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檢疫性雜草的鑒定、化感與風險研究

重要檢疫性雜草的鑒定、化感與風險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郭瓊霞 著
圖書標籤:
  • 檢疫雜草
  • 植物檢疫
  • 化感作用
  • 入侵植物
  • 生態風險
  • 雜草鑒定
  • 植物保護
  • 生物安全
  • 農業生態
  • 有害生物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科學齣版社
ISBN:9787030366207
版次:1
商品編碼:11500059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4-07-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28
字數:61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
第1章 假高粱及其近似種的檢測鑒定研究
第l節 假高粱及其近似物種鑒定方法的研究進展
1 形態學鑒定
2 細胞學鑒定
3 生物化學分類
4 分子生物學分類
第2節 假高粱及其近似種形態學鑒定
1 材料與方法
2 結果分析
3 假高粱及其近似種的分類與檢索
4 討論
第3節 假高粱及其近似種細胞學鑒定
1 材料與方法
2 顯微鏡檢結果
3 討論
第4節 假高粱及其近似種分子生物學鑒定
1 假高粱及其近似種DNA提取方法的研究
2 假高粱種子不同部位DNA的快速製各研究
3 從rbcl基因序列研究‘明福1號’及其近似種蘇丹草的親緣關係
4 假高粱及其近似種的核糖體DNA內轉錄間隔區基因序列的研究
5 利用RFLP方法分析rDNA 18S~26S區的研究
6 假高粱及其近似物種的DNA指紋鑒定及遺傳多樣性分析
參考文獻
第2章 菟絲子的檢測鑒定研究
第1節 菟絲子鑒定方法的研究進展與展望
l 菟絲子鑒定方法的研究進展
2 菟絲子鑒定方法的研究展望
3 選題意義和研究思路
第2節 菟絲子的形態鑒定研究
l材料和方法
2結果與分析
第3節 菟絲子的電鏡掃描鑒定研究
l 材料與方法
2 菟絲子屬種子的超微結構特徵
3 菟絲子屬種子超微結構特徵的分析
4 討論-
第4節 菟絲子分子生物學鑒定
1 分子生物學鑒定的優勢
2 分子生物學鑒定的所需材料
3 分子生物學鑒定的研究方法
4 菟絲子分子生物學鑒定的結果分析
第5節 菟絲子的傳統鑒定方法與分子生物學鑒定方法的分析
1 菟絲子屬種子的超微結構特徵
2 應用超微結構特徵鑒定的優缺點
3 DNA微量提取方法的研究
4 ILP分子標記
參考文獻
第3章 加拿大一枝黃花和一枝黃花的鑒定研究
第l節 加拿大一枝黃花和土著植物一枝黃花的形態鑒定研究
1 材料與方法
2 結果與分析
第2節 瘦果電鏡掃描特徵
1 材料與方法
2 瘦果的電鏡掃描分析
第3節 小結
參考文獻
第4章 毒麥及其近似種形態學與細胞學鑒定方法研究
第1節 概述
第2節 毒麥及其近似種形態學鑒定研究
1 材料與方法
2 結果與分析
第3節 毒麥及其近似種細胞學鑒定研究
1 材料與方法
2 結果與分析
第5章 加拿大一枝黃花入侵的化感作用機製研究
第6章 三種外來雜草次生代謝物的初步分析
第7章 豚草屬重要雜草的風險分析
第8章 燕麥屬重要雜草的風險分析
第9章 假高粱的適生性與入侵中國的風險分析
第10章 加拿大一枝黃花入侵中國的風險研究
第11章 檢疫性雜草的鑒定、監測、風險評估與信息谘詢係統的構建
附錄1 種臍的掃描電鏡觀察圖
附錄2 14種菟絲於種子的超微結構圖
附錄3 超微結構特徵的分種檢索錶
附錄4 TaKaRaDNA提取試劑盒提取DNA操作步驟
附錄5 本係統所涉及雜草種子名錄
附錄6 本係統涉及的雜草科名列錶
附錄7 本係統涉及的雜草屬名列錶

精彩書摘

  2.3  種皮細胞結構的分析
  4種近似種的種皮與果皮相結閤不易分離,既是種子也是果實,既有種皮又有果皮,果皮較厚,內層的種皮較薄,但它們之間也存在著一定的差彆。一方麵是與組成子房壁的心皮數和細胞成分有關,另一方麵也與種子成熟時珠被在發育上的變化有關。從切片中可見擬高梁、蘇丹草和‘明福1號’的果皮細胞較緊密且明顯厚,隻是假高梁薄些。假高粱的果皮與種皮局部剝離、心皮薄壁組織與果皮細胞緊貼.
  內種皮細胞質濃,排列整齊;而蘇丹草與擬高梁的外種皮有木質化的厚壁組織和角化層,較堅厚。內種皮細胞為短方形,但蘇丹草的核質明顯,果皮與種皮裂離;擬高粱內種皮細胞質壁分離,排列整齊;‘明福1號’的內種皮細胞為長方形,被按壓變形、核明顯。
  2.4  胚乳結構及其差異
  假高梁及其近似種均屬單子葉有胚乳種子。胚乳是在果皮和種皮以內的絕大部分細胞,可分為兩層。緊貼種皮的是糊粉層,其餘大部分為含有澱粉的胚乳細胞和含蛋白質、脂肪蛋白質細胞。
  2.4.1  糊粉層
  4個近似種在糊粉層的細胞結構上也是有所差異。假高粱和蘇丹草的糊粉層細胞質壁分離,而假高粱糊粉層核大,且核、核膜、核仁均明顯,排列有規律,蘇丹草僅核明顯;‘明福1號’的核雖然明顯,但細胞小,又含1—3核;擬高梁的糊粉粒大小不一,細胞質豐富,核不明顯。
  2.4.2  澱粉胚乳細胞
  在澱粉粒的形狀、大小和數量上,4種近似種是大同小異的,介於玉米和小麥之間的類型。形狀多呈圓球形的單粒澱粉,隻有‘明福1號’纔具有2個臍點和各自輪紋,2個臍點偏於兩側。
  從以上4種形態解剖比較和胚胎形成及其發育過程的觀察,可看齣它們的結構和部位相似,來源相同,它們之間有著一定的親緣關係。在種以上的分類中,蘇丹草、假高粱、‘明福1號’、擬高梁都是蜀黍屬(J0wANm)。從細胞學的角度來看:‘明福1號’可能是蘇丹草和假高粱的中間種,擬高粱的近似種。‘明福1號’究竟是否是擬高梁的純變種,還有待於染色體學方麵再加以肯定。從顯微組織解剖的細胞結構看,假高粱在盾片的形狀,外子葉的殘留,胚乳組織中的澱粉和糊粉層細胞的結構,上皮細胞的形狀大小、排列、種皮與果皮的厚度及細胞結構等方麵,明顯區彆於其他3種。利用組織細胞結構解剖鑒定,可以將假高粱與其他近似種區彆開來,而且特徵明顯,結果準確。
  ……

前言/序言

  雜草對農林業生産、人畜健康安全和生態環境的危害和破壞早已觸目驚心。據估計,我國每年雜草重度危害的農田高達3580萬hm2,造成作物年平均減産量為12.3%-16.59毛。尤其是檢疫性雜草一旦入侵,造成的損失將是不可估量的。做好檢疫性雜草的檢疫鑒定和風險預警,對防止檢疫性雜草的傳入、保護農牧業生産和人畜健康安全有著重要意義。
  近年來,隨著我國對外貿易的迅猛發展,植物及其産品的國際間貿易越來越頻繁,夾帶檢疫性雜草種類較多的進口原糧、飼料糧及蔬菜種子等農産品不斷增加,雜草傳入傳播風險加大,對檢疫性雜草的檢疫鑒定及分析其入侵風險也成瞭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本書根據重要檢疫性雜草的形態、危害機製、入侵風險等特點,遵循聯閤國糧食與農業組織《國際植物保護公約》的有害生物風險分析準則,采用形態學、細胞學、解剖學、電鏡掃描、分子生物學等技術,係統研究瞭高梁屬、菟絲子屬、一枝黃花屬、黑麥草屬、豚草屬、燕麥屬等重要檢疫性雜草及其近似種的植株、花、果實(種子)等鑒彆特徵,明確瞭重要檢疫性雜草屬種的形態、微形態、細胞組織結構和超微特徵與異同,比較描述瞭近似種之間的特徵差異;建立瞭重要檢疫性雜草的形態學、細胞學、分子生物學鑒定方法;根據入侵植物有害生物的危害機製和特點,開展瞭加拿大一枝黃花的資源競爭、根際土壤微生物特性、化感活性成分提取與鑒定、生理生化特性等化感作用研究,以及假臭草、豚草、加拿大一枝黃花等不同提取物成分的GC.MS分析研究;采用定性、定量風險分析的方法,預測瞭重要檢疫性雜草入侵中國的風險;基於計算機技術的應用,構建瞭檢疫性雜草分類檢索鑒彆、生物學特性、風險評價、預警監測等集成信息谘詢係統,為檢疫性雜草的鑒定、監測與防控提供瞭技術支撐。
  本書共有包括重要檢疫性雜草的鑒定、化感機製、風險控製等三部分內容,共分11章。第1—4章主要介紹瞭假高梁、菟絲子、加拿大一枝花、毒麥等重要檢疫性、入侵雜草與其近似種的形態學、細胞學及電子掃描特徵與分子生物學鑒定等;第5章為加拿大一枝黃花入侵的化感作用研究;第6章為豚草、加拿大一枝黃花、假臭草不同提取物成分的GC.MS分析;第7—10章為豚草屬、燕麥屬重要雜草,假高粱,以及加拿大一枝花的風險分析,第11章為雜草鑒彆、監測、風險預警信息谘詢係統的構建。
  本書著者為郭瓊霞研究員,參與撰寫的人員有(按姓氏筆畫順序排列):王若軒、莊蓉、劉景苗、李寜、吳媛、瀋荔花、陳崢、陳穎、卓濤、姚嚮榮、郭瓊霞、黃可輝、黃振、黃嫻、謝敏、虞贊。其中,第1章由虞贊、黃嫻、黃可輝、郭瓊霞撰寫,第2章由莊蓉、黃振、謝敏、郭瓊霞撰寫,第3章由瀋荔花、郭瓊霞撰寫,第4章由黃振、姚嚮榮、黃可輝、郭瓊霞撰寫,第5章由瀋荔花、陳穎、卓濤、郭瓊霞撰寫,第6章由陳崢、郭瓊霞撰寫,第7章由劉景苗、郭瓊霞撰寫,第8章由姚嚮榮、黃振、郭瓊霞撰寫。
  ……
《作物遺傳改良的分子機製與應用》 內容簡介 本書深入探討瞭作物遺傳改良的最新分子機製,並著重介紹瞭這些前沿技術在實際育種中的應用。全書結構嚴謹,內容詳實,旨在為從事作物育種、基因組學、分子生物學及相關領域的科研人員、研究生和高級技術人員提供一本具有高度參考價值的專著。 第一部分:作物遺傳改良的分子基礎 本部分將首先迴顧作物遺傳學和育種學的基本原理,在此基礎上,重點闡述近年來在分子層麵取得的突破性進展。 第一章:作物基因組的結構與功能解析 1.1 作物基因組測序技術的演進與挑戰 迴顧從一代測序到高通量測序技術(NGS)的發展曆程,包括短讀長、長讀長測序的優勢與局限。 討論基因組組裝、基因注釋的復雜性,以及結構變異、重復序列等對基因組解析帶來的挑戰。 介紹單倍體基因組、二倍體基因組、多倍體基因組的測序策略。 1.2 基因組結構變異(SV)與錶型可塑性 詳細介紹插入、缺失、重復、倒位、易位等不同類型的結構變異。 闡述結構變異如何影響基因錶達、基因功能,以及對作物適應性、産量和品質的潛在影響。 展示目前檢測和分析結構變異的關鍵技術和工具,如光學圖譜、BioNano、PacBio HiFi、Nanopore等。 1.3 功能基因組學研究方法 1.3.1 基因錶達調控網絡解析 深入探討轉錄組學(RNA-seq)、錶觀基因組學(ChIP-seq, ATAC-seq, WGBS)、蛋白質組學、代謝組學等技術在解析基因錶達調控網絡中的應用。 介紹非編碼RNA(lncRNA, miRNA, circRNA)在基因錶達調控中的作用機製。 闡述基於生物信息學的數據整閤和網絡構建方法。 1.3.2 基因功能鑒定與突變分析 詳細介紹基因敲除(CRISPR-Cas9, TALENs, ZFNs)、基因敲低(RNAi)、基因過錶達等基因功能乾預技術。 探討誘變育種、EMS誘變、T-DNA插入突變庫等經典和現代突變體分析方法。 介紹功能基因組學數據庫和信息學工具的應用。 第二章:關鍵農藝性狀的遺傳解析 2.1 産量與産量構成因素的遺傳基礎 2.1.1 産量水平的遺傳調控 解析控製株高、穗(粒)數、粒重等關鍵産量構成因素的基因。 探討環境互作(GxE)在産量性狀遺傳中的作用。 2.1.2 光閤效率與養分利用效率的遺傳改良 介紹影響光閤作用關鍵酶、光閤産物轉運、氣孔調控等基因的研究進展。 闡述氮、磷、鉀等養分高效利用性狀的遺傳基礎及其改良策略。 2.2 抗逆性狀的遺傳機製 2.2.1 生物脅迫抗性(病蟲害、雜草) 詳細分析作物對真菌、細菌、病毒病害,以及主要害蟲和雜草的抗性基因及其調控機製。 介紹抗病蟲基因的發現、挖掘和應用。 2.2.2 非生物脅迫抗性(乾旱、鹽堿、高溫、低溫) 深入探討作物在乾旱、鹽堿、高溫、低溫等逆境條件下,滲透調節、抗氧化、熱激蛋白、抗凍蛋白等響應機製的遺傳調控。 介紹尋找和鑒定抗逆基因的策略。 2.3 農産品品質性狀的遺傳調控 2.3.1 營養品質(維生素、礦物質、蛋白質、脂肪、次生代謝産物) 解析控製重要營養成分閤成、積纍、轉運的基因。 以“黃金大米”(維生素A強化)等成功案例為例,說明生物強化育種的分子策略。 2.3.2 經濟品質(風味、色澤、口感、加工特性) 探討影響作物風味物質、色素、澱粉結構、縴維特性等經濟品質的基因。 介紹風味改良、采後品質改良的分子育種思路。 第三章:基因組輔助育種新技術 3.1 標記輔助選擇(MAS)與全基因組選擇(GWS) 3.1.1 MAS的基本原理與應用 闡述如何利用分子標記(SSR, SNP, InDel)進行定嚮選擇。 討論MAS在加速育種進程、提高育種效率中的作用,以及其局限性。 3.1.2 GWS的理論基礎與實踐 深入介紹GWS的統計學模型(BLUP, BayesA/B/C, Ridge Regression等)。 分析GWS在大規模群體中預測育種值、實現精確選擇的優勢。 討論GWS在復雜性狀改良中的應用前景和挑戰,如參考群體構建、基因組預測模型準確性等。 3.2 基因編輯技術在作物育種中的應用 3.2.1 CRISPR-Cas9係統及其變體 詳細介紹CRISPR-Cas9、CRISPR-Cas12a (Cpf1)、prime editing、base editing等基因編輯工具的工作原理。 討論如何進行靶點設計、遞送策略(農杆菌轉化、基因槍、原生質體轉化)。 分析基因編輯技術在創製新種質、改良抗性、優化品質等方麵的應用案例。 3.2.2 基因編輯的優勢與潛在風險 強調基因編輯的靶嚮性、高效性、多靶點編輯能力,以及在快速創新品種方麵的潛力。 討論脫靶效應、基因編輯的倫理問題、監管政策等。 3.3 閤成生物學與基因組設計 3.3.1 工程菌與基因綫路設計 介紹閤成生物學理念在構建人工基因係統、調控網絡中的應用。 討論如何設計和組裝基因綫路,實現復雜的功能。 3.3.2 基因組重排與設計育種 展望利用閤成生物學技術進行大規模基因組設計、重排,創造具有全新功能的基因組。 探討未來“設計育種”的可能模式。 第二部分:作物遺傳改良的應用實踐 本部分將結閤不同作物類型,重點介紹分子技術在實際育種工作中的成功案例和未來發展方嚮。 第四章:主要作物(榖物、豆類、油料作物)的分子育種 4.1 水稻分子育種 介紹水稻基因組計劃的成果及其在分子育種中的應用。 討論抗病(白葉枯、稻瘟病)、抗蟲(螟蟲)、耐旱、耐鹽堿等性狀的基因挖掘與標記輔助育種。 展示提高産量、改善米質(堊白度、直鏈澱粉含量)的分子育種策略。 介紹基因編輯技術在水稻育種中的應用進展。 4.2 小麥分子育種 分析小麥復雜多倍體基因組對分子育種的挑戰。 介紹對産量、品質(麵筋質量)、抗病(赤黴病、銹病)、抗旱等重要性狀的遺傳改良。 重點討論全基因組選擇在小麥育種中的應用。 4.3 玉米分子育種 闡述玉米高産、廣譜抗病、耐密植等性狀的分子基礎。 討論利用MAS、GWS加速玉米新品種選育的案例。 介紹基因編輯技術在玉米育種中的應用前景。 4.4 大豆分子育種 介紹大豆産量、蛋白質含量、脂肪含量、抗病(病毒病、銹病)、抗蟲(豆莢螟)等性狀的分子調控。 討論如何通過分子手段改良大豆的抗逆性和品質。 4.5 油菜分子育種 分析雙低(低油酸、低芥酸)油菜選育的分子策略。 介紹抗病、抗蟲、耐除草劑等性狀的分子育種進展。 第五章:特種作物與經濟作物(蔬菜、果樹、藥用植物)的分子育種 5.1 蔬菜分子育種 5.1.1 番茄、黃瓜、辣椒等 介紹對産量、抗病(枯萎病、病毒病)、抗蟲、品質(風味、口感、營養成分)的分子育種。 展示利用基因編輯技術創製耐儲存、新品種的潛力。 5.1.2 十字花科蔬菜(白菜、西蘭花等) 討論抗病、抗蟲、耐儲存等性狀的分子遺傳改良。 5.2 果樹分子育種 5.2.1 蘋果、柑橘、葡萄等 分析果樹生長周期長、世代繁殖慢等育種難點。 介紹對産量、品質(果實硬度、風味、糖酸比)、抗病(褐腐病、瘡痂病)、抗逆(耐寒、耐旱)的分子研究。 討論微體繁殖與基因組學結閤的應用。 5.3 藥用植物的分子育種 5.3.1 中藥材(人參、丹參等) 介紹對活性成分含量、質量、産量、抗病等性狀的分子改良。 討論如何利用分子技術解析和穩定藥效成分的生物閤成途徑。 第六章:作物遺傳改良的未來展望與挑戰 6.1 基因組驅動與精準育種 探討基因組驅動技術(gene drive)在野生近緣種改良中的應用潛力,以及潛在的生態風險。 展望基於高精度基因組學和人工智能的“數字育種”模式。 6.2 適應氣候變化與保障糧食安全 強調分子育種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保障未來糧食安全中的關鍵作用。 討論如何加速創育適應極端環境的新品種。 6.3 育種倫理、法規與社會接受度 深入探討基因編輯、轉基因等技術麵臨的倫理 debate,以及各國日益完善的法規體係。 分析如何提升公眾對現代育種技術的認知和接受度。 6.4 跨學科閤作與技術整閤 強調生物信息學、數據科學、人工智能、農業工程等領域與傳統育種學的深度融閤。 展望未來作物遺傳改良將是一個高度交叉、協同創新的過程。 本書旨在為讀者構建一個全麵、深入、前沿的作物遺傳改良知識體係,激發科研人員的創新思維,推動分子育種技術的理論與實踐進步,最終服務於全球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和糧食安全。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價值絕不僅僅停留在學術層麵,它對於實際的農業生産指導意義同樣是無可替代的。我尤其對其中關於“田間管理策略優化”的部分印象深刻。作者沒有簡單地羅列除草劑的使用指南,而是深入探討瞭基於抗性監測和可持續發展的綜閤治理方案。書中詳盡記錄瞭不同地區、不同作物輪作模式下,特定雜草種群的動態變化麯綫和抗藥性發展趨勢,這對於一綫農藝師來說,簡直就是一本“活地圖”。我特彆喜歡它對非化學控製手段的深度挖掘,比如光照抑製、機械乾預的最佳時機把握,以及如何通過改良種植結構來構建對目標雜草不利的環境條件。這種前瞻性的、麵嚮未來的植保思路,讓人耳目一新。它強調的不是“消滅”,而是“控製”與“共存的智慧”,這種理念的轉變,是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所在。整本書的邏輯鏈條嚴密,從理論到實踐的跨越非常自然流暢,幾乎每翻過一頁,都能找到可以立即應用到田間試驗中的新思路。

評分

閱讀這套書的過程,就像是進行瞭一次深入的田園探秘之旅。作者在描述植物間的化學信息交流(化感作用)時,那種細膩入微的觀察力令人驚嘆。它不僅僅停留在“A物質抑製B植物生長”的簡單陳述,而是深入到特定次生代謝産物的分離、結構鑒定以及作用機理的探討。書中對一些具有顯著化感效應的植物提取物進行瞭詳盡的分析,並對比瞭它們在不同土壤質地和pH值下的效果差異。這種跨學科的整閤能力,將植物生理學、有機化學和土壤科學完美地融閤在瞭一起。對我而言,最吸引人的是書中對天然産物庫的挖掘潛力所持的樂觀態度。這錶明,我們對抗雜草的策略,可以從單純的“破壞性”轉嚮“利用性”,尋找那些能被高效利用的天然抑製劑,這無疑是未來綠色植保研究的方嚮。文字錶達上,作者的語言精準而富有畫麵感,即便涉及復雜的生化通路,也能通過清晰的流程圖和錶格輔助理解,避免瞭陷入晦澀難懂的泥潭。

評分

初次翻開這本書,我立刻被它那深邃而又充滿生命力的主題所吸引。作者似乎擁有一種魔力,能將那些在田間地頭被我們習以為常忽略的植物,提升到科學研究的殿堂。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於雜草生態學基礎的鋪陳,它不像傳統教材那樣枯燥乏味,而是用生動的案例和精妙的圖示,將雜草群落的動態變化、它們在環境脅迫下的生存策略展現得淋灕盡緻。特彆是關於土壤微生物群落與雜草根係相互作用的章節,那種層層遞進的論述,讓我仿佛能親眼目睹一場無聲的地下戰爭。書中對不同生境下優勢雜草種類的演替規律分析得極為透徹,這對於理解農業生態係統的健康至關重要。讀完這部分,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過去對“雜草”的簡單化認知,它們不再是單純的“敵人”,而是一個復雜生態係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存在與否,都牽動著整個係統的平衡。這本書的敘述節奏把握得極好,既有宏觀的生態視角,又不乏對微觀分子機製的細緻剖析,讀起來酣暢淋灕,收獲頗豐。

評分

從整體的學術視野來看,這本書成功地搭建瞭一個連接基礎理論、前沿研究與國傢安全(通過檢疫環節)的橋梁。它不僅僅是關於“植物”的書,更是關於“風險管理”和“生物安全”的教材。書中對全球生物入侵事件的案例分析,特彆是那些成功入侵後造成巨大經濟損失的典型例子,起到瞭強烈的警示作用。作者在風險評估的量化指標選取上頗具匠心,平衡瞭生物學特性、傳播途徑和管理成本等多個維度。我尤其贊賞其對未來研究趨勢的展望部分,它不僅指齣瞭當前研究的空白點,還為有誌於此領域的年輕學者提供瞭清晰的導航圖。整本書洋溢著一種嚴謹而又充滿探索精神的學術氛圍,它激發瞭我思考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構建更具韌性的農業生態屏障。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使其成為植物病蟲草害領域不可多得的參考寶典,它的齣版,無疑是對該領域研究工作的一次有力推動。

評分

這本書的排版和圖錶設計也值得大加贊賞。在信息密集型的科學著作中,清晰的視覺呈現是至關重要的。這本書的插圖質量極高,特彆是那些關於雜草形態特徵、種子萌發形態的微觀照片,清晰到足以讓初學者也能快速識彆目標物種。更不用說那些復雜的風險評估模型圖,它們將概率論和生態數據有效地結閤起來,直觀地展示瞭引入潛在入侵種的潛在危害等級。相較於一些齣版物常有的圖文脫節或圖注不清的問題,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無可挑剔。我感覺作者在編纂時非常注重讀者的使用體驗,大量的錶格被用來總結關鍵數據和比較指標,使得信息的檢索效率大大提高。例如,在對比不同地區檢疫風險等級時,隻需要快速瀏覽對應的錶格,就能得到核心結論,這對於需要快速查閱資料的研究人員來說,是非常人性化的設計。這種對細節的極緻追求,使得本書的工具書價值也得到瞭充分體現。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