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为《1949—1979中国工业设计珍藏档案》作序 “三五牌”台钟 熊猫牌601-1型收音机 “解放牌CAl0”型载重汽车 “幸福牌-I”型照相机 “北京牌BJ-212”型轻型越野车 “永久牌PAl7”型自行车 “上海牌A-581“型手表 “长江牌750”型摩托车 “上海牌58-II”型照相机 “北京牌825-3”型黑白电视接收机 “红旗牌CA770”型高级轿车 “幸福牌250”型摩托车 “上海牌SH760A”型轿车 “向阳牌”银红喷花保温瓶 “蝴蝶牌JAI-1”型缝纫机 “海鸥牌4B”型照相机 “长青牌”青花梧桐50头餐具 “红灯牌711-2”型收音机 “飞跃牌9D3”型电视、收音两用机 “华生牌FT35-1”型交流台扇 “美加净牌”龙凤香水 新中国工业设计的思想与实践 参考文献 结语
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本身,就是对那个时代工业美学的一种隐晦致敬。纸张的选择,即使是现代工艺印制,也尽量还原了那种略微粗粝的触感,使得手中的重量感与内容的年代感高度契合。我尝试去辨认那些早期工厂徽章和产品铭牌上的字体细节,它们往往带着手工刻印的痕迹,那种细微的不完美,反而比完美的矢量图形更富有人情味和历史温度。更令人玩味的是,透过这些工业设计文本,我开始反思“标准化”与“个性化”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权重分配。在那个需要快速建立基础生产能力,实现规模化复制的时期,“标准”压倒一切,而这种对统一规范的执着,也塑造了我们后来的工业文化底色。这本书就像一个时间胶囊,将那些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的工业基础,以如此清晰、集中的方式呈现在眼前,让人对背后无数工程师和设计师的无名贡献油然而生敬意。
评分阅读这本画册的过程,更像是一次深入到那个特定历史语境下的思维漫游。我惊讶地发现,尽管彼时的设计决策往往受到宏观政治和经济环境的强烈制约,但其中依然闪耀着令人赞叹的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火花。例如,某些特定用途的机械设备,其结构设计体现出惊人的实用主义智慧,没有多余的装饰,每一个部件的几何形状都服务于其核心功能,这与当代设计中常常出现的“过度设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特别喜欢那些早期产品说明书的版式,那种字体的选择、留白的运用,虽然生涩,却自有其独特的韵律感和力量感。这套档案的整理者显然付出了巨大的心血,他们不仅收集了最终成品图,还挖掘出了大量的设计草图和内部讨论记录,这使得我们可以窥见一个设计项目从概念萌芽到最终落地的复杂历程,充满了那个时代特有的探索与挣扎。它让人体会到,设计在那个年代,不是一种营销工具,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推动生产力进步的硬核力量。
评分坦白说,我最初期待的可能只是一本图录性质的资料汇编,但这本书远超出了这个范畴。它更像是一部未完成的、关于“如何制造一个现代国家”的行动纲领的视觉注释。我注意到其中一些技术草图的绘制精度,那是在没有成熟计算机辅助设计工具的时代完成的,仅凭尺规和绘图板,绘制出的复杂结构图,其严谨度和清晰度令人叹服。这让我联想到,设计思维的根基在于精确的逻辑和严密的结构组织,而这些品质,在那个艰苦的年代被磨练得无比锋利。这本书的价值,还在于它为后来的设计教育者和从业者提供了一个必要的参照系——了解起点,才能更好地把握前行的方向。它提醒着我们,设计从来都不是悬浮于空中的纯粹艺术,它根植于技术、资源与社会目标之中,这套档案,正是这种根基最扎实的体现。
评分从纯粹的视觉语言分析角度来看,这套档案提供了一个极佳的案例库,用以剖析特定意识形态如何形塑视觉表达。无论是大型工程项目的视觉导向,还是日常消费品的造型语言,都能看到时代精神的投射。那些家具、家电(如果有所涉及的话)的设计,往往在追求极简和耐用之间摇摆,带着一种强烈的、不加修饰的“革命浪漫主义”色彩。我尤其关注其中关于色彩运用的部分,那时的色彩选择似乎更倾向于功能区分和象征意义,而非纯粹的感官愉悦,比如特定的工业用色体系,其逻辑清晰且具有很强的识别度。这本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的客观性,它没有过多地进行价值判断,而是将原始的、未经粉饰的史料直接呈现给读者,让今天的我们自己去解码那个时期设计与社会需求的复杂博弈。每一次深入阅读,都像是进行了一场关于“形式服从于谁”的深刻辩论。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一次视觉的穿越,那种略带复古的质感和严谨的排版,让人立刻联想到那个特定年代的严肃与开拓精神。我翻开它时,首先被那些泛黄的照片和精致的图纸吸引住了。它不仅仅是关于“设计”的记录,更像是一部无声的社会史诗。我尤其留意到那些早期工业产品的造型,它们身上带着一种朴素的、功能至上的美学烙印,与我们今天所习惯的流线型、强调用户体验的现代设计有着天壤之别。每一次翻页,都仿佛能听到车间里机器轰鸣的声音,感受到工程师们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如何用有限的材料去构筑一个国家的工业骨架。那些关于标准件、模具开发乃至初期品牌标识的记录,透露出那个时代对基础建设的极端重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以一种近乎考古学家的细致,保存了中国现代工业文明初期的胎动痕迹,对于理解我们今天设计思维的根源,无疑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历史坐标。它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但它所承载的历史厚重感,让人不得不驻足深思,那些被时代洪流裹挟或塑造出来的“设计决策”,是如何影响了数十年后的生活面貌。
评分东西非常好,很赞的质量,值得购买
评分得好
评分过年收到的第一个电话祝福,就是京东小哥的电话,好评一个~
评分一本很出色的书,权威 ,用心!
评分珍藏版好书
评分得好
评分一本很出色的书,权威 ,用心!
评分本书内容比较冷僻,网上也不易查找,因此买了一本。作者收集资料很多,但是整理较粗糙,希望再版时能修正。
评分挺有趣的书,不过更适合收藏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