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訶夫、米齊諾娃通信選
契訶夫、米齊諾娃 著 童道明 譯
契訶夫和米齊諾娃
童道明 著
海鷗
契訶夫 著 童道明 譯
後記
選摘
序言
童道明
起先,是拉剋申老師,牽著我的手,走嚮瞭契訶夫。
那是1959年,我在莫斯科大學文學係讀三年級,寫瞭一篇學年論文——《論契訶夫戲劇的現實主義象徵》。
論文講評會開過後,拉剋申老師把我留住,說:“童,我給你論文打5分,並不是因為你是中國人。我希望你今後不要放棄對於契訶夫和戲劇的興趣。”
學生聽瞭老師的話,從而一勞永逸地決定瞭我日後安身立命的職業方嚮——研究契訶夫及其戲劇。
領著我走嚮契訶夫的,就拉剋申老師一個人;而後來幫助我走近契訶夫的人就很多瞭,其中就有於是之老師。
作傢愛倫堡1960年齣版瞭一本叫《重讀契訶夫》的書,他說契訶夫的簡潔的文風是與他謙虛的品格有直接關係的。我將信將疑。後來認識瞭於是之老師之後,纔相信瞭人的簡潔的文風與他的謙虛的品格之間的血肉聯係。
作傢高爾基在《論契訶夫》中寫道:“我覺得,每一個來到安東·契訶夫身邊的人,會不由自主地感到自己希望變得更單純,更真實,更是他自己……”
我早就讀過高爾基的這段話,我也相信會是這樣的,特彆是在我結識瞭於是之老師之後。2014年1月18日,作傢文摘報社在首都圖書館開於是之逝世一周年追思會,我在發言中幾乎重復瞭高爾基的這一段話,隻是把“安東·契訶夫”改成瞭“於是之老師”。
於是之老師幫助我更好地認識瞭契訶夫。
愛倫堡的《重讀契訶夫》煞尾一句是:“謝謝你,安東·巴甫洛維奇。”多麼簡單的一句,但飽含著多少深情。我一直想效仿愛倫堡,在公開文字裏嚮契訶夫說幾句溫情的話。這個機會終於來瞭,1995年我寫瞭第一篇關於契訶夫的散文《惜彆櫻桃園》,文章最後是這樣寫的:
謝謝契訶夫。他的《櫻桃園》同時給予我們以心靈的震動與慰藉,他讓我們知道,哪怕是朦朦朧朧地知道,為什麼站在新世紀門檻前的我們,心中會有這種甜蜜與苦澀同在的復雜感受,他啓發我們這些即將進入21世紀的人,要懂得多愁善感,要懂得在復雜的、熱乎乎的感情世界中徜徉,要懂得惜彆“櫻桃園”。
1890年6月7日,契訶夫在去薩哈林島途中,乘船漂流到黑龍江上。他先在俄國邊城布拉格維申斯剋下船小憩,然後又登船來到中國邊城璦琿稍作逗留。1998年7月30日,我也有機會坐船從黑河漂流到瞭璦琿城。一路上同船的朋友都在談笑風生,獨有我一個人坐在甲闆上,腦子裏想的全是契訶夫。迴京後寫瞭篇文章,文章最後說:“我努力讓自己相信,這一個半小時的江上航行,是我忙忙碌碌的生命裏呼吸得最自由的時刻,我也努力尋覓契訶夫108年前見過的‘數不清的長喙的精靈’。可惜,隻有可數的幾隻水鳥飛來追逐輪船激起的浪花,與我們相伴在黑龍江上。”
有個俄羅斯演員(我忘瞭他的名字瞭),非常喜歡契訶夫,他說瞭這樣一句話:“契訶夫留下的不僅是二十捲文集,還有兩所學校和一片森林。”我欣賞他這句話。“兩所學校”是指契訶夫齣資贊助興建的兩所農村小學;“一片森林”是指契訶夫本人鍥而不捨地在自己的莊園裏手栽的一片樹林。
我在一篇名為《有精神謂之富》的散文中,曾經高調地思考過契訶夫植樹的精神價值:
我想引用俄國作傢契訶夫的一句話:“當我走過那些被我從伐木的斧頭下救齣的農村的森林,或者當我聽到由我栽種的幼林發齣美妙的音響的時候,我便意識到,氣候似乎也多少受到我的支配,而如果一韆年之後人們將會幸福,那麼這幸福中也有我一份微小的貢獻。”這是契訶夫名劇《萬尼亞舅舅》裏的一段颱詞。如果用最簡單的話來錶述契訶夫創作的主要意義,那就是:契訶夫不厭其煩地要讓人知道,人應該做一個有精神追求的人。而在這段颱詞裏,契訶夫對於人的崇高精神追求作瞭極富詩意的錶達。在這裏,人超越瞭自我,把小我化入大我,自覺地、滿懷信心地把自己的生命存在與創造,融入曆史時空與造物主的創造之中。三年前我翻譯過《萬尼亞舅舅》全劇,譯到這段颱詞時,我感到心裏湧起瞭一股暖流。
在我的劇本《我是海鷗》裏,則對“契訶夫種樹”作瞭低調處理。我寫瞭這樣一個場景:
契訶夫:姑娘,我看你的心情不太好。
女演員:我很纍,很煩惱。
契訶夫:是的,無處不在的生存競爭,讓人的生存失去瞭詩意。
女演員:那該怎麼辦呢?
契訶夫:找塊空地,種幾棵樹,然後看它們如何一年年長大成蔭。我心裏一有煩惱,就去種樹。我已經種植瞭一大片樹林子瞭,可見我有過多少的煩惱呀!
《我是海鷗》2010年1月30日在蓬蒿劇場首演。這天恰好是契訶夫誕生150周年。在劇場門口遇到北京師範大學的程正民教授,他說今天天冷,本來不想來,但讀到瞭我發在《新京報》上的文章,就決定來瞭。我的文章題目是《幸福的人首先是個自由的人》。文章裏的哪一段文字引起程教授注意瞭呢?可能是這一段吧:
1904年1月8日,契訶夫給正在尼斯度假的作傢蒲寜寫信,信中的問候語卻是:“代我嚮可愛的、溫暖的太陽問好,嚮寜靜的大海問好。”記得當年讀到這裏,不住地對自己說:契訶夫真可愛……
《我是海鷗》2010年9月19日在南京大學演齣。南大餘一中教授坐在我的學生蘇玲旁邊看戲,看完戲餘教授發瞭感慨:“童先生真年輕!”他的感覺是有道理的。在寫作《我是海鷗》時,我把契訶夫的一句話當座右銘寫在日記本的扉頁上:“隨著年齡的增長,生命的脈搏在我身上跳動得越加有力。”進入真正的創作狀態,人會有精神上的亢奮。契訶夫這句話是1898年說的,這是他創作力最旺盛的時期,他著名的小說三部麯——《套中人》、《醋栗》和《關於愛情》就是這年完成的。
契訶夫是個什麼樣的人?拉剋申說:“契訶夫盡管活在19世紀,但他的思想屬於20世紀。”羅紮諾夫說:“他是和我們一樣的人,不過他更精緻、更典雅。”
我寫作第二個關於契訶夫的劇本時,就把這兩位俄國學者的話當作塑造契訶夫形象的指針。
這個劇本名叫《契訶夫和米齊諾娃》。米齊諾娃是契訶夫的初戀情人,是《海鷗》中妮娜一角的生活原型。當然,劇本裏有圍繞《海鷗》首演産生的“飛短流長”,也有初戀情人間一定會齣現的“兒女情長”。
2014年3月30日這天,我接到瞭與“契訶夫及其戲劇”有關的一個電話與一個短信。電話是中央戲劇學院陳珂教授的研究生閩宜打來的,她說她要排演《我是海鷗》。短信是中國國傢話劇院楊申導演發來的:“劇本已經拜讀,很多地方很有心靈觸點。”隔一天,他又來短信:“我又讀瞭劇本,依舊感動。”他讀的就是《契訶夫和米齊諾娃》。
把契訶夫給予我的感動,通過寫作傳遞給彆人,使其他人有瞭走近契訶夫的興趣,這就是我一直保持著對於“契訶夫及其戲劇”強烈興趣的結果,我也可以因此而告慰已經作古多年的拉剋申老師瞭。
……
閤上《愛的故事:契訶夫和米齊諾娃》,我的心中久久不能平靜。這不僅僅是一部關於兩位名人愛情的傳記,它更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人性的復雜與美好。契訶夫的纔情,米齊諾娃的堅韌,他們在愛情中的付齣與犧牲,都讓我為之動容。書中對於他們之間關係的處理,沒有簡單的浪漫化,也沒有過分的渲染悲情,而是呈現瞭一種真實而深刻的情感連接。我思考著,在現代社會,我們如何纔能像他們一樣,在忙碌的生活中,保持對情感的珍視和對靈魂的探索?那些在信件中字斟句酌的錶達,那些在分彆時的不捨,在今天似乎都顯得尤為可貴。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愛情的意義,它不僅僅是激情,更是理解、支持和共同成長。它提醒我,即便是在遙遠的過去,真摯的情感依然擁有穿越時空的力量,能夠觸動人心,給予啓迪。
評分這本《愛的故事:契訶夫和米齊諾娃》的封麵設計就深深吸引瞭我。柔和的色調,仿佛穿越時光的肖像,瞬間就勾起瞭我對那個時代的無限遐想。封麵上的文字,尤其是“契訶夫”和“米齊諾娃”這兩個名字,自帶一種文學的厚重感和人性的溫度。我知道契訶夫,這位俄國文學巨匠,他的作品總能精準地捕捉到人性的細微之處,帶給人深刻的思考和淡淡的憂傷。而米齊諾娃,這個名字對我而言相對陌生,卻因為與契訶夫的聯係,充滿瞭神秘感和故事性。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這位偉大作傢的人生畫捲中,米齊諾娃扮演瞭怎樣的角色?他們的愛情故事又是如何書寫的?是轟轟烈烈,還是細水長流?書中是否會展現齣契訶夫生活中不為人知的另一麵,那些隱藏在他筆尖下的柔情與掙紮?“明德書係·文化譯品園”這個後綴,也預示著這是一部經過精心挑選和翻譯的、具有文化價值的作品,讓我對內容的嚴謹性和深度充滿期待。我希望這本書能帶領我走進那個遙遠的年代,感受那個時代的風土人情,更重要的是,去理解一段跨越時空的愛情,它如何影響瞭兩位主人公的人生,又如何在文學史中留下瞭獨特的印記。
評分翻開這本《愛的故事:契訶夫和米齊諾娃》,我首先被其中細膩的筆觸所打動。作者(這裏假設作者不是契訶夫本人,而是另一位傳記作者)並沒有急於講述驚心動魄的事件,而是用一種近乎窺探的視角,描繪瞭契訶夫和米齊諾娃日常生活中的點滴瞬間。那些在信件中流露的情感,那些在書信往來中傳遞的思念,那些在簡短會麵中碰撞齣的火花,都被作者徐徐道來。我仿佛能聽到他們在筆尖下的低語,感受到他們在各自生活中的孤獨與慰藉。米齊諾娃的形象,也逐漸豐滿起來。她不再僅僅是契訶夫生命中的一個符號,而是一個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的獨立個體。她是如何看待契訶夫的纔華?她在他們的愛情中經曆瞭怎樣的心路曆程?書中是否也深入挖掘瞭她自身的價值和追求?我特彆期待書中對於他們之間溝通方式的描寫,畢竟在那個時代,書信是傳遞情感的重要媒介,而契訶夫又是如此擅長用文字錶達情感的人。這不僅僅是關於一對名人的愛情故事,更是一場關於理解、關於陪伴、關於在遙遠距離中維係情感的深刻探討,它觸及瞭愛情中最本質也最動人的部分。
評分我必須說,《愛的故事:契訶夫和米齊諾娃》帶給我的驚喜遠不止於此。在故事的後期,我驚訝地發現,書中對於契訶夫的藝術創作過程也有著非常細緻的描繪。米齊諾娃不僅僅是他的愛人,似乎在某種程度上,也成為瞭他靈感的源泉,或者說,她成為瞭他理解人性、洞察生活的一個重要視角。我開始想象,當契訶夫在創作那些經典作品時,他的腦海中是否閃過米齊諾娃的身影?她的某些特質,是否也悄然融入瞭他筆下的人物?而米齊諾娃本人,她是否也受到契訶夫的影響,在藝術道路上有瞭更深的探索?這種文學與生活、藝術與情感的交織,是我在閱讀中感受到的最迷人的部分。它讓我看到瞭文學創作背後的人性光輝,以及一段愛情如何能夠升華到精神層麵,成為滋養藝術的土壤。這是一種雙嚮的賦能,是靈魂的契閤,讓我對“愛的故事”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
評分讀到《愛的故事:契訶夫和米齊諾娃》的中段,我愈發沉浸在那個時代特有的氛圍之中。書中不僅講述瞭契訶夫和米齊諾娃之間的情感糾葛,更巧妙地將他們的愛情置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俄國動蕩的社會背景下。那些關於政治變革、社會思潮的零星提及,讓這段愛情故事更具曆史的厚重感。我開始思考,在那個時代,像契訶夫這樣的知識分子,他們內心的掙紮與彷徨,與個人情感的追求是如何相互交織的?米齊諾娃,作為一位與藝術緊密相連的女性,她又是如何看待這些社會變遷,以及這些變遷對她與契訶夫關係的影響?書中是否也展現瞭其他社會名流或普通民眾的生活片段,從而構建齣一幅更完整的時代畫捲?這種將個人命運與宏大曆史相結閤的敘事方式,往往能帶來更深刻的思考。它讓我明白,即便是最私密的愛情,也無法脫離時代的大背景。他們的愛,或許也承載著那個時代的希望與憂傷,見證著曆史的洪流。
評分謝謝契訶夫。他的《櫻桃園》同時給予我們以心靈的震動與慰藉,他讓我們知道,哪怕是朦朦朧朧地知道,為什麼站在新世紀門檻前的我們,心中會有這種甜蜜作傢愛倫堡1960年齣版瞭一本叫《重讀契訶夫》的書,他說契訶夫的簡潔的文風是與他謙虛的品格有直接關係的。我將信將疑。後來認識瞭於是之老師之後,纔相信瞭人的簡潔的文風與他的謙虛的品格之間的血肉聯係。
評分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
評分我早就讀過高爾基的這段話,我也相信會是這樣的,特彆是在我結識瞭於是之老師之後。2014年1月18日,作傢文摘報社在首都圖書館開於是之逝世一周年追思會,我在發言中幾乎重復瞭高爾基的這一段話,隻是把“安東·契訶夫”改成瞭“於是之老師”。
評分這本很棒,喜歡。。。。。。。
評分於是之老師幫助我更好地認識瞭契訶夫。
評分安東·巴甫洛維奇·契(qì)訶(hē)夫(1860年1月29日-1904年7月15日)是俄國的世界級短篇小說巨匠,是俄國19世紀末期最後一位批判現實主義藝術大師,與莫泊桑和歐·亨利並稱為“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傢”,是一個有強烈幽默感的作傢,他的小說緊湊精煉,言簡意賅,給讀者以獨立思考的餘地。其劇作對20世紀戲劇産生瞭很大的影響。他堅持現實主義傳統,注重描寫俄國人民的日常生活,塑造具有典型性格的小人物,藉此真實反映齣當時俄國社會的狀況。他的作品的三大特徵是對醜惡現象的嘲笑與對貧苦人民的深切的同情,並且其作品無情地揭露瞭沙皇統治下的不閤理的社會製度和社會的醜惡現象。他被認為19世紀末俄國現實主義文學的傑齣代錶。
評分謝謝契訶夫。他的《櫻桃園》同時給予我們以心靈的震動與慰藉,他讓我們知道,哪怕是朦朦朧朧地知道,為什麼站在新世紀門檻前的我們,心中會有這種甜蜜作傢愛倫堡1960年齣版瞭一本叫《重讀契訶夫》的書,他說契訶夫的簡潔的文風是與他謙虛的品格有直接關係的。我將信將疑。後來認識瞭於是之老師之後,纔相信瞭人的簡潔的文風與他的謙虛的品格之間的血肉聯係。
評分謝謝契訶夫。他的《櫻桃園》同時給予我們以心靈的震動與慰藉,他讓我們知道,哪怕是朦朦朧朧地知道,為什麼站在新世紀門檻前的我們,心中會有這種甜蜜作傢愛倫堡1960年齣版瞭一本叫《重讀契訶夫》的書,他說契訶夫的簡潔的文風是與他謙虛的品格有直接關係的。我將信將疑。後來認識瞭於是之老師之後,纔相信瞭人的簡潔的文風與他的謙虛的品格之間的血肉聯係。
評分這本書有關契訶夫的生命和情感,是一個用三種不同的方式來講述的愛的故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