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通信技术

多媒体通信技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汝言 著
图书标签:
  • 多媒体通信
  • 通信技术
  • 多媒体技术
  • 网络通信
  • 信号处理
  • 编码解码
  • 传输协议
  • 通信原理
  • 数字通信
  • 信息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0613383
版次:1
商品编码:1147948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5-01
页数:344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本书对多媒体通信的基本概念、技术以及应用作了全面的论述。全书共10章,在介绍多媒体通信相关概念的基础上,重点对多媒体通信的信息处理技术、网络技术、用户接入技术、终端技术以及同步技术作了比较系统的阐述,同时还对一些典型的多媒体通信应用系统作了介绍。全书在论述多媒体信息处理及通信技术的同时结合了相关国际标准的介绍,注重理论与实际应用的结合,更易于读者理解和掌握。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通信工程及其相关专业本科生和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供从事多媒体通信技术研究和开发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使用。

内容简介

多媒体通信技术是多媒体技术与通信技术有机结合的产物,它集计算机的交互性、多媒体的复合性、通信网的分布性以及广播电视的真实性于一体,向人们提供了综合的信息服务。
本人从1998年开始承担所在学校的本科生“多媒体通信技术”以及研究生“多媒体信息处理与通信技术”两门课程的教学任务。为了兼顾本科生和研究生两者的需要,力图给学生一个多媒体通信技术的整体概貌,使学生通过对多媒体通信技术的学习,比较系统地了解多媒体通信技术的相关知识;同时,对研究生来说,还必须了解多媒体通信技术及应用所采用的技术原理,因此本教材主要包括两大部分: 多媒体信息处理以及多媒体通信技术,在编写过程中尽量使它们融为一个整体。鉴于此,在使用本教材的过程中,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内容上可以做不同的取舍,以满足不同层次的要求,特别是带有*号的章节可以视读者水平和要求作不同取舍。本书是按36学时编写的,教师在实际授课时可根据选择的内容适当延长或缩短学时。
本书在论述多媒体信息处理及通信技术的同时结合了相关国际标准的介绍,注重理论与实际应用的结合,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多媒体通信业务所包含的技术原理,从而使其在实际工作中增强对新技术的适应能力。
全书共10章。第1章主要介绍了多媒体通信技术的相关概念;第2~5章侧重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其中第2章介绍了多媒体信息处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为第3章和第4章打下基础;第3章和第4章从信息的获取、数字化、压缩以及相关国际标准等方面介绍了音频以及图像信息处理技术;第5章介绍了多媒体数据格式及流媒体技术;第6~9章主要介绍了多媒体通信技术,其中第6章介绍了多媒体通信的网络技术;第7章介绍了多媒体通信的用户接入技术;第8章介绍了多媒体通信的终端技术;第9章介绍了多媒体通信技术的同步技术;第10章主要介绍了多媒体通信常见的应用系统。为了加深理解,每章最后都附有练习与思考题供选用。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通信工程及其相关专业本科生和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供从事多媒体通信技术研究和开发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使用。
本书在成稿和编写过程中得到了丁杰和宋怀波两位研究生的大力帮助,及重庆邮电学院张德民教授以及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马武装、戚文艳两位老师的大力支持,同时还听取了许多专家以及作者的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参考文献列出了书中部分内容的参考出处,作者对这些文献的著作者也表示衷心的感谢。
全书承蒙西安邮电学院朱志祥教授审阅,朱教授不仅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建议,而且对语言表达不够准确的地方作了纠正,作者借此机会对朱教授表示深切的谢意。
由于多媒体通信技术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技术,其发展相当迅速,加之笔者的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缺陷和错误之处,敬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目录


第1章 绪论 1
1.1 基本概念 1
1.1.1 媒体、多媒体、多媒体技术 1
1.1.2 超文本和超媒体 2
1.2 多媒体通信技术 4
1.3 多媒体通信的体系结构 5
1.4 多媒体通信的特征 6
1.4.1 集成性 6
1.4.2 交互性 8
1.4.3 同步性 9
1.5 多媒体通信的标准化 11
1.6 多媒体通信的关键技术 12
1.6.1 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 12
1.6.2 多媒体通信的网络技术 12
1.6.3 多媒体通信的终端技术 13
1.6.4 移动多媒体通信的信息传输技术 13
1.6.5 多媒体数据库技术 13
练习与思考题 14
第2章 多媒体信息处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5
2.1 多媒体信息的特点 15
2.2 信息压缩的必要性 15
2.3 信息压缩的可行性 17
2.4 数据压缩技术的性能指标 19
练习与思考题 20
第3章 音频信息处理技术 21
3.1 基本概念 21
3.2 音频信号数字化 23
3.3 音频信号压缩编码 24
3.3.1 增量调制 24
3.3.2 自适应差分脉冲编码调制 26
3.3.3 子带编码 28
3.3.4 变换域编码 29
3.3.5 矢量量化 31
3.3.6 线性预测编码 33
3.4 语音压缩编码标准 34
3.4.1 常见音频编码标准 35
3.4.2 MPEG音频编码标准 42
3.4.3 AAC 44
3.4.4 AC-3 48
3.5 常见多媒体应用的语音编码器的选择 52
3.6 IP电话技术 53
3.6.1 IP电话的实现方式 53
3.6.2 IP电话的系统构成 54
3.6.3 IP电话与传统电话的比较 54
3.6.4 IP电话的相关标准 56
3.6.5 IP电话的关键技术 59
练习与思考题 63
第4章 图像信息处理技术 64
4.1 图像信号概述 64
4.2 图像信号数字化 66
4.2.1 取样点数和量化级数的选取 66
*4.2.2 点阵取样 67
4.2.3 图像信号量化 70
4.3 数字图像压缩方法的分类 71
4.4 典型的熵编码方法 72
4.4.1 基本概念 72
4.4.2 哈夫曼(Huffman)编码方法 75
*4.4.3 游程编码 76
*4.4.4 算术编码 78
4.5 预测编码 82
4.5.1 DPCM系统的基本原理 83
4.5.2 最佳线性预测 83
4.5.3 DPCM系统中的图像降质 85
4.5.4 自适应预测编码 86
*4.5.5 运动补偿和运动估值 86
4.6 变换编码 88
*4.7 新型图像编码技术 90
4.7.1 模型基编码 90
4.7.2 分形编码 93
4.7.3 小波变换编码 94
4.8 静态图像压缩编码标准 97
4.8.1 二值图像压缩标准 97
4.8.2 静态图像压缩标准JPEG 99
*4.8.3 新一代静态图像压缩标准JPEG2000 107
4.9 动态图像压缩编码标准 113
4.9.1 H.261标准 114
4.9.2 MPEG-1标准 117
4.9.3 MPEG-2标准 121
4.9.4 MPEG-4标准 123
4.9.5 MPEG-7标准 126
4.9.6 MPEG-21标准 131
4.9.7 H.263标准 134
练习与思考题 136
第5章 多媒体数据格式及流媒体技术 138
5.1 图像文件格式 138
5.2 声音文件格式 141
5.3 流媒体技术 143
5.3.1 流媒体定义 143
5.3.2 流媒体通信原理 143
5.3.3 流媒体实现原理 145
5.3.4 流媒体播放方式 146
5.3.5 流媒体文件格式 146
5.3.6 流媒体系统的基本构成 150
5.3.7 流媒体的应用 154
练习与思考题 155
第6章 多媒体通信网络技术 156
6.1 多媒体通信对通信网的要求 156
6.2 现有网络对多媒体通信的支撑情况 158
6.3 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B-ISDN) 161
6.4 基于IP的宽带多媒体通信网络 162
6.4.1 IP over ATM技术 163
6.4.2 IP over SDH技术 171
6.4.3 IP over WDM技术 174
6.5 多媒体通信的实时通信协议 176
6.5.1 实时传输协议 176
6.5.2 实时流协议 180
6.5.3 资源预留协议 181
练习与思考题 184
第7章 多媒体通信用户接入技术 185
7.1 接入网基础 185
7.2 ISDN用户接入环路 188
7.2.1 ISDN业务分类 188
7.2.2 ISDN用户—网络接口 189
7.2.3 ISDN的通道及用户接入方式 190
7.2.4 ISDN协议 191
7.3 xDSL技术 196
7.3.1 xDSL原理及其实现 197
7.3.2 HDSL 199
7.3.3 ADSL 200
7.3.4 其他xDSL 202
7.4 光纤同轴混合接入技术 202
7.4.1 HFC技术 202
7.4.2 交换式数字视频(SDV) 206
7.4.3 SDV与HFC的比较 207
7.5 HomePNA接入技术 208
7.6 光纤接入技术 209
7.6.1 光纤接入网概述 210
7.6.2 光纤接入网的分类 210
7.6.3 光纤接入网的应用形式 212
7.6.4 光接入网的优点与劣势 212
7.7 固定终端无线接入 213
7.7.1 单区制无线接入 213
7.7.2 MARS 213
7.7.3 MMDS 213
7.7.4 LMDS 214
7.7.5 VSAT 216
7.7.6 WLAN 218
7.8 移动终端无线接入 220
7.8.1 无线寻呼系统 220
7.8.2 集群通信系统 221
7.8.3 无绳电话通信系统 221
7.8.4 蜂窝移动电话通信系统 224
7.8.5 卫星移动通信系统 229
练习与思考题 231
第8章 多媒体通信终端技术 232
8.1 多媒体通信终端的构成 232
8.1.1 多媒体终端的构成 232
8.1.2 多媒体通信终端的特点 233
8.1.3 多媒体通信终端的关键技术 233
8.2 多媒体通信终端相关标准 234
8.2.1 概述 234
8.2.2 T.120系列标准 234
8.2.3 H.221复接/分接标准 236
8.2.4 H.222.0复接/分接标准 239
*8.2.5 通信控制协议 240
8.3 基于N-ISDN网的多媒体通信终端 241
8.4 基于IP网络的多媒体通信终端 244
8.5 其他多媒体通信终端 248
8.5.1 基于H.321标准的多媒体通信终端 248
8.5.2 基于H.310标准的多媒体通信终端 249
8.5.3 基于H.322标准的多媒体通信终端 250
8.5.4 基于H.324标准的多媒体通信终端 250
8.6 基于不同网络的多媒体通信终端的互通 251
8.7 基于计算机的多媒体通信终端 253
*8.8 多媒体通信终端物理层标准 256
8.8.1 G.703接口 256
8.8.2 V.24接口 257
8.8.3 RS449接口 259
8.8.4 V.35接口 260
练习与思考题 261
第9章 多媒体通信同步技术 262
9.1 概述 262
9.1.1 同步的基本概念 262
9.1.2 同步的类型 262
9.1.3 影响媒体同步的因素 263
9.2 多媒体同步参考模型 264
9.2.1 媒体同步模型概述 264
9.2.2 层次同步模型 265
*9.3 同步的描述方法 267
9.3.1 同步的QoS描述 268
9.3.2 基于路径的描述方法 268
9.3.3 基于Petri网的描述方法 269
9.3.4 基于时间标记的描述方法 273
*9.4 多媒体同步控制机制 274
9.4.1 同步机制概述 274
9.4.2 多路复用同步技术 275
9.4.3 同步标记技术 275
9.4.4 基于全局时钟的时间戳同步技术 276
9.4.5 基于反馈的同步控制技术 276
9.4.6 基于RTP协议的同步机制 277
练习与思考题 278
第10章 多媒体通信的应用 279
10.1 概述 279
10.1.1 多媒体通信业务的类型 279
10.1.2 业务框架及支撑各种业务的相关技术 281
10.1.3 多媒体通信的应用 282
10.2 多媒体会议系统 282
10.2.1 多媒体会议系统概述 282
10.2.2 多媒体会议系统的分类 284
10.2.3 电视会议系统的组成 285
10.2.4 多点视频会议电视系统的控制方式 286
10.2.5 NetMeeting桌面型视频会议系统 287
10.2.6 多媒体会议系统发展趋势 289
10.3 VOD系统 291
10.3.1 概述 291
10.3.2 VOD的组成及其工作过程 291
10.3.3 VOD的分类及其服务方式 293
10.3.4 视频服务器 294
10.3.5 机顶盒 298
10.3.6 VOD系统的应用领域 302
10.4 远程医疗系统 303
10.4.1 远程医疗系统的优越性 303
10.4.2 远程医疗的支撑技术 304
10.4.3 远程医疗系统的构成及其实现 304
10.4.4 远程医疗的应用 306
10.5 远程教育系统 308
10.5.1 远程教育系统的网络平台 308
10.5.2 远程教育系统软件技术平台 310
10.6 多媒体远程监控系统 311
10.6.1 系统结构 312
10.6.2 系统特点 313
10.7 多媒体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 314

前言/序言


《流光溢彩:跨越空间的艺术对话》 本书并非深入探讨多媒体通信技术原理的学术专著,而是致力于描绘一幅跨越时空界限的,由视觉、听觉、触觉乃至情感交织而成的艺术对话画卷。它聚焦于那些在不同媒介、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通过技术手段得以呈现、传播并最终触动人心的艺术表达形式。我们将在书中探索,如何借助现代科技的翅膀,让一幅描绘古老村落的油画在千里之外的观众眼中栩栩如生,如何让一段穿越时空的吟唱跨越语言的藩篱,直抵心灵深处,又如何让那些曾经只存在于想象中的奇幻世界,在屏幕上绽放出令人惊叹的真实感。 本书的开篇,我们将一同回溯艺术与技术交融的早期印记。从早期电影的默片时代,光影的魔术师如何利用镜头语言捕捉人间百态,传递喜怒哀乐;到收音机里传来的天籁之音,如何以无形的声音构建起一个充满想象的空间,让无数听众沉醉其中。我们会解析这些看似粗糙的技术,是如何为后来的艺术传播奠定基础,如何让人们第一次感受到“远距离的在场”。我们将审视那些早期的摄影作品,它们不仅仅是影像的记录,更是历史的碎片,通过技术的光影,将那些曾经鲜活的面孔和场景,定格成永恒。 随后,我们将目光投向20世纪的重大变革。彩色电影的出现,如同为世界注入了斑斓的色彩,让银幕上的故事更加真实动人。电视机的普及,则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将新闻、娱乐、文化内容带入千家万户,它不仅仅是一个信息传播的载体,更成为塑造社会观念、影响大众生活方式的重要力量。我们会探讨,技术如何打破地域的限制,让人们能够同步观看同一场盛事,分享同样的感动。从黑白到彩色,从单声道到立体声,每一次技术的飞跃,都伴随着艺术表现形式的革新,让创作者有了更广阔的舞台,让观众有了更丰富的体验。 进入数字时代,本书将迎来更为精彩的篇章。互联网的崛起,彻底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格局,也为艺术的创作和传播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我们将在书中细致地剖析,数字技术如何赋予艺术新的生命力。例如,数字绘画和3D建模技术,如何让艺术家摆脱物理材料的束缚,在虚拟空间中构建出前所未有的视觉奇观。我们还将深入探讨互动艺术的魅力,探讨观众如何不再是单纯的接受者,而是能够通过技术与艺术作品产生连接,甚至影响作品的走向。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的出现,更是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全新的沉浸式体验时代。想象一下,你不再只是隔着屏幕观看一幅画,而是能够“走进”画中,感受梵高的笔触,聆听莫扎特的乐章,与历史人物“面对面”交流。本书将生动地描绘这些技术如何为艺术的体验注入前所未有的维度,让艺术不再是静态的,而是鲜活的、可触碰的。 我们还将关注声音艺术的演变。从早期的立体声录音,到如今的沉浸式音频技术,声音如何变得越来越具有空间感和层次感,如何能够精准地模拟真实世界的声场,让听众仿佛置身于音乐厅、自然风光或是某个戏剧性的场景之中。我们会探讨,声音设计在电影、游戏、甚至虚拟现实体验中扮演着何等重要的角色,它如何通过引导观众的情绪、构建叙事空间,从而极大地提升艺术的感染力。 本书的另一重要议题,是跨文化艺术的交流与融合。在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艺术作品得以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传播和分享。我们将探讨,数字平台如何成为连接全球艺术爱好者的桥梁,如何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与欣赏。从世界音乐的传播,到全球同步的电影上映,再到各国艺术家在网络空间的合作,技术正在打破地域和文化的壁垒,让艺术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语言。我们会审视,在这种交流中,哪些是技术带来的便利,哪些是文化本身的魅力,又有哪些挑战需要我们去克服。 当然,本书也不会回避技术发展可能带来的挑战和反思。例如,数字版权的保护,信息过载的现象,以及技术发展对传统艺术形式的影响。我们会以审慎的眼光,探讨如何在使用技术的同时,保护艺术的纯粹性,如何让技术服务于艺术,而不是被技术所奴役。我们还将思考,当艺术变得越来越易于获取和传播时,我们应该如何保持对艺术的深度理解和鉴赏能力。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激发读者对艺术与技术之间互动关系的思考。我们希望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媒介下艺术表达的探索,让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技术是如何成为艺术家的助手,如何拓宽艺术表现的边界,如何让艺术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触达更广泛的人群。我们相信,艺术的力量在于其能够唤起共鸣,传递情感,启迪思想,而技术,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 《流光溢彩:跨越空间的艺术对话》将以其丰富的案例、深入的分析以及富有感染力的叙述,带领读者踏上一段探索艺术与技术交融的奇妙旅程。你将看到,当想象力插上技术的翅膀,艺术将如何穿越时空的限制,绽放出无限的可能,最终,成为连接你我,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最动人的语言。本书并非一本技术手册,而是一份邀请,邀请你一同去感受,去体验,去沉醉于那跨越一切界限的,流光溢彩的艺术对话之中。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关于古典音乐鉴赏的手册,简直是我打开新世界大门的钥匙!我一直对古典音乐心生向往,但苦于没有门径,常常听得云里雾里。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向导,从最基础的乐理知识讲起,比如音符、节奏、和声,再到不同乐器的特性,以及交响乐、奏鸣曲、协奏曲等不同体裁的特点。作者的语言通俗易懂,避免了枯燥的学术术语,而是用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述来解释复杂的概念。最棒的是,书中还推荐了大量的经典曲目,并且提供了清晰的赏析要点,让我不再是盲目地听,而是知道该去关注什么,感受什么。我按照书中的指引,从巴赫的严谨到莫扎特的灵动,再到贝多芬的激昂,一步步地走进古典音乐的殿堂。现在,我能够分辨出不同作曲家的风格,能够体会到不同乐章之间的情感起伏,甚至开始尝试着去理解音乐家们创作时的心境。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对音乐的看法,让我发现了一个如此丰富多彩、充满魅力的艺术世界。

评分

最近拜读了这本关于城市规划与发展的著作,给我带来了许多全新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作者从宏观的战略层面入手,深入剖析了现代都市面临的挑战,如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并提出了多维度、系统性的解决方案。书中对于“智慧城市”的理念阐述得尤为精彩,不仅仅是停留在技术应用层面,更是强调了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以及社区参与的重要性。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章节,作者结合了多个国际知名案例,详细论述了如何在保留城市历史记忆的同时,注入新的活力,实现新旧共生的有机融合。书中还探讨了交通系统优化、绿地空间规划、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等一系列具体问题,逻辑严谨,论证充分。虽然有些内容偏向理论,但整体而言,这本书对于想要了解城市发展脉络、学习先进规划理念的读者来说,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所处的城市,思考如何才能让它变得更美好,更宜居。

评分

一本让我受益匪浅的书籍,内容涵盖了个人时间管理与效率提升的方方面面。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一些技巧,而是深入剖析了时间管理的本质,从时间观念的重塑、目标设定的科学性,到精力管理、情绪调节,再到如何应对干扰与拖延,都给出了系统性的指导。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重要且紧急”、“重要不紧急”等象限划分的内容,这让我能清晰地认识到哪些事情真正值得我去投入时间和精力。书中还提供了许多实用的工具和方法,比如番茄工作法、GTD(Getting Things Done)方法论的应用,以及如何利用电子工具来辅助时间管理。作者的叙述风格非常平实,却又充满了力量,读起来让人倍感鼓舞。我尝试着将书中的一些方法运用到日常工作中,发现自己的工作效率确实有了显著的提升,也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焦虑和压力。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时间,也学会了如何更好地掌控自己的生活。

评分

一本让我爱不释手的老书,书页泛黄,边角磨损,散发着一股淡淡的油墨香。每次翻开,都能感受到它沉淀下来的岁月痕迹。我是一个对老物件有着特殊情结的人,尤其喜欢那些承载着知识和故事的老书。这本书的书名我已经记不清了,但我记得里面讲了很多关于如何鉴赏古董瓷器的知识,从各个朝代的特点,到釉色、纹饰的辨别,再到器型的演变,都讲得十分细致。作者的文笔朴实而又充满韵味,仿佛一位慈祥的长者在娓娓道来,让人听得入神。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明清官窑的章节,书中配有多幅精美的彩图,将那些巧夺天工的瓷器展现得淋漓尽致,每件都仿佛在诉说着一段历史。通过这本书,我不仅学到了许多关于瓷器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我感受到了一种穿越时空的对话,与那些古老的手艺人和它们的作品进行心灵的交流。这本书是我书架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每次看到它,心中都会涌起一股暖流。

评分

我最近读了一本关于旅行摄影的指南,实在是太棒了!作为一个热爱旅行又喜欢用相机记录风景的人,这本书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作者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旅行摄影师,他在书中分享了大量实用的拍摄技巧,从前期准备、器材选择,到不同光线条件下的拍摄方法,再到后期处理的建议,都讲得非常细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捕捉瞬间”的章节,作者强调了观察力、预判能力以及快速反应的重要性,并提供了一些非常接地气的练习方法。书中还配有大量精美的摄影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作者的高超技艺,更重要的是,它们为我提供了丰富的灵感,让我看到了旅行摄影的无限可能。从日出日落的绝美光影,到人文风情的生动捕捉,再到自然风光的壮丽展现,每一张照片都仿佛在诉说着一个精彩的故事。这本书不仅提升了我的摄影技术,更重要的是,它让我更加热爱旅行,也更懂得如何去发现和记录旅途中的美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