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简介 |
| 本书系“十一五”国家古籍整理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是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策划出版的“著名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系列的一种。本书共收录南京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68种,其中稿本3种,如《昌平志外志稿》等;抄本36种,如《宁晋县乡土志》《【光绪】洪洞县志》等;孤本23种,如《【康熙】杞县志》等。 |
| 目录 |
| 001 昌平志外志稿 002 【民國】新城縣志 003 【乾隆】直隸深州總志 004 寧晉縣鄉土志 005 【康熙】長治縣志 006 【光緒】洪洞縣志 007 【乾隆】續猗氏縣志 008 【光緒】遼陽州志 009 【宣統】鐵嶺縣志 010 【民國】拜泉縣志 011 【民國】訥河縣志 012 【康熙】涇陽縣志 013 【雍正】涇陽縣志 014 郃陽縣鄉土志 015 【康熙】會寧縣志 016 【宣統】鎮番縣志 017 【光緒】重修蒲臺縣志 018 【光緒】平度志要 019 【康熙】江寧府志 020 【康熙】六合縣志 021 溧水徵訪冊 022 【萬曆】興化縣新志 023 【康熙】睢寧縣志 024 【同治】象山縣志稿 025 【乾隆】湯谿縣志 026 【雍正】景寧縣志 027 【嘉慶】麗水志稿 028 【嘉慶】霍山縣志 029 【順治】亳州志 030 【光緒】全椒縣志 031 【嘉靖】新安志補 032 歙縣採訪冊 033 【道光】新昌縣志 034 【康熙】臨江府志 035 【康熙】建昌府志 036 【乾隆】南豐縣志 037 【萬曆】杞乘 038 【康熙】杞縣志 039 江陵縣志勘誤 040 【順治】攸縣志 041 【康熙】攸縣志 042 【道光】武緣縣志 043 【道光】羅城縣志 044 天河縣鄉土志 045 【乾隆】雒容縣志 046 【道光】西延軼志 047 【道光】陽朔縣志 048 【道光】永福縣志 049 【光緒】恩陽州志 050 【乾隆】漢州志 051 【康熙】邛州志 052 【康熙】綿竹縣志 053 【嘉慶】興文縣志 054 【康熙】嘉定州志 055 【康熙】夾江縣志 056 【光緒】丹稜縣志 057 【乾隆】纂集仁壽全志 058 【道光】蓬州志略 059 【乾隆】太平縣志 060 【乾隆】會理州志 061 安寧州鄉土志合編 062 古越州志 063 路南縣鄉土志草本 064 【康熙】新修宜良縣志 065 【康熙】新平縣志 066 【乾隆】景東直隸廳志 067 【民國】箇舊縣志 068 中甸縣纂修縣志材料 |
最近沉迷于一份关于宋代文学研究的论文集,尤其是其中关于苏轼词作的几篇解读,让我耳目一新。以往对苏轼词的印象,多停留在其豪放旷达、寄情山水的层面,但这些文章却挖掘出了他词作中更为深沉、细腻的情感维度。有一篇分析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并非仅仅停留于对赤壁景色的描绘和英雄气概的赞扬,而是深入剖析了词中“大江东去”背后所蕴含的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以及“故国神游”中对于政治失意的隐忍。作者通过对当时政治背景的梳理,以及对苏轼一生经历的细致考量,揭示了词中字里行间那份“壮怀激烈”之下,其实隐藏着更深的孤独与忧愁。另一篇则着重探讨了苏轼诗歌与佛教思想的融合,从他的禅意诗中,我才真正体会到那种“枯木逢春”、“静水流深”的境界。书中引用了大量的古籍文献,对一些关键的词语、典故进行了溯源,使得理解更加透彻。阅读这些论文,感觉就像在和一位博学的老友在书房里畅谈,每一次的讨论都让我对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也让我对宋代文学的博大精深有了更直观的体会。
评分寻访古籍,总有一种沉甸甸的仪式感,仿佛穿越时空,与前贤对话。最近得遇一本《中国历史疆域变迁图录》,真是让人爱不释手。它以精细的笔触,绘制了从先秦时期到近现代,中国疆域的每一次重要变动。打开书页,如同翻阅一部厚重的历史画卷,从模糊的轮廓到清晰的界线,每一个时代的更迭,都伴随着土地的增减、省份的划分、民族的融合。图录中的插图不仅绘制了地理风貌,还巧妙地融入了当时的行政区划、重要城镇、甚至民族分布的示意。文字部分更是对每一幅地图进行了详尽的解读,解释了变迁的原因、影响以及相关的历史事件,比如某次战争的胜利如何导致疆域的扩展,又如某次民族政策的调整如何影响了区域的划分。对于我这样一个对历史地理颇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简直是如获至宝,它将抽象的历史概念具象化,让我能直观地理解中国这片土地的脉络是如何一步步形成的。尤其是一些细节,比如不同朝代对同一地区的称谓差异,以及边疆地带的模糊地带如何随着中央王朝的强大而逐渐明确,都让我受益匪浅。书中引用的史料也颇为考究,旁征博引,论证严谨,读来让人心服口服。
评分这是一本关于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图册,打开它,就如同走进了一座座精美的江南园林,让人流连忘返。图册中的每一张照片都经过精心挑选,光影捕捉恰到好处,将园林的亭台楼阁、假山流水、曲径通幽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无论是苏州拙政园的典雅,还是无锡寄畅园的灵秀,亦或是扬州个园的奇巧,都仿佛触手可及。文字部分虽然不多,但却字字珠玑,简练地介绍了每个园林的建造历史、设计理念以及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作者对于园林中的每一处细节都进行了细致的描绘,比如一片瓦当的纹样,一块石头的肌理,一棵树木的姿态,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湛的工艺。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借景”手法的介绍,如何将园外的山峦、河流、甚至远处的村落巧妙地引入园中,使其成为园景的一部分,这种天人合一的境界,着实令人赞叹。书中还附有详细的园林平面图和剖面图,配合照片一起阅读,能更清晰地理解园林的布局和空间构成。读完这本书,我仿佛真的走过了一趟中国古代的园林之旅,感受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智慧和东方审美的独特魅力。
评分这是一套关于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精选集,里面收录了各个时期、各个流派的代表性画作,实在是一场视觉的盛宴。每一幅画作都配有高质量的复制品,色彩鲜艳,细节清晰,仿佛原作就在眼前。从魏晋时期的壁画,到唐代的仕女图,再到宋代的山水画,以及元明清的文人画,几乎涵盖了中国绘画的完整发展历程。文字部分则由该领域的专家撰写,对每一幅画作的创作背景、艺术风格、以及作者的生平都进行了深入的解读。例如,在欣赏顾恺之的《洛神赋图》时,作者详细介绍了画中的人物造型、线条运用,以及如何通过画面来表现曹植的浪漫情怀。而在解析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时,则着重分析了其构图的宏伟、笔法的苍劲,以及如何通过山水的描绘来寄托作者的情感。本书的另一个特色是,它不仅展示了绘画作品本身,还穿插了大量的相关历史资料、诗词歌赋,以及文人的题跋,这些都为理解画作的内涵提供了更丰富的视角。通过这套画册,我仿佛穿越了时空,与历代的大师们进行了一次无声的对话,也更深刻地体会到了中国绘画艺术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韵味。
评分最近在阅读一本关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史的著作,它以一种非常宏观的视角,梳理了从春秋战国到明清时期,各大哲学流派的演变与发展。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其体系化的梳理,它没有简单地罗列各个学派的人物和思想,而是着重于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继承与批判,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角色。例如,书中在讲述儒家思想时,不仅仅介绍了孔孟的学说,还详细阐述了董仲舒如何将其与法家、阴阳家思想融合,成为汉代官方哲学,又如王阳明如何结合儒、释、道三家思想,形成了心学。这种纵横交错的梳理方式,让我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脉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作者在论述过程中,引用了大量的经典原文,并配以生动易懂的解释,即使是对哲学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从中获得不少启发。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一些争议性观点的探讨,作者能站在不同学派的立场上进行分析,展现出一种客观公正的研究态度。通过阅读此书,我不仅对中国古代哲学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更深刻地认识到其思想的连续性和包容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