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1、道格拉斯·洛西科夫被媒体誉是这个时代少有的“清醒者”,他在这本书中对现代经济中深层次的假设提出了质疑,在这本书中他讨论了真正的对社会有益的良心增长、拷问企业增长是否真正为社会带来了福祉。
2.作者曾出版过畅销书《当下的冲击》,他习惯与大众站在不同角度分析和思考当下的社会发展,其作品被国外一流媒体关注,并屡次获奖。在这本书中,对个人、企业、政府都关心的增长问题,提出了独到的见解。这本书将帮助企业和政府更好地理解在数字化时代,各自的角色。
3.本书获伊藤穰一、沃尔特·艾萨克森、赛斯·高汀等重量级人物推荐,《福布斯》《金融时报》《科克斯书评》推荐阅读。
内容简介
为什么Google班车的玻璃会被当地的抗议者砸碎?
为什么像Facebook和Uber这样的公司的爆炸性增长并没有给社会群体带来大规模的富裕?
是什么样的系统性问题造成了富人和穷人,技术专家和其他人的对立?
科技迅猛发展的确为社会带来了高效率,但也带来了收益分配的不均。被媒体称为“清醒思考者”的道格拉斯·洛西科夫对增长提出了质疑。他认为,我们所处时代的冲突不是雇工和数字精英之间的冲突,或者99%的普通人和1%的富有的人之间的冲突,而是技术进步的龙卷风吹得我们的经济体系失去了控制。全体人类都受困于失控引发的后果之中:无就业增长的经济复苏、低薪临时工作经济、冷血科技公司等的发展……而大多数人对此视而不见。
每个公司的领导迫于压力不得不将企业可持续性置于股东利益之后。然而让增长成为数字经济单一的、毫无争议的核心目标会带来的后果是可怕的。经济应当为人类服务而不是为了增长服务,优化经济体系迫在眉睫。
在这部具有开创性的著作中,洛西科夫开出了良方,他告诉我们应该如何结合人性中优秀的部分与现代技术中优秀的部分来创造良性的发展。洛西科夫为我们解读了评价当前经济形式的一系列关键性词汇,诸如大数据、机器人、人工智能、算法参与股市交易、共享经济、欧元区崩溃……帮助我们理解增长的内涵,为处在关键的十字路口的人类和商业指明方向。
是继续以增长为目的不断追求利益,还是抓住机会由内而外地改变企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方式?这本书将帮助你做出抉择。
作者简介
道格拉斯?洛西科夫(Douglas Rushkoff)
现任纽约市立大学皇后学院媒体理论与数字经济教授。畅销书《当下的冲击》(中文版由中信出版社于2013年出版)作者,此外还创作过包括《程序或被编程》(Program or Be Programmed),《公司化的生活》(Life Inc.)等十余部关于媒体、技术和文化书籍的作品。作为麻省理工学院评出的“世界十大有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他参与制作拍摄了美国公共广播公司“前线”系列的纪录片《“赞”时代》和《波普文化的创造者》。
他生活在纽约并且在全世界范围进行关于媒体、社会和经济学的讲座。
精彩书评
道格拉斯?洛西科夫是当今非常敏锐的媒体理论家,一位鼓舞人心的数字经济评论家。他的作品读起来也充满趣味。—— 沃尔特·艾萨克森(Walter Issacson),美国阿斯彭研究所主席兼CEO
如果你不认识洛西科夫,你就没有在认真考虑未来将要发生什么。——塞思?高汀(Seth Godin),企业家,市场营销专家
我们为了增长而进行了优化。但是我们是不是已经迷路了呢?我们迷失在哪一层面呢?作为一种经济,作为一个社区,还是作为一个价值观点在人类或者经济层面没有任何意义的社会呢?洛西科夫问的问题切中要害。这是一次富于挑战而又十分必要的阅读经历——雪莉?特克尔(Sherry Turkle),麻省理工学院社会学教授
每一次伟大的进步总是始于有人看到其他所有人都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情其实并不正确。道格拉斯?洛西科夫对现代经济中深层次的假设提出了质疑,并且开辟了一条通向更加注重以人为核心的世界的道路。——蒂姆? 奥莱利,(Tim O’Reilly),奥莱利传媒创始人
格拉斯?洛西科夫是在数字方面拥有真正远见卓识的人。在为时未晚之际,你应该读一读这本激动人心的、呼吁自下而上重启我们的社会的作品。—— 阿斯特拉?泰勒(Astra Taylor),电影制作人
在可以被看作一次危机的时刻,洛西科夫和我们分享了他睿智、乐观而且实用的视角,告诉我们企业和消费者在数字时代如何能够重新设想当今通用的经济操作系统,并且实现繁荣。—— 博宁?博夫(Bonin Bough),亿滋国际首席媒体和电子商务官
目录
前言:对增长的反思
第一章 从方程式中剔除人类
数字产业主义
大量,大量,还是大量
数字市场:赢者通吃
点赞经济
大数据应用
分享经济学:让人类回归到“账簿”上
失业问题解决方案
第二章 增长陷阱
把企业看成程序
平台垄断
为企业重新编码
处于稳定状态的企业
第三章 货币的速度
王国货币
为货币重新编程——从银行金库到区块链
货币是个动词
第四章 不会退出的投资
金融并非私事
算法渴望数字衍生工具吗?
游戏化的投资:创业公司
无风险资本:大众的耐心
全面投资——资本之外的因素
第五章 分布式
数字分产主义
现在开始复兴?
致谢
附录
注释
精彩书摘
2013年12月的一天早上,十几位旧金山教会区的居民躺在一辆车前,用身体阻挡其前进。虽然在加州公众抗议行动屡见不鲜,但这次的目标很不寻常:这是一辆将谷歌员工从旧金山市的家中运送到
50千米外山景城的公司班车。
当我的社交媒体信息里充斥着关于这一幕的照片和现场报道时,我不知该做何反应。从很多方面来说,作为互联网成功故事的终极代表——一个在大学宿舍中酝酿的实验最后发展为全球最强大的科技企业之一,创造了数以千计的就业岗位的谷歌一直致力于不作恶。谷歌公司的迅猛发展使若干经济部门及公司所在的一些地区得以复苏。在一个时期,人们对发生的一切感到满意。我们都可以享受免费的搜索和邮件服务,博主在他们的网页中发布广告可以获得收入,儿童能分得来自视频网站YouTube的收益。随着时髦人士和技术职业者的到来,新的咖啡店和书店陆续开业,LOFT(高大而宽敞的空间)公寓拔地而起,房地产价值得以攀升,使教会区变得更加时尚、安全。增长是件好事,至少对那些创造增长的人来说是件好事。
但是,谷歌员工的大量涌入也使得旧金山历史最悠久的居民区房租大涨,没有参与谷歌迅猛发展的老居民和小公司被迫搬离了这些地区。配备空调的谷歌班车仿佛象征着侵略——就像太空船在地球和母船之间运送外星人往返。除了伤害之外,还令人感到受辱的是,谷歌公司把用公共资金建设的公交站作为其私有交通系统的停靠站点。毗邻这些公交站的地区的房租比其他地区的类似房屋高出20%,1 除了谷歌员工,房客还来自Facebook(脸谱网)、Twitter(推特网)以及其他硅谷宠儿,所以房租正以每几年翻一番的速度增长。
于是,恰好于谷歌股价在华尔街攀上历史新高的同一天,十几位好战的抗议者,身穿黄马甲拦住了一辆谷歌班车(这位科技巨头的班车现在已是臭名昭著),他们在车身一侧贴了一面旗子,上面用漂亮且多彩的谷歌字体写着“使城市贵族化,让平民遭驱逐的科技”, 将这种设计拍成照片后通过Instagram(一款能便捷地分享照片和图片的手机应用软件)传播。科技迅猛发展,但其带来的收益分配不均,人们对此的质疑日渐强烈,由于利用了这一点,这张照片如野火般传播开来。我多少有一点支持他们的观点,于是对这张照片报以一笑。
几个星期后的事让人笑不出来了。奥克兰的抗议者向谷歌班车投掷石块,打碎了一块玻璃,车上的员工受到惊吓。诚然,我和大家一样关注谷歌公司的行为,并且硅谷的快速发展似乎没有使旧金山及更远地区的人们变得富足,反而使其背井离乡,这件事令我沮丧,但是, 谷歌班车上有我的朋友,他们利用自己辛苦习得的编程技能谋生。他们也许年薪可达10 万美元,但面临巨大的压力,有多少人盯着这个职位,知道自己随时可能被淘汰使他们非常痛苦。由于公司用更宏大的增长目标取代了原有目标,“冲刺”便更加频繁地发生,他们一次次为了赶上最后期限夜以继日地编程。
其实在这一点上我们大家同属一个阵营。与其说谷歌员工是公司不断扩张的受益者,不如说他们是被公司快速消耗的资源。谷歌员工平均在参加工作后一年内离职,2 有些是在其他公司获得了更好的职位, 但大多数只是为了摆脱持续不断的工作压力。不开车而坐班车上下班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工作或是放松。他们也是人。
就谷歌公司而言,它的班车既减轻了高速公路的压力,又减少了数以千计的员工开车上下班给环境造成的污染。旧金山湾区的许多公司只是口头上说要环保,至多组织员工拼车。和它们不同,谷歌提供的班车服务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29 000 吨以上。可是从何时开始好事变成坏事了呢?
问题出在谷歌公司影响世界的方式上,班车和乘车者皆非核心问题,只是容易被注意的目标。乘班车上下班途中,谷歌员工并非没有注意到窗外的世界贫困日益加剧。如果他们有所感触,这些情景只会使他们更加努力地保住自己的工作,而不是去质疑造成这些现象的深层次原因。他们的确想成为百万富翁,但不是为了享受奢侈的生活, 在一个没有强大社会保障体系的国家,工人被告知他们必须成为百万富翁,否则一旦退休或者生病立刻就会陷入贫困。一个有代表性的在线退休金计算器指出,某人年收入50 000 美元,到67岁退休时至少需要150 万美元养老。美国每年有170 万人因为健康问题而破产,一张意料之外的医疗账单就可以使我们任何人成为其中一员。
甚至连谷歌的投资者、高层和饱受诟病的全社会收入最高的1% 的人群也不应该为数字经济的日趋不公而遭受谴责。硅谷的执行官和风险投资家只是按照其在商学院所学进行资本操作(践行资本主义), 另外在很大程度上,他们是在履行公司对股东应尽的法律义务。当然, 在我们苦苦挣扎的时候,他们越发富有,而且他们的公司和股票的疯狂增长给我们带来了附加损害也是事实。然而,和大家一样,他们也身陷窘境。很多CEO(首席执行官)明白迎合短期增长目标并不符合公司和消费者的长远利益,可是他们无法摆脱这种与其他数字巨鳄争夺统治权的“ 赢家通吃”的竞争。要么增长,要么灭亡。所以,各科技公司必须和其他公司一样有侵犯性、善于获取利益、能引起分歧, 而且运营发展耗时巨大、挥霍资源、成本高昂、扼杀就业机会、剥削成性、操控市场。那些毫无耐心的股东与我们别无二致:在我们的401(k) 退休储蓄计划a和子女大学学费储蓄计划中,也有这些公司的股票,我们希望这些股票升值,如果不升值就把它们抛掉。所有这些都未能达到我们的期待,结果令人沮丧。
可是要划清战线、确定谁是该被投石攻击的敌人并非易事。因为这并非旧金山居民和谷歌员工之间的冲突,也不是99% 的普通收入人群和1% 的最高收入人群之间的冲突,这甚至不是不堪重负的雇员和他们供职的公司之间,抑或是失业者和华尔街之间的冲突,而是每个人(人类本身)与把促进增长作为第一要务的方式之间的冲突。
我们被困在增长的陷阱里。就是这个问题,没有名称,没有表象,让很多人深感失望。就是这种逻辑,推动了无就业增长经济复苏、低薪临时工作经济、冷酷的Uber(优步)以及侵犯隐私的Facebook 的发展。就是这种机制,迫使公司和投资人与持有因数字化而膨胀的筹码的对手进行竞争,令他们深受其害。就是这种压力,导致CEO 们无奈地将企业的可持续性置于不耐烦的股东们的利益之后。就是这个不为人知的罪魁,隐藏在从希腊违约到飙升的学生债务等有关经济危机的新闻报道背后。就是这种加剧贫富分化的力量,拉大了雇员和执行官之间收入的差距,催生了区分胜利者和失败者的幂律动态分布。它是一个黑匣子,在交易者弄清真相前就已经从股市获取了利益,这种毫无顾忌的力量使科技泡沫已经胀大到不允许破碎的危险程度。用当今时代的隐喻来说,我们正在执行一种善于提取利益的、由增长驱动的经济运行方式。对于各方面来说,不论穷人还是富人,个人还是企业,它的能力已经达到极限。而且,我们使用超级电脑和数字网络运行这种机制提高了其效果。增长成为数字经济单一的、毫无争议的核心要求。
前言/序言
穿越迷雾:在不确定性中寻找可持续增长的商业智慧 在当今瞬息万变的商业环境中,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不再仅仅依赖于对既有市场逻辑的遵循,更考验着领导者驾驭变革、识别陷阱并构建长期价值的能力。《穿越迷雾:在不确定性中寻找可持续增长的商业智慧》,并非探讨某一特定科技巨头的兴衰得失,而是深入剖析了商业世界中那些恒定不变的真理,以及在技术迭代加速、消费者行为重塑的背景下,企业如何才能锚定方向,实现真正有韧性的成长。 本书旨在为寻求突破瓶颈、摆脱“虚假繁荣”陷阱的商业决策者提供一套成熟的分析框架和实操指南。我们聚焦于构建增长的底层结构,而非追逐表层的热点叙事。 第一部分:重估增长的本质——从“速度”到“深度” 许多企业将“高速增长”奉为圭臬,但这种速度往往建立在不可持续的杠杆、高昂的获客成本或短暂的市场红利之上。本书的开篇即挑战了这种以短期财务指标驱动的增长观。 1. 识别增长的“甜甜圈”陷阱: 增长的初期往往像一个诱人的甜甜圈——外部光鲜亮丽,内部却可能因核心竞争力不足而迅速空心化。我们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单位经济模型(Unit Economics)的穿透性分析”,辨别那些表面看似强劲,实则利润稀薄、依赖烧钱维持的增长模式。这包括对客户生命周期价值(LTV)与客户获取成本(CAC)进行前瞻性、压力测试式的评估,确保每一个新增长点都能自我造血。 2. 锚定“稀缺性”与“护城河”的再定义: 在信息泛滥、产品易于复制的时代,传统的“规模效应”护城河正在被侵蚀。本书提出,真正的稀缺性存在于三个维度:深度的专有数据资产、不可替代的用户心智占有率(Top-of-Mind Recall),以及极高的转换成本。我们将分析企业如何从运营效率的优化转向对这些稀缺资源的战略性投资,从而建立起难以模仿的竞争壁垒。 3. 价值创造的“乘数效应”而非“线性叠加”: 线性增长是资源的简单叠加;乘数增长则依赖于系统设计。我们探讨了如何通过“网络效应的触发机制”设计,将客户、合作伙伴乃至竞争对手的行动,转化为推动自身业务扩展的外部动力。这需要企业超越单一产品的视角,构建一个相互依存、共同受益的生态系统。 第二部分:领导力与组织的韧性——驱动持续增长的内在引擎 离开了强大的组织能力和清晰的领导愿景,任何增长战略都将是空中楼阁。本部分将探讨如何在组织内部培养出能够适应长期挑战的文化与结构。 1. 从“执行机器”到“学习型组织”的跃迁: 快速变化要求企业具备极强的学习和适应能力。我们深入分析了“实验文化的构建”,强调失败的价值并非在于其本身,而在于其能否快速、低成本地转化为集体知识。这要求领导者建立起清晰的“假设-测试-迭代”的闭环,并将组织的资源配置与学习效率挂钩。 2. 消除“组织惯性”的策略: 随着规模的扩大,决策链条被拉长,组织惯性成为增长的最大敌人。本书提出了一套“去中心化决策权与责任对等原则”,旨在将决策权下放给最接近信息和客户的一线团队。我们提供了具体的组织架构调整蓝图,帮助企业在保持规模效率的同时,重获初创阶段的敏捷性。 3. 愿景与文化的“反脆弱性”: 韧性(Resilience)意味着在冲击中恢复;反脆弱性(Antifragility)则意味着在冲击中变得更强。一个强大的企业愿景和一套坚定的核心价值观,是企业在市场剧烈波动时不至于瓦解的粘合剂。我们研究了那些成功穿越多轮经济周期的企业,发现其共同点在于,其核心文化能够有效过滤掉短期噪音,确保资源始终投入到符合长期战略的领域。 第三部分:战略重构——面向未来的市场布局 可持续增长需要企业具备前瞻性的市场洞察力,并在最有可能出现突破的领域进行“非对称投资”。 1. 识别“蓝海”的信号: 蓝海并非凭空出现,而是由未被现有解决方案满足的“未被言明的需求”(Unarticulated Needs)和“被忽略的客户群体”构成。本书提供了一套“需求分解与重构分析法”,教导企业如何通过深度的定性研究,挖掘出被竞争对手线性思维所忽视的潜在市场空间。 2. 资源配置的“非对称下注”: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平均用力等于放弃突破。我们倡导一种“二元投资模型”:一部分资源用于优化和巩固现有核心业务(变现),另一部分资源则需坚定地投入到具有高风险、高回报潜力的“未来增长点”(探索)。关键在于为探索性项目设置独立的考核标准和容错空间,避免它们被短期盈利压力所扼杀。 3. 跨界整合与价值链重塑: 未来的竞争往往发生在行业边界之上。本书详细分析了企业如何通过战略合作、兼并收购或内部孵化,系统性地将相邻价值链的环节整合进自身体系,从而重塑行业规则,占据新的控制点。 《穿越迷雾》 是一本关于“做正确的事”而非仅仅“把事做正确”的商业指南。它敦促企业剥离那些依赖外部环境红利或短期财务技巧的虚假叙事,回归商业的本质:创造深度价值、构建持久壁垒、培养适应未来的组织力量。通过系统性地阅读和实践书中的框架,企业能够穿透市场迷雾,锚定真正的可持续增长航道。