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液相色谱仪器及其应用

高效液相色谱仪器及其应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昌厚 著
图书标签:
  • 高效液相色谱
  • 液相色谱
  • 色谱分析
  • 分析化学
  • 仪器分析
  • 化学分析
  • 分离技术
  • HPLC
  • 色谱法
  • 分析仪器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405722
版次:1
商品编码:11482387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2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高效液相色谱仪器及其应用》可供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从事HPLC应用、教学、HPLC仪器研发和维修的科研工作者参考,也可以供有关工矿企业中研发、生产和维修HPLC仪器的科技工作者参考。

内容简介

  《高效液相色谱仪器及其应用》是一本以仪器学理论和应用实践紧密结合的专著。采用了将光学、机械学、电子学、计算机和分析化学五者紧密结合、融为一体的设计方法、测试方法和使用

  方法;在设计、制造、使用方面具有独到之处;《高效液相色谱仪器及其应用》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仪器研发和应用100例的具体、可操作的内容等,是《高效液相色谱仪器及其应用》的突出亮点之一。HPLC仪器的可靠性,是制造者和使用者*关心的一个核心问题,《高效液相色谱仪器及其应用》从仪器学理论高度,联系作者的实践,对HPLC的可靠性问题作了全面的论述。特别在可靠性的内涵、提高可靠性的方法、如何保证仪器工作在很好状况等关键问题上,本《高效液相色谱仪器及其应用》作了重点讨论。

作者简介

  李昌厚,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39年5月18日生,湖南岳阳人。1963年毕业于天津大学精密仪器系光学专业。同年到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工作。1988年调到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工程研究中心。曾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804研究组组长、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工程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职称委员会委员、学位委员会委员、仪器分析室主任、生化仪器研究组组长等职。1992年至今,任华东理工大学兼职教授。目前任中国分析仪器学会副理事长兼光谱仪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高速分析仪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光学仪器学会物理光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认证/审查认可评审员,上海分析仪器学会理事,上海分析测试协会理事,以及学术期刊《光学仪器》副主编、《生命科学仪器》副主编等。

  长期从事分析仪器、生命科学仪器研究及其应用;在物理光学仪器、各类电子仪器和生命科学仪器的研制及其应用、光电技术应用、各类分光光度计和高压液相色谱仪器的应用及性能指标检测等方面有精深造诣。

  作为第1完成者,先后完成科研成果15项,其中13项达到鉴定时国际上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2项为国内领先水平。作为第1获奖人,先后获得各类科技奖5项,包括国家发明奖1项、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奖l项、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1项、上海市科技进步奖1项、上海市科技金点子奖1项。

  作为第1作者,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一、二级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60余篇,其中4篇被评为全国优秀论文。

  已出版的著作有《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专著)、《高速分析及其应用》(参加编著)、《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仪器及应用》(论文选集)等。

  已培养博士研究生4名、硕士研究生6名。

  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目录

序言 (一)

序言 (二)

前言

第1章概论 1

1.1新型 HPLC仪器不断涌现 2

1.2 HPLC的应用及其最新进展 8

第2章 HPLC仪器的基本原理和结构组成 18

2.1 HPLC的基本原理 18

2.2 HPLC仪器的基本组成 19

2.2.1 HPLC的工作流程图 19

2.2.2泵系统 (输液系统 ) 20

2.2.3进样系统和分离系统 (色谱柱 ) 33

2.2.4洗脱系统 45

2.2.5检测器 48第3章 HPLC仪器 (系统 )的设计方法 90

3.1 HPLC仪器的关键核心部件的内涵和重要性 90

3.1.1 HPLC仪器的关键核心部件的内涵 90

3.1.2 HPLC仪器的关键核心部件的重要性 91

3.2 HPLC仪器关键核心部件的设计、制造和测试 96

3.2.1设计的重要性和主要内容 97

3.2.2 HPLC设计的基本方法 101

3.3电光系统的设计 109

3.3.1氘灯的选择及测试方法 110

3.3.2钨灯 (卤钨灯 )的选择及其测试方法 115

3.4电源的设计、测试方法 117

3.4.1氘灯恒流电源的设计方法 117

3.4.2氘灯恒流电源的测试方法 120

3.4.3氘灯开关电源的主要技术指标及其测试方法 122

3.4.4钨灯 (卤钨灯 )电源的设计和测试方法 124

3.5光学系统的设计 126

3.5.1HPLC外光路的设计 126

3.5.2单色器的设计 132

3.5.3流动池的设计

3.6光电系统设计 132

3.6.1光电倍增管的选择和测试方法 140

3.6.2光电管的选择和测试方法 142

3.6.3硅光电池的选择和测试 145

3.6.4光电倍增管高压电源的设计及其测试方法

3.7. 电子学系统的设计 148

3.7.1前置电流放大器的设计 149

3.7.2前置电压放大器的设计 150

3.7.3一般常用的主放大器的设计 150

3.7.4双端输入的直流线性放大器的设计及其测试方法 153

3.7.5双端输入的直流差动对数放大器的设计及测试方法

3.8. 计算机系统设计 .157

3.9 HPLC检测器的设计举例 158

.3.9.1光电系统的设计 158

3.9.2HPLC电子学系统的设计 160

3.9.3HPLC光学系统的设计 161

3.9.4电光系统设计 162

3.9.5计算机输出打印系统 162.

3.10 HPLC仪器制造的有关问题 162

3.10.1制造的重要性 162

3.10 2 HPLC的制造与元器件测试 163

3 .10.3HPLC元部件测试方法 164

第4章 HPLC整机的主要性能技术指标及其测试方法 170

4.1.从仪器学理论看 HPLC整机的主要性能技术指标 170

4.1.1.检测限 171

4.1.2.灵敏度 171

.4.1.3最小检测浓度、最小检测量 172

4.1.4测量限和检测限 172

4.1.5 HPLC紫外检测器的量程问题 172

4.1.6 HPLC中的专业名词术语 174

4.2 HPLC整机 (系统 )的主要性能技术指标的测试方法 175

4.2.1使用者对 HPLC整机技术指标的基本要求 175

4.2.2 HPLC整机的主要性能技术指标及其测试方法 175

第5章 HPLC仪器的评价和挑选方法 186

5.1评价 HPLC仪器的角度 186

5.1.1从仪器学理论的角度评价 187

5.1.2从使用者的应用实践角度评价 187

5.2评价 HPLC的原则 187

5.3评价 HPLC的具体方法 189

5.3.1适用性 190

5.3.2 HPLC的可靠性 193

5.3.3智能性 (自动化程度 ) 200

5.3.4经济性 201

5.3.5美学性 202

5.3.6工艺性 203

第6章 HPLC100问 206

第7章 HPLC仪器研发和使用中的仪器学理论问题 247

7.1在仪器学理论指导下认识、处理 HPLC系统的各类问题 247

7.1.1正确认识 HPLC的高压泵、色谱柱、检测器三者的相互关系 247

7.1.2正确处理研发、生产和检验 HPLC中普遍存在的各类问题 248

7.2研发者和使用者都应该从仪器学理论高度 ,重视色谱柱本身及色谱柱的柱外效应等有关问题 249

7.2.1色谱峰拖尾问题 249

7.2.2如何延长色谱柱的寿命 250

7.2.3必须注意对 “柱外效应 ”的控制 250

7.3研发 HPLC高压泵和使用高压泵的关键问题 250

7.4色谱柱质量的判断 250

7.4.1色谱柱的柱效 251

7.4.2 HPLC色谱柱的清洗 251

7.5 HPLC的流动相问题 251

7.6注意选择试剂的截止波长 252

7.7 HPLC的制造者、使用者都应该注重样品的前处理和仪器条件的选择等关键问题 252

7.7.1关于样品前处理中的固相萃取柱技术 253

7.7.2关于过滤和脱气 255 7.8制造者、使用者应该注重缓冲液问题 255

7.8.1 7.0~2.0范围内使用较多的酸性缓冲液配制方法 255

7.8.2 7.0~10.0范围内使用较多的碱性缓冲液配制方法 256

7.8.3缓冲液使用时应该特别注意的几个问题 257

7.9应该特别重视 HPLC检测器 257

7.9.1最常用检测器的种类 257

7.9.2 HPLC检测器的最主要性能技术指标 258

7.10 HPLC使用者特别需要从仪器学理论上重视的12个常见技术问题 258第8章 HPLC仪器的保养维修 262

8.1对电源的要求 262

8.1.1电源电压的稳定性 262

8.1.2电源的频率 262

8.2对环境的要求 262

8.2.1要注意防止干扰 263

8.2.2要注意防湿防潮 263

8.2.3要注意防止灰尘沾污光学元件 263

8.3 HPLC的日常保养、维护 264

8.3.1经常开机 264

8.3.2经常校验仪器的技术指标 264

8.4常见故障诊断:故障现象、产生故障的原因和排除方法 264

8.4.1常见的故障现象、原因及其排除方法 265

8.4.2一般 HPLC的计算机常见故障及排除方法 268

8.5如何解决 HPLC常用的打印机故障 269

8.5.1 HPLC的打印机故障的检查 269

8.5.2打印机不能正常工作 269

8.5.3打印机的打印速度太慢及其解决方法 270

8.5.4喷墨打印机出现问题时的检查方法 270

8.5.5打印机能正常动作,但打不出字来的解决办法 270

主要参考文献 271附录1国产 HPLC信息一览表 273
附录2 HPLC性能技术指标检测的有关标准溶液的配制方法 279
附录3 HPLC波长准确度检测的有关标准物质 280
附录4 2011版 HPLC国家标准部分内容解读 285
附录5 HPLC计量检定规程(2013年JG讨论稿)及有关问题解读 293

精彩书摘

  第1章概论

  纵观色谱技术的发展历史,人们会清晰地看到:色谱法的创始人是俄国科学家 MikhailSemenovichTswet

  。Tswet

  在1901年将 CaCO3填入玻璃管中,然后向玻璃管中倒入植物叶的石油醚提取物,再用石油醚冲洗。因为不同色素与 CaCO3的作用力不同,所以随着冲洗液的加入,混合色带开始被分开,最后色带完全被分离,形成许多不同颜色的小谱带。Tswet

  对此感到非常高兴,他认为混合色素在 CaCO3柱上被分离的现象,与棱镜对白光的色散相似,所以,1906年,Tswet

  等正式给该技术命名,称为“色谱(chromatography)”。

  自从1903年俄国植物学家 Tswet

  首先发明柱吸附色谱技术后,很多科学家又分别对此进行了研究;紧接着出现纸色谱 (paperchromatography,PC),薄层色谱 (thinlayerchromatography,TLC);20世纪50年代出现气相色谱(gaschromatogra-phy,GC),并开始被化学工作者使用;随后气相色谱仪器及其应用得到了飞速发展。直到20世纪60年代末期和 70年代初期,高效液相色谱 (highperformanceliquid chomaoga仪器出现;incrtgrphy,

  rtrphy,HPLC)随后又出现了离子色谱 (ohomaoaIC);80年代出现了超临界流体色谱(supercriticalfluidchromatography,SFC)等;90年代初,出现了成熟的毛细管电色谱(capil

  aryelectrochromatography,CEC);到了 90年代末,中国上海通微公司相继研发出了定量毛细管电泳、加压毛细管电色谱等。 2004年,美国 Waters公司推出了超高压液相色谱(UPLC)商品化仪器,它已经得到了成功的应用。目前,HPLC仪器已经成为一种公认的、成熟的、被广泛应用的分析仪器。由于高压泵、高效色谱柱、各种高灵敏度检测器的出现、发展并成功地得到应用,HPLC仪器得到了飞速发展。目前,HPLC已经被广泛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它是世界上使用最多、覆盖面最广的分析仪器之一。它已在生命科学、环境科学、农业科学、食品科学、医药卫生、石油科学、医疗卫生、化学化工等各个领域的科研、生产、教学等工作中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它可作定量分析(最主要的应用)、定性分析;例如,制药、食品行业中的产品质量控制,各级药检系统的产品质量检查,生命科学、农业、环保等领域的各种分析检测。它是集光学、机械学、电子学和计算机四位一体的、技术密集的高科技产品。它可以说是“农、轻、重,海、陆、空,吃、穿、用”各个领域无所不在、无所不有的分析仪器。目前 HPLC在科技领域的作用已经非常明显,并且还将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

  今天,HPLC仪器及其应用的飞速发展,具体表现在 HPLC的新理论、各种类型的新仪器、各种新的分析方法、新的应用都在不断涌现。例如,多维液相色谱、二维毛细管电泳、超高压液相色谱等仪器及其应用的发展,特别是在复杂体系样品分析中应用这些新仪器已经或未来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1新型 HPLC仪器不断涌现

  (1)

  二维及多维液相色谱的问世。美国和日本生产的纳升级二维高效液相色谱仪,其组合了纳米微柱和二维液相色谱技术,可直接用于蛋白质组学、基因组学研究工作中。

  (2)

  毛细管和纳升高压液相色谱仪的发展。美国生产的毛细管和纳升高效液相色谱仪,可进行微柱、毛细管柱和纳升柱三种微柱液相色谱分析。一般毛细管色谱作定量分析时误差很大,但是中国上海通微色谱技术公司生产的定量毛细管色谱仪器,可以用来精确定量分析。

  (JASCO、

  3)超高压液相色谱仪(UPLC)。自从20

  4年 Waters公司推出 UPLC后,AGILENT、THERMO-FISHERSCIENTIFI、SHIMADZU、DIONEX、HITACHI都先后推出了各自的 UPLC仪器,每套10万美金,

  201

  年在我国销售10

  台。

  (4)EX1700S-HPLC超快速液相色谱系统。EX1700S-HPLC是上海伍丰和美国亿马公司品牌合作的新产品。它是以国际顶尖的 UHPLC色谱技术为基准,历时多年研发的全新产品,是国产液相色谱仪的一个划时代产品。其系统如图1-1所示。

  图1-1 EX1700S-HPLC超快速液相色谱系统

  EX1700S-HPLC耐压范围在0~60MPa,对应使用1.8~2.0mm色谱柱,对比常规压力的 HPLC,具有更加理想的分离效果、更高分辨率、更快速分析的特点。实际分析时间可以缩短至常规 HPLC的 1/8~1/10。为了推广超效、超快速分析检测理念,EX1700S-HPLC提供了合理的产品价格,同时大大地降低了客户的使用成本。所以无论从分析效率、分析精度,还是产品价格考虑 EX1700S-HPLC都有绝

  对的优势来取代进口品牌常规压力的高效液相类产品。 EX1700S-HPLC超快速液相色谱系统 ,具有一系列优点。例如 ,EX1700

  S-HPLC对8种混合样品分析的出峰速度 (快速出峰 );微量池分析等情况如下。 EX1700S-HPLC与常规液相色谱系统在同样条件下分析检测谱图的比较 :色谱柱采用规格为 :粒径 2.7mm,2.1mm×50mm色谱柱流速 :0.3mL/min流动相 :A乙腈 ,B水。混合比例 A:70%,B:30%柱压 :25.4MPa

  图1-2 EX1700出峰速度快速出峰 :0.3分钟开始出峰 ,1分钟内出 8个峰

  图1-3常规 HPLC色谱系统的出峰速度慢速 :2.4分钟开始出峰 ,10分钟左右出 8个峰

  图1-4快速出峰与慢速出峰的比较 EX1700采用微量流通池的分析效果非常好 ;在同样条件下 ,与半微量和常量池的结果比对如下 :

  图1-5微量流通池分析色谱图微量流通池 ,光程 5mm,流通池体积 1.6mL;0.4分钟出峰 ,1.8分钟出 8个峰 ;峰形好图1-6半微量流通池分析色谱图半微量流通池 ,光程 6mm,流通池体积 5mL;0.55分钟出峰 ,2分钟后出 8个峰 ;峰形不好

  图1-7常规流通池分析色谱图

  常规流通池 ,光程 8mm,流通池体积 8mL;0.5分钟出峰 ,2.5分钟出 8个峰 ;峰形不好

  (5)专用微流超高效液相色谱 ———EksigentekspertTM microLC200UPLC系统。它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一款专业的、微升级流速的超高效液相色谱 ;比其他同类产品的灵敏度提高 4倍;分离速度提高 5倍;样品消耗量降低至 1/10。

  (6)双三元梯度液相色谱仪问世。UltiMate3000双梯度泵 DGP(dualgradient

  pump)液相色谱系统,并不是简单地将两台液相色谱放在一起使用,而是由一个软件统一控制一个系统的一个完整解决方案,其总的特点有如下几个。

  ①具有双梯度泵。它具有两个泵的能力,而只占一个泵的空间。

  ②其变色龙软件容许 HPLC模块共享柱温箱、自动进样器及检测器等部件。

  ③它可以解决一般 HPLC不能解决,或较难解决的先进液相色谱的技术问题。

  ④可以提高系统的自动化程度。

  ⑤可以提高分析速度或分析效率。

  UltiMate3000双梯度技术具有以下特点,可以实现以下应用效果。

  ①可以实现快速分析,即在不改变已经经过认证的方法的前提下,提高分析速度。

  ②可以组成串联(色谱:节省梯度平衡的冲洗时间,提高梯度方法的速度。

  tandem)

  其原理如下:

  图1-8串联色谱原理图组成的串联色谱具有两个流路:一个用于分析(橘红色);另一个用于离线色谱柱再生(蓝色);其色谱柱可以在两个流路间切换,可以从运行周期中除去冲洗及平衡色

  谱柱的时间,可以缩短运行时间20%~50%。

  ③还可以组成并联(paral

  el)色谱:对任何方法,都能通过共享色谱泵、自动进样器及柱温箱来提高1倍的分析速度。

  图1-9并联色谱原理图

  ……

前言/序言


当代材料科学前沿:结构、性能与功能化 书籍简介 本书聚焦于当代材料科学领域最活跃、最具突破性的研究方向,深入探讨了先进材料的微观结构、宏观性能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如何通过精密的化学、物理方法对其进行功能化设计与制备。全书旨在为材料学、化学工程、物理学及相关交叉学科的研究人员、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和研究生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与时俱进的知识体系。 第一部分:先进材料的结构解析与表征技术 本部分系统梳理了理解材料性能的基础——结构。我们不仅探讨了传统晶体学和无序结构(如玻璃、高分子)的理论框架,更侧重于描述和分析原位(In-situ)和活体(Operando)表征技术的最新进展。 1. 高分辨电子显微学(HREM/STEM)的突破: 重点讨论了球差校正电子显微镜在原子尺度形貌、缺陷分析以及局域化学态探测方面的能力。内容涵盖了透射电镜下的电荷密度波成像、缺陷工程在半导体异质结构中的应用,以及利用EELS和EDX谱学进行超精细元素分布和价态分析的最新案例。 2. 同步辐射与中子散射的深度应用: 详细阐述了如何利用高能X射线和中子束流来探究材料在复杂环境(高压、高温、强电磁场)下的动态演变。特别关注了非晶态材料和软物质的三维结构重建(如PDF分析),以及利用X射线吸收近边结构(XANES)和扩展吸收精细结构(EXAFS)对催化剂活性位点和储能材料界面的化学环境进行精准锁定。 3. 光谱学与电化学耦合技术: 聚焦于如何将拉曼光谱、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与电化学循环相结合,实时监测电化学反应过程中的界面反应物、中间体和钝化层的形成机制,这是理解电池、燃料电池和电催化剂性能瓶颈的关键。 第二部分:功能性材料的设计与合成策略 本部分是本书的核心,涵盖了如何根据特定功能需求,设计和合成具有特定形貌、尺寸和表面化学性质的下一代功能材料。 1. 纳米尺度下的量子效应与界面工程: 二维(2D)材料的精确制备: 不仅涵盖了石墨烯、过渡金属硫化物(TMDs)的化学气相沉积(CVD)和剥离技术,更深入探讨了范德华异质结的构建原理,即如何通过精确控制堆叠顺序和扭转角度来调控电子能带结构,实现新颖的电学、磁学和光电特性。 量子点与纳米晶体的表面钝化: 探讨了如何通过配体工程和无溶剂合成方法,提高量子点(如钙钛矿量子点)的光致发光量子产率和长期稳定性,并讨论了其在显示技术和生物成像中的应用挑战。 2. 多孔材料的结构导向合成: 详细介绍了金属有机框架(MOFs)、共价有机框架(COFs)以及沸石的结构控制合成方法。重点分析了孔道尺寸、拓扑结构和功能基团负载对气体吸附与分离(如$ ext{CO}_2$捕获)、分子筛分以及异相催化活性的影响。内容延伸至微反应器设计中对多孔材料的集成应用。 3. 智能与自适应材料体系: 讨论了对外界刺激(光、热、pH、应力)敏感的响应性材料,如形状记忆聚合物、电活性水凝胶和相变材料。着重分析了触发机制的分子动力学基础以及其在软机器人、可穿戴传感器和药物控释系统中的工程化实现路径。 第三部分:先进材料在能源与环境转化中的应用 本部分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深入剖析了新材料如何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 1. 高效电化学储能系统: 下一代锂离子电池与固态电解质: 探讨了高镍正极材料的结构稳定性、锂金属负极的界面副反应抑制机制。重点分析了无机固态电解质(如LLZO、硫化物)和聚合物固态电解质的离子导电率增强策略,以及电极/电解质界面阻抗的降低技术。 非锂离子电池: 详述了钠离子、钾离子、镁离子电池的电极材料设计原则和反应机理,特别关注其在资源可得性方面的优势与工程化挑战。 2. 光催化与电催化: 水分解与$ ext{CO}_2$还原: 深入剖析了半导体光催化剂(如$ ext{TiO}_2$、氮化碳)的载流子分离效率瓶颈,以及如何通过表面等离子体效应、异质结构建和缺陷工程来提高其可见光响应和催化效率。在电催化方面,详细对比了析氢反应(HER)和析氧反应(OER)中贵金属替代品(如过渡金属氧化物、磷化物)的活性位点调控。 3. 环境修复与传感技术: 讨论了新型吸附剂(如功能化MOFs、石墨烯衍生物)在重金属离子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去除中的应用。同时,介绍了基于纳米材料(如碳纳米管、二维材料)的高灵敏度化学传感器和生物传感器的构建方法,以及其在环境监测中的实际部署案例。 总结 本书超越了传统的单一材料体系介绍,强调跨学科的思维模式,通过对最前沿的合成、表征和应用案例的梳理,旨在培养读者从原子尺度理解材料行为、并利用先进工具设计未来功能材料的能力。全书内容丰富,理论深度与工程实用性兼备。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讲解深入浅出,对于像我这样刚接触液相色谱技术的新手来说,简直是及时雨。我尤其欣赏作者在介绍色谱柱选择和流动相优化时的那种细致入微。市面上很多教材往往把这些内容讲得过于理论化,让人抓不住重点,但这本书完全不同。它通过大量的实际案例和图表,清晰地展示了如何根据不同的分析需求,比如分离极性差异大的化合物,或者处理复杂的生物基质样品时,去权衡和选择最佳的柱子类型和缓冲液配比。书中对反相色谱、正相色谱以及离子交换色谱的原理阐述得非常到位,并且深入探讨了各种检测器——从紫外检测器(UV-Vis)到更先进的质谱联用(LC-MS)——的工作机制和适用范围。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学习理论知识,更是在积累实战经验。特别是关于梯度洗脱程序的编程与优化那一章节,提供了许多非常实用的“避坑指南”,让我少走了很多弯路。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合理,从基础的仪器组件到高级的应用拓展,层层递进,让人读起来非常流畅,完全没有晦涩难懂的感觉。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确实是上乘之作,翻阅起来手感极佳,这对于需要经常查阅参考资料的实验人员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加分项。我特别喜欢它在图文排版上的用心。那些复杂的仪器结构示意图,比如HPLC泵头和进样器的内部构造,都绘制得极其精细和清晰,每一个关键部件的名称和功能标注得一目了然,这比在网上看那些模糊不清的示意图强太多了。此外,书中对不同厂商主流仪器的操作流程描述,虽然没有直接点出具体型号,但其所涵盖的通用性操作逻辑和故障排除思路,让我能够快速适应我实验室里那台略显陈旧的HPLC设备。例如,关于系统钝性的处理,书中列举了十几种常见的气泡和压力波动问题的根源分析,并给出了分步解决的流程图,非常具有操作指导价值。这种注重细节和实践导向的编排方式,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行业经验,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本贴心的实验手册。

评分

我对这本书中关于数据处理和色谱图解析的部分给予高度评价。在现代分析化学中,数据的可靠性至关重要,而这本书恰好在这方面做了深度挖掘。作者没有停留在简单的峰面积积分,而是详细讲解了如何进行基线校正、峰形分析(如拖尾、分峰)对定量结果的影响,以及如何利用软件进行谱图的叠加和比较,以识别痕量杂质。特别是对于LC-MS数据的解读,书中提供了大量真实的质谱图谱案例,并解释了如何从碎片离子信息反推化合物的结构特征。这对于我正在进行的药物代谢研究帮助极大。很多时候,我们得到了一个未知峰,但缺乏足够的背景知识去判断它到底是什么。这本书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导师,在你面前一步步拆解复杂的谱图,教会你如何像侦探一样去寻找线索,最终锁定目标。这种强调批判性思维和结果验证的写作风格,远胜于那种只给出标准答案的书籍。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握得非常好,没有一般技术书籍那种刻板的术语堆砌感,而是充满了解决实际问题的热情。作者在描述复杂仪器部件的维护与保养时,所使用的语言显得格外亲切和实用。比如,关于泵密封圈的更换和维护,书中提供的建议非常细致,比如“使用合适的溶剂进行预润湿”的小技巧,这些都是只有经过多年一线操作才能总结出来的“经验之谈”,而不是书本上的标准操作流程。我发现,很多时候,系统的稳定性受制于这些看似微小的维护环节,而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把这些“隐性知识”透明化了。读完这些章节,我对自己实验室仪器的日常“体检”有了更系统、更自信的认知。这本书真正做到了将理论知识“落地”,让读者能够带着书本上的指导,立刻投入到更稳定、更高效的日常分析工作中去,这对于科研效率的提升是实实在在的帮助。

评分

这本书的覆盖面广度令人印象深刻,它成功地架设了基础理论与前沿应用的桥梁。我原以为它会过于侧重于制药或环境监测等某一特定领域,但惊喜地发现,它对色谱在生物分离,比如蛋白质纯化和多肽分析中的应用也有详尽的论述。书中对“生物相容性”流动相的配制,以及如何应对蛋白质的吸附和变性问题,都有独到的见解。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绿色化学”在HPLC中的实践部分,提到了使用超临界流体色谱(SFC)作为传统液相色谱的替代方案,这为我们实验室未来升级设备指明了新的方向。这种与时俱进的视角,确保了这本书不会因为技术的快速发展而迅速过时。它不仅教授了“如何做”,更引导读者思考“为什么这样做更优”,这种前瞻性让这本书的价值得以长期保持。

评分

搞科研还是需要这样的书嘛,看完再来评

评分

者的实践,对HPLC的可靠性问题作了全面的论述。特别在可靠性的内涵、提高可

评分

很有用的书

评分

很有用的书

评分

可以

评分

评分

不错!!!!!!!

评分

不错,一次买了三本专业书,等看完了再做深度评价

评分

买错了,退货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