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黏剂与粘接技术基础

胶黏剂与粘接技术基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孙德林,余先纯 著
图书标签:
  • 胶黏剂
  • 粘接技术
  • 材料科学
  • 工程技术
  • 化学工程
  • 表面处理
  • 工业应用
  • 聚合物
  • 连接技术
  • 制造工艺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08897
版次:1
商品编码:1156067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8
字数:33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该书对各种胶黏剂的合成、配方设计、生产过程、改性技术等进行了介绍,同时还对粘接理论、粘接结构设计、粘接工艺、胶黏剂理化性能测试技术等进行论述。以基础知识为依托,内容全面、具体,可供初学者参考。

内容简介

  《胶黏剂与粘接技术基础》首先对粘接理论、粘接结构设计、胶黏剂的配方设计、胶黏剂的理化性能测试、粘接工艺与安全技术等进行了介绍,然后对酚醛树脂胶黏剂、脲醛树脂胶黏剂、聚醋酸乙烯酯胶黏剂、环氧树脂胶黏剂、聚氨酯胶黏剂、有机硅树脂胶黏剂、不饱和聚酯胶黏剂、丙烯酸酯胶黏剂、生物质胶黏剂等的合成、配方设计及改性技术等进行了论述。
  《胶黏剂与粘接技术基础》可供从事胶黏剂配方设计、生产和应用的技术人员参考,也可作为高分子材料和木材加工专业师生的教学参考书。

目录

第1章 胶黏剂与粘接技术概论
1.1 胶黏剂与粘接技术的基本概念
1.1.1 胶黏剂
1.1.2 粘接技术
1.2 粘接技术的特点
1.2.1 粘接技术的优势
1.2.2 粘接技术的缺点
1.3 胶黏剂的分类
1.4 胶黏剂与粘接技术的应用
1.4.1 航空与航天工业
1.4.2 舰船与汽车工业
1.4.3 机械制造与电子技术
1.4.4 建筑建材与轻工行业
1.4.5 医疗卫生与日常生活

第2章 粘接基础理论与界面性能表征
2.1 基本原理
2.1.1 浸润与粘接
2.1.2 粘接张力
2.1.3 临界表面张力
2.1.4 黏附功
2.2 基本粘接理论
2.2.1 吸附理论
2.2.2 扩散理论
2.2.3 静电(电子)理论
2.2.4 机械互锁理论
2.2.5 弱边界层理论
2.2.6 化学键理论
2.3 粘接界面表征
2.3.1 显微技术
2.3.2 X射线光电子能谱
2.3.3 X射线能谱
2.3.4 微观力学测试技术

第3章 胶黏剂的组成与配方设计
3.1 胶黏剂的组成
3.1.1 主料
3.1.2 辅料与助剂
3.2 设计原则与影响因素
3.2.1 基本原则
3.2.2 影响因素
3.2.3 设计程序
3.3 基本设计内容
3.3.1 主链结构设计
3.3.2 侧链基团设计
3.3.3 分子键能设计
3.3.4 分子极性、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分布设计
3.3.5 结晶度设计
3.3.6 交联度设计
3.4 常用设计方法
3.4.1 单因素配方设计法
3.4.2 正交试验设计法
3.4.3 响应面试验设计法

第4章 粘接强度及粘接结构设计
4.1 粘接强度及破坏类型
4.1.1 粘接强度
4.1.2 受力分析
4.1.3 粘接接头的破坏类型
4.1.4 粘接接头的破坏机理
4.2 影响粘接强度的因素
4.2.1 胶黏剂的影响
4.2.2 被粘接材料表面性能的影响
4.2.3 粘接接头的影响
4.2.4 粘接工艺的影响
4.3 粘接接头设计基础
4.3.1 粘接接头
4.3.2 接头设计的影响因素
4.3.3 粘接接头的设计形式及特征
4.4 粘接强度的检测
4.4.1 拉伸强度的检测方法
4.4.2 剪切冲击强度的测试方法
4.4.3 压敏胶黏带初黏性测试
4.4.4 剥离强度的测试方法
4.4.5 无损检测

第5章 粘接工艺、安全防护与贮存
5.1 粘接的基本操作技术
5.1.1 粘接前的准备
5.1.2 表面处理
5.1.3 配胶
5.1.4 施胶
5.1.5 晾置和陈放
5.1.6 粘接
5.1.7 固化
5.1.8 检验
5.1.9 修整和后加工
5.1.1 0粘接质量缺陷及处理
5.2 安全防护
5.2.1 有毒物质及毒性的评定
5.2.2 各种胶黏剂的毒性
5.3 胶黏剂的贮存

第6章 理化性能检测
6.1 基本理化性能及检测
6.1.1 外观
6.1.2 密度
6.1.3 固体含量
6.1.4 黏度
6.1.5 pH值
6.1.6 适用期
6.1.7 固化速率
6.1.8 贮存期
6.1.9 热熔胶软化点的测定
6.1.1 0不挥发物含量
6.1.1 1耐化学试剂性能
6.1.1 2水混合性
6.2 游离醛含量的测定
6.2.1 酚醛树脂中游离甲醛的测定
6.2.2 氨基树脂游离甲醛的测定
6.3 游离酚含量的测定
6.3.1 游离酚含量在1%以上时的测定方法
6.3.2 游离酚含量在1%以下时的测定方法
6.4 可被溴化物含量的测定
6.5 含水率的测定
6.6 耐热及阻燃性能检测

第7章 酚醛树脂胶黏剂
7.1 分类与应用
7.1.1 分类
7.1.2 应用
7.2 基本性能
7.3 合成原料与合成原理
7.3.1 合成原料
7.3.2 合成原理
7.4 生产工艺
7.4.1 生产工艺流程
7.4.2 合成工艺类型
7.4.3 生产工艺过程
7.4.4 常用酚醛树脂生产工艺
7.5 影响质量的因素
7.5.1 酚类官能度的影响
7.5.2 酚类取代基的影响
7.5.3 苯酚与甲醛物质的量比的影响
7.5.4 pH值的影响
7.5.5 催化剂与反应产物的关系
7.5.6 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的影响
7.6 酚醛树脂胶黏剂的改性
7.6.1 酚醛-丁腈橡胶胶黏剂
7.6.2 酚醛-氯丁橡胶胶黏剂
7.6.3 酚醛-缩醛胶黏剂
7.6.4 酚醛-环氧胶黏剂
7.6.5 间苯二酚-甲醛树脂胶黏剂

第8章 脲醛树脂胶黏剂
8.1 合成原理
8.1.1 加成反应
8.1.2 缩聚反应
8.2 合成原料
8.3 生产工艺
8.3.1 基本生产流程
8.3.2 关键工艺程序
8.3.3 典型工艺类型
8.3.4 常用配方与工艺
8.4 性能影响因素
8.4.1 摩尔比的影响
8.4.2 pH值的影响
8.4.3 原料质量的影响
8.4.4 反应温度的影响
8.4.5 反应时间的影响
8.5 改性方法
8.5.1 改进耐水性
8.5.2 降低游离甲醛
8.5.3 提高稳定性
8.5.4 改善耐老化性

第9章 聚醋酸乙烯酯胶黏剂
9.1 基本性能与应用
9.1.1 基本性能
9.1.2 应用
9.2 合成原理与主要原料
9.2.1 合成原理
9.2.2 主要原料
9.3 合成工艺与典型配方
9.3.1 合成工艺特点
9.3.2 典型配方及工艺
9.4 产品质量影响因素
9.4.1 乳化剂的影响
9.4.2 引发剂用量的影响
9.4.3 搅拌强度的影响
9.4.4 反应温度的影响
9.4.5 pH值的影响
9.4.6 其他影响因素
9.5 聚醋酸乙烯酯胶黏剂的改性
9.5.1 共混改性
9.5.2 单体共聚改性
9.5.3 复合聚合改性
9.5.4 保护胶体改性

第10章 环氧树脂胶黏剂
10.1 基本性能与应用
10.1.1 基本性能
10.1.2 应用
10.2 分类
10.2.1 通用环氧树脂胶黏剂
10.2.2 室温固化环氧树脂胶黏剂
10.2.3 耐高温环氧树脂胶黏剂
10.2.4 环氧树脂结构胶黏剂
10.2.5 水性环氧树脂胶黏剂
10.3 环氧树脂胶黏剂的合成
10.3.1 合成原理
10.3.2 合成原料
10.3.3 配方设计
10.4 环氧树脂胶黏剂的改性
10.4.1 液体聚硫橡胶改性
10.4.2 丁腈橡胶改性
10.4.3 聚乙烯醇缩醛改性
10.4.4 聚酰胺改性
10.4.5 聚砜改性
10.4.6 酚醛树脂改性
10.4.7 有机硅树脂改性

第11章 聚氨酯胶黏剂
11.1 基本性能与应用
11.1.1 基本性能
11.1.2 应用
11.2 分类方法
11.2.1 按照固化方式分
11.2.2 按照成分分
11.3 合成原理与配方设计
11.3.1 合成原理
11.3.2 配方设计
11.4 合成原料与生产工艺
11.4.1 合成原料
11.4.2 基本制备方法
11.4.3 常用配方及工艺
11.5 性能影响因素
11.5.1 结构对性能的影响
11.5.2 相对分子质量、交联度的影响
11.5.3 助剂的影响
11.6 聚氨酯胶黏剂的改性
11.6.1 改善耐温性能
11.6.2 提高耐水性能
11.6.3 加快固化速率

第12章 有机硅树脂胶黏剂
12.1 分类与应用
12.1.1 分类
12.1.2 应用
12.2 基本性能
12.3 配方设计与合成
12.3.1 合成原理
12.3.2 合成原料
12.3.3 常用配方及工艺
12.4 改性
12.4.1 酚醛树脂改性聚有机硅氧烷
12.4.2 聚酯树脂改性聚有机硅氧烷
12.4.3 环氧树脂改性聚有机硅氧烷
12.4.4 聚氨酯改性聚有机硅氧烷

第13章 不饱和聚酯胶黏剂
13.1 不饱和聚酯胶黏剂的分类
13.1.1 通用型不饱和聚酯胶黏剂
13.1.2 气干型不饱和聚酯胶黏剂
13.1.3 功能型不饱和聚酯胶黏剂
13.2 不饱和聚酯胶黏剂的合成
13.2.1 合成原理
13.2.2 合成原料
13.2.3 配方及工艺
13.3 不饱和聚酯胶黏剂的固化
13.4 不饱和聚酯胶黏剂的性能
13.5 不饱和聚酯胶黏剂改性
13.6 不饱和聚酯胶黏剂的应用
13.6.1 在合成高性能复合材料方面的应用
13.6.2 在制造浸渍纸装饰材料方面的应用
13.6.3 在灌注与封装方面的应用
13.6.4 在石材粘接方面的应用
13.6.5 在其他方面的应用

第14章 丙烯酸酯胶黏剂
14.1 α-氰基丙烯酸酯胶黏剂
14.1.1 合成原理
14.1.2 合成原料与配方设计
14.1.3 配方与工艺
14.1.4 性能
14.1.5 应用
14.2 丙烯酸酯压敏胶
14.2.1 合成原料与配方设计
14.2.2 配方及工艺
14.2.3 性能
14.2.4 应用
14.3 丙烯酸酯厌氧胶
14.3.1 合成原料及配方设计
14.3.2 配方与工艺
14.3.3 性能
14.3.4 应用
14.4 丙烯酸酯结构胶
14.4.1 合成原料与配方设计
14.4.2 配方与工艺
14.4.3 性能
14.4.4 应用

第15章 生物质胶黏剂
15.1 蛋白质胶黏剂
15.1.1 豆蛋白胶黏剂
15.1.2 骨胶胶黏剂
15.1.3 血朊胶黏剂
15.1.4 酪素胶
15.1.5 蛋白混合胶
15.2 碳水化合物胶黏剂
15.2.1 淀粉胶黏剂
15.2.2 糊精胶黏剂
15.2.3 纤维素胶黏剂
15.3 天然树脂胶黏剂
15.3.1 单宁胶黏剂
15.3.2 木质素胶黏剂
15.4 生物质胶黏剂在木材工业中的应用
15.4.1 木材用木质素改性胶黏剂
15.4.2 人造板用单宁胶黏剂
15.4.3 木材用耐水性淀粉胶黏剂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通常,润湿的好坏可以用来衡量胶黏剂的粘接性能,胶黏剂在被粘接材料表面的接触角小的具有较好的润湿能力,同时,胶黏剂在被粘接材料表面的接触角还随表面粗糙度而变化。一般来讲,固体材料表面经过加工后,看起来很光滑,但经放大观察依然是凹凸不平。当表面粗糙度增加时,由于毛细管渗透的加强而有利于胶黏剂的润湿。如在木质材料粘接中,表面粗糙度就直接影响粘接性能。
  (3)表面能的影响液体具有与表面有关的额外能量称为表面能,Adamson从分子的角度解释了为什么具有表面能。在粘接过程中,表面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固体表面自由能大对粘接是有利的,当被粘接材料表面具有相当高的表面能时,胶黏剂与被粘接材料表面具有良好的作用力,能充分浸润被粘接材料表面。以胶黏剂对木材表面的浸润性为例,将胶黏剂涂在木材表面上,由于表面能的作用,大致经历这样四个步骤:①胶黏剂首先浸润木材表面;②胶黏剂向毛细管渗透;③胶黏剂中的溶剂,如水等被吸收到细胞壁中;④由于胶黏剂的黏度上升而停止渗透,残存在木材表面的胶黏剂形成粘接层。其中①~③的过程全部受到木材表面能的影响。所以,为了提高粘接强度,可以通过物理或化学的方法来提高被粘接材料的表面能,
  (4)表面活性的影响不同的胶黏剂与不同的被粘接材料粘接时,胶黏剂对被粘接材料的机械连接、分子间的相互扩散、物理吸附以及化学键等对粘接强度的影响程度存在较大的差异,如对柔性的塑料来说,大分子的相互扩散起较大作用;对金属而言,在粘接界面形成的某些化学键对粘接强度的影响较大。
  在一般情况下,粘接界面的化学键不易形成,特别是对于一个惰性的被粘接材料表面更是如此。但一些高活性的被粘接固体表面却可以在粘接界面上与胶黏剂分子发生化学反应而形成化学键结合,其粘接强度及粘接接头的耐久性都会得到显著提高。例如,当用酚醛一丁腈胶黏剂粘接金属时,由于在粘接界面上产生化学吸附,使胶黏剂的黏附性能得到明显改善。
  对于一些难于粘接的塑料制品,如聚乙烯、聚丙烯、尼龙、聚缩醛等,可以通过敏化处理来增加粘接表面的活性基团,从而达到粘接的目的。
  (5)表面清洁度的影响经化学或物理方法处理后的表面放在空气中常常吸附有水分、尘埃、油污和氧化物等而被污染,导致胶黏剂的粘接强度和耐久性降低。例如,对铝而言,当表面的污物除去后,接触角大大降低,此时铝表面上所覆盖的憎水性污染物已被具有较高表面自由能的吸附层取代了。因此,为了使胶黏剂与被粘接材料表面紧密接触,不允许被粘接材料表面有油垢或污染物的存在。
  除上述几个因素会影响黏附性能外,被粘接材料的表面几何形态对其也会产生影响,如喷砂处理抛光后再用机械加工糙化后的粘接强度会更高。
  ……

前言/序言


《高分子材料科学导论:结构、性能与应用》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高分子材料科学导论,侧重于理解高分子材料的微观结构如何决定其宏观性能,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其在现代工程技术中的广泛应用。全书结构严谨,内容涵盖高分子科学的基础理论、关键的合成方法、表征技术,以及面向特定应用的设计原理。 第一部分:高分子科学的基石 本部分将系统介绍高分子科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首先,我们将深入探讨聚合反应的化学基础,详细分析不同类型的聚合反应机理,包括自由基聚合、离子聚合、缩聚和加聚反应。重点阐述如何通过调控反应条件(如温度、压力、引发剂和催化剂的选择)来精确控制聚合物的分子量、分子量分布和链结构,这些都是决定材料最终性能的关键因素。 接着,本书将着重介绍高分子结构与形貌。我们将从分子水平剖析聚合物的链构型(头对尾、头对头等)和链结构(线性、支化、交联),以及这些结构如何影响材料的物理状态。随后的章节将详细阐述聚合物的分子间作用力与热力学行为,特别是玻璃化转变温度($T_g$)和熔点($T_m$)的物理意义及其对材料加工和使用温度范围的决定性影响。读者将学习如何运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和动态热机械分析(DMA)等热分析技术来准确表征这些关键转变点。 第二部分:高分子材料的性能与表征 本部分聚焦于如何量化和理解高分子材料的物理、机械、电学和光学性能。 在机械性能方面,本书将超越简单的拉伸测试,深入探讨粘弹性理论。我们将详细介绍蠕变、应力松弛现象,并利用Maxwell模型和Kelvin-Voigt模型来描述高分子材料在动态载荷下的时间依赖性响应。同时,本书将对比不同形态(如无定形、半结晶、取向)高分子材料的拉伸强度、模量、韧性与脆性之间的内在联系。 高分子材料的输运性质是本部分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将探讨气体、蒸汽和液体在高分子基体中的扩散和渗透机理,这对于包装材料、分离膜和防护涂层设计至关重要。此外,还将分析导电高分子和功能性高分子的电学特性,包括介电常数、绝缘性以及如何通过掺杂或结构设计实现电荷传输。 先进表征技术的章节将指导读者如何“看清”高分子材料的内部结构。内容涵盖凝胶渗透色谱(GPC)用于分子量测定、核磁共振波谱(NMR)用于局部结构分析、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拉曼光谱用于官能团识别,以及最关键的X射线衍射(XRD)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在揭示结晶度、微相分离和纳米结构中的应用。 第三部分:功能性高分子与现代应用 第三部分将探讨如何根据特定应用需求,通过化学设计和加工工艺来赋予高分子材料特殊的功能。 工程塑料与高性能聚合物部分将重点介绍具有优异耐热性、机械强度和化学稳定性的聚合物家族,例如聚醚醚酮(PEEK)、聚酰亚胺(PI)和聚苯硫醚(PPS)。我们将分析它们特殊的化学结构如何赋予其在航空航天、汽车和电子设备中的关键作用。 功能性高分子体系是本书的亮点之一。内容包括: 1. 聚合物合金与共混物: 探讨如何通过物理共混或反应共混来获得兼具两种或多种母体材料优点的宏观性能,以及相容性、微观相分离结构控制的重要性。 2. 交联网络与网络聚合物: 深入研究橡胶的硫化过程,并介绍热固性树脂(如环氧树脂、聚氨酯)的形成机理,以及网络密度对弹性模量和溶胀行为的影响。 3. 生物医用高分子: 概述用于植入物、药物缓释系统和组织工程支架的生物相容性材料的选择标准、降解机理(如水解、氧化降解)以及表面改性技术。 4. 光电与智能高分子: 介绍用于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太阳能电池的共轭聚合物,以及形状记忆聚合物、响应性水凝胶等智能材料的工作原理。 第四部分:高分子加工与可持续性 本部分关注高分子材料从合成到最终产品的转化过程。我们将详细阐述主要的加工技术,包括注塑成型、挤出成型、吹塑成型和压延成型。重点分析熔体流变学在预测和控制成型过程中的作用,如剪切速率、粘度对制品质量的影响。 最后,本书将探讨高分子材料的可持续性发展。内容涉及生物基聚合物(如PLA、PHA)的合成与性能、传统石化基聚合物的回收技术(包括机械回收和化学解聚),以及如何设计易于生物降解或环境友好的高分子体系,以应对全球环境挑战。 本书适合材料科学、化学工程、高分子化学、机械工程等相关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作为教材,也为从事高分子材料研发、生产和应用的工程师和科研人员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全书强调理论与实验相结合,旨在培养读者系统分析和解决高分子材料问题的能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极其学术化且冗长的,它似乎是以一种对抗现代快节奏阅读习惯的姿态存在的。每一句话都充满了严密的逻辑限定词和从句套从句的复杂结构,使得信息的传递效率非常低。我花了将近半小时才真正搞明白作者关于“粘合层中孔隙率对内聚强度影响的非线性模型”的论述核心。而且,书中对特定术语的定义似乎是基于一个非常小众且年代久远的内部标准,这导致我在对照查阅其他现代行业标准时,经常需要进行跨术语系统的映射和重新理解。比如,书中对“触变性”的描述,完全聚焦于牛顿流体修正系数,而完全忽略了现代流变学中更侧重于剪切速率依赖的粘度变化的实际描述。我原本希望能找到一些关于绿色化学和无溶剂配方的创新思路,但书中对这些“新潮”概念的提及,也只是被置于传统溶剂型体系的对比讨论中,显得有些力不从心。这本书需要的是一种沉下心来、逐字逐句研读的耐心,它绝不是那种可以快速浏览,提取关键点的速查手册。

评分

初次接触这本书时,我的期望是能得到一本实用工具书,侧重于“如何根据具体工况选择最优胶种”的决策指南。比如,面对异种金属(如铝合金与钛合金)的长期耐疲劳粘接挑战,我希望能有一份清晰的选型矩阵。然而,这本书的侧重点明显偏向于基础化学反应的深度剖析,对工程应用场景的“即插即用”指导则显得相当保守和笼统。我尝试查找关于厌氧胶在螺纹锁固中的应用细则,比如最佳的预涂厚度和固化速度影响因素,但书中对这些“小窍门”的描述寥寥无几,更多的是关于丙烯酸酯单体聚合动力学的数学推导。更让我感到意外的是,在讨论结构胶的耐久性时,全书几乎没有提及加速老化测试(如氙灯暴晒或盐雾箱测试)的标准化流程,而是花费了大量篇幅来讨论分子链段的自由体积理论。这感觉就像是,我们站在汽车制造厂门口,手里拿着一本比喻汽车发动机化学成分的百科全书,却找不到如何更换轮胎的说明书。对于现场工程师而言,这本书的操作指导价值似乎被它的理论深度大大稀释了。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怎么说呢,简直就像是参加了一场冗长而内容详尽的学术研讨会,而且主讲人对“力学性能测试方法”的痴迷程度远超普通读者的接受范围。我本以为能够学到一些关于不同基材界面能影响粘接强度的量化模型,结果书中花了大量的篇幅去阐述如何校准拉伸剪切试验机的精度,以及在不同湿度和温度梯度下,如何手工记录断裂面的形貌特征。我特意翻到了关于“表面预处理”的部分,希望能找到关于等离子体激活或化学气相沉积(CVD)处理的最新见解。然而,我发现的尽是关于溶剂脱脂的最佳时间点,以及氧化铝微粉在特定预处理液中的最佳分散浓度。书中的图表密度极高,几乎每一页都塞满了数据表格和复杂的应力-应变曲线,那些曲线的绘制风格,说实话,充满了浓厚的八十年代计算机绘图风格,线条生硬,色彩单调。如果不是我对胶粘剂领域有着近乎偏执的热爱,我可能早就被这些纯粹的、未经现代包装的原始数据劝退了。这本书无疑是一座数据金矿,但它需要读者具备极强的数据筛选和背景知识重构能力,才能从中提炼出与当代技术相关的“干货”。

评分

天呐,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真是太有复古工业风了!那种厚重的纸张质感,加上略微泛黄的排版,一下子把我带回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材料实验室里。我迫不及待地翻开第一页,本来是想找点关于最新纳米复合材料粘接的进展,结果扑面而来的是一堆关于早期酚醛树脂和环氧体系的经典配方细节。作者似乎对历史的沉淀有着非同一般的执着,每一个实验步骤都写得如同教科书般严谨,甚至连早年间实验室里使用的特定型号的搅拌器都有提及。这对于我这种追求前沿技术、希望了解快速固化和智能可修复胶体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次小小的“时间旅行”。我承认,它在基础理论的梳理上确实扎实得让人敬佩,对于理解材料的微观作用机理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但是,如果你像我一样,期待看到3D打印结构件的结构胶应用或者柔性电子设备中的导电胶技术,这本书恐怕会让你略感失望。它更像是一部深厚的“胶粘剂的黄金年代编年史”,而不是一本面向未来的技术手册。我试着在其中寻找关于超声波辅助粘接的章节,却只找到了关于真空热压工艺的详尽论述。嗯,也许它更适合那些正在进行历史文献整理,或者需要追溯特定历史配方演变的研究者吧。

评分

阅读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知识的“地域性”太强了。我感觉自己像是在阅读一本特定国家或大学内部的经典教材,它完美地承载了那一小块学术圈的知识体系,但在面对全球化的胶粘剂市场和技术迭代时,显得有些孤芳自赏。例如,书中对医用级胶体的讨论,完全集中在早期聚合胺类封闭剂的生物相容性研究上,而对于当前医疗器械制造中广泛使用的光固化丙烯酸酯密封剂的生物毒性筛选流程却只是一笔带过。更让我困惑的是,书中引用的参考文献列表,很多都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德文或俄文文献,这无疑为非专业研究人员的深入探究设置了极高的语言和资料获取门槛。我期待看到的是关于航空航天领域对超低温弹性体粘接剂的性能要求的最新案例分析,结果我找到的却是对早期飞机蒙皮用淀粉基胶的详细配方解析。总而言之,这本书像是一位技艺精湛的老工匠的珍贵笔记,包含了无价的手艺细节,但这些细节的应用场景和时代背景,与当今的工业需求可能存在着显著的代沟。

评分

是正版,感觉纸张有点薄

评分

研究工作需要的书,很有用~

评分

书籍比较基础,正好适合我这种入门级的学习

评分

配送速度快,到手没有发现有残缺。很愉快的一次购物,给好评。

评分

研究工作需要的书,很有用~

评分

发货速度太给力了,昨天下的单,今早就到了。书的纸张质量还不错。

评分

该书很好的详述了胶黏剂的分类及粘接技术!

评分

内容稍微有点单薄

评分

是正版,感觉纸张有点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