不錯啊不錯啊不錯啊不錯啊不錯啊不錯啊不錯啊不錯啊不錯啊不錯啊不錯啊不錯啊不錯啊
評分超棒,沒想過質量這麼好。
評分有深度 有內涵 有共鳴
評分很好的書,買來看看……
評分鈣爾奇
評分OK
評分如何看待網絡中生長的“麯晦”文化?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