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1979中國工業設計珍藏檔案

1949-1979中國工業設計珍藏檔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瀋榆,張國新 著
圖書標籤:
  • 工業設計
  • 中國工業
  • 曆史檔案
  • 設計史
  • 1949-1979
  • 中國設計
  • 檔案文獻
  • 視覺文化
  • 民用工業
  • 老物件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上海人民美術齣版社
ISBN:9787532288311
版次:1
商品編碼:11495126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4-06-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84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1949-1979中國工業設計珍藏檔案》理清瞭一直睏擾我國工業設計發展的幾個問題,一個是什麼是工業設計;一個是厘正瞭眾多關係,如工業化和工業設計,工程類設計和工業化設計;第三個是中國特色的工業設計到底是什麼。本書用瞭大量曆史史實,曆史照片去揭開新中國前30年工業設計的狀況,對於我們研究工業設計史還是發展我國工業設計都有很好的藉鑒作用。

目錄

序·為《1949—1979中國工業設計珍藏檔案》作序 “三五牌”颱鍾 熊貓牌601-1型收音機 “解放牌CAl0”型載重汽車 “幸福牌-I”型照相機 “北京牌BJ-212”型輕型越野車 “永久牌PAl7”型自行車 “上海牌A-581“型手錶 “長江牌750”型摩托車 “上海牌58-II”型照相機 “北京牌825-3”型黑白電視接收機 “紅旗牌CA770”型高級轎車 “幸福牌250”型摩托車 “上海牌SH760A”型轎車 “嚮陽牌”銀紅噴花保溫瓶 “蝴蝶牌JAI-1”型縫紉機 “海鷗牌4B”型照相機 “長青牌”青花梧桐50頭餐具 “紅燈牌711-2”型收音機 “飛躍牌9D3”型電視、收音兩用機 “華生牌FT35-1”型交流颱扇 “美加淨牌”龍鳳香水 新中國工業設計的思想與實踐 參考文獻 結語

前言/序言

 
1949-1979:中國工業設計的時代剪影 一本聚焦於特定曆史時期中國工業設計風貌的專業研究或圖錄,將以嚴謹的學術視角和豐富的視覺材料,重構那段波瀾壯闊的工業化進程中,設計所扮演的關鍵角色。 這本書籍將聚焦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至改革開放前夕(1949年至1979年)這一關鍵的三十年間,中國工業設計領域的發展軌跡、理論探索以及實踐成果。這段時期,中國的工業體係在計劃經濟的框架下,經曆瞭從初步建立到快速擴張的復雜曆程,工業設計作為連接生産力與人民生活的重要橋梁,其發展深受國傢戰略、意識形態和技術條件的影響。 一、 曆史背景與設計思潮的交織 本書將首先梳理1949年至1979年間,中國工業設計所處的宏觀環境。這包括: 1. 計劃經濟體製下的設計定位: 闡述在國傢主導的物資分配和生産計劃下,工業設計職能的設立、發展與演變。設計工作是如何服務於“趕超”目標、滿足基本生活物資需求,以及如何體現社會主義美學和國傢意誌的。 2. “學習與移植”的初期探索(50年代): 分析建國初期,設計力量如何學習和藉鑒蘇聯模式,以及在引進國外技術和標準的過程中,本土化設計的萌芽與嘗試。重點將放在早期大型機械設備、工具和初步消費品的造型與功能研究上。 3. “自力更生”與“大躍進”時期的設計狂熱與挑戰: 探討在特定曆史運動中,設計思想受到的衝擊。如何在資源極端匱乏的情況下,探索簡易、高效、具有“中國特色”的設計方案。這一部分會關注設計在輕工業、農業機械等領域的快速應變。 4. “文化大革命”時期的復雜境遇: 剖析在政治運動高壓下,設計研究與實踐受到的製約與扭麯。同時,也將探究在特定需求驅動下,依然堅持下來的設計工作者所做齣的努力,以及設計産品如何成為特定時代符號的載體。 二、 核心領域的設計實踐剖析 本書將不局限於對宏觀理論的探討,而是深入到具體的工業門類,以大量實物案例作為支撐,展示彼時設計的具體形態。 1. 交通工具設計: 詳細考察新中國早期鐵路機車、客車、內河船隻以及初期的國産汽車(如解放、東風係列)的設計語言。分析在缺乏成熟空氣動力學和人體工程學數據的情況下,如何通過經驗和造型美學來定義“中國製造”的工業形象。 2. 日用消費品與輕工業設計: 這一部分是研究民眾生活變遷的窗口。將涵蓋傢具、紡織品(印花圖案)、搪瓷器皿、自行車、縫紉機等産品的設計演變。探討在物資匱乏年代,“經久耐用”、“樸素實用”如何成為設計美學的主導原則,以及如何通過有限的色彩和紋樣錶達“人民性”。 3. 機械與工具設計: 聚焦於服務於重工業和農業現代化的設備。分析機床、拖拉機、水泵等産品的設計,重點研究其結構的可維修性、模塊化設計思想的早期體現,以及如何通過工業造型來彰顯力量感和可靠性。 4. 建築設備與室內環境設計: 考察早期工廠、公共設施(如影院、醫院)的內部陳設、標識係統和環境導視的設計嘗試。這部分體現瞭設計在空間組織和功能布局上的早期探索。 三、 設計人纔與機構的建設曆程 為瞭全麵展現設計活動的生態,本書將細緻描繪設計人纔的培養路徑和設計機構的組織架構。 1. 設計教育的奠基: 研究清華大學、中央工藝美院(今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等高校在工業設計、實用美術專業設立初期的課程設置、師資構成,以及如何為國傢培養第一代專業設計師。 2. 設計研究機構的功能: 考察中央設立的輕工部設計院、相關部委的設計研究所等機構的職能定位。它們是如何從最初的“技師輔助”角色,逐步發展成為具有獨立設計決策能力的機構。 3. 設計師群體的口述與檔案: 盡可能通過對健在老設計師的采訪、迴顧其工作筆記、內部報告等一手資料,還原設計決策背後的具體思考過程,揭示他們在特定曆史語境下的專業堅守與妥協。 四、 造型美學與意識形態的融閤 本書的一大亮點在於對“社會主義美學”在工業設計中的體現進行深入解讀。 1. 符號學分析: 探討“紅旗”、“齒輪”、“麥穗”、“五角星”等特定符號如何被融入産品造型、包裝和宣傳材料中。分析這些符號在不同時期的使用頻率和意義的微小漂移。 2. 形式的政治錶達: 分析從仿古、蘇式流綫型到強調幾何結構的過程,是如何對應著國傢對“現代性”的不同理解。特彆是對於“大器”、“穩重”、“樸實”等形容詞的設計語言轉換。 3. 包裝設計的視覺革命: 詳細對比1950年代初期的簡單標簽與1970年代末期在有限印刷技術下的産品包裝設計,觀察其在市場化萌芽期的色彩運用和文字排版的變化。 結語:邁嚮變革的門檻 本書的收尾部分將把時間綫拉至1979年前夕,總結這三十年間中國工業設計所取得的成就——在極度睏難的物質條件下,成功支撐瞭國傢工業體係的運轉,並塑造瞭特定一代人的審美記憶。同時,也將指齣其在國際化、人性化設計理念上的缺失,為後續中國設計融入全球化浪潮埋下伏筆。 通過這部檔案式的匯編,讀者將獲得一個多維度、立體化的視角,去理解工業設計如何作為國傢意誌、技術能力與人民生活需求三者相互作用下的産物,深刻影響瞭1949年至1979年中國社會的麵貌。

用戶評價

評分

從純粹的視覺語言分析角度來看,這套檔案提供瞭一個極佳的案例庫,用以剖析特定意識形態如何形塑視覺錶達。無論是大型工程項目的視覺導嚮,還是日常消費品的造型語言,都能看到時代精神的投射。那些傢具、傢電(如果有所涉及的話)的設計,往往在追求極簡和耐用之間搖擺,帶著一種強烈的、不加修飾的“革命浪漫主義”色彩。我尤其關注其中關於色彩運用的部分,那時的色彩選擇似乎更傾嚮於功能區分和象徵意義,而非純粹的感官愉悅,比如特定的工業用色體係,其邏輯清晰且具有很強的識彆度。這本書的偉大之處在於它的客觀性,它沒有過多地進行價值判斷,而是將原始的、未經粉飾的史料直接呈現給讀者,讓今天的我們自己去解碼那個時期設計與社會需求的復雜博弈。每一次深入閱讀,都像是進行瞭一場關於“形式服從於誰”的深刻辯論。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簡直是一次視覺的穿越,那種略帶復古的質感和嚴謹的排版,讓人立刻聯想到那個特定年代的嚴肅與開拓精神。我翻開它時,首先被那些泛黃的照片和精緻的圖紙吸引住瞭。它不僅僅是關於“設計”的記錄,更像是一部無聲的社會史詩。我尤其留意到那些早期工業産品的造型,它們身上帶著一種樸素的、功能至上的美學烙印,與我們今天所習慣的流綫型、強調用戶體驗的現代設計有著天壤之彆。每一次翻頁,都仿佛能聽到車間裏機器轟鳴的聲音,感受到工程師們在資源有限的條件下,如何用有限的材料去構築一個國傢的工業骨架。那些關於標準件、模具開發乃至初期品牌標識的記錄,透露齣那個時代對基礎建設的極端重視。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以一種近乎考古學傢的細緻,保存瞭中國現代工業文明初期的胎動痕跡,對於理解我們今天設計思維的根源,無疑提供瞭極其珍貴的曆史坐標。它不是一本輕鬆的讀物,但它所承載的曆史厚重感,讓人不得不駐足深思,那些被時代洪流裹挾或塑造齣來的“設計決策”,是如何影響瞭數十年後的生活麵貌。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和印刷質量本身,就是對那個時代工業美學的一種隱晦緻敬。紙張的選擇,即使是現代工藝印製,也盡量還原瞭那種略微粗糲的觸感,使得手中的重量感與內容的年代感高度契閤。我嘗試去辨認那些早期工廠徽章和産品銘牌上的字體細節,它們往往帶著手工刻印的痕跡,那種細微的不完美,反而比完美的矢量圖形更富有人情味和曆史溫度。更令人玩味的是,透過這些工業設計文本,我開始反思“標準化”與“個性化”在不同發展階段的權重分配。在那個需要快速建立基礎生産能力,實現規模化復製的時期,“標準”壓倒一切,而這種對統一規範的執著,也塑造瞭我們後來的工業文化底色。這本書就像一個時間膠囊,將那些被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工業基礎,以如此清晰、集中的方式呈現在眼前,讓人對背後無數工程師和設計師的無名貢獻油然而生敬意。

評分

坦白說,我最初期待的可能隻是一本圖錄性質的資料匯編,但這本書遠超齣瞭這個範疇。它更像是一部未完成的、關於“如何製造一個現代國傢”的行動綱領的視覺注釋。我注意到其中一些技術草圖的繪製精度,那是在沒有成熟計算機輔助設計工具的時代完成的,僅憑尺規和繪圖闆,繪製齣的復雜結構圖,其嚴謹度和清晰度令人嘆服。這讓我聯想到,設計思維的根基在於精確的邏輯和嚴密的結構組織,而這些品質,在那個艱苦的年代被磨練得無比鋒利。這本書的價值,還在於它為後來的設計教育者和從業者提供瞭一個必要的參照係——瞭解起點,纔能更好地把握前行的方嚮。它提醒著我們,設計從來都不是懸浮於空中的純粹藝術,它根植於技術、資源與社會目標之中,這套檔案,正是這種根基最紮實的體現。

評分

閱讀這本畫冊的過程,更像是一次深入到那個特定曆史語境下的思維漫遊。我驚訝地發現,盡管彼時的設計決策往往受到宏觀政治和經濟環境的強烈製約,但其中依然閃耀著令人贊嘆的創造性解決問題的火花。例如,某些特定用途的機械設備,其結構設計體現齣驚人的實用主義智慧,沒有多餘的裝飾,每一個部件的幾何形狀都服務於其核心功能,這與當代設計中常常齣現的“過度設計”形成瞭鮮明的對比。我特彆喜歡那些早期産品說明書的版式,那種字體的選擇、留白的運用,雖然生澀,卻自有其獨特的韻律感和力量感。這套檔案的整理者顯然付齣瞭巨大的心血,他們不僅收集瞭最終成品圖,還挖掘齣瞭大量的設計草圖和內部討論記錄,這使得我們可以窺見一個設計項目從概念萌芽到最終落地的復雜曆程,充滿瞭那個時代特有的探索與掙紮。它讓人體會到,設計在那個年代,不是一種營銷工具,而是一種實實在在的、推動生産力進步的硬核力量。

評分

挺有趣的書,不過更適閤收藏瞭

評分

本書內容比較冷僻,網上也不易查找,因此買瞭一本。作者收集資料很多,但是整理較粗糙,希望再版時能修正。

評分

是我喜歡的內容'插圖精美'非常喜歡'是我滿意的一次購物

評分

得好

評分

珍藏版好書

評分

書邊角磕碰嚴重,包裝隨意!

評分

是我喜歡的內容'插圖精美'非常喜歡'是我滿意的一次購物

評分

過年收到的第一個電話祝福,就是京東小哥的電話,好評一個~

評分

書邊角磕碰嚴重,包裝隨意!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