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1979中国工业设计珍藏档案

1949-1979中国工业设计珍藏档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沈榆,张国新 著
图书标签:
  • 工业设计
  • 中国工业
  • 历史档案
  • 设计史
  • 1949-1979
  • 中国设计
  • 档案文献
  • 视觉文化
  • 民用工业
  • 老物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32288311
版次:1
商品编码:1149512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4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1949-1979中国工业设计珍藏档案》理清了一直困扰我国工业设计发展的几个问题,一个是什么是工业设计;一个是厘正了众多关系,如工业化和工业设计,工程类设计和工业化设计;第三个是中国特色的工业设计到底是什么。本书用了大量历史史实,历史照片去揭开新中国前30年工业设计的状况,对于我们研究工业设计史还是发展我国工业设计都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目录

序·为《1949—1979中国工业设计珍藏档案》作序 “三五牌”台钟 熊猫牌601-1型收音机 “解放牌CAl0”型载重汽车 “幸福牌-I”型照相机 “北京牌BJ-212”型轻型越野车 “永久牌PAl7”型自行车 “上海牌A-581“型手表 “长江牌750”型摩托车 “上海牌58-II”型照相机 “北京牌825-3”型黑白电视接收机 “红旗牌CA770”型高级轿车 “幸福牌250”型摩托车 “上海牌SH760A”型轿车 “向阳牌”银红喷花保温瓶 “蝴蝶牌JAI-1”型缝纫机 “海鸥牌4B”型照相机 “长青牌”青花梧桐50头餐具 “红灯牌711-2”型收音机 “飞跃牌9D3”型电视、收音两用机 “华生牌FT35-1”型交流台扇 “美加净牌”龙凤香水 新中国工业设计的思想与实践 参考文献 结语

前言/序言

 
1949-1979:中国工业设计的时代剪影 一本聚焦于特定历史时期中国工业设计风貌的专业研究或图录,将以严谨的学术视角和丰富的视觉材料,重构那段波澜壮阔的工业化进程中,设计所扮演的关键角色。 这本书籍将聚焦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至改革开放前夕(1949年至1979年)这一关键的三十年间,中国工业设计领域的发展轨迹、理论探索以及实践成果。这段时期,中国的工业体系在计划经济的框架下,经历了从初步建立到快速扩张的复杂历程,工业设计作为连接生产力与人民生活的重要桥梁,其发展深受国家战略、意识形态和技术条件的影响。 一、 历史背景与设计思潮的交织 本书将首先梳理1949年至1979年间,中国工业设计所处的宏观环境。这包括: 1.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设计定位: 阐述在国家主导的物资分配和生产计划下,工业设计职能的设立、发展与演变。设计工作是如何服务于“赶超”目标、满足基本生活物资需求,以及如何体现社会主义美学和国家意志的。 2. “学习与移植”的初期探索(50年代): 分析建国初期,设计力量如何学习和借鉴苏联模式,以及在引进国外技术和标准的过程中,本土化设计的萌芽与尝试。重点将放在早期大型机械设备、工具和初步消费品的造型与功能研究上。 3. “自力更生”与“大跃进”时期的设计狂热与挑战: 探讨在特定历史运动中,设计思想受到的冲击。如何在资源极端匮乏的情况下,探索简易、高效、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方案。这一部分会关注设计在轻工业、农业机械等领域的快速应变。 4.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复杂境遇: 剖析在政治运动高压下,设计研究与实践受到的制约与扭曲。同时,也将探究在特定需求驱动下,依然坚持下来的设计工作者所做出的努力,以及设计产品如何成为特定时代符号的载体。 二、 核心领域的设计实践剖析 本书将不局限于对宏观理论的探讨,而是深入到具体的工业门类,以大量实物案例作为支撑,展示彼时设计的具体形态。 1. 交通工具设计: 详细考察新中国早期铁路机车、客车、内河船只以及初期的国产汽车(如解放、东风系列)的设计语言。分析在缺乏成熟空气动力学和人体工程学数据的情况下,如何通过经验和造型美学来定义“中国制造”的工业形象。 2. 日用消费品与轻工业设计: 这一部分是研究民众生活变迁的窗口。将涵盖家具、纺织品(印花图案)、搪瓷器皿、自行车、缝纫机等产品的设计演变。探讨在物资匮乏年代,“经久耐用”、“朴素实用”如何成为设计美学的主导原则,以及如何通过有限的色彩和纹样表达“人民性”。 3. 机械与工具设计: 聚焦于服务于重工业和农业现代化的设备。分析机床、拖拉机、水泵等产品的设计,重点研究其结构的可维修性、模块化设计思想的早期体现,以及如何通过工业造型来彰显力量感和可靠性。 4. 建筑设备与室内环境设计: 考察早期工厂、公共设施(如影院、医院)的内部陈设、标识系统和环境导视的设计尝试。这部分体现了设计在空间组织和功能布局上的早期探索。 三、 设计人才与机构的建设历程 为了全面展现设计活动的生态,本书将细致描绘设计人才的培养路径和设计机构的组织架构。 1. 设计教育的奠基: 研究清华大学、中央工艺美院(今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等高校在工业设计、实用美术专业设立初期的课程设置、师资构成,以及如何为国家培养第一代专业设计师。 2. 设计研究机构的功能: 考察中央设立的轻工部设计院、相关部委的设计研究所等机构的职能定位。它们是如何从最初的“技师辅助”角色,逐步发展成为具有独立设计决策能力的机构。 3. 设计师群体的口述与档案: 尽可能通过对健在老设计师的采访、回顾其工作笔记、内部报告等一手资料,还原设计决策背后的具体思考过程,揭示他们在特定历史语境下的专业坚守与妥协。 四、 造型美学与意识形态的融合 本书的一大亮点在于对“社会主义美学”在工业设计中的体现进行深入解读。 1. 符号学分析: 探讨“红旗”、“齿轮”、“麦穗”、“五角星”等特定符号如何被融入产品造型、包装和宣传材料中。分析这些符号在不同时期的使用频率和意义的微小漂移。 2. 形式的政治表达: 分析从仿古、苏式流线型到强调几何结构的过程,是如何对应着国家对“现代性”的不同理解。特别是对于“大器”、“稳重”、“朴实”等形容词的设计语言转换。 3. 包装设计的视觉革命: 详细对比1950年代初期的简单标签与1970年代末期在有限印刷技术下的产品包装设计,观察其在市场化萌芽期的色彩运用和文字排版的变化。 结语:迈向变革的门槛 本书的收尾部分将把时间线拉至1979年前夕,总结这三十年间中国工业设计所取得的成就——在极度困难的物质条件下,成功支撑了国家工业体系的运转,并塑造了特定一代人的审美记忆。同时,也将指出其在国际化、人性化设计理念上的缺失,为后续中国设计融入全球化浪潮埋下伏笔。 通过这部档案式的汇编,读者将获得一个多维度、立体化的视角,去理解工业设计如何作为国家意志、技术能力与人民生活需求三者相互作用下的产物,深刻影响了1949年至1979年中国社会的面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本身,就是对那个时代工业美学的一种隐晦致敬。纸张的选择,即使是现代工艺印制,也尽量还原了那种略微粗粝的触感,使得手中的重量感与内容的年代感高度契合。我尝试去辨认那些早期工厂徽章和产品铭牌上的字体细节,它们往往带着手工刻印的痕迹,那种细微的不完美,反而比完美的矢量图形更富有人情味和历史温度。更令人玩味的是,透过这些工业设计文本,我开始反思“标准化”与“个性化”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权重分配。在那个需要快速建立基础生产能力,实现规模化复制的时期,“标准”压倒一切,而这种对统一规范的执着,也塑造了我们后来的工业文化底色。这本书就像一个时间胶囊,将那些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的工业基础,以如此清晰、集中的方式呈现在眼前,让人对背后无数工程师和设计师的无名贡献油然而生敬意。

评分

阅读这本画册的过程,更像是一次深入到那个特定历史语境下的思维漫游。我惊讶地发现,尽管彼时的设计决策往往受到宏观政治和经济环境的强烈制约,但其中依然闪耀着令人赞叹的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火花。例如,某些特定用途的机械设备,其结构设计体现出惊人的实用主义智慧,没有多余的装饰,每一个部件的几何形状都服务于其核心功能,这与当代设计中常常出现的“过度设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特别喜欢那些早期产品说明书的版式,那种字体的选择、留白的运用,虽然生涩,却自有其独特的韵律感和力量感。这套档案的整理者显然付出了巨大的心血,他们不仅收集了最终成品图,还挖掘出了大量的设计草图和内部讨论记录,这使得我们可以窥见一个设计项目从概念萌芽到最终落地的复杂历程,充满了那个时代特有的探索与挣扎。它让人体会到,设计在那个年代,不是一种营销工具,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推动生产力进步的硬核力量。

评分

坦白说,我最初期待的可能只是一本图录性质的资料汇编,但这本书远超出了这个范畴。它更像是一部未完成的、关于“如何制造一个现代国家”的行动纲领的视觉注释。我注意到其中一些技术草图的绘制精度,那是在没有成熟计算机辅助设计工具的时代完成的,仅凭尺规和绘图板,绘制出的复杂结构图,其严谨度和清晰度令人叹服。这让我联想到,设计思维的根基在于精确的逻辑和严密的结构组织,而这些品质,在那个艰苦的年代被磨练得无比锋利。这本书的价值,还在于它为后来的设计教育者和从业者提供了一个必要的参照系——了解起点,才能更好地把握前行的方向。它提醒着我们,设计从来都不是悬浮于空中的纯粹艺术,它根植于技术、资源与社会目标之中,这套档案,正是这种根基最扎实的体现。

评分

从纯粹的视觉语言分析角度来看,这套档案提供了一个极佳的案例库,用以剖析特定意识形态如何形塑视觉表达。无论是大型工程项目的视觉导向,还是日常消费品的造型语言,都能看到时代精神的投射。那些家具、家电(如果有所涉及的话)的设计,往往在追求极简和耐用之间摇摆,带着一种强烈的、不加修饰的“革命浪漫主义”色彩。我尤其关注其中关于色彩运用的部分,那时的色彩选择似乎更倾向于功能区分和象征意义,而非纯粹的感官愉悦,比如特定的工业用色体系,其逻辑清晰且具有很强的识别度。这本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的客观性,它没有过多地进行价值判断,而是将原始的、未经粉饰的史料直接呈现给读者,让今天的我们自己去解码那个时期设计与社会需求的复杂博弈。每一次深入阅读,都像是进行了一场关于“形式服从于谁”的深刻辩论。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一次视觉的穿越,那种略带复古的质感和严谨的排版,让人立刻联想到那个特定年代的严肃与开拓精神。我翻开它时,首先被那些泛黄的照片和精致的图纸吸引住了。它不仅仅是关于“设计”的记录,更像是一部无声的社会史诗。我尤其留意到那些早期工业产品的造型,它们身上带着一种朴素的、功能至上的美学烙印,与我们今天所习惯的流线型、强调用户体验的现代设计有着天壤之别。每一次翻页,都仿佛能听到车间里机器轰鸣的声音,感受到工程师们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如何用有限的材料去构筑一个国家的工业骨架。那些关于标准件、模具开发乃至初期品牌标识的记录,透露出那个时代对基础建设的极端重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以一种近乎考古学家的细致,保存了中国现代工业文明初期的胎动痕迹,对于理解我们今天设计思维的根源,无疑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历史坐标。它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但它所承载的历史厚重感,让人不得不驻足深思,那些被时代洪流裹挟或塑造出来的“设计决策”,是如何影响了数十年后的生活面貌。

评分

东西非常好,很赞的质量,值得购买

评分

得好

评分

过年收到的第一个电话祝福,就是京东小哥的电话,好评一个~

评分

一本很出色的书,权威 ,用心!

评分

珍藏版好书

评分

得好

评分

一本很出色的书,权威 ,用心!

评分

本书内容比较冷僻,网上也不易查找,因此买了一本。作者收集资料很多,但是整理较粗糙,希望再版时能修正。

评分

挺有趣的书,不过更适合收藏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