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政府公报:1927—1948(全114册) q

江西省政府公报:1927—1948(全114册) q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江西省政府公报
  • 地方志
  • 历史文献
  • 民国史
  • 政府公报
  • 档案
  • 江西历史
  • 史料
  • 地方文献
  • 政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景华图书旗舰店
出版社: 国家图书馆
ISBN:9787501355006
商品编码:11491054586

具体描述

图书简介 
 
江西省政府公报,江西省政府秘书处编印,原为旬刊,后改为日刊、双周刊等,从1927年10月创刊,1948年12月30日停刊,中间经数次改版,先后出版近2000期,举凡江西省政府的人事任命、政府公告、行政文牍、地方法规、中央训令、统计表格,以及省政府会议议事录、文电、指令,皆系统刊载,是研究民国江西史的基础文献。民国时期的江西,在全国具有较为重要的地位,它是国民党直接统治的核心区域,又是南昌起义和中央苏区涉及的重要省份,为国共两党争夺的重点,同时它又是抗日战争的重要战场,因此,江西省政府公报又是研究民国史的重要参考。江西省政府公报全部的近2000期,各大图书馆都没有完备的收藏,缺期、缺页问题较为突出,严重影响了对它的利用。江西省图书馆借助“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的支持,以该馆所藏为基础,又从江西省档案馆、国家图书馆等多处补配,始将之基本凑齐,以为研究者服务。

《民国时期江西地方治理与社会变迁研究》 一、 引言 中国近代史是一段波澜壮阔、错综复杂的历史时期,其中,地方社会的变迁与治理模式的演进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江西,作为中国中部腹地的一个重要省份,在民国时期(1912-1949)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政治动荡、经济转型和社会变革。从辛亥革命的余波,到北洋政府的统治,再到国民政府的建立与抗日战争的爆发,直至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江西的社会结构、经济形态、文化面貌以及基层治理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本书旨在深入研究民国时期江西省的地方治理与社会变迁,通过对大量一手史料的梳理与分析,揭示这一时期江西地方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复杂互动关系,以及由此带来的深远影响。我们将重点关注地方政府的运作机制、政策实施及其对社会各阶层的影响,同时也会审视基层社会的组织形态、经济发展模式、传统习俗的变迁以及新思潮的涌入等多个维度。本书的研究不局限于宏大的政治叙事,更侧重于微观层面的社会变迁,力求勾勒出一幅立体、生动的民国江西图景。 二、 研究背景与意义 民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转型期。中央政府的权威衰落,地方势力崛起;西方民主思想与传统政治文化碰撞;工业化进程缓慢,农业经济依旧占据主导;革命思潮涌动,社会结构面临重塑。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地方社会成为承载国家命运、观照时代变迁的重要载体。 江西作为中国革命的摇篮,其近现代历史与中国革命进程紧密相连。然而,除了革命史研究之外,对江西在更广阔的民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地方治理体系的演变的研究,仍有待深入。特别是,了解民国时期江西基层社会的运作模式、地方精英的角色、民众的生活状态以及各种社会力量的互动,对于理解中国近代史的整体进程,以及当代中国社会治理的形成,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书的研究旨在填补这一学术空白,通过对江西地方治理的细致考察,探讨在中央 authority 相对薄弱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如何运作,如何应对社会挑战,以及地方精英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同时,我们将关注经济发展模式的变迁,如传统农业的转型、工商业的初步发展,以及这些经济活动如何影响社会结构和阶层关系。此外,本书还将触及文化变迁,如新式教育的推广、传统观念的冲击、以及各种社会思潮在地方的传播与接受。 三、 研究内容与方法 本书的研究内容将涵盖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 民国时期江西地方政府的构建与运作: 行政体系的演变: 考察从清末地方自治的尝试到民国时期省、县、乡三级行政机构的设立、调整及其运作效能。分析不同时期(如北洋政府时期、国民政府时期、抗战时期)的行政体制差异,以及中央与地方行政权限的博弈。 地方官员的角色与权力: 研究各级地方官员的选拔、任用机制,分析他们在地方治理中的实际权力边界、行为模式以及与地方社会的互动关系。探讨地方官僚体系的腐败与效率问题。 政策的制定与执行: 重点关注民国时期江西地方政府在经济、教育、卫生、治安、社会救济等领域的政策制定,分析政策的实际执行情况、面临的困难以及对社会产生的影响。例如,土地政策、赋税政策、公共卫生政策的实施情况。 地方财政与经济管理: 考察民国时期江西地方财政的收入与支出结构,分析税收制度的演变,以及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包括对农业、手工业、工商业的扶持与管理。 2. 民国时期江西社会结构的变迁: 传统士绅阶层的转型与衰落: 研究传统士绅阶层在民国时期的角色转变,部分士绅如何融入新式政治、经济体系,部分则逐渐式微。分析地方自治、新式教育对传统士绅阶层的影响。 新兴社会力量的崛起: 考察民族工商业者、新式知识分子、农民组织、工人团体等新兴社会力量在民国江西的兴起与发展,分析其在地方社会中的地位、作用以及与传统势力的关系。 农民与底层民众的生活状况: 深入研究广大农民在土地制度、赋税负担、社会动荡下的生存状态,关注他们的生产方式、家庭组织、社会关系以及参与地方社会事件的方式。 女性地位的变化: 探讨民国时期江西女性在教育、就业、家庭和社会参与等方面的初步变化,分析新思潮对传统性别观念的影响。 3. 民国时期江西经济的发展与挑战: 农业经济的转型: 分析传统农业经济在租佃关系、生产技术、农产品商品化等方面的变化。研究地方政府在农业改良、水利建设、农产品推广等方面的努力与成效。 工商业的发展: 考察民国时期江西新兴工商业的发展情况,包括轻工业、矿业、交通运输业等。分析其发展的主要障碍,如资本匮乏、技术落后、交通不便、政治动荡等。 区域经济差异: 关注江西不同区域(如赣北、赣中、赣南)在经济发展上的差异,分析自然条件、历史文化、交通区位等因素对区域经济格局的影响。 经济危机与民生困境: 探讨经济危机、自然灾害、战争对江西经济和民众生计造成的冲击,分析地方政府的应对措施。 4. 民国时期江西文化思潮与社会风尚: 新式教育的推广: 研究民国时期江西新式学校的建立与发展,考察其教育内容、师资力量以及对社会精英培养的影响。分析新式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合与冲突。 西方文化与思潮的传入: 探讨西方思想、学术、艺术、生活方式在江西的传播及其影响,分析基督教、共产主义等思潮在江西的传播与接受情况。 传统文化与社会习俗的变迁: 关注传统礼仪、婚俗、丧葬、节日等社会习俗在民国时期的变化,分析其受到的冲击、调整以及新的融合。 文学艺术与社会思潮: 简要考察民国时期江西在文学、艺术、新闻出版等方面的发展,以及它们如何反映社会现实、表达社会思潮。 研究方法: 本书将主要采用史料分析法,广泛搜集和梳理民国时期江西的各类一手史料,包括但不限于: 官方档案: 各级政府的公文、报告、统计资料、政策法规等。 回忆录与私人文献: 当时亲历者的回忆录、日记、书信、笔记等,从微观视角展现社会生活。 报刊杂志: 当时江西及国内重要报刊杂志刊载的各类报道、评论、调查、广告等,反映当时的社会舆论、经济活动和文化动态。 地方志与年鉴: 晚清以来及民国时期编纂的地方志、年鉴等,提供地方概况、历史沿革、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系统信息。 学术著作与研究论文: 已有的关于民国时期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学术研究成果,作为我们研究的参照和基础。 在史料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将运用比较研究法,将江西与其他地区在同一时期的发展进行比较,找出共性与个性;运用个案研究法,深入剖析特定时期、特定事件或特定人物,以小见大;同时,也会参考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框架,来深化对史料的解读和分析。 四、 预期贡献 通过上述研究,本书预期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贡献: 1. 深化对民国时期江西地方治理的认识: 详细展现民国时期江西地方政府的运作机制、政策实施及其面临的挑战,为理解中国近代地方治理的复杂性提供鲜活案例。 2. 揭示民国时期江西社会变迁的脉络: 描绘出江西社会结构、经济形态、文化面貌在民国时期发生的深刻变化,展现传统与现代的交织、冲突与融合。 3. 丰富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区域视角: 将研究重点置于一个具体省份,通过深入的区域研究,为理解中国近代史的宏观发展提供更具深度的微观视角和地方性知识。 4. 为理解当代中国社会治理提供历史借鉴: 通过梳理民国时期地方治理的经验与教训,为理解和反思当代中国社会治理的形成与发展提供重要的历史参照。 五、 结语 民国时期江西的社会变迁与地方治理,是理解中国近代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希望通过严谨的学术研究,勾勒出那个时代江西社会丰富而真实的图景,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和对中国近代史感兴趣的读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位关注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演变的研究者,我一直对地方行政体系的运作抱有浓厚的兴趣。这套《江西省政府公报:1927—1948》对于我而言,无疑是一份宝贵的史料。我想深入探究的,是国民政府时期,江西省地方政府的组织架构、职能划分以及具体的行政运作模式。公报中是否会涉及政府部门的设置、人员编制、议事规则等内容?官员的选拔、任用、考核机制又是如何运作的?特别是,在那个权力结构复杂、地方势力多元的时代,中央政府的政令如何在江西落地,地方政府又在多大程度上拥有自主权?我希望能在公报中找到相关的政策文件、会议纪要,甚至是关于地方官员问责的案例,以此来了解当时地方行政的实际情况。此外,我也关注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社会管理等方面的角色,其具体的经济政策,如税收、土地、产业扶持等,以及在社会治安、公共卫生、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措施,都将是我梳理研究的重点。这套公报,有望为我提供一个观察和分析民国时期江西地方政府运行机制的独特视角。

评分

我对民国时期的社会变迁,特别是基层社会组织和民众生活的变动,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这套《江西省政府公报:1927—1948》以其详实的记录,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研究平台。我特别期待能够从中发掘出一些关于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的微观史料。例如,当时的农业政策是如何制定和执行的?关于农田水利建设、粮食生产、农产品交易等方面的具体规定和措施,是否在公报中有详细记载?同时,我也想了解地方政府在维护社会秩序、处理社会矛盾方面的实践。例如,关于基层治安管理、司法审判、户籍管理、乃至民间习俗的规范等方面,是否能找到相关的政府文件或政策。更进一步,我对那个时期地方社会的文化生活和公共服务也充满好奇。例如,教育的普及情况、学校的设立和管理,公共卫生设施的建设和运行,乃至地方戏曲、民间节庆等文化活动的政府态度和管理方式,都是我希望能在公报中找到线索的研究方向。我相信,通过对这些细枝末节的梳理,能够勾勒出当时江西社会真实的肌理,以及普通民众在时代变迁中的生活状态。

评分

初拿到这套厚重的《江西省政府公报:1927—1948》,我内心是既期待又有些许的茫然。期待的是,这套史料无疑是研究民国时期江西地方政治、经济、社会变迁的一扇绝佳窗口,每一册都承载着那个风云变幻年代的真实气息。然而,茫然之处在于,如此宏大而详实的资料,究竟该从何处入手,才能真正抓住其精髓?我曾听说,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地方政府的公报往往是了解基层治理、政策落地情况的最直接证据,远比宏大的国家叙事来得更为具体生动。我特别希望能在这套公报里找到一些关于土地政策调整、乡村自治的尝试,甚至是地方教育发展、公共卫生改善等方面的细致记录。毕竟,历史的厚重感,恰恰体现在那些被忽视的、琐碎的、却又切实影响着普通百姓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如果能从这114册公报中,挖掘出一些鲜为人知的具体案例,哪怕是一个小镇的集贸市场管理办法,或是一次基层学校的扩建工程,都能让人感受到那个时代跳动的脉搏。我希望,通过对这套公报的细致梳理,能够勾勒出一幅更立体、更真实的江西地方社会图景,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有温度、有细节、有血有肉的故事。

评分

我是一名对社会史研究颇感兴趣的学者,长期以来,我一直在追寻那些能够反映普通民众生活轨迹的史料。而地方政府的公报,在我看来,往往是研究基层社会最生动、最直接的载体。这套《江西省政府公报:1927—1948》恰好囊括了一个关键的历史时期,那个年代,中国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无论是内战的爆发、抗日战争的洗礼,还是经济的起伏、社会思潮的涌动,都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地方。我非常希望在这套公报中,能够找到一些关于民生政策的具体实施情况。比如,政府是如何应对当时频发的自然灾害,如何组织救济?在教育方面,是否有关于普及义务教育的尝试,或者对私塾、学校的管理规定?在社会治理方面,治安的维持、基层纠纷的调解,是否都有记录可循?我尤其关注的是,在不同的历史节点,比如抗战爆发前后,政府的施政重点是否发生了转移,这些转移是如何通过具体的政策和措施体现出来的。这些细节,对于理解一个地方的社会肌体如何运作,以及普通民众的生活如何在时代洪流中受到影响,都至关重要。

评分

对于许多历史爱好者而言,能够直接触碰到原始的、未经太多解读的史料,本身就是一种莫大的享受。这套《江西省政府公报》恰恰提供了这样一个宝贵的机会。我一直对国民政府时期,特别是抗战前后,地方如何应对各种挑战充满了好奇。尤其是在经济凋敝、战乱频仍的背景下,地方政府的运作效率、政策执行力,乃至其内部的权力博弈,都牵动着我的研究兴趣。我倾向于从那些看似枯燥的行政命令、人事任免、财务报告中,去解读当时社会运作的逻辑。比如,财政公报里透露出的税收数字,能否与当时的物价水平、民生状况形成对照?人事任免的背后,是否隐藏着政治派系的斗争,或是对特定才能的渴求?更进一步,那些关于公共工程的批准和建设报告,能否反映出地方官员的施政重点和能力水平?我想,这套公报的价值,就在于它提供了一个不受二手解读干扰的视角,让我们有机会穿越时空的迷雾,直接与历史对话,去感受那个时代决策者们面临的复杂局面,以及他们是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做出选择的。这本身就是一项充满挑战,又极具魅力的“寻宝”过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